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保障形式的弱化以及社会化养老的不足,我国老年人福利的提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形势下,构建积极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已成为社会福利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发挥“义工”与志愿者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福利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社会化老年人福利服务供给不足的压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义工”与志愿者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2 — 0057 — 02
人口的老龄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必须面对的现实,更是人口形势发展的一种趋势。与人口老龄化相伴而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如劳动力短缺问题、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问题等。对于中国而言,由于存在着“未富先老”的特殊情况,“社会化养老”明显不足,家庭养老功能日益退化,老年人的社会福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构建积极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改革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义工”与志愿者相结合的视角探索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的新途径。
一、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内涵
1.老年人的界定
现代社会中,社会福利体系中所指的老年人大多是以其享受社会福利或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为标准。如发达国家老年人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标准一般为65岁,发展中国家为60岁,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所以凡年满60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属于老年人。①
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对象应涵盖社会中的所有老年人。
2.老年人社会福利含义
老年人社会福利作为社会福利的一个子项目,与残疾人社会福利和妇女儿童社会福利相并列。
狭义的老年人社会福利通常是指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老年人的自身特点,由社会提供给老年人特殊性的、照顾性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而广义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则包括了老年人社会救助,养老保险以及狭义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广义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包括了收入保障和服务保障两个方面。②本文所指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主要是狭义的概念,即服务保障。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知,人的行为与需求之间存在着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社会福利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建立的,同样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同样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而产生的。老年人的需求一般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主要反映在经济需求、医疗保健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心理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
就目前中国老年人的社会福利现状而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三无”老人,特困老人或者高龄无保障的老人等,同时城乡之间,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家庭养老”模式仍是大部分老人解决后顾之忧的选择。从福利项目来看,也是低层次的,主要集中于满足老年人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而对于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则较少关注。
二、构建积极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的迫切性
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家庭小型化导致的传统养老模式的弱化以及我国目前社会化养老的不足,使我国老年人的社会福利问题日益凸显。
1.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也是世界范围内面临的一个难题。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老年人的人口比例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如,老年人的比例在1950年是8%,在2000年是10%,预测在2050年将达到21%(图一)。③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比重比1990年的5.57%上升了1.39个百分点。再据统计,2004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是9 879万人,超过了中国总人口的7.6%,约占全世界老年人口的l/5,老年人口总数居世界第一位①。又据全国老龄办组织实施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查》显示,截至2006年6月1日零时,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657万人,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1亿左右,约占人口总数的27.4%②。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与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面临的“未富先老”的挑战。一般说老,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产物,而且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西方发达国家通常是在步入工业化社会后才逐步出现的人口老龄化情况,此时由于国民经济实力的雄厚,国家社会有能力为老年人提供较为全面和高水平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而中国则面临相反的情形,由于政府出生政策的干预,以及本身具有较大的人口基数,中国的老龄化在国家并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的时候加速到来,这必然导致社会养老的不足。覆盖面较窄以及福利水平较低是社会福利基金不足所带来的直接后果。
2.传统养老模式的弱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庭的组成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中国传统家庭模式一般至少包括夫妻和子女两代人,并普遍存在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现象,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传统的中国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简单化和家庭模式多样化,成为中国现代家庭的主要特征。而这些结构性变化的结果就是 “空巢家庭”和老龄鳏寡孤独家庭增加。这不仅使得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也给本就不充足的社会养老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3.社会化养老的不足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加之各种原因导致的人口老龄化情况加剧,而与老龄化相伴的老年人社会福利的供给则远远落后于由此产生的需求。突出表现为提供社会福利的机构数量少,设施、设备陈旧落后,服务水平低,专业化的服务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缺乏。据统计,目前中国需要进入福利机构的老年人有1400万左右,而社会上各类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有3.8万个,这些机构中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的床位只有104.2萬张,不到全国老年人总数的0.8%,与发达国家的供养机构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③。
鉴于我国目前政府的财政状况,以及对社会保障的资金的投入与分配情况,对于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投入仍存在很大的缺口。目前老年人社会福利的提供主要出于一种被动的形式,且覆盖的人群主要为那些“三无”老人,特困老人或者高龄无保障的老人等,而将大部分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排除了在社会福利的覆盖范围之外。同时,对于所覆盖的那部分老年人提供社会福利采取的方式也主要是将其集中于各类社会养老机构中,满足的也只是其基本生活需求,从不断见诸报端的敬老院老人们的生活中可见其中端倪。所以加快构建积极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是我国社会福利改革的重要问题。
三、构建积极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的途径——积极发挥“义工”与志愿者的联动作用
1.“义工”与志愿者定义
志愿工作者又名义务工作者、义工或志工,是指一种助人、具组织性及基于社会公益责任的参与行为④,其发展可追溯至二次大战后,福利主义抬头导致各国政府支出崩塌,发展义务工作以解决社会上不胜负荷的需求⑤。
2.国外“义工”与志愿者参与提供社会福利提供的模式
社区照顾是英国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中的重要一项,其宗旨是使老年人在自己家或“像家似的”环境中受到帮助。政府组织一些志愿服务者,对居住在自己家中的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则提供全方位的照顾,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和心理服务。同时人们会自愿组织起来和老年人交朋友,与他们谈心或郊游等,来满足老年人的发展性福利。
在英国为残疾人提供的福利项目中,个人认为家庭援助是其中比较值得借鉴的一项。家庭援助由已婚女性充当家庭助手,她们每周进行2~3次的家庭访问,帮助残疾人解决一些难以料理的事情,而家庭援助的对象80%以上是老年人。所以说这项措施不仅涉及到了残疾人的福利提供,也为老年人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福利。
3.我国“义工”与志愿者的发展方向
志愿者在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8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出现了自己的志愿者和志愿活动,他们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国家举办的各种重大事件,还是社会发生的各种重大事故,她们的身影都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目前,我国存在的志愿者组织主要包括社区志愿者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自己的志愿者和志愿者活动,如中华全国慈善总会等。我国的志愿者组织仍具有较强的行政化色彩,自主性不强,这与政府的管理机制不无关系,我国目前的志愿者组织主要由行政力量推动,党政部门与志愿者组织设置高度同构,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志愿者组织自主性的不足,自由空间的压缩,从而导致志愿服务的涉及面较窄。
老年人社会福利的提供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实现社会化供给,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现代社会尤其是城镇地区,社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志愿者引入社区致力于为社区中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社区成员提供普遍的福利服务。
而对于志愿者的来源则应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拓展志愿者的渠道,将正式的志愿者与非正式的志愿者或“义工”结合起来,借鉴英国、瑞典等国家的发展模式,使志愿服务走进老年人家中,为老年人提供全方面的福利服务。
〔参考文献〕
〔1〕 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第二版)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丁建东,魏科科.社会福利思想〔M〕.武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3〕阎青春.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浅析〔J〕.社会福利,2006.
〔4〕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责任编辑:李姝怡〕
注:
①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第二版)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年,第258页。
②陈银娥,潘胜文:社会福利,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③世界人口老龄化:1950—2050。
①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第39—110页。
②陈立媛:老年人社会福利应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改革首要关注问题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第25期。
③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第二版)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年,第278页。
④曾华源,曾腾光:志愿服务概论, 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⑤吴美慧,吴春勇,吴信贤:志愿者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台北:心理出版社,1995年。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义工”与志愿者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2 — 0057 — 02
人口的老龄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必须面对的现实,更是人口形势发展的一种趋势。与人口老龄化相伴而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如劳动力短缺问题、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问题等。对于中国而言,由于存在着“未富先老”的特殊情况,“社会化养老”明显不足,家庭养老功能日益退化,老年人的社会福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构建积极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改革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义工”与志愿者相结合的视角探索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的新途径。
一、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内涵
1.老年人的界定
现代社会中,社会福利体系中所指的老年人大多是以其享受社会福利或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为标准。如发达国家老年人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标准一般为65岁,发展中国家为60岁,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所以凡年满60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属于老年人。①
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对象应涵盖社会中的所有老年人。
2.老年人社会福利含义
老年人社会福利作为社会福利的一个子项目,与残疾人社会福利和妇女儿童社会福利相并列。
狭义的老年人社会福利通常是指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老年人的自身特点,由社会提供给老年人特殊性的、照顾性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而广义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则包括了老年人社会救助,养老保险以及狭义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广义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包括了收入保障和服务保障两个方面。②本文所指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主要是狭义的概念,即服务保障。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知,人的行为与需求之间存在着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社会福利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建立的,同样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同样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而产生的。老年人的需求一般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主要反映在经济需求、医疗保健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心理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
就目前中国老年人的社会福利现状而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三无”老人,特困老人或者高龄无保障的老人等,同时城乡之间,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家庭养老”模式仍是大部分老人解决后顾之忧的选择。从福利项目来看,也是低层次的,主要集中于满足老年人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而对于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则较少关注。
二、构建积极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的迫切性
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家庭小型化导致的传统养老模式的弱化以及我国目前社会化养老的不足,使我国老年人的社会福利问题日益凸显。
1.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也是世界范围内面临的一个难题。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老年人的人口比例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如,老年人的比例在1950年是8%,在2000年是10%,预测在2050年将达到21%(图一)。③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比重比1990年的5.57%上升了1.39个百分点。再据统计,2004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是9 879万人,超过了中国总人口的7.6%,约占全世界老年人口的l/5,老年人口总数居世界第一位①。又据全国老龄办组织实施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查》显示,截至2006年6月1日零时,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657万人,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1亿左右,约占人口总数的27.4%②。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与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面临的“未富先老”的挑战。一般说老,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产物,而且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西方发达国家通常是在步入工业化社会后才逐步出现的人口老龄化情况,此时由于国民经济实力的雄厚,国家社会有能力为老年人提供较为全面和高水平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而中国则面临相反的情形,由于政府出生政策的干预,以及本身具有较大的人口基数,中国的老龄化在国家并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的时候加速到来,这必然导致社会养老的不足。覆盖面较窄以及福利水平较低是社会福利基金不足所带来的直接后果。
2.传统养老模式的弱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庭的组成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中国传统家庭模式一般至少包括夫妻和子女两代人,并普遍存在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现象,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传统的中国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简单化和家庭模式多样化,成为中国现代家庭的主要特征。而这些结构性变化的结果就是 “空巢家庭”和老龄鳏寡孤独家庭增加。这不仅使得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也给本就不充足的社会养老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3.社会化养老的不足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加之各种原因导致的人口老龄化情况加剧,而与老龄化相伴的老年人社会福利的供给则远远落后于由此产生的需求。突出表现为提供社会福利的机构数量少,设施、设备陈旧落后,服务水平低,专业化的服务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缺乏。据统计,目前中国需要进入福利机构的老年人有1400万左右,而社会上各类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有3.8万个,这些机构中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的床位只有104.2萬张,不到全国老年人总数的0.8%,与发达国家的供养机构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③。
鉴于我国目前政府的财政状况,以及对社会保障的资金的投入与分配情况,对于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投入仍存在很大的缺口。目前老年人社会福利的提供主要出于一种被动的形式,且覆盖的人群主要为那些“三无”老人,特困老人或者高龄无保障的老人等,而将大部分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排除了在社会福利的覆盖范围之外。同时,对于所覆盖的那部分老年人提供社会福利采取的方式也主要是将其集中于各类社会养老机构中,满足的也只是其基本生活需求,从不断见诸报端的敬老院老人们的生活中可见其中端倪。所以加快构建积极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是我国社会福利改革的重要问题。
三、构建积极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的途径——积极发挥“义工”与志愿者的联动作用
1.“义工”与志愿者定义
志愿工作者又名义务工作者、义工或志工,是指一种助人、具组织性及基于社会公益责任的参与行为④,其发展可追溯至二次大战后,福利主义抬头导致各国政府支出崩塌,发展义务工作以解决社会上不胜负荷的需求⑤。
2.国外“义工”与志愿者参与提供社会福利提供的模式
社区照顾是英国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中的重要一项,其宗旨是使老年人在自己家或“像家似的”环境中受到帮助。政府组织一些志愿服务者,对居住在自己家中的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则提供全方位的照顾,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和心理服务。同时人们会自愿组织起来和老年人交朋友,与他们谈心或郊游等,来满足老年人的发展性福利。
在英国为残疾人提供的福利项目中,个人认为家庭援助是其中比较值得借鉴的一项。家庭援助由已婚女性充当家庭助手,她们每周进行2~3次的家庭访问,帮助残疾人解决一些难以料理的事情,而家庭援助的对象80%以上是老年人。所以说这项措施不仅涉及到了残疾人的福利提供,也为老年人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福利。
3.我国“义工”与志愿者的发展方向
志愿者在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8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出现了自己的志愿者和志愿活动,他们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国家举办的各种重大事件,还是社会发生的各种重大事故,她们的身影都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目前,我国存在的志愿者组织主要包括社区志愿者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自己的志愿者和志愿者活动,如中华全国慈善总会等。我国的志愿者组织仍具有较强的行政化色彩,自主性不强,这与政府的管理机制不无关系,我国目前的志愿者组织主要由行政力量推动,党政部门与志愿者组织设置高度同构,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志愿者组织自主性的不足,自由空间的压缩,从而导致志愿服务的涉及面较窄。
老年人社会福利的提供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实现社会化供给,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现代社会尤其是城镇地区,社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志愿者引入社区致力于为社区中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社区成员提供普遍的福利服务。
而对于志愿者的来源则应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拓展志愿者的渠道,将正式的志愿者与非正式的志愿者或“义工”结合起来,借鉴英国、瑞典等国家的发展模式,使志愿服务走进老年人家中,为老年人提供全方面的福利服务。
〔参考文献〕
〔1〕 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第二版)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丁建东,魏科科.社会福利思想〔M〕.武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3〕阎青春.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浅析〔J〕.社会福利,2006.
〔4〕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责任编辑:李姝怡〕
注:
①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第二版)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年,第258页。
②陈银娥,潘胜文:社会福利,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③世界人口老龄化:1950—2050。
①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第39—110页。
②陈立媛:老年人社会福利应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改革首要关注问题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第25期。
③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第二版)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年,第278页。
④曾华源,曾腾光:志愿服务概论, 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⑤吴美慧,吴春勇,吴信贤:志愿者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台北:心理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