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重在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整合各科知识,并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所以其实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实践探究过程。”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
因此,我将其比作一个滑轮组:语文课程是滑轮,其他学科是绳索,综合性学习是外力。不过,我们利用外力不是升降某一物体,而是为学生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现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平台。可见,综合性学习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教育领域,也是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一、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学习内容丰富。综合性学习的学习内容,不仅是作为语文知识载体的课本,运用口语、写作或欣赏等某种能力,还有源自社会、自然、生活能诸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比如:古到昨天灿烂的文明史,现到今天的伟大成就;大到广袤的土地、深邃的星际,小到身边的人和事;热到被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冷到常被你我忽视的自然现象……真正实践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
2.学习途径多样。传统的语文课型大都是教师在教室里教学语文知识体系,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辅以学生的预习和简单的搜集资料,教师是最重要也是最权威的知识来源。而综合性学习则打破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人物访谈、演讲辩论、参观感悟、歌唱朗诵、调查研究等多种途径,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3.学习过程的实践性。自从捷克的夸美纽斯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以来,学生便被束缚在课堂上,并进行所谓的联想与感受。即便到了近代,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对知识的使用能力更重要时,也没能改变这一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而综合性学习像一支奇兵,将学生从狭小甚至闭塞的课堂带到了广阔而真实的世界,并让他们亲自参与调查,进而发现,终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体验。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语文和其他学科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属性。
4.学习方式的探究性,综合性学习虽然是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但教师只是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仅是参与者,也是实践者,更是探究者。要探究课题研究的方向,探究课题进行的方式、方法和步骤,以及对研究课题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探究等。可见,通过这种“自主探究”,不仅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且也促进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注意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改“孤岛式”消极被动地接受式学习为“合作型”积极主动地探究式学习,由教师垄断课堂引向开放民主。
为了实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综合性学习应运而生。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社版等许多实验教材在编写时,都不约而同地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成为五大学习板块,贯穿于教材的始终。这个重要的补充,足以说明综合性学习的独特地位。在语文教学中,真正把综合性学习落到实处,我们发现,它有这样的作用:
1、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
参加综合性学习,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自觉地将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重新整合,同时,也把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了选择性迁移和灵活运用,所以最终促进了学生思维、认知、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如开展“到民间采风去”活动,指导学生调查家乡新旧经济、环境、人文的变化,了解家乡及各地的风俗习惯。在实践中,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编辑等,既了解了各地风俗民情,也走进了祖国历史,沉淀了文化底蕴;既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以往在课堂上所得不到的大幅提升。
2、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平台
自然教育家卢梭曾在其论著《爱弥儿》中坦言:“我对书是痛恨的,因为它只能教我们谈论我们实际上不知道的东西。”大自然才是真实易学的,因此教学应该“以世界为惟一的课本,以事实为惟一的教训”。可见,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是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并还有可能收获意外的惊喜——创新。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学生写“商丘文化名人传”的过程中,亲自参观侯方域的“壮悔堂”和“香君楼”感受侯方域的悲、悔、与矛盾。而后,学生还利用网络、报纸、图书等查找关于侯方域的各种文献资料,并采访“香君墓”地周围的人。而且合作成员内部分工明确,互帮互励,互通有无,敢讲敢做。在这个实践活动中,锻炼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也开始自觉学习与人交流、沟通和合作的技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取得的结果也是不可小觑。以李萍为首的“写作小分队”孕育出了创新结晶——《论侯方域的悲情人生》,并获得省文化小论文一等奖。可见,综合性学习使语文不再是“我讲你听”的纸上谈兵,而是实践与创新的立交桥。
3、是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从探究问题的提出,到材料的搜集整理;从活动的策划,到具体的实施;从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到做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从交流创新到成果展示,无不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学生提议从表演形式上再添“美感”,比如舞台布置、演员服饰等。还有要提高科技含量的。更有学生提议从戏曲内容上,多增加时代特色,体裁更是多样:刑侦、军事、甚至科幻都可以有。这正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直接体现。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值得我们用心去研究、去思考,去实践。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① 秦训刚.晏渝生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② 扈中平等《现代教育理论》北京.
③ 卢梭.爱弥儿.北京:商务印书馆.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
因此,我将其比作一个滑轮组:语文课程是滑轮,其他学科是绳索,综合性学习是外力。不过,我们利用外力不是升降某一物体,而是为学生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现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平台。可见,综合性学习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教育领域,也是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一、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学习内容丰富。综合性学习的学习内容,不仅是作为语文知识载体的课本,运用口语、写作或欣赏等某种能力,还有源自社会、自然、生活能诸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比如:古到昨天灿烂的文明史,现到今天的伟大成就;大到广袤的土地、深邃的星际,小到身边的人和事;热到被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冷到常被你我忽视的自然现象……真正实践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
2.学习途径多样。传统的语文课型大都是教师在教室里教学语文知识体系,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辅以学生的预习和简单的搜集资料,教师是最重要也是最权威的知识来源。而综合性学习则打破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人物访谈、演讲辩论、参观感悟、歌唱朗诵、调查研究等多种途径,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3.学习过程的实践性。自从捷克的夸美纽斯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以来,学生便被束缚在课堂上,并进行所谓的联想与感受。即便到了近代,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对知识的使用能力更重要时,也没能改变这一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而综合性学习像一支奇兵,将学生从狭小甚至闭塞的课堂带到了广阔而真实的世界,并让他们亲自参与调查,进而发现,终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体验。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语文和其他学科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属性。
4.学习方式的探究性,综合性学习虽然是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但教师只是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仅是参与者,也是实践者,更是探究者。要探究课题研究的方向,探究课题进行的方式、方法和步骤,以及对研究课题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探究等。可见,通过这种“自主探究”,不仅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且也促进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注意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改“孤岛式”消极被动地接受式学习为“合作型”积极主动地探究式学习,由教师垄断课堂引向开放民主。
为了实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综合性学习应运而生。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社版等许多实验教材在编写时,都不约而同地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成为五大学习板块,贯穿于教材的始终。这个重要的补充,足以说明综合性学习的独特地位。在语文教学中,真正把综合性学习落到实处,我们发现,它有这样的作用:
1、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
参加综合性学习,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自觉地将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重新整合,同时,也把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了选择性迁移和灵活运用,所以最终促进了学生思维、认知、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如开展“到民间采风去”活动,指导学生调查家乡新旧经济、环境、人文的变化,了解家乡及各地的风俗习惯。在实践中,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编辑等,既了解了各地风俗民情,也走进了祖国历史,沉淀了文化底蕴;既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以往在课堂上所得不到的大幅提升。
2、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平台
自然教育家卢梭曾在其论著《爱弥儿》中坦言:“我对书是痛恨的,因为它只能教我们谈论我们实际上不知道的东西。”大自然才是真实易学的,因此教学应该“以世界为惟一的课本,以事实为惟一的教训”。可见,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是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并还有可能收获意外的惊喜——创新。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学生写“商丘文化名人传”的过程中,亲自参观侯方域的“壮悔堂”和“香君楼”感受侯方域的悲、悔、与矛盾。而后,学生还利用网络、报纸、图书等查找关于侯方域的各种文献资料,并采访“香君墓”地周围的人。而且合作成员内部分工明确,互帮互励,互通有无,敢讲敢做。在这个实践活动中,锻炼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也开始自觉学习与人交流、沟通和合作的技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取得的结果也是不可小觑。以李萍为首的“写作小分队”孕育出了创新结晶——《论侯方域的悲情人生》,并获得省文化小论文一等奖。可见,综合性学习使语文不再是“我讲你听”的纸上谈兵,而是实践与创新的立交桥。
3、是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从探究问题的提出,到材料的搜集整理;从活动的策划,到具体的实施;从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到做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从交流创新到成果展示,无不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学生提议从表演形式上再添“美感”,比如舞台布置、演员服饰等。还有要提高科技含量的。更有学生提议从戏曲内容上,多增加时代特色,体裁更是多样:刑侦、军事、甚至科幻都可以有。这正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直接体现。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值得我们用心去研究、去思考,去实践。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① 秦训刚.晏渝生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② 扈中平等《现代教育理论》北京.
③ 卢梭.爱弥儿.北京: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