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水画的意境美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t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诗意空间,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意境的追求有着悠久的历史,齐梁年间的刘勰曾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是史料中能见到的“意境”一说的启蒙。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思想中最为深沉厚重的沉淀,从历代经典的山水画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山水画;意境;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19-1
  一、“意境”的形成
  关于美术上的意境是指在绘画中,创作者对时空环境的描绘,在作品中融入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对于自然山川的感悟,在情与境高度融合之中而又体现于作品之中。中国的山水画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开始独立,历经五代时期、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也是中国哲学中重要的讨论范畴。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初始的幼稚阶段,进入了“实对”,重“写生”的时期,众多画家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绘,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总结出了旨在“畅神”“怡情”的艺术主张。描绘个人生活的“神与物游”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与客观物镜的契合交融,体现着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处世哲学。“意境”这一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重大发展的五代和宋﹑元。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的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
  及至宋﹑元文人画的兴起,众多文人画家所推崇的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发展到元代倪瓒和钱选的“逸气”和“士气”说,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完成了画家表现个人感悟的重要阶段,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的发展。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并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等论题进行了探讨。
  二、意境的艺术价值
  意境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山水画的创作具备了重要的二重意义﹕首先是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另一个是创作主体自我的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结合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美。因此,美术作品所強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表达,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总结, 这也不单是绘画之中的状况,也是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美学追求,在自然美和艺术创作之美两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统一。意境理论虽然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之中,但它的影响也早已进入美术创作领域。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境界”之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而刘禹锡和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的创作理论。可以说,这里的描述正是表达了意境概念的精髓,即它是言在此而意兼涉到彼,是言诸云而意更在于月的,它是属于充满暗示性的、含蓄的表达。明清两代,关于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例如,明代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彻”的主张,及至清代则有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两者当和谐统一,不应割裂开来。中国近代文学家林纾则强调“意”的重要性,他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这一理论也对于艺术批评和美术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意境的营造
  首先,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在传统绘画中,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构成意境的,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来描绘时间和空间;其次,尽管中国绘画有时画面中的景象很少,但是画家也要努力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这就要求画家在创作时学会运用“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等综合手法表现客观物象,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悟,以实现作品的“物外之意”;最后,中国画的创作要将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涛涛江河在画面中得到精炼,而欣赏者需要从有限扩张为无限,从尺寸江河可以理解出万里江山。从有限到无限,从咫尺之间体味百里之势,这对欣赏者同样提出了“意境”的要求。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技巧和能力以后,超越了描绘客观物象的局限,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像空间,使作品中有限的空间蕴含了无限的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
  四、结论
  由此可见,情与景高度融合而成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如此形成的作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会影响其在美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正是这种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美得以展现出来,使得主客体均能感悟到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李泽厚.“意境”杂谈(见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2]阮荣春,顾平,杭春晓.中国美术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12.
  [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著.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5.
  作者简介:
  王传坤,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
其他文献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以下简称”一国两制”),是创造性地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范例。它已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兴趣和反响.对于这个构
根据弹药保障任务,将层次分析法(AHP)引入弹药存储需求量研究中,按照目标层、准则层和装备层的划分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并借鉴折衷标度法(2,-2)EM对原有模型中的(1/9,9)EM进行改进,优化
【正】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曾经引证大量材料,论证文艺欣赏中美感与悲感相伴而生的现象。许多同志都有这样的切身经验:好的作品(尤其是优美抒情的乐曲)往往容易使人产
【正】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和我国改革实践的深入,认识的创造性、价值性和科学美以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鲜明性纳入哲学家的视野之中.然而现有的仅以研究真理为
【正】 (一) 一个认识论中的两难问题人在认识世界时,究竟是按照客观世界本来面目来认识,还是按照人的需要的价值尺度来认识?这是一个古往今来、众说纷纷的认识论难题.古希腊
【正】 《福建论坛》1984年第5期刊《郑振铎与【古今杂剧】》(下简称《郑与剧》),主要根据郑振铎《劫中得书记》附录《跋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而编写的。但出现了几处错误:
摘要:中国画是人生慰藉的文化形式,是对人生和人格完善的关注与审美再造。但是,人们又不愿看到传统的中国画停留在几个世纪以前就已成型的文人失意的雅兴之中,它应该能在都市林立的现代社会发挥作用。从社会发展的过程看,绘画不能仅从内容上改变,应追寻他的时代内涵,在发展中变,在现实中创新。  关键词:文化形式;传统中国画;审美再造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
摘要:今天,艺术观念发生巨大变化,重新认识写生,赋予写生新的意义,让花鸟画走出泥古的窠臼,而又保持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当今花鸟画家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讲述写生如何在创作中被应用的。  关键词:写生;花鸟画;应用  中图分类号:J21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1-2  之所以写这个题目是结合自己的创作谈感想,一直以来想把我学习花鸟画的一些心得写出来,想表达“
摘要: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关键词:画面构图;艺术风格;抽象画法;绘画形式  中国分类号:J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8-1  引言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
【正】 福建省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第四届年会于86年6月18日至22日在东山县委党校举行.到会代表近五十人,收到论文、资料二十二篇.会议讨论重点是认识论与两个文明建设问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