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概念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借助化学实验可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化学概念。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借助演示实验,感知化学概念”“借助探究实验,理解化学概念”“借助对比实验,辨析化学概念”等方面出发,优化化学概念教学。
[关键词]化学实验;概念教学;优化;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5007002
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化学概念是重点内容,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化学概念是不可能学好其他化学知识的。化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传统化学概念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化学概念,学习主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这样的化学概念学习是低效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借助化学实验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化学概念。
一、借助演示实验,感知化学概念
在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化学概念进行直观感知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他们才能高效地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如教学某些微观或抽象的化学概念时,可借助演示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去感知,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效率。
1.借助演示实验,感知微观概念
在教学初中化学概念时,通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直接观察或触摸的微观概念。借助演示实验对微观概念进行呈现,能使其宏观化,让学生对微观概念有充分的感知。
例如,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于分子的可分性学生也难以理解。在教学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时,如果采取讲解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效率肯定是低下的,并且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上我先给学生演示“电解水”的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正负两极有一些气泡产生。接着,我用带火星的木条去点燃这些气泡,学生观察到正极木条复燃,负极有淡蓝色火焰。然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实验现象?这一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推测电解水的过程中产生了氧气和氢气,水可被分成“氧”和“氢”。最后,我向学生呈现水分子的结构图,该图生动地展现了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以上案例中,借助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在电解过程中会产生氧气和氢气,进而推断出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组成的。这样,学生对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就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2.借助演示实验,感知抽象概念
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通过演示实验,可以使之形象化,进而加深学生对抽象化学概念的感知。
例如,在教學“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这两个概念时,我设计了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把一厚玻璃板放置在桌面上,然后将两只烧杯置于其上,其中一只烧杯底部滴一些蜡烛油,另一只烧杯底部放置一些水。将一些盐酸溶液滴入第一只烧杯中,然后加入镁条;将一些水滴入第二只烧杯中,之后再加入一些硝酸铵。放置一段时间后,对两只烧杯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从而获得感性认识:第一只烧杯杯底的蜡烛油熔化,说明是放热反应;第二只烧杯杯底的水结冰,说明是吸热反应。通过这样的实验现象能够让抽象的化学概念更易于理解。
由此可知,利用演示实验可以让抽象的化学概念变得形象具体,这种概念教学方法非常有效。
二、借助探究实验,理解化学概念
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把握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十分重要。化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化学探究的过程,并在化学探究中内化相应的化学知识点,借助探究实验形成化学概念。
1.借助探究实验,把握概念本质
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借助探究实验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把握。
例如,在教学“燃烧”这一化学概念时,为了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深入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燃烧现象,并思考物体的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结合生活现象对物质的燃烧条件进行猜想,然后总结归纳,并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开展相应的探究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验证,并对燃烧的条件进行了内化。
以上案例中,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总结”的实验探究过程,对燃烧的条件进行了探索,促进了对“燃烧”这一化学概念的本质理解。
2.借助探究实验,理解概念内涵
理解概念的过程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能够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其二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理解能力提高的同时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我让学生准备两个烧杯,每个烧杯放入20mL水,之后将硝酸钾和氯化钠分两次加入到两个烧杯中(第一次完全溶解,第二次有固体剩余),并对其进行搅拌,然后观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溶质溶解的限度”进行理解,从而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认识。提问:“此时的饱和溶液不能溶解更多的氯化钠了,可否对别的物质进行溶解?”接着进行补充实验:抽取一些饱和氯化钠溶液,加入少量高锰酸钾,高锰酸钾溶解,溶液变成红色。利用这一探究实验让学生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内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以上案例中,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效地把握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并且对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探究,真正理解了概念的内涵。
三、借助对比实验,辨析化学概念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中,由于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经常会对一些化学概念产生错误的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相似的化学概念容易产生混淆。对于这样一些化学概念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对比实验对其进行辨析,有效促进他们对化学概念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这一化学概念时,在生活经验的影响下学生会误以为“二氧化碳既不可燃也不助燃”,显然,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对比实验:取一定量的Na2CO3粉末于烧杯中;然后把一根蜡烛固定在烧杯中,并点燃这一根蜡烛;最后用坩埚钳夹持一根燃着的镁条伸入烧杯内,同时向烧杯内倒入适量的稀盐酸。学生在这个对比实验中会观察到烧杯中的镁条继续燃烧,但原来燃烧着的蜡烛却熄灭了。
通过这个对比实验,纠正了学生原有的“二氧化碳一定不支持燃烧”“物质的燃烧一定需要氧气”的错误认识,从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化学概念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我们要走出“讲解式”教学的误区,善于借助化学实验来优化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化学概念学习更高效。
[关键词]化学实验;概念教学;优化;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5007002
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化学概念是重点内容,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化学概念是不可能学好其他化学知识的。化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传统化学概念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化学概念,学习主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这样的化学概念学习是低效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借助化学实验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化学概念。
一、借助演示实验,感知化学概念
在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化学概念进行直观感知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他们才能高效地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如教学某些微观或抽象的化学概念时,可借助演示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去感知,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效率。
1.借助演示实验,感知微观概念
在教学初中化学概念时,通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直接观察或触摸的微观概念。借助演示实验对微观概念进行呈现,能使其宏观化,让学生对微观概念有充分的感知。
例如,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于分子的可分性学生也难以理解。在教学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时,如果采取讲解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效率肯定是低下的,并且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上我先给学生演示“电解水”的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正负两极有一些气泡产生。接着,我用带火星的木条去点燃这些气泡,学生观察到正极木条复燃,负极有淡蓝色火焰。然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实验现象?这一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推测电解水的过程中产生了氧气和氢气,水可被分成“氧”和“氢”。最后,我向学生呈现水分子的结构图,该图生动地展现了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以上案例中,借助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在电解过程中会产生氧气和氢气,进而推断出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组成的。这样,学生对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就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2.借助演示实验,感知抽象概念
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通过演示实验,可以使之形象化,进而加深学生对抽象化学概念的感知。
例如,在教學“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这两个概念时,我设计了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把一厚玻璃板放置在桌面上,然后将两只烧杯置于其上,其中一只烧杯底部滴一些蜡烛油,另一只烧杯底部放置一些水。将一些盐酸溶液滴入第一只烧杯中,然后加入镁条;将一些水滴入第二只烧杯中,之后再加入一些硝酸铵。放置一段时间后,对两只烧杯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从而获得感性认识:第一只烧杯杯底的蜡烛油熔化,说明是放热反应;第二只烧杯杯底的水结冰,说明是吸热反应。通过这样的实验现象能够让抽象的化学概念更易于理解。
由此可知,利用演示实验可以让抽象的化学概念变得形象具体,这种概念教学方法非常有效。
二、借助探究实验,理解化学概念
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把握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十分重要。化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化学探究的过程,并在化学探究中内化相应的化学知识点,借助探究实验形成化学概念。
1.借助探究实验,把握概念本质
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借助探究实验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把握。
例如,在教学“燃烧”这一化学概念时,为了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深入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燃烧现象,并思考物体的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结合生活现象对物质的燃烧条件进行猜想,然后总结归纳,并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开展相应的探究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验证,并对燃烧的条件进行了内化。
以上案例中,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总结”的实验探究过程,对燃烧的条件进行了探索,促进了对“燃烧”这一化学概念的本质理解。
2.借助探究实验,理解概念内涵
理解概念的过程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能够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其二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理解能力提高的同时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我让学生准备两个烧杯,每个烧杯放入20mL水,之后将硝酸钾和氯化钠分两次加入到两个烧杯中(第一次完全溶解,第二次有固体剩余),并对其进行搅拌,然后观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溶质溶解的限度”进行理解,从而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认识。提问:“此时的饱和溶液不能溶解更多的氯化钠了,可否对别的物质进行溶解?”接着进行补充实验:抽取一些饱和氯化钠溶液,加入少量高锰酸钾,高锰酸钾溶解,溶液变成红色。利用这一探究实验让学生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内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以上案例中,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效地把握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并且对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探究,真正理解了概念的内涵。
三、借助对比实验,辨析化学概念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中,由于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经常会对一些化学概念产生错误的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相似的化学概念容易产生混淆。对于这样一些化学概念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对比实验对其进行辨析,有效促进他们对化学概念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这一化学概念时,在生活经验的影响下学生会误以为“二氧化碳既不可燃也不助燃”,显然,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对比实验:取一定量的Na2CO3粉末于烧杯中;然后把一根蜡烛固定在烧杯中,并点燃这一根蜡烛;最后用坩埚钳夹持一根燃着的镁条伸入烧杯内,同时向烧杯内倒入适量的稀盐酸。学生在这个对比实验中会观察到烧杯中的镁条继续燃烧,但原来燃烧着的蜡烛却熄灭了。
通过这个对比实验,纠正了学生原有的“二氧化碳一定不支持燃烧”“物质的燃烧一定需要氧气”的错误认识,从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化学概念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我们要走出“讲解式”教学的误区,善于借助化学实验来优化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化学概念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