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角色阅读”从广义的层面来定义,就是从各个参与到文本阅读的角度切入文章内容,通过立足于角色的特有立场,与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的对话,从而获得对文章内容较为深刻、全面的理解。而“角色阅读”在记叙文中最显著的功效,莫过于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做感性但又深刻的感知。
从《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来看,“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这就是说,记叙文的“阅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全面、多角度、有创新的阅读;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感知,也应该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以感性的人物感知,产生理性的人物认知。
具体教学实践中,为感知人物形象,可以设计两个层面,多种途径的“角色阅读”方法。两个层面是指“外化”和“内化”两个层面。“外化”是以外现的“角色扮演”为形式,通过角色转换引导、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达来展现个性和深入的文本阅读体验。“内化”则是引起学生的真实思考和情感共鸣,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深入到“角色”中,从“角色”的立場、需求出发来深入阅读文本。“外化”是具体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策略;“内化”则是作用于学生文本阅读状态和阅读心理的策略。
一、外化的“角色阅读”
1.“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或直接调用文中已有的情境,以情境的感染来推动学生投入到“角色”中。《台阶》中的“父亲”几乎一生都在困顿中艰难的积攒,想要早日修新屋、造台阶。真正到了“起台阶”的那一天,作者这样描绘当时的情境:“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教学中,笔者充分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此时营造的情境,微凉的深秋清晨,父亲独自一人,天不亮就起床,在院中吃力但是坚定地踏着黄泥,为即将筑起的台阶做最后的准备。此时,从父亲的“角色”出发,就能感受到他心中对“起台阶”的执着追求;从儿子的“角色”出发,就能感受到父亲心中对美好生活的那份坚定追求。
“情境”是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环境,结合“情境”来理解人物形象,就是由外而内的关注人物的生存和活动氛围。环境氛围对人的情感、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定的情境甚至就能成为人情感的代述形式。由“情境”出发,就能触碰到人物形象扎根的土壤。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则是引导通过扮演文本中的“角色”,进行文本朗读、情感表达和讨论对话,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阅读。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把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和看客的冷漠麻木表现得淋漓尽致。笔者同样将教学的重点落在“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上。为此,笔者抓住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的四种写法,却被小伙计冷漠拒绝的典型情节,设计了“角色扮演”的人物分析方法。围绕孔乙己遭拒后“很惋惜”的神态,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孔乙己、小伙计、作者和读者,从四个角度综合体会“很惋惜”的深刻意味。在孔乙己看来,失去了卖弄一下学识,找回一点自尊的机会,所以“很惋惜”;小伙计年纪虽小,却也用冷漠来对待孔乙己,“丝毫没有惋惜”;鲁迅眼见孔乙己仍死抱着八股学问,眼见小伙计都学会了冷漠麻木,心中必定生出“很惋惜”的情感;站在读者的角度,看到弱者得不到同情,想到弱者不知道自强,就能够理解孔乙己的不幸再无挽救的可能,这悲惨的个人悲剧和残酷的社会悲剧,怎能不让读者感到“很惋惜”?
“角色扮演”不等同于以往的“角色朗读”,这里的扮演是要推动学生真的走到“角色”的感情立场上,理解“角色”作为一个鲜活生命对身边人事物的选择和反映。
二、 内化的“角色阅读”
在初中记叙文阅读中,广大教师都会分外重视人物形象的感知和分析,因为人物才是一篇记叙文起承转合的关键线索,也是承载作者情感、表现文章主题的重要方面。而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们还习惯于运用语言揣摩、动作分析、情感体会等方法来进行局部的、单一的人物分析。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改变这种陈旧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定位。
所谓“自主定位”,就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因为自身与文中人物存在相似的经历和感受,而主动地进行“角色定位”,进而深化阅读体验。
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是初中课本中学生比较钟爱的作品。学生之所以青睐这篇文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篇文章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于是,笔者在执教这篇课文时,因势利导,设计了“自主定位”的人物分析方法。在充分感知文章内容之后,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矛盾冲突,在文中几个人物之间选择一个,说说事情变得严重起来,责任在谁?于是,有学生站在“父母”的角色上,吐露家长的良苦用心;有学生站在“我”的角色上,倾吐对尊重和平等的向往;更有学生站在自己的“角色”上,痛定思痛地讲述与父母“对立”的尴尬。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基础,调动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原本能一边倒的人物认知变得丰富起,平衡起来。
既然是“自主定位”,学生就掌握完全的选择权。文本中的人物角色众多,学生的取舍其实已经在体现他们心中对“角色”的认同程度。选择了一个“角色”,学生就会主动的把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调动出来,甚至把自己的身心都投放到“角色”上去,真正做到“听其心声,代其心语”。
总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有其鲜活的生命和灵动的性情,如果总以分析、归纳、概括的方式来解读人物,实在是糟蹋了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和塑造。“角色阅读”就是希望交给学生一种亲近“人物”的方法,用心灵的真实感受,代替机械的分析归纳,让学生能够被引导着走近人物,甚至是主动自觉地走进人物,从此对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产生一种亲近和活泼的感知。
从《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来看,“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这就是说,记叙文的“阅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全面、多角度、有创新的阅读;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感知,也应该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以感性的人物感知,产生理性的人物认知。
具体教学实践中,为感知人物形象,可以设计两个层面,多种途径的“角色阅读”方法。两个层面是指“外化”和“内化”两个层面。“外化”是以外现的“角色扮演”为形式,通过角色转换引导、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达来展现个性和深入的文本阅读体验。“内化”则是引起学生的真实思考和情感共鸣,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深入到“角色”中,从“角色”的立場、需求出发来深入阅读文本。“外化”是具体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策略;“内化”则是作用于学生文本阅读状态和阅读心理的策略。
一、外化的“角色阅读”
1.“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或直接调用文中已有的情境,以情境的感染来推动学生投入到“角色”中。《台阶》中的“父亲”几乎一生都在困顿中艰难的积攒,想要早日修新屋、造台阶。真正到了“起台阶”的那一天,作者这样描绘当时的情境:“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教学中,笔者充分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此时营造的情境,微凉的深秋清晨,父亲独自一人,天不亮就起床,在院中吃力但是坚定地踏着黄泥,为即将筑起的台阶做最后的准备。此时,从父亲的“角色”出发,就能感受到他心中对“起台阶”的执着追求;从儿子的“角色”出发,就能感受到父亲心中对美好生活的那份坚定追求。
“情境”是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环境,结合“情境”来理解人物形象,就是由外而内的关注人物的生存和活动氛围。环境氛围对人的情感、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定的情境甚至就能成为人情感的代述形式。由“情境”出发,就能触碰到人物形象扎根的土壤。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则是引导通过扮演文本中的“角色”,进行文本朗读、情感表达和讨论对话,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阅读。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把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和看客的冷漠麻木表现得淋漓尽致。笔者同样将教学的重点落在“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上。为此,笔者抓住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的四种写法,却被小伙计冷漠拒绝的典型情节,设计了“角色扮演”的人物分析方法。围绕孔乙己遭拒后“很惋惜”的神态,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孔乙己、小伙计、作者和读者,从四个角度综合体会“很惋惜”的深刻意味。在孔乙己看来,失去了卖弄一下学识,找回一点自尊的机会,所以“很惋惜”;小伙计年纪虽小,却也用冷漠来对待孔乙己,“丝毫没有惋惜”;鲁迅眼见孔乙己仍死抱着八股学问,眼见小伙计都学会了冷漠麻木,心中必定生出“很惋惜”的情感;站在读者的角度,看到弱者得不到同情,想到弱者不知道自强,就能够理解孔乙己的不幸再无挽救的可能,这悲惨的个人悲剧和残酷的社会悲剧,怎能不让读者感到“很惋惜”?
“角色扮演”不等同于以往的“角色朗读”,这里的扮演是要推动学生真的走到“角色”的感情立场上,理解“角色”作为一个鲜活生命对身边人事物的选择和反映。
二、 内化的“角色阅读”
在初中记叙文阅读中,广大教师都会分外重视人物形象的感知和分析,因为人物才是一篇记叙文起承转合的关键线索,也是承载作者情感、表现文章主题的重要方面。而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们还习惯于运用语言揣摩、动作分析、情感体会等方法来进行局部的、单一的人物分析。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改变这种陈旧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定位。
所谓“自主定位”,就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因为自身与文中人物存在相似的经历和感受,而主动地进行“角色定位”,进而深化阅读体验。
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是初中课本中学生比较钟爱的作品。学生之所以青睐这篇文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篇文章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于是,笔者在执教这篇课文时,因势利导,设计了“自主定位”的人物分析方法。在充分感知文章内容之后,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矛盾冲突,在文中几个人物之间选择一个,说说事情变得严重起来,责任在谁?于是,有学生站在“父母”的角色上,吐露家长的良苦用心;有学生站在“我”的角色上,倾吐对尊重和平等的向往;更有学生站在自己的“角色”上,痛定思痛地讲述与父母“对立”的尴尬。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基础,调动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原本能一边倒的人物认知变得丰富起,平衡起来。
既然是“自主定位”,学生就掌握完全的选择权。文本中的人物角色众多,学生的取舍其实已经在体现他们心中对“角色”的认同程度。选择了一个“角色”,学生就会主动的把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调动出来,甚至把自己的身心都投放到“角色”上去,真正做到“听其心声,代其心语”。
总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有其鲜活的生命和灵动的性情,如果总以分析、归纳、概括的方式来解读人物,实在是糟蹋了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和塑造。“角色阅读”就是希望交给学生一种亲近“人物”的方法,用心灵的真实感受,代替机械的分析归纳,让学生能够被引导着走近人物,甚至是主动自觉地走进人物,从此对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产生一种亲近和活泼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