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物理教师,践行新课程标准,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我认为探究式学习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本文就中学物理教学中实践探究式学习谈点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一、科学划分合作探究小组
根据学生的座位情况,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前后排的四人为一小组;组成四人合作探究小组,组内各同学分工要明确,同时组内角色要周期转换,在探究的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可由教师根据所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课堂教学任务的容量大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点等灵活安排,随机控制。
二、探究式教学的程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的整合作用,展现给学生一个有趣的故事、物理现象或物理事实,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并把自己的发现用问题的方式表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适当地加以指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科学问题,并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述出来。学生经过一定案例的积累,并随着他们物理知识的丰富,能够逐步地提高自己提出探究问题的能力并养成爱提问题的习惯。
(二)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是科学结论的先导,为收集信息、分析和解释信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对解决问题的方案作了一定的预见性思考,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猜想需要科学事实或者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因此为了防止学生猜想的随意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并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一般的做法是先分析该探究要解决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有哪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探究的要求,各应该选择哪种方法为好,然后根据这些被选中的方法确定需要什么实验器材、按这些方法的逻辑关系构思出探究步骤。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勤与实践,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其次要灵活选择、调整观察方法。除了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外,根据需要,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公共信息资源如图书馆、阅览室、科技馆、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收集资料。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在交流讨论中各抒己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学生的情感、意志也得到了培养,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又要注意对学生的探究及时恰如其分地启发,因势利导地调动探究过程。
(五)分析论证。
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教师要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实验数据或收集的事实进行分析论证,探讨结论,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自觉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不要带着对实验结果的预期来影响对实验数据的描述。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这些数据之间规律的过程,是一个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此时,教师的作用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六)评估。
学生在完成某项工作或工作达到某一阶段时,应该进行反思,检查思想和具体措施,发现错误和疏漏,如探究结果是否会和日常的经验和现象相冲突?是否会和探究者原有的知识相矛盾?探究结果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逻辑?强化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的意识,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评估的习惯。
(七)交流与合作。
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学会修正自我、尊重他人、服从真理、改正谬误。不但要重视书面表达,也要重视口头表达,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口头称述。
我感觉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关键是看我们教师怎样去挖掘,只有一切从学生出发,以生为本,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活力四射,充满生机。
一、科学划分合作探究小组
根据学生的座位情况,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前后排的四人为一小组;组成四人合作探究小组,组内各同学分工要明确,同时组内角色要周期转换,在探究的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可由教师根据所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课堂教学任务的容量大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点等灵活安排,随机控制。
二、探究式教学的程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的整合作用,展现给学生一个有趣的故事、物理现象或物理事实,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并把自己的发现用问题的方式表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适当地加以指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科学问题,并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述出来。学生经过一定案例的积累,并随着他们物理知识的丰富,能够逐步地提高自己提出探究问题的能力并养成爱提问题的习惯。
(二)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是科学结论的先导,为收集信息、分析和解释信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对解决问题的方案作了一定的预见性思考,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猜想需要科学事实或者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因此为了防止学生猜想的随意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并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一般的做法是先分析该探究要解决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有哪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探究的要求,各应该选择哪种方法为好,然后根据这些被选中的方法确定需要什么实验器材、按这些方法的逻辑关系构思出探究步骤。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勤与实践,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其次要灵活选择、调整观察方法。除了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外,根据需要,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公共信息资源如图书馆、阅览室、科技馆、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收集资料。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在交流讨论中各抒己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学生的情感、意志也得到了培养,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又要注意对学生的探究及时恰如其分地启发,因势利导地调动探究过程。
(五)分析论证。
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教师要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实验数据或收集的事实进行分析论证,探讨结论,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自觉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不要带着对实验结果的预期来影响对实验数据的描述。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这些数据之间规律的过程,是一个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此时,教师的作用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六)评估。
学生在完成某项工作或工作达到某一阶段时,应该进行反思,检查思想和具体措施,发现错误和疏漏,如探究结果是否会和日常的经验和现象相冲突?是否会和探究者原有的知识相矛盾?探究结果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逻辑?强化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的意识,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评估的习惯。
(七)交流与合作。
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学会修正自我、尊重他人、服从真理、改正谬误。不但要重视书面表达,也要重视口头表达,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口头称述。
我感觉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关键是看我们教师怎样去挖掘,只有一切从学生出发,以生为本,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活力四射,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