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问卷调查,分析制约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从学校、学院和教师等3个方面采取措施,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关键词:林业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 教师; 教学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24002
林业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承担着全校数、理、化、外语、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随着高校扩招,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逐年上升,教师们整天忙于日常教学,没有余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研究,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在大力倡导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是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研究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可以从一个侧面认识教师们对教学能力发展的认知情况,从中发现学校或学院在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加强公共基础学科教师的队伍建设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1 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基本情况
课题组以西南林业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6月进行一个月的随机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问卷99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调查覆盖了西南林业大学理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思政部等4个院部。问卷内容有2个方面:教师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教龄、职称、是否师范生等);教师的现状及需求,从教学与科研、学历进修与职称晋升、工作与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为重点,设置了涵盖面较为广泛的26个相关问题,试图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了解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
2 结果分析
2.1 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当前西南林业大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总体情况是:性别比例大致均衡,男性教师占45.7%,女性教师占54.3%;年龄比例呈现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教师占75.7%;学历结构呈现高学历化趋势,具备硕士学位以上人数占89.4%;出国进修机会总体偏少,有留学经历教师仅占10%; 职称结构偏低,讲师或助教占74.5%,教授仅占5.3%;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较多,占62.8%。
通过调查发现:青年教师队伍的壮大既为学校的发展带来生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复杂性;高学历的教师队伍提升了本校师资层次,成为本校发展难得的资源和财富,但他们缺乏走出国门学习国外教育教学经验的机会;中初级职称教师较多,晋升职称压力较大;非师范专业的教师由于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师范教育的正规训练,在教学工作中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提升教学业务素质。
2.2 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分析
2.2.1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自我评价
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载体,教师对此非常重视。
调查显示,教师对自身课堂教学水平持较高的满意度。有67% 的教师选择“自身课堂教学水平“比较满意,可进一步提高”,29.8%的教师选择“一般,有待提高”,选择“不满意,急待发展”的仅有1%。教师们认为自己来自综合性大学,学过的专业知识足以应付大学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因此教师普遍对自我教学水平感到自信。
针对最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调查结果依次是:“思维活跃,不照本宣科,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创新研究与学习”(72.3%);“知识面广,学科知识深厚”(58.5%);“资源呈现多样,能够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多样化呈现教学资源”(50%);“平易近人,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与学生保持较好沟通”(45.7%)。对自身发展目前最关注的问题,调查结果依次是:“综合发展”(77.7%),“教学水平”(19.1%),“工资待遇”(19.1%),“学术水平”(16%)。表明高校教师为适应教学需要和学科发展,表现出对提升复合型教学能力的强烈需求。
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结果依次是:“教学过程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参与较少”(50%);“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乏灵活与创新”( 45.7%);“教学内容偏理论,轻实践”(30.9%);“内容呈现以套用现成PPT模板为主,呈现方式单一”(9.6%)。表明在教学互动方面,往往把重心放在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加之公共基础课的教学通常大班上课,学生人数较多,上课难于实现教学互动。同时繁重的教学任务也使得基础课教师很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领域当中,教学能力难以提高。
对提升教学能力有重要作用的方式,调查结果依次是:“外出进修”(82.8%);“教学实践”(59.6%);“传帮带”的带教指导”(52.1%);“自我进修”(48.9%);“教学培训”(48.9%);“学术会议”(38.3%);“岗前培训”(36.2%);“学历提升”(36.2%);“教研活动”(33%);“从事科研”(33%);“教学竞赛”(27.7%)。表明不同形式进修、培训、教学实践和“传帮带”的带教指导均得到广大教师认可。
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的作用,调查结果依次是:“作用一般”(37.2%);“作用比较大”(33%);“作用很大”(16%);“作用不大”(12.8%);“没有作用”(4.3%)”。这说明,有大约一半的教师未能充分认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觉得自己目前最需要提升哪方面的教学能力,调查结果依次显示:“教学研究能力”(64.9%);“.教学设计能力”(23.4%);“教学管理能力”(19.1%)”;“教学操作能力”(13.8%);“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4.2%)。这说明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所缺乏的主要是教学研究能力。 “传帮带”是高校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最直接的方法,调查中有58.5%的教师接受过指导,且大部分是青年教师,这与我校实行青年工程培养有关。针对教学团队对教学能力提升作用的调查结果依次是:“作用比较大”(60.6%);“作用不大”(21.3%);“作用很大”(18%);“没有作用”(2.1%)。说明近八成教师认可教学团队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竞赛(授课比赛、课件比赛等)是对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有效方式。调查显示,教学竞赛对教学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依次是:“作用比较大”(46.8%);“作用不大” (38.3%);“没有作用”(7.4%),“作用很大”(7.4%)。有半数略多的教师认为教学竞赛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竞赛也是一项值得坚持的活动,但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竞赛的许多评价专家并非同行,评价结果有出入。
学生评教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否有促进作用,调查结果是:“作用不大”(48.9%),“作用比较大”(40.4%),“没有作用”(8.5%),“作用很大”(7.4%)。说明学生评教有一半教师认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思考如何客观合理地发挥学生评教的作用,才能既有利于对公共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
教学反思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通过总结、反省自己的成功和不足,琢磨出更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很有效的措施。调查结果显示,有22.3%的教师选择教学反思对教学能力提升“非常有帮助,作用很大”;67%的教师选“有帮助,作用比较大”,表明近九成教师认同教学反思对提升教学能力具有较大作用。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需要保持不断学习与持续发展的状态。针对信息技术对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有哪些影响,调查结果依次是:“拓宽教师的发展渠道和路径,教师可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 (72.3%);“提供丰富的信息化发展资源”( 57.4%);“扩展教师的发展内容范围,教师应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55.3%);“提供教师自我发展管理的平台”( 44.7%)”;“与评优评先和奖励挂钩”(12.8%)。显示出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持赞成态度。
2.2.2 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能力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动态不但需要高校领导者、管理者关心,高校一线教师更应关心。从教师对教学改革形势的关注程度看,选择“非常关心”的有22.3%;选择“关心”的有67%。有近90%的教师是关心教学改革动态的,在一定程度说明教师对于教学改革形势是比较重视的。
公共基础课教学需要教学改革,学校也很重视教学改革。针对教师主持或参与研究项目状况,调查依次显示:“国家级”(5.3%);“省部级”(36.2%),校级”(30.9%),“没参加过”(29.8%)。 有2/3主持或参加了校级及以上的教学改革课题,说明大部分教师有比较好的从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平台和条件,但教师参加国家级教改课题的比例偏小,反映出本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研究水平偏低。
撰写教改论文是教师深入思考并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反映。可是在调查中却看到,只有6.4%的教师经常写,44.3%的教师有时写,而有30.9%的教师偶尔才写,有22.3%的教师几乎不写。说明教师们对于撰写教改论文的热情和动力不高。
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方面,有54.30%的院部经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有31.9%的学院偶尔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仅有6.3%的学院未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可见,在从事基础课教学的学院中经常性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仅约一半,部分学院未能将教研活动制度化或制度执行不到位。
针对日常工作中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依次为:“科研与教学同重”(34%);“重教学轻科研”(33%);“根据情况实时变换”( 28.7%);“重科研轻教学”(2.1%)。这说明大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是教学型的,符合基础课教师的特点。然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与职称(职务)评聘并没有对专业课教师和公共基础课教师有所区别,这对大多数公共基础课教师来说是不公平的。
2.2.3 高校的管理或激励制度
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与高校的管理或激励制度、教学环境不无关系。目前,高校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都与科研挂钩,这使得广大教师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科研上,而对科研方面处于一定劣势的公共基础课教师而言,科研消耗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针对学校是否有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激励政策和措施,调查结果依次是:“有”(8.5%);“有一些,但是作用较小”(23.4%);“很少”(29.8%);“基本没有”(38.3%)。由于职称的评定、项目的奖励、业绩考核往往更注重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机制致使众多教师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投入减少。
对制约教师发展的首要因素调查显示:“学校(单位)缺乏重视”(59.6%) ;“学校(单位)缺乏规划”(26.6%);“学校(单位)缺乏制度”(15.8%);“自身不够重视”(7.4%)。对哪些措施能激励高校教师自觉提升教学能力的调查,前四位是:“与津贴挂钩”75.5%”;“与职称评定挂钩”(55.3%);“与评优评先和奖励挂钩”(47.9%);“与职位晋升挂钩”(47.9%);对近3a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培训形式的调查结果依次是:“.学术开会”(45.87%);“讲座培训”(42.6%);“学历提升”(14.9%);“进修学习”(13.8%),这与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压力、科研压力、家庭责任等分不开,当然也与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有关。
从以上3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知,随着高校扩招,公共基础课教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以我校理学院为例,每人每学期的平均课时约360学时),因此很大一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了教学中,甚至仅仅单纯地做教学工作。科研和教研成果的缺乏影响了他们个人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也产生了职称晋升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3 林业高校公共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措施
根据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应从学校、学院、教师3个方面,完善或构建一套能帮助和督促公共基础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引导教师理性地投入到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让专注教学的人安于教学,擅长教学的人乐于教学。
3.1 学校应完善激励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
3.1.1 政策导向
积极推行教师分类管理。根据教师所属学科、院系之间发展基础和所承担任务的不同,设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岗位。教学为主型的教师的职称评聘、重要岗位的考核以教学业绩为主,科研为辅;教学科研型岗位的各种考核与科研业绩为主,教学为辅;科研型岗位以科研考核为主。实行分类考核的目的,实现人尽其才,有利于教师在各自岗位发挥最大的潜力,促进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
3.1.2 加大投入
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任务都十分繁重,要做到脱产学习是不现实的,只能通过在职提高或短期进修。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用于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引进、在职教师的培训和国内外访问学者研修;加大对公共基础实验课的支持力度,更新实验条件和硬件环境,引导教师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1];扶持搭建研究平台,学校应建立广泛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机制,推进基础课教师与相关专业教师的相互合作,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2、3]。
3.1.3 规范奖励制度
设立与科研业绩奖励并行的教学工作奖项,对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成果、实践教学、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等进行奖励,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能力[4]。
3.2 学院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运行机制
院(系部)应根据学校的政策,结合自己学院的特点,完善教学指导和监控评价制度。应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面临的是刚进校的新同学,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教师的言行对他们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院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促进教师学术交流。林业高校多是以林学学科为主,生物环境类学科为特色、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大学。由于公共基础课和校内其他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交叉性,学院要创造条件促进教师的学科交叉,让跨学科的思维成为其科研思维的自然表达,这无疑将为科研创新奠定丰富的学术思想基础,使教学和科研相互见长,促进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此外,学院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教研室是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有效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一线阵地,是真正的“教师之家”。可见,教研室的工作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教研室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织,其目的在于开发教学资源,发挥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5]。通过优秀教师“说课”或“课程全程录像”让其他教师进行课程观摩、个案集体探讨等方式来交流经验等开展教研活动;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并进行点评;以课程建设为基础,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或教材等深入研究、讨论,不断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如我校理学院完成5门重点课程建设,结合学校以林科为主,多学科全面发展的特点,主编或副主编多部教材,其中一部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起促进作用;让青年教师融入教学团队,参与老教师质量工程项目、教研课题,有一定积累后,鼓励尝试主持项目[5]。本校理学院有多项质量工程项目获得审批,并获得省级优秀教学二等奖一项,省教育教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
3.3 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动力
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因素是内因,是能力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外部因素要通过个体因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把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技术不断充实到教学中去。公共基础课教师除在业务上既要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外,还要关注所教对象的专业背景知识,培养目标和发展前景等。如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和林产化工专业,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适当减少质点运动学与质点动力学的教学内容,增加量子力学的教学内容,以便为后续的高分子化学等课程提供支撑;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除了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知识来武装自己。同时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需要教师能通过学习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自觉进行教学反思。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长期持久的过程,其自我完善离不开终身不息的自省、自责、自励、自强,从自身经验反思中提升教学需要的新本领;加强师生互动。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只有在不断主动与学生的互动中,才能清晰地了解自身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发现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从而实现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院、个体等3个方面形成发展合力,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林业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锋. 高校公共基础课现状及改革思考[J]. 高等理料教育,2013(1):108-111.
[2] 肖湘平,钱美珍,陈华锋. 深化公共课教学改革 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2(2):151-153.
[3] 邱容机. 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培养,提高农科院校教学质量[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3):74-76
[4] 陈利华. 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2):75-76.
[5] 李清玉,李任波,付惠,等. 加强二级教学管理,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1):30-32.
作者简介:李清玉(1963-)女,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与教学研究工作。
关键词:林业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 教师; 教学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24002
林业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承担着全校数、理、化、外语、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随着高校扩招,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逐年上升,教师们整天忙于日常教学,没有余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研究,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在大力倡导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是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研究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可以从一个侧面认识教师们对教学能力发展的认知情况,从中发现学校或学院在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加强公共基础学科教师的队伍建设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1 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基本情况
课题组以西南林业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6月进行一个月的随机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问卷99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调查覆盖了西南林业大学理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思政部等4个院部。问卷内容有2个方面:教师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教龄、职称、是否师范生等);教师的现状及需求,从教学与科研、学历进修与职称晋升、工作与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为重点,设置了涵盖面较为广泛的26个相关问题,试图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了解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
2 结果分析
2.1 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当前西南林业大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总体情况是:性别比例大致均衡,男性教师占45.7%,女性教师占54.3%;年龄比例呈现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教师占75.7%;学历结构呈现高学历化趋势,具备硕士学位以上人数占89.4%;出国进修机会总体偏少,有留学经历教师仅占10%; 职称结构偏低,讲师或助教占74.5%,教授仅占5.3%;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较多,占62.8%。
通过调查发现:青年教师队伍的壮大既为学校的发展带来生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复杂性;高学历的教师队伍提升了本校师资层次,成为本校发展难得的资源和财富,但他们缺乏走出国门学习国外教育教学经验的机会;中初级职称教师较多,晋升职称压力较大;非师范专业的教师由于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师范教育的正规训练,在教学工作中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提升教学业务素质。
2.2 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分析
2.2.1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自我评价
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载体,教师对此非常重视。
调查显示,教师对自身课堂教学水平持较高的满意度。有67% 的教师选择“自身课堂教学水平“比较满意,可进一步提高”,29.8%的教师选择“一般,有待提高”,选择“不满意,急待发展”的仅有1%。教师们认为自己来自综合性大学,学过的专业知识足以应付大学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因此教师普遍对自我教学水平感到自信。
针对最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调查结果依次是:“思维活跃,不照本宣科,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创新研究与学习”(72.3%);“知识面广,学科知识深厚”(58.5%);“资源呈现多样,能够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多样化呈现教学资源”(50%);“平易近人,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与学生保持较好沟通”(45.7%)。对自身发展目前最关注的问题,调查结果依次是:“综合发展”(77.7%),“教学水平”(19.1%),“工资待遇”(19.1%),“学术水平”(16%)。表明高校教师为适应教学需要和学科发展,表现出对提升复合型教学能力的强烈需求。
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结果依次是:“教学过程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参与较少”(50%);“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乏灵活与创新”( 45.7%);“教学内容偏理论,轻实践”(30.9%);“内容呈现以套用现成PPT模板为主,呈现方式单一”(9.6%)。表明在教学互动方面,往往把重心放在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加之公共基础课的教学通常大班上课,学生人数较多,上课难于实现教学互动。同时繁重的教学任务也使得基础课教师很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领域当中,教学能力难以提高。
对提升教学能力有重要作用的方式,调查结果依次是:“外出进修”(82.8%);“教学实践”(59.6%);“传帮带”的带教指导”(52.1%);“自我进修”(48.9%);“教学培训”(48.9%);“学术会议”(38.3%);“岗前培训”(36.2%);“学历提升”(36.2%);“教研活动”(33%);“从事科研”(33%);“教学竞赛”(27.7%)。表明不同形式进修、培训、教学实践和“传帮带”的带教指导均得到广大教师认可。
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的作用,调查结果依次是:“作用一般”(37.2%);“作用比较大”(33%);“作用很大”(16%);“作用不大”(12.8%);“没有作用”(4.3%)”。这说明,有大约一半的教师未能充分认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觉得自己目前最需要提升哪方面的教学能力,调查结果依次显示:“教学研究能力”(64.9%);“.教学设计能力”(23.4%);“教学管理能力”(19.1%)”;“教学操作能力”(13.8%);“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4.2%)。这说明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所缺乏的主要是教学研究能力。 “传帮带”是高校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最直接的方法,调查中有58.5%的教师接受过指导,且大部分是青年教师,这与我校实行青年工程培养有关。针对教学团队对教学能力提升作用的调查结果依次是:“作用比较大”(60.6%);“作用不大”(21.3%);“作用很大”(18%);“没有作用”(2.1%)。说明近八成教师认可教学团队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竞赛(授课比赛、课件比赛等)是对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有效方式。调查显示,教学竞赛对教学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依次是:“作用比较大”(46.8%);“作用不大” (38.3%);“没有作用”(7.4%),“作用很大”(7.4%)。有半数略多的教师认为教学竞赛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竞赛也是一项值得坚持的活动,但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竞赛的许多评价专家并非同行,评价结果有出入。
学生评教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否有促进作用,调查结果是:“作用不大”(48.9%),“作用比较大”(40.4%),“没有作用”(8.5%),“作用很大”(7.4%)。说明学生评教有一半教师认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思考如何客观合理地发挥学生评教的作用,才能既有利于对公共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
教学反思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通过总结、反省自己的成功和不足,琢磨出更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很有效的措施。调查结果显示,有22.3%的教师选择教学反思对教学能力提升“非常有帮助,作用很大”;67%的教师选“有帮助,作用比较大”,表明近九成教师认同教学反思对提升教学能力具有较大作用。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需要保持不断学习与持续发展的状态。针对信息技术对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有哪些影响,调查结果依次是:“拓宽教师的发展渠道和路径,教师可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 (72.3%);“提供丰富的信息化发展资源”( 57.4%);“扩展教师的发展内容范围,教师应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55.3%);“提供教师自我发展管理的平台”( 44.7%)”;“与评优评先和奖励挂钩”(12.8%)。显示出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持赞成态度。
2.2.2 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能力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动态不但需要高校领导者、管理者关心,高校一线教师更应关心。从教师对教学改革形势的关注程度看,选择“非常关心”的有22.3%;选择“关心”的有67%。有近90%的教师是关心教学改革动态的,在一定程度说明教师对于教学改革形势是比较重视的。
公共基础课教学需要教学改革,学校也很重视教学改革。针对教师主持或参与研究项目状况,调查依次显示:“国家级”(5.3%);“省部级”(36.2%),校级”(30.9%),“没参加过”(29.8%)。 有2/3主持或参加了校级及以上的教学改革课题,说明大部分教师有比较好的从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平台和条件,但教师参加国家级教改课题的比例偏小,反映出本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研究水平偏低。
撰写教改论文是教师深入思考并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反映。可是在调查中却看到,只有6.4%的教师经常写,44.3%的教师有时写,而有30.9%的教师偶尔才写,有22.3%的教师几乎不写。说明教师们对于撰写教改论文的热情和动力不高。
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方面,有54.30%的院部经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有31.9%的学院偶尔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仅有6.3%的学院未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可见,在从事基础课教学的学院中经常性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仅约一半,部分学院未能将教研活动制度化或制度执行不到位。
针对日常工作中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依次为:“科研与教学同重”(34%);“重教学轻科研”(33%);“根据情况实时变换”( 28.7%);“重科研轻教学”(2.1%)。这说明大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是教学型的,符合基础课教师的特点。然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与职称(职务)评聘并没有对专业课教师和公共基础课教师有所区别,这对大多数公共基础课教师来说是不公平的。
2.2.3 高校的管理或激励制度
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与高校的管理或激励制度、教学环境不无关系。目前,高校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都与科研挂钩,这使得广大教师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科研上,而对科研方面处于一定劣势的公共基础课教师而言,科研消耗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针对学校是否有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激励政策和措施,调查结果依次是:“有”(8.5%);“有一些,但是作用较小”(23.4%);“很少”(29.8%);“基本没有”(38.3%)。由于职称的评定、项目的奖励、业绩考核往往更注重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机制致使众多教师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投入减少。
对制约教师发展的首要因素调查显示:“学校(单位)缺乏重视”(59.6%) ;“学校(单位)缺乏规划”(26.6%);“学校(单位)缺乏制度”(15.8%);“自身不够重视”(7.4%)。对哪些措施能激励高校教师自觉提升教学能力的调查,前四位是:“与津贴挂钩”75.5%”;“与职称评定挂钩”(55.3%);“与评优评先和奖励挂钩”(47.9%);“与职位晋升挂钩”(47.9%);对近3a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培训形式的调查结果依次是:“.学术开会”(45.87%);“讲座培训”(42.6%);“学历提升”(14.9%);“进修学习”(13.8%),这与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压力、科研压力、家庭责任等分不开,当然也与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有关。
从以上3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知,随着高校扩招,公共基础课教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以我校理学院为例,每人每学期的平均课时约360学时),因此很大一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了教学中,甚至仅仅单纯地做教学工作。科研和教研成果的缺乏影响了他们个人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也产生了职称晋升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3 林业高校公共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措施
根据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应从学校、学院、教师3个方面,完善或构建一套能帮助和督促公共基础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引导教师理性地投入到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让专注教学的人安于教学,擅长教学的人乐于教学。
3.1 学校应完善激励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
3.1.1 政策导向
积极推行教师分类管理。根据教师所属学科、院系之间发展基础和所承担任务的不同,设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岗位。教学为主型的教师的职称评聘、重要岗位的考核以教学业绩为主,科研为辅;教学科研型岗位的各种考核与科研业绩为主,教学为辅;科研型岗位以科研考核为主。实行分类考核的目的,实现人尽其才,有利于教师在各自岗位发挥最大的潜力,促进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
3.1.2 加大投入
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任务都十分繁重,要做到脱产学习是不现实的,只能通过在职提高或短期进修。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用于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引进、在职教师的培训和国内外访问学者研修;加大对公共基础实验课的支持力度,更新实验条件和硬件环境,引导教师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1];扶持搭建研究平台,学校应建立广泛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机制,推进基础课教师与相关专业教师的相互合作,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2、3]。
3.1.3 规范奖励制度
设立与科研业绩奖励并行的教学工作奖项,对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成果、实践教学、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等进行奖励,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能力[4]。
3.2 学院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运行机制
院(系部)应根据学校的政策,结合自己学院的特点,完善教学指导和监控评价制度。应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面临的是刚进校的新同学,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教师的言行对他们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院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促进教师学术交流。林业高校多是以林学学科为主,生物环境类学科为特色、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大学。由于公共基础课和校内其他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交叉性,学院要创造条件促进教师的学科交叉,让跨学科的思维成为其科研思维的自然表达,这无疑将为科研创新奠定丰富的学术思想基础,使教学和科研相互见长,促进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此外,学院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教研室是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有效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一线阵地,是真正的“教师之家”。可见,教研室的工作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教研室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织,其目的在于开发教学资源,发挥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5]。通过优秀教师“说课”或“课程全程录像”让其他教师进行课程观摩、个案集体探讨等方式来交流经验等开展教研活动;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并进行点评;以课程建设为基础,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或教材等深入研究、讨论,不断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如我校理学院完成5门重点课程建设,结合学校以林科为主,多学科全面发展的特点,主编或副主编多部教材,其中一部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起促进作用;让青年教师融入教学团队,参与老教师质量工程项目、教研课题,有一定积累后,鼓励尝试主持项目[5]。本校理学院有多项质量工程项目获得审批,并获得省级优秀教学二等奖一项,省教育教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
3.3 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动力
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因素是内因,是能力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外部因素要通过个体因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把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技术不断充实到教学中去。公共基础课教师除在业务上既要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外,还要关注所教对象的专业背景知识,培养目标和发展前景等。如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和林产化工专业,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适当减少质点运动学与质点动力学的教学内容,增加量子力学的教学内容,以便为后续的高分子化学等课程提供支撑;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除了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知识来武装自己。同时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需要教师能通过学习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自觉进行教学反思。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长期持久的过程,其自我完善离不开终身不息的自省、自责、自励、自强,从自身经验反思中提升教学需要的新本领;加强师生互动。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只有在不断主动与学生的互动中,才能清晰地了解自身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发现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从而实现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院、个体等3个方面形成发展合力,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林业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锋. 高校公共基础课现状及改革思考[J]. 高等理料教育,2013(1):108-111.
[2] 肖湘平,钱美珍,陈华锋. 深化公共课教学改革 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2(2):151-153.
[3] 邱容机. 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培养,提高农科院校教学质量[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3):74-76
[4] 陈利华. 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2):75-76.
[5] 李清玉,李任波,付惠,等. 加强二级教学管理,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1):30-32.
作者简介:李清玉(1963-)女,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与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