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在特定的某一时刻只能感知其中的一个部分,正如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所言“整体本文的各个部分绝不可能在任何一个短暂的瞬刻被同时感知”①,于是他便用“游移视点”这一概念来说明读者的阅读活动的这种特点。那么“游移视点”究竟指的是什么过程呢?又是如何发挥其功能的呢?这首先得从文本的视点说起。
1.阅读活动中的文本视点
阅读活动中的读者是在诸多视点的变化中来进入文本的。所谓视点(Viewpoint)是指某一观点上的透视位置及角度。视点在文本中是无处不在的,文本的各个层次部分的叙述角度、观察角度以及意义层次展现的方式等,都是文本的视点。伊瑟尔将文本视点划分为叙述者视点、人物视点、情节视点和为读者标出的视点。这一划分虽然不够全面,划分体系也不甚合理,但为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论研究却指明了一个方向。总而言之,视点这一概念本身含有两层意义,一是表明了一个观察得以进行的立足点或出发点,从而确定了一个观察、描述或表现的基点,并建立了与文本中其他观察点的一种关系;二是表明了对于观察活动双方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它本身便含有一种“视”与“视”的对象间的关系,由此也部分地确定了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②
2.阅读活动中的游移视点
伊瑟尔认为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不是既定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读者必须深入到文本中去体悟它。文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读者必须从文本内部去掌握所要考察的对象。伊瑟尔综合了英伽登的阅读思想以及胡塞尔的时间性思想,在他们的基础上提出了“游移视点”这个概念。它在伊瑟尔的整个阅读现象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的是一种现象学的思维方式。“伊瑟尔的游移视点,实际上是指读者在脱离了现实中的对象世界后进入虚构文本,在阅读中不断进行自我分离,依阅读的时间流进入本文各视角去逐次体验对象,以对象的视角去体验艺术中的生活所留下的审美活动的轨迹,是阅读中读者如何实现本文的方式”③。游移视点的提出对阅读活动理论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启示。对于游移视点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作如下的理解:
(1)综合性。我们所说的综合性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游移视点是通过多种视角的结合最终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综合运作的过程。伊瑟尔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视角会出现不停的改变,但是先前的阅读视野却依然保留在其过程中,新的阅读瞬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对于旧的阅读瞬间,以过去作为现在的背景来影响现在;同时,现在也改变着过去阅读过的部分。在阅读过程的时间流中,这一双向的影响是一个基本结构,因为这确定了读者在本文中的地位”④。因此,文本的意义在各种视角的修正中得以结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游移视点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前后相继地实现文本的意义。
(2)动态性。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在文本的视点中的转换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读者的游移视点虽然在某一瞬间表现为一个特定的视点,但这个视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阅读的进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些视点的变化呈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的有衔接的过程,每一个视点在区别中又紧密联系,读者通过对这些视点的联系和整理回忆来实现文本的意义。正是因为有了动态性的视点的游移,读者才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去理解文本,在一个持续联系的过程中来解读文本。
(3)再创性。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在多个视点中游移,并不只是在相邻的两个视点之间才发生联系,有可能是当前的阅读视点引发了对过去的阅读视点的回忆。在这种情况下,读者的很多记忆材料便进入当下的阅读情境,在读者的大脑中进行重新的创造,生发出新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游移视点的再创性。再创性是文本产生新的意义阐释的源泉,在阅读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正是这种再创性的存在,文本在读者的解读中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意义。
总而言之,“游移视点是在本文视角的导引下运作的,它与本文视角间形成了一个主体间结构”⑤。正是游移视点的作用,读者与文本之间不断地实现交流,文本的意义也一次次地被重建,读者的自我意识也随之提高。
3.“游移视点”与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好阅读的视角,在文本各视点之间建立联系,与文本积极对话,以获取文本的内在意蕴,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1)连接文本视点,提高阅读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面对文本出现的不同视点,我们要积极地应对,以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文本意义的建构,让阅读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在讲授杨朔的《荔枝蜜》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作者设定的视点中游移,起初“我”讨厌蜜蜂,后来逐渐一步步地喜欢上蜜蜂,最后认识得到升华,看到了人民群众身上所具有的蜜蜂的内在品质,主题得以升华。我们的阅读视点在文本中游移,实现了对文本意义的建构,也使自身的意识得到了提高和升华。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适当的策略引领学生在文本的诸多视点中游移,以期实现对这些视点的综合把握,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
(2)把握内在视点,体悟文章内涵。
在阅读中,我们有时感到文本为我们设定了一个暗示性的线索,它期待我们把它揭示出来。如果我们把握住了这些内在视点,就有可能产生顿悟的感觉。例如《红楼梦》中关于探春的谜语“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远别离”,这其实暗示了探春日后远嫁的命运,读者留意了这个视点,在后来阅读到探春的命运时,就会有顿悟之感。再如薛宝钗的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别离,恩爱夫妻不到冬”,这与日后宝钗的命运又是呼应了。⑥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依据游移视点对文本的意义不断地探寻,以期获取更高的阅读价值。
注释
①④《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德]沃尔夫冈·伊瑟尔 金元浦、周宁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129、136页
②③⑤⑥《文学解释学》 金元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172、173、184、181页
1.阅读活动中的文本视点
阅读活动中的读者是在诸多视点的变化中来进入文本的。所谓视点(Viewpoint)是指某一观点上的透视位置及角度。视点在文本中是无处不在的,文本的各个层次部分的叙述角度、观察角度以及意义层次展现的方式等,都是文本的视点。伊瑟尔将文本视点划分为叙述者视点、人物视点、情节视点和为读者标出的视点。这一划分虽然不够全面,划分体系也不甚合理,但为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论研究却指明了一个方向。总而言之,视点这一概念本身含有两层意义,一是表明了一个观察得以进行的立足点或出发点,从而确定了一个观察、描述或表现的基点,并建立了与文本中其他观察点的一种关系;二是表明了对于观察活动双方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它本身便含有一种“视”与“视”的对象间的关系,由此也部分地确定了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②
2.阅读活动中的游移视点
伊瑟尔认为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不是既定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读者必须深入到文本中去体悟它。文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读者必须从文本内部去掌握所要考察的对象。伊瑟尔综合了英伽登的阅读思想以及胡塞尔的时间性思想,在他们的基础上提出了“游移视点”这个概念。它在伊瑟尔的整个阅读现象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的是一种现象学的思维方式。“伊瑟尔的游移视点,实际上是指读者在脱离了现实中的对象世界后进入虚构文本,在阅读中不断进行自我分离,依阅读的时间流进入本文各视角去逐次体验对象,以对象的视角去体验艺术中的生活所留下的审美活动的轨迹,是阅读中读者如何实现本文的方式”③。游移视点的提出对阅读活动理论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启示。对于游移视点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作如下的理解:
(1)综合性。我们所说的综合性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游移视点是通过多种视角的结合最终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综合运作的过程。伊瑟尔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视角会出现不停的改变,但是先前的阅读视野却依然保留在其过程中,新的阅读瞬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对于旧的阅读瞬间,以过去作为现在的背景来影响现在;同时,现在也改变着过去阅读过的部分。在阅读过程的时间流中,这一双向的影响是一个基本结构,因为这确定了读者在本文中的地位”④。因此,文本的意义在各种视角的修正中得以结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游移视点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前后相继地实现文本的意义。
(2)动态性。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在文本的视点中的转换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读者的游移视点虽然在某一瞬间表现为一个特定的视点,但这个视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阅读的进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些视点的变化呈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的有衔接的过程,每一个视点在区别中又紧密联系,读者通过对这些视点的联系和整理回忆来实现文本的意义。正是因为有了动态性的视点的游移,读者才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去理解文本,在一个持续联系的过程中来解读文本。
(3)再创性。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在多个视点中游移,并不只是在相邻的两个视点之间才发生联系,有可能是当前的阅读视点引发了对过去的阅读视点的回忆。在这种情况下,读者的很多记忆材料便进入当下的阅读情境,在读者的大脑中进行重新的创造,生发出新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游移视点的再创性。再创性是文本产生新的意义阐释的源泉,在阅读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正是这种再创性的存在,文本在读者的解读中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意义。
总而言之,“游移视点是在本文视角的导引下运作的,它与本文视角间形成了一个主体间结构”⑤。正是游移视点的作用,读者与文本之间不断地实现交流,文本的意义也一次次地被重建,读者的自我意识也随之提高。
3.“游移视点”与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好阅读的视角,在文本各视点之间建立联系,与文本积极对话,以获取文本的内在意蕴,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1)连接文本视点,提高阅读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面对文本出现的不同视点,我们要积极地应对,以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文本意义的建构,让阅读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在讲授杨朔的《荔枝蜜》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作者设定的视点中游移,起初“我”讨厌蜜蜂,后来逐渐一步步地喜欢上蜜蜂,最后认识得到升华,看到了人民群众身上所具有的蜜蜂的内在品质,主题得以升华。我们的阅读视点在文本中游移,实现了对文本意义的建构,也使自身的意识得到了提高和升华。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适当的策略引领学生在文本的诸多视点中游移,以期实现对这些视点的综合把握,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
(2)把握内在视点,体悟文章内涵。
在阅读中,我们有时感到文本为我们设定了一个暗示性的线索,它期待我们把它揭示出来。如果我们把握住了这些内在视点,就有可能产生顿悟的感觉。例如《红楼梦》中关于探春的谜语“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远别离”,这其实暗示了探春日后远嫁的命运,读者留意了这个视点,在后来阅读到探春的命运时,就会有顿悟之感。再如薛宝钗的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别离,恩爱夫妻不到冬”,这与日后宝钗的命运又是呼应了。⑥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依据游移视点对文本的意义不断地探寻,以期获取更高的阅读价值。
注释
①④《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德]沃尔夫冈·伊瑟尔 金元浦、周宁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129、136页
②③⑤⑥《文学解释学》 金元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172、173、184、1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