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虽然不再以教材、教师为本,强调拓展资源“用教材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丰富了课堂内容,转变了教学方式,但学生普遍反映政治学科难学,不愿学。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学生智力低下,而是由于其非智力因素没有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激发主体动机、排除内外困难的干扰、坚定信心、增强学习力和创造力。那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从广义上讲,凡是智力因素以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具有动力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都可称为非智力因素;从狭义上讲,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往往对学习和事业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在政治教学中让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情感和坚强的学习意志,抓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动机,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
动机是发动行为所期望达到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能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向主动状态,积极融入教学活动,并能提高构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当学生对政治学习活动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时,才能在学习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钻研的劲头,并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而学生学习政治的动机,分为两类:一类为内部动机,它是由政治学习活动中个体的心理因素激发的。如认识到学好政治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立场,明辨是非,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更好地融入自然和社会,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等。这是学习活动最实际、最活跃、最持久的内部推动力。另一类为外部动机,它是在政治学习活动外部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如测验分数、竞赛、奖励以及来自父母、亲朋、老师的期望等。了解了这些,教师在教学时规范仪表、严谨教风、严格要求,对学生报以较高的期望,学生会受到感染,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情境和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学生会很受鼓舞和激励,从而动力十足;教师在教学中,联系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命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兴趣的职能就是使学生爱上学习,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当学生对政治学科产生浓厚而稳定的兴趣时,就能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并主动地去感知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由此,注意力会集中,观察力会敏锐,想象力会丰富,记忆力会加强,同时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得到增强。所以,教师应在备课时,极力挖掘和整合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现象和实际事例,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使教学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政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讨论、辩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体验、探究”中探索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自觉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如在进行“多变的价格”教学时,让学生来讨论“为什么冬天的西瓜卖得比夏天贵”。问题一提出,学生便七嘴八舌,主动投入到问题的探讨中。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让他们感觉到政治知识就在身边,并且很有用,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如在学习“意识的本质”时,做这样的实验:在放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放一根竹筷,让学生观察到此时的竹筷是弯的;随后从杯中取出竹筷,让学生再观察,原来竹筷是直的。然后结合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设疑、分析、讲解,使学生知道“不论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这样的探究教学,就使内容从抽象变为具体,使课堂从枯燥变为生动,从而使学生对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政治学习提供了动力。
三、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感觉和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教育教学中,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行为乃至思维有着调节和维持作用,激发着受教育者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能排除干扰和障碍,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势。没有师生情感融于其中的教学是“贫血”的教育。教育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师生之间的、贯穿始终的、以心灵间的碰撞为主要特征的知识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和“融合”。师生情感的相容度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情感,创造一种有利于师生交流的心理环境,促进认识的深化。一是以情育情。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热爱教师和课堂,能促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二是以境育情。在政治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感觉生动直观的形象,感受积极强烈的氛围,引发积极情感的生成和升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等情感。三是以知育情。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处理重难点,做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以使学生易学、易记,轻松掌握知识点,收获成功学习的喜悦。四是以需育情。在政治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及学生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
四、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意志,增强学生学习耐力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意志可以使学生消除或者减弱某些消极的心理状态(如松懈、索然寡味、漫不经心、情绪低落、不思进取等),通过学生的责任感、坚定性、自信心和耐受力等性格特征强化积极的心理成分,从而克服困难,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的。由于政治教学的内容不可能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而且一些概念、原理抽象难懂,需要学生用意去听、去记、去理解。这就使得一些学生望而生畏,甚至有学生产生自己脑子笨,学不了政治的想法。因此,政治课教学中,应注重渗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如讲意识的作用时,结合课堂内容讲李时珍排除万难写《本草纲目》的故事,以及当代保尔张海迪超越人生极限创造不平凡业绩的事例,让学生明白意志是制胜的保证,是让凡人成就大业的必要条件。平时教学经常用名言、警句、榜样教育学生,督促学生坚持不懈地努力;用经济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等,从而使学生变得积极上进、敢于挑战;善于结合教材设置一些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些“坎坷”,引导学生在受挫后正确对待失败,逐步提高受挫能力和意志品质。这样,学生就会用顽强的意志克服政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综上所述,要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魅力,提高政治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注重教学方法改进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善于运用非智力因素去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愿学、好学、乐学,不仅生成知识,提高能力,更可升华情感,提高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景山.论受教育者非智力因素对德育实效性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4).
一、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动机,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
动机是发动行为所期望达到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能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向主动状态,积极融入教学活动,并能提高构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当学生对政治学习活动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时,才能在学习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钻研的劲头,并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而学生学习政治的动机,分为两类:一类为内部动机,它是由政治学习活动中个体的心理因素激发的。如认识到学好政治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立场,明辨是非,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更好地融入自然和社会,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等。这是学习活动最实际、最活跃、最持久的内部推动力。另一类为外部动机,它是在政治学习活动外部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如测验分数、竞赛、奖励以及来自父母、亲朋、老师的期望等。了解了这些,教师在教学时规范仪表、严谨教风、严格要求,对学生报以较高的期望,学生会受到感染,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情境和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学生会很受鼓舞和激励,从而动力十足;教师在教学中,联系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命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兴趣的职能就是使学生爱上学习,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当学生对政治学科产生浓厚而稳定的兴趣时,就能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并主动地去感知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由此,注意力会集中,观察力会敏锐,想象力会丰富,记忆力会加强,同时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得到增强。所以,教师应在备课时,极力挖掘和整合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现象和实际事例,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使教学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政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讨论、辩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体验、探究”中探索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自觉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如在进行“多变的价格”教学时,让学生来讨论“为什么冬天的西瓜卖得比夏天贵”。问题一提出,学生便七嘴八舌,主动投入到问题的探讨中。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让他们感觉到政治知识就在身边,并且很有用,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如在学习“意识的本质”时,做这样的实验:在放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放一根竹筷,让学生观察到此时的竹筷是弯的;随后从杯中取出竹筷,让学生再观察,原来竹筷是直的。然后结合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设疑、分析、讲解,使学生知道“不论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这样的探究教学,就使内容从抽象变为具体,使课堂从枯燥变为生动,从而使学生对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政治学习提供了动力。
三、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感觉和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教育教学中,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行为乃至思维有着调节和维持作用,激发着受教育者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能排除干扰和障碍,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势。没有师生情感融于其中的教学是“贫血”的教育。教育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师生之间的、贯穿始终的、以心灵间的碰撞为主要特征的知识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和“融合”。师生情感的相容度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情感,创造一种有利于师生交流的心理环境,促进认识的深化。一是以情育情。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热爱教师和课堂,能促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二是以境育情。在政治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感觉生动直观的形象,感受积极强烈的氛围,引发积极情感的生成和升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等情感。三是以知育情。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处理重难点,做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以使学生易学、易记,轻松掌握知识点,收获成功学习的喜悦。四是以需育情。在政治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及学生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
四、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意志,增强学生学习耐力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意志可以使学生消除或者减弱某些消极的心理状态(如松懈、索然寡味、漫不经心、情绪低落、不思进取等),通过学生的责任感、坚定性、自信心和耐受力等性格特征强化积极的心理成分,从而克服困难,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的。由于政治教学的内容不可能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而且一些概念、原理抽象难懂,需要学生用意去听、去记、去理解。这就使得一些学生望而生畏,甚至有学生产生自己脑子笨,学不了政治的想法。因此,政治课教学中,应注重渗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如讲意识的作用时,结合课堂内容讲李时珍排除万难写《本草纲目》的故事,以及当代保尔张海迪超越人生极限创造不平凡业绩的事例,让学生明白意志是制胜的保证,是让凡人成就大业的必要条件。平时教学经常用名言、警句、榜样教育学生,督促学生坚持不懈地努力;用经济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等,从而使学生变得积极上进、敢于挑战;善于结合教材设置一些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些“坎坷”,引导学生在受挫后正确对待失败,逐步提高受挫能力和意志品质。这样,学生就会用顽强的意志克服政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综上所述,要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魅力,提高政治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注重教学方法改进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善于运用非智力因素去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愿学、好学、乐学,不仅生成知识,提高能力,更可升华情感,提高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景山.论受教育者非智力因素对德育实效性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