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也是学生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呢?作为一名一直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笔者一直在深深地探索这个问题。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几点体会,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怕写作文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学困生,更是蹙额皱眉,苦于下笔。究其原因,多数人是缺乏写作兴趣。《心理学》中这样说过,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不应是负担。由此可见,兴趣是多么的重要。作文也是一样,如果有了作文的兴趣,学生们就会增加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因而在教学中,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作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味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例如,写人记事的作文,可命为:初一,《动人的故事》《我的世界》;初二,《我长大了》《一个无助的人》;初三:《给自己一个拥抱》《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我们现在的日常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的激情。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笔者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
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好能体现学生的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胡编乱造的,东编西凑的。
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我是谁》或《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XX》不如写成《和XX说说心理话》《XX,您了解我吗》等等。
二、让学生仿写范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中体会各种写作技巧和语言。比如有学生仿李清照《如梦令》来说作业之多:"常与作业散步,沉醉不知归路。换本习题集,误入难题深处。还做,还做,做得满头迷雾。"也有仿鲁迅《故乡》段尾警句来说明这一问题:"我想:作业本是无所谓难,无所谓易的。这正如考试的题,其实题并不难,不会的人多了,便会觉得难。"学生通过仿用其语言和格式,庄重中不乏幽默,令人难忘。
"仿"不能机械地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水汪汪的眼睛、高高的鼻子、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了。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文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
另外,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诉诸于笔端。如在学完《背影》之后,学生都被朱自清笔下的那位父亲给深深感动了,特别是那个买橘子的场面。学生也可以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写写自己的父母。一位学生的作文中这样写道:"深秋的风,很冷,父亲开着电动车带着我飞驰着,狂风吹乱了他原本就杂乱的头发,身上的单衣像风中的旗帜一样鼓鼓囊囊,分外显眼,似乎在讽刺我的不孝。父亲时不时地耸耸肩,拢拢破损的衣领,却依然加大马力往前开。这一刻我才明白父亲的后背是这么的宽阔与结实,为我遮挡了十四年的风风雨雨,想到这,我的眼睛模糊了......"学生能抓住最精彩、最闪亮的一个瞬间,运用细腻的手法来刻画父亲的形象,这样不仅学会了细腻刻画人物的方法,也懂得了亲情,理解了爱。这种在细心品味文章艺术技巧、领会"形神特质",反复品读、形成语感的基础上进行的追求"神似"的仿写,比起随意性的作文来要有效得多。
三、指导学生多读多写,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作文写不出,是因为肚里无货、脑子空空;作文教学效果差,是因为没有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解决"米"的问题。我们知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开拓视野、陶冶性情,而且有助于观察世界、体味人生,日久天长,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目前,多数学生缺乏广泛的阅读,犹如长在贫瘠土地上的庄稼,一直得不到灌溉施肥,怎能得到好收成呢?因此,必须让学生及时地经常地从书刊中汲取营养。教师可在语文课上适当推荐《语文报》《读者文摘》《意林》《故事会》《作文通讯》《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等报刊杂志,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交流阅读心得,从而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也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只有写多了,作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因此初写作文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从刚接一个班开始就让他们每天去记自己看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周围的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在平时应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比如要求初一年学生每天写1篇日记,初二年学生每周写5篇,初三年学生每周写2篇。同时分层要求每篇日记的字数,优等生每篇600字以上,中等生500至600字,差生300至500字。日记每天由组长检查,老师每周批阅,讲评一次。优秀日记除在班里宣读外,经修改后向校报或报刊杂志推荐发表。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慢慢来,"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会不断提高。
四、改变作文讲评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作文写好了,还得修改。作为语文教师,传统批改作文的方法大都在办公室、在家中独自一人进行。可是,我们认真批改,详细分析,仔细评分的结果,学生往往是拿到后就"啪"的一声扔进抽屉或是塞进书包。难道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结果吗?不可能吧!因此,笔者采用学生自改、小组互批、大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批改。并且把全班最好的作品编辑成册,在期末时发给大家参考学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又可以让同学在学习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意见,最主要的是这样让家长也可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讲评课上,老师虽处于中心位置,但是,我们不能搞"一言堂"。一篇作文的优点和缺点可以让同学们来评价,同学们可以各抒已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尽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特别要注意差生的发言,及时肯定和表扬他闪光的见解以便于他在这种氛围里受到震动。这样,讲评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唱主角,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易事。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
一、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怕写作文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学困生,更是蹙额皱眉,苦于下笔。究其原因,多数人是缺乏写作兴趣。《心理学》中这样说过,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不应是负担。由此可见,兴趣是多么的重要。作文也是一样,如果有了作文的兴趣,学生们就会增加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因而在教学中,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作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味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例如,写人记事的作文,可命为:初一,《动人的故事》《我的世界》;初二,《我长大了》《一个无助的人》;初三:《给自己一个拥抱》《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我们现在的日常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的激情。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笔者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
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好能体现学生的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胡编乱造的,东编西凑的。
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我是谁》或《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XX》不如写成《和XX说说心理话》《XX,您了解我吗》等等。
二、让学生仿写范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中体会各种写作技巧和语言。比如有学生仿李清照《如梦令》来说作业之多:"常与作业散步,沉醉不知归路。换本习题集,误入难题深处。还做,还做,做得满头迷雾。"也有仿鲁迅《故乡》段尾警句来说明这一问题:"我想:作业本是无所谓难,无所谓易的。这正如考试的题,其实题并不难,不会的人多了,便会觉得难。"学生通过仿用其语言和格式,庄重中不乏幽默,令人难忘。
"仿"不能机械地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水汪汪的眼睛、高高的鼻子、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了。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文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
另外,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诉诸于笔端。如在学完《背影》之后,学生都被朱自清笔下的那位父亲给深深感动了,特别是那个买橘子的场面。学生也可以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写写自己的父母。一位学生的作文中这样写道:"深秋的风,很冷,父亲开着电动车带着我飞驰着,狂风吹乱了他原本就杂乱的头发,身上的单衣像风中的旗帜一样鼓鼓囊囊,分外显眼,似乎在讽刺我的不孝。父亲时不时地耸耸肩,拢拢破损的衣领,却依然加大马力往前开。这一刻我才明白父亲的后背是这么的宽阔与结实,为我遮挡了十四年的风风雨雨,想到这,我的眼睛模糊了......"学生能抓住最精彩、最闪亮的一个瞬间,运用细腻的手法来刻画父亲的形象,这样不仅学会了细腻刻画人物的方法,也懂得了亲情,理解了爱。这种在细心品味文章艺术技巧、领会"形神特质",反复品读、形成语感的基础上进行的追求"神似"的仿写,比起随意性的作文来要有效得多。
三、指导学生多读多写,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作文写不出,是因为肚里无货、脑子空空;作文教学效果差,是因为没有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解决"米"的问题。我们知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开拓视野、陶冶性情,而且有助于观察世界、体味人生,日久天长,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目前,多数学生缺乏广泛的阅读,犹如长在贫瘠土地上的庄稼,一直得不到灌溉施肥,怎能得到好收成呢?因此,必须让学生及时地经常地从书刊中汲取营养。教师可在语文课上适当推荐《语文报》《读者文摘》《意林》《故事会》《作文通讯》《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等报刊杂志,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交流阅读心得,从而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也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只有写多了,作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因此初写作文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从刚接一个班开始就让他们每天去记自己看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周围的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在平时应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比如要求初一年学生每天写1篇日记,初二年学生每周写5篇,初三年学生每周写2篇。同时分层要求每篇日记的字数,优等生每篇600字以上,中等生500至600字,差生300至500字。日记每天由组长检查,老师每周批阅,讲评一次。优秀日记除在班里宣读外,经修改后向校报或报刊杂志推荐发表。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慢慢来,"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会不断提高。
四、改变作文讲评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作文写好了,还得修改。作为语文教师,传统批改作文的方法大都在办公室、在家中独自一人进行。可是,我们认真批改,详细分析,仔细评分的结果,学生往往是拿到后就"啪"的一声扔进抽屉或是塞进书包。难道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结果吗?不可能吧!因此,笔者采用学生自改、小组互批、大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批改。并且把全班最好的作品编辑成册,在期末时发给大家参考学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又可以让同学在学习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意见,最主要的是这样让家长也可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讲评课上,老师虽处于中心位置,但是,我们不能搞"一言堂"。一篇作文的优点和缺点可以让同学们来评价,同学们可以各抒已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尽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特别要注意差生的发言,及时肯定和表扬他闪光的见解以便于他在这种氛围里受到震动。这样,讲评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唱主角,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易事。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