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写作有这样一条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这一点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做到,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诵读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诵读对初中学生来说,既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又助于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能在诵读中发展个性,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例如学习古诗文,如果不反复诵读,是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细微情感的,即使体会其中的情感,也决不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及作者在创作时的心理活动。所以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作文时语言就丰富多了,有不少学生也能把古诗词中的名句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有的用古诗名句写出了自己对春天的感悟:春天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日绿波;是志南“粘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和风细雨;是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滑朦胧;是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莺啭花香。
二、引悟作者之悟,打通感悟之路
现在的语文教材里既有文质兼美的当代美文,也有名垂青史的千古名篇,大都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悟一悟作者的感悟。例如在教冯骥才的《珍珠鸟》时,要着重研究作者的感悟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表达的。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表面上看,是小鸟主动来亲近“我”的,如果只看到这一点,就没法理解结尾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情。而应该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我”的举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实际上,小鸟靠近“我”的每一步都是以“我”的举动为前提条件的。因为“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所以它们“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的一系列的举动为人与鸟的形体接近、心理接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的举动细腻、真切,“我”用超脱私欲的爱心为它们营造出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因此结尾的点睛之笔就水到渠成。这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感悟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引领学生用心感受作者用爱心营造的人鸟和谐共处的氛围,才能让学生感悟到: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小欺大,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而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这样就会为他们写好感悟开通了一条开阔、畅通之路。
三、指导观察生活,体验切身感受
叶圣陶先生给《学作文报》的题词中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
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朱自清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等文章,都是情感类文章,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平实地写出生活中的琐事,实话实说,他们那朴实本色的情感使读者流下或激动或辛酸的泪水。所以要指导学生,要用饱含感情的双眼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的滋味。比如,经常与亲人交流,尽可能多浏览报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只要善于深入生活,视野自然而然就会开阔起来,随时都会获取活生生的写作素材,不用再愁“无米之炊”,作文中也就不会说假话、套话,使感情失真失度。凡事如果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就会留下切身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独特的,即使别人也经历了类似的事情,所获得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真切地写出自己的亲身感受,文章就会真实而有新意。
四、重视细节描写,写出真情实感
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向来是最能打动人心之处,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 采,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人体没有细胞,人就失去了生命;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古往今来,伟大的作家总是终生用心捕捉那些使灵魂颤栗的细节,熔铸成千古流传又富有真情实感的篇章。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亲的背影,鲁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的形象之所以让我们难以忘怀,得益于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所以,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不仅能打动人心,还可以收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艺术效果。二是指导学生,文学来源于生活,细节就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自己的描写对象。它可以写某个动作,某个神态,某种情景,某种景色,甚至可以某一句话。通过反复细致地观察,在自己心有所感、情有所动的时候,要逼迫自己把这种感觉正确具体地表达出来。
其实,说到底,从日常生活出发写作,从自己的心灵出发写作,除了能写出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外,常常还会写出独特的细节、深刻的心理,这些都会使文章富有真情实感。
陆国英,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一、注重诵读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诵读对初中学生来说,既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又助于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能在诵读中发展个性,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例如学习古诗文,如果不反复诵读,是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细微情感的,即使体会其中的情感,也决不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及作者在创作时的心理活动。所以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作文时语言就丰富多了,有不少学生也能把古诗词中的名句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有的用古诗名句写出了自己对春天的感悟:春天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日绿波;是志南“粘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和风细雨;是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滑朦胧;是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莺啭花香。
二、引悟作者之悟,打通感悟之路
现在的语文教材里既有文质兼美的当代美文,也有名垂青史的千古名篇,大都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悟一悟作者的感悟。例如在教冯骥才的《珍珠鸟》时,要着重研究作者的感悟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表达的。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表面上看,是小鸟主动来亲近“我”的,如果只看到这一点,就没法理解结尾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情。而应该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我”的举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实际上,小鸟靠近“我”的每一步都是以“我”的举动为前提条件的。因为“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所以它们“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的一系列的举动为人与鸟的形体接近、心理接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的举动细腻、真切,“我”用超脱私欲的爱心为它们营造出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因此结尾的点睛之笔就水到渠成。这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感悟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引领学生用心感受作者用爱心营造的人鸟和谐共处的氛围,才能让学生感悟到: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小欺大,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而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这样就会为他们写好感悟开通了一条开阔、畅通之路。
三、指导观察生活,体验切身感受
叶圣陶先生给《学作文报》的题词中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
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朱自清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等文章,都是情感类文章,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平实地写出生活中的琐事,实话实说,他们那朴实本色的情感使读者流下或激动或辛酸的泪水。所以要指导学生,要用饱含感情的双眼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的滋味。比如,经常与亲人交流,尽可能多浏览报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只要善于深入生活,视野自然而然就会开阔起来,随时都会获取活生生的写作素材,不用再愁“无米之炊”,作文中也就不会说假话、套话,使感情失真失度。凡事如果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就会留下切身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独特的,即使别人也经历了类似的事情,所获得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真切地写出自己的亲身感受,文章就会真实而有新意。
四、重视细节描写,写出真情实感
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向来是最能打动人心之处,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 采,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人体没有细胞,人就失去了生命;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古往今来,伟大的作家总是终生用心捕捉那些使灵魂颤栗的细节,熔铸成千古流传又富有真情实感的篇章。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亲的背影,鲁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的形象之所以让我们难以忘怀,得益于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所以,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不仅能打动人心,还可以收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艺术效果。二是指导学生,文学来源于生活,细节就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自己的描写对象。它可以写某个动作,某个神态,某种情景,某种景色,甚至可以某一句话。通过反复细致地观察,在自己心有所感、情有所动的时候,要逼迫自己把这种感觉正确具体地表达出来。
其实,说到底,从日常生活出发写作,从自己的心灵出发写作,除了能写出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外,常常还会写出独特的细节、深刻的心理,这些都会使文章富有真情实感。
陆国英,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