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定是教材中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因素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利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去感染、陶冶学生,使学生爱学乐学,在主动的学习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关键词:情感教学 个性化教学
一、 提倡情感教学,提升教师素养
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出口成章,词藻丰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都会是一堂好课。所以,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要使语文课堂有语文味,教师可以走以下两条路“专业化道路”和“个性化道路”。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种熏陶的过程,而要熏陶给学生,教师自身的文素养就要求就比较高。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脑海中没有几百首诗词,几百篇古文,几百部中外近现代的著名作品的印迹,没有几个自己所钟爱、崇拜甚至痴迷的文学作家,自身的语文味恐怕是难以浓烈的,要使得课堂充满语文味,学生充满语文味恐怕更是难矣。针对目前青年教师的现状,笔者想推崇一下古典文学。经几百年的大浪淘沙,流传于今的古代文学,无论是章法、语句的锤炼还是文意的蕴含,均堪为后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试看中国近代名人,哪一个不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这对于他们清晰、严密地构建思想体系,准确、生动的表情达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语文专业知识不仅仅是文学,还有诸如字、词、句、章等方面,语文教师如果老是读错拼音,写错字,讲解知识点错位等也是另人汗颜的。此外,由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语文教师除了”专”外,还最好还是杂家,其知识构建中各方面的知识都最好都能有所了解,如音乐、美术、天文、地理等。而在杂的同时,还要能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新的动态,特别是学生做喜爱的一些青少年作家的作品,如:寒韩、郭敬明、满舟等,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你必须有所了解,否则与学生会形成“知识上的代沟”,甚至变为情感上的代沟,以致最终影响到课堂的味儿。
二、情感教学的有效运用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情感凝结在作品中,我们在学习时就要通过语言文字这一媒介来理解作者的情感,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情感。朗读是理解教材情感的重要环节,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例如诗歌、散文,无需教师过多地分析讲解,只要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朱自清的《背影》很适合朗读,我在教学中分四步进行:①先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的基调。②按朗读知识和旁批提示,学生自己确定语速、停顿、语调、语气,默读或小声读,理解课文的情感。③放声朗读,体会课文的情感。④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通过这样反复朗读,做到教材情感和学生情感的融合统一,学生也就深刻理解了作者所表達的父子深情。
讲析中理解情感,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可以说大都文情并茂,教师首先要被教材的情感感染,再通过自己声情并茂地讲析去感染学生。例如矛盾的《白杨礼赞》,作者热情赞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军民,那种正直,朴实,严肃、团结、力求上进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我要通过我的讲析,用我的情、教材的情去感染学生。我抓住白杨树生存环境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和内在的”神美”进行讲析,一步步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使教师、教材、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再如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写韩麦尔先生不同寻常的穿着打扮,正是表现他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讴歌他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这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崇高的民族精神,学生一经感染,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也就由此而萌生,达到了情感教学的目的。
三、语文教师应该倡导“个性化”的教学
我们说,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语文教师。即使年龄、学历相同,但是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才情、特长等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所以不同教师的语文课也该是千差万别的,不能按照一个模式去套用,每个教师该找出自己的个人特色,凸显在语文教学中。如朱自清的《春》。在授课过程中,男教师加强了教读的力度,男教师本身声音比较的浑厚纯熟,授课富于激情,于是课堂上表现出“凝练硬朗”即“阳刚”的特点。而女教师则由于突出了情感教育和语感训练这两个环节,故教得回肠荡气而又丝丝入扣,表现出“醇厚细密”即“阴柔”的个人味。教无定论,教师就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特点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课堂凸显个人语文特色。能创新的创新,能幽默的幽默,能煽情的煽情,什么都不能的尽量真诚,也一样可以打动人。总之,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各方面都应尽量显示出其个人审美风貌。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影响和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每个教师都照本宣科的教,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的说这样的语文是缺乏”语文味”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更不必说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需求。
四、情感教学法对教师的情感要求
1.教师要表达对教学内容的自然情感
教师首先应流露自身对语文教学中文章的热爱之情,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2.教师对学生期望的情感效应
教师对学生心理上有恰如其分的期望和要求,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和充满信心,在寄予期待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要多给予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具体讲,第一、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在观念上,从只盯着学生的缺点,转到寻找学生的优点上来,多鼓励少批评。第二、在发挥学生长处的基础上,激励学生以长补短,青少年具有较强的进取心理,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引导、重视和鼓励。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从中挖掘潜在的情感因素以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与追求,还有待于我们语文教师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松泉等主编:《语文教学概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关键词:情感教学 个性化教学
一、 提倡情感教学,提升教师素养
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出口成章,词藻丰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都会是一堂好课。所以,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要使语文课堂有语文味,教师可以走以下两条路“专业化道路”和“个性化道路”。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种熏陶的过程,而要熏陶给学生,教师自身的文素养就要求就比较高。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脑海中没有几百首诗词,几百篇古文,几百部中外近现代的著名作品的印迹,没有几个自己所钟爱、崇拜甚至痴迷的文学作家,自身的语文味恐怕是难以浓烈的,要使得课堂充满语文味,学生充满语文味恐怕更是难矣。针对目前青年教师的现状,笔者想推崇一下古典文学。经几百年的大浪淘沙,流传于今的古代文学,无论是章法、语句的锤炼还是文意的蕴含,均堪为后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试看中国近代名人,哪一个不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这对于他们清晰、严密地构建思想体系,准确、生动的表情达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语文专业知识不仅仅是文学,还有诸如字、词、句、章等方面,语文教师如果老是读错拼音,写错字,讲解知识点错位等也是另人汗颜的。此外,由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语文教师除了”专”外,还最好还是杂家,其知识构建中各方面的知识都最好都能有所了解,如音乐、美术、天文、地理等。而在杂的同时,还要能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新的动态,特别是学生做喜爱的一些青少年作家的作品,如:寒韩、郭敬明、满舟等,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你必须有所了解,否则与学生会形成“知识上的代沟”,甚至变为情感上的代沟,以致最终影响到课堂的味儿。
二、情感教学的有效运用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情感凝结在作品中,我们在学习时就要通过语言文字这一媒介来理解作者的情感,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情感。朗读是理解教材情感的重要环节,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例如诗歌、散文,无需教师过多地分析讲解,只要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朱自清的《背影》很适合朗读,我在教学中分四步进行:①先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的基调。②按朗读知识和旁批提示,学生自己确定语速、停顿、语调、语气,默读或小声读,理解课文的情感。③放声朗读,体会课文的情感。④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通过这样反复朗读,做到教材情感和学生情感的融合统一,学生也就深刻理解了作者所表達的父子深情。
讲析中理解情感,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可以说大都文情并茂,教师首先要被教材的情感感染,再通过自己声情并茂地讲析去感染学生。例如矛盾的《白杨礼赞》,作者热情赞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军民,那种正直,朴实,严肃、团结、力求上进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我要通过我的讲析,用我的情、教材的情去感染学生。我抓住白杨树生存环境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和内在的”神美”进行讲析,一步步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使教师、教材、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再如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写韩麦尔先生不同寻常的穿着打扮,正是表现他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讴歌他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这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崇高的民族精神,学生一经感染,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也就由此而萌生,达到了情感教学的目的。
三、语文教师应该倡导“个性化”的教学
我们说,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语文教师。即使年龄、学历相同,但是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才情、特长等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所以不同教师的语文课也该是千差万别的,不能按照一个模式去套用,每个教师该找出自己的个人特色,凸显在语文教学中。如朱自清的《春》。在授课过程中,男教师加强了教读的力度,男教师本身声音比较的浑厚纯熟,授课富于激情,于是课堂上表现出“凝练硬朗”即“阳刚”的特点。而女教师则由于突出了情感教育和语感训练这两个环节,故教得回肠荡气而又丝丝入扣,表现出“醇厚细密”即“阴柔”的个人味。教无定论,教师就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特点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课堂凸显个人语文特色。能创新的创新,能幽默的幽默,能煽情的煽情,什么都不能的尽量真诚,也一样可以打动人。总之,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各方面都应尽量显示出其个人审美风貌。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影响和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每个教师都照本宣科的教,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的说这样的语文是缺乏”语文味”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更不必说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需求。
四、情感教学法对教师的情感要求
1.教师要表达对教学内容的自然情感
教师首先应流露自身对语文教学中文章的热爱之情,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2.教师对学生期望的情感效应
教师对学生心理上有恰如其分的期望和要求,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和充满信心,在寄予期待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要多给予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具体讲,第一、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在观念上,从只盯着学生的缺点,转到寻找学生的优点上来,多鼓励少批评。第二、在发挥学生长处的基础上,激励学生以长补短,青少年具有较强的进取心理,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引导、重视和鼓励。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从中挖掘潜在的情感因素以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与追求,还有待于我们语文教师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松泉等主编:《语文教学概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