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归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活动”栏目按能力要求分为“思考”、“探究”和“实践”三种类型。《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三册必修教材共有“活动”193处,根据教学实践,可将活动分为以下类型,见表1。
二、教材活动设置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材中讨论类活动的安排为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的舞台,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价、反馈、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可实现高效学习。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共同探讨地理问题,进行辩论和对话,通过观点交锋和思想碰撞,最终达成共识。例如,高中地理Ⅰ(必修)P15活动:甲同学觉得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都是有利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都是不利的。乙同学觉得甲的观点比较片面,太阳辐射也有不利的影响,太阳活动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在上课前可以根据条件讓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可以与信息技术老师联系,讓学生借助网络获取相应的信息,也可以讓家里能上网的学生帮忙搜集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列出书目讓学生搜索资料。由于该部分内容是高中地理初学阶段知识,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大好机会,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寻找闪光点给予肯定。
教材中计算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地理思维。例如,高中地理Ⅰ(必修)P24活动第3问:计算二分二至日所在学校、北京和南北回归线之间某著名城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首先,引导学生推算正午太阳高度的一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度减去欲求点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确定一个城市的经纬度位置,同时选择4—5个学生上黑板计算;其次,评价学生的计算结果;再次,总结同一天不同地点和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并讓学生总结其中的规律;最后,举例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实际应用,讓学生在计算中确定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达到学以致用。
教材中调查类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了解每一个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可以发现目前存在的很多环境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亲身体验、深入调查、讨论分析,促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萌发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信念。调查类活动需要与人沟通,与困难打交道,极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随着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自然,遇到各种问题,解决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在集体活动中培养群体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例如,高中地理Ⅱ(必修)P83活动题,关于家乡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的调查。在调查前教师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分组调查研究,可从不同角度也可从同一角度做研究,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分组时尽量合理分工,最终形成一定的材料和总结性思考文章,辅以适当的图表说明。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跟踪了解调查状况,适时做好指导,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性。
教材中还有很多实际制作和展示类的活动,讓学生将调查结果、搜集到的信息以及研究成果通过一定方式,如制作海报、小论文以及演讲等形式加以展示,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学生通过小论文的撰写,积极踊跃查阅资料、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阐述一己之见,尽管部分作品在绘画技法、语言表达等方面尚显不足,但每个作品都经过学生深思熟虑和全身心投入,通过活动不仅讓他们实实在在认识到地理的现实意义,更能锻炼多角度、多层次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迁移类活动更是体现了案例式教学的特点,侧重于能力的培养。例如,高中地理Ⅲ(必修)P83活动题:通过对鲁尔区的学习,了解我国资源枯竭型地区——辽中南地区未来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此类活动题还有:就美国乳畜业的发展和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对我国西部地区畜牧业发展提出建议;美国硅谷高新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借鉴意义;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给温州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思考等,这也是当前高考试题容易出现的类型,安排此类活动时可以将类型问题进行总结,为学生解答综合题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
三、教材活动设置的处理反思
地理教材设置活动是要讓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不能讓学生把目光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之中,而是将视野转向更广阔的社会和更美好的大自然,杜绝“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但遗憾的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特别容易忽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有的教师简单给学生展示答案,更有甚者连答案也不给,放手讓学生自己去看看了事,将活动题一跳而过。也有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估计不足,不相信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潜能,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传授知识。因此,要正确用好教材中的活动,需要避免以下误区。
误区一:完全将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同。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教学形式的课程。教材中的活动题有很多确实属于研究性学习的范畴,但实际需要教师有更多的参与和指导,也有部分是在已有的知识中去解决问题,甚至有部分就是结合教学内容的综合题。所以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关键,不可或缺。
误区二:由于地理学科在高中占据的课时较少,课堂教学设计中,部分教师觉得很难挤出时间安排活动内容。其实教材中的活动题完全可以进行适当的巧妙安排,如观测月相可以在学生晚自习结束后进行,也可以每个组员仅仅完成其中一个环节,没有必要全部参与,部分消耗时间较多的可由教师帮助学生准备主要材料,再由学生提取相关信息应用到活动中,更可以将部分活动题当堂解决。
误区三: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觉得只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动题就能解决问题,就算完成任务,其实教学过程完全可以做适当调整,如在讲授高中选修教材环境保护中的大气污染时正逢农村燃烧秸秆,学生也深受其害,教师可以设计活动题讓学生讨论危害和措施,不一定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活动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活动”栏目按能力要求分为“思考”、“探究”和“实践”三种类型。《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三册必修教材共有“活动”193处,根据教学实践,可将活动分为以下类型,见表1。
二、教材活动设置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材中讨论类活动的安排为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的舞台,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价、反馈、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可实现高效学习。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共同探讨地理问题,进行辩论和对话,通过观点交锋和思想碰撞,最终达成共识。例如,高中地理Ⅰ(必修)P15活动:甲同学觉得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都是有利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都是不利的。乙同学觉得甲的观点比较片面,太阳辐射也有不利的影响,太阳活动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在上课前可以根据条件讓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可以与信息技术老师联系,讓学生借助网络获取相应的信息,也可以讓家里能上网的学生帮忙搜集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列出书目讓学生搜索资料。由于该部分内容是高中地理初学阶段知识,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大好机会,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寻找闪光点给予肯定。
教材中计算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地理思维。例如,高中地理Ⅰ(必修)P24活动第3问:计算二分二至日所在学校、北京和南北回归线之间某著名城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首先,引导学生推算正午太阳高度的一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度减去欲求点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确定一个城市的经纬度位置,同时选择4—5个学生上黑板计算;其次,评价学生的计算结果;再次,总结同一天不同地点和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并讓学生总结其中的规律;最后,举例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实际应用,讓学生在计算中确定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达到学以致用。
教材中调查类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了解每一个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可以发现目前存在的很多环境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亲身体验、深入调查、讨论分析,促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萌发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信念。调查类活动需要与人沟通,与困难打交道,极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随着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自然,遇到各种问题,解决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在集体活动中培养群体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例如,高中地理Ⅱ(必修)P83活动题,关于家乡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的调查。在调查前教师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分组调查研究,可从不同角度也可从同一角度做研究,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分组时尽量合理分工,最终形成一定的材料和总结性思考文章,辅以适当的图表说明。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跟踪了解调查状况,适时做好指导,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性。
教材中还有很多实际制作和展示类的活动,讓学生将调查结果、搜集到的信息以及研究成果通过一定方式,如制作海报、小论文以及演讲等形式加以展示,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学生通过小论文的撰写,积极踊跃查阅资料、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阐述一己之见,尽管部分作品在绘画技法、语言表达等方面尚显不足,但每个作品都经过学生深思熟虑和全身心投入,通过活动不仅讓他们实实在在认识到地理的现实意义,更能锻炼多角度、多层次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迁移类活动更是体现了案例式教学的特点,侧重于能力的培养。例如,高中地理Ⅲ(必修)P83活动题:通过对鲁尔区的学习,了解我国资源枯竭型地区——辽中南地区未来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此类活动题还有:就美国乳畜业的发展和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对我国西部地区畜牧业发展提出建议;美国硅谷高新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借鉴意义;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给温州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思考等,这也是当前高考试题容易出现的类型,安排此类活动时可以将类型问题进行总结,为学生解答综合题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
三、教材活动设置的处理反思
地理教材设置活动是要讓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不能讓学生把目光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之中,而是将视野转向更广阔的社会和更美好的大自然,杜绝“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但遗憾的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特别容易忽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有的教师简单给学生展示答案,更有甚者连答案也不给,放手讓学生自己去看看了事,将活动题一跳而过。也有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估计不足,不相信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潜能,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传授知识。因此,要正确用好教材中的活动,需要避免以下误区。
误区一:完全将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同。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教学形式的课程。教材中的活动题有很多确实属于研究性学习的范畴,但实际需要教师有更多的参与和指导,也有部分是在已有的知识中去解决问题,甚至有部分就是结合教学内容的综合题。所以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关键,不可或缺。
误区二:由于地理学科在高中占据的课时较少,课堂教学设计中,部分教师觉得很难挤出时间安排活动内容。其实教材中的活动题完全可以进行适当的巧妙安排,如观测月相可以在学生晚自习结束后进行,也可以每个组员仅仅完成其中一个环节,没有必要全部参与,部分消耗时间较多的可由教师帮助学生准备主要材料,再由学生提取相关信息应用到活动中,更可以将部分活动题当堂解决。
误区三: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觉得只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动题就能解决问题,就算完成任务,其实教学过程完全可以做适当调整,如在讲授高中选修教材环境保护中的大气污染时正逢农村燃烧秸秆,学生也深受其害,教师可以设计活动题讓学生讨论危害和措施,不一定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活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