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历百余年的曲折发展,克服重重困难,获得了蓬勃的生机,成为当今世界参与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文化体育运动。作为现代文明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奥林匹克运动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
一、解读奥林匹克文化
1.奥林匹克文化的涵义
奥林匹克文化是以体育运动为主要载体,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并结合多种文化形式的一种世界文化,它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奥林匹克文化,包括奥林匹克运动的全部思想体系和活动内容,是奥林匹克运动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物质财富即物质文化,主要指奥林匹克运动对人体技能的改造、发展,以及所采用的各类场馆、器材等物质文化设施和由此产生的文化形态。精神财富即精神文化,主要指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的内心世界、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各项文化艺术活动。狭义的奥林匹克文化,主要指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各项文化艺术活动和各种视觉形象[1]。
2.奥林匹克文化的特点
首先,奥林匹克文化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奥林匹克文化是以体育运动为载体的文化,而体育运动是实践性极强的一种文化形式。其次,奥林匹克文化具有开放性。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第一届奥运会到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无论是参赛国数量和参赛运动员数量,还是设置的运动项目数量都是逐渐增加的,这充分说明奥林匹克文化的开放性。再次,奥林匹克文化具有多元性。奥林匹克文化源于古希腊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东西方文明的精华,丰富自己的内容,这决定了奥林匹克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四,奥林匹克文化具有先进性。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着重要导向性作用的文化。奥林匹克文化蕴藏着人类的竞争、拼搏、创新、友谊等卓越品质,并把体育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联系在一起,使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高度一致,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五,奥林匹克文化具有普适性。奥林匹克文化选择了超越政治、种族和宗教的体育运动作为主要载体,使奥林匹克运动在短短的百余年间就被世界人民普遍接受,体现了奥林匹克文化的普适性。
二、奥林匹克文化的教育意义
1.增进身体健康
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国际社会活动。体育的基本活动方式是通过身体运动来完成的。人在进行身体运动时,机能和器官受到影响,并产生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体育运动的形式多样,可以使身体进行全面的活动,因此,对人体产生较为全面的影响。有关研究和长期的实践证明,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改造人体骨骼和肌肉系统,增强机能,提高人体适应能力,增进健康水平。正如顾拜旦所说,体育是培育人类的沃土,是增强民族体质、矫正畸形身躯和防病患于未然的最直接的途径。
2.树立崇高理想
奥林匹克运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体育运动,它是人类在奥林匹克主义的指导下,运用体育运动这一特殊形式教育广大青少年的社会文化运动。其宗旨是通过体育运动与体育教学和文化的融合,促进个体在身体与精神两个方面全方位地和谐发展,进而建立一个公平的、互相尊重的社会,最终达成维护世界和平的目标。奥林匹克理想所倡导的体育活动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宗教或种族歧视,奥林匹克运动始终专注于促使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由于奥林匹克主义所追求的和平与进步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断扩大,且日益深入人心,它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越来越大。
3.培养高尚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以体育竞赛活动为载体,培养青少年公平竞争、拼搏进取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奥运赛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它要求遵守规则、正大光明、公正平等,体现的是一种合作式的竞争。竞争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个体的潜能和发展动力。体育比赛中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团结队友是维护这种高尚体育精神的最好体现。随着奥林匹克文化的全球化渗透的深入,这种高尚的体育精神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领域,成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青少年通过参加体育竞赛,可以使现代社会生活中需要的竞争精神和协作精神得到有效培养。
4.提高道德修养
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指导,在赛场上表现出来的崇高道德规范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奥运会向全世界一切热爱和平的国家和民族开放,它超越了语言、肤色、种族、政治和宗教的限制,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成为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盛会。它提倡公平竞争,坚决反对使用兴奋剂。奥林匹克运动在推动男女平等、维护人的尊严等方面同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国际奥委会不断增加女子奥运会项目,支持鼓励女性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比赛。考虑到残疾人的特殊需要,为他们举办残疾人奥运会。通过配置哑语和盲文读物,对他们进行奥林匹克教育也是国际奥委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5.促进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它是指由生物的人成长为社会的人的过程。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体育运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论是作为内容还是手段,体育运动都是不可缺少的。人是本能比较缺乏的动物,刚出生的人生理上几乎完全不能自理,体育运动是人们获得基本生活技能的重要途径。体育运动本身是一个有章可循的、有一定约束力的社会活动,是在裁判或教师、教练员直接教育监督下有组织进行的,这对促进人遵守社会生活准则是一种强化。奥林匹克文化当中蕴含着丰富的身体健康和体育运动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青少年学会健康生活的前提条件,也是人的社会化所需要的知识。
三、奥林匹克文化对我国体育教学的启示
1.推进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奥林匹克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多元文化体育教学内容,它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地反映着世界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魅力。它已成为人类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助推器,也是体育文化全球化渗透的载体。源于东西方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体育项目走进奥运赛场,特色各异的传统文化在奥运舞台上相互了解、彼此影响、逐渐融合,从而使奥林匹克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文化特点。
文化的多元性要求我们把多样性、差异性、复杂性、不确定性贯穿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给体育教学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选择空间,为个体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发挥创造性提供足够大的活动舞台。它不仅表现为学制上的多元、学校类型上的多元化,还表现为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多元化[2]。多元化体育教学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所有有关的合作者共同负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从理解和认同本土文化发展到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而使学习者能够理解和鉴赏其他民族的文化。
2.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精神通过直观的身体运动来表现人类对自我极限的挑战,在挑战中使得“灵”与“肉”达到充分的和谐与自由,它完全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局限,形成了一种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
人的和谐发展体现在体力和智力或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协调发展。奥林匹克运动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所有的奥运会项目都是通过人与人或人与工具的合作才得以实现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以体育运动为手段促进人全面和谐地发展,进而建立一个没有任何歧视的、维护人的尊严的美好世界。
3.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并重
体育科学是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科学体系。以教育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典范。竞技运动训练已逐步走向科学化,竞技比赛中始终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又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入开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科学知识教育教人求“真”,其目的在于使人掌握科学技术,获得生产和创造的能力;而人文知识教导人求“善”,是为了达到改造人的精神世界,发展人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和合作精神的目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二者功能互补,缺一不可。现代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两种能力的获得取决于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来自于人文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教育与人文知识教育并重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点上,奥林匹克运动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论.体育与科学,2003(1).
[2] 陈时见.全球化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使命.比较教育研究,2005(12).
(责任编辑付一静)
一、解读奥林匹克文化
1.奥林匹克文化的涵义
奥林匹克文化是以体育运动为主要载体,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并结合多种文化形式的一种世界文化,它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奥林匹克文化,包括奥林匹克运动的全部思想体系和活动内容,是奥林匹克运动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物质财富即物质文化,主要指奥林匹克运动对人体技能的改造、发展,以及所采用的各类场馆、器材等物质文化设施和由此产生的文化形态。精神财富即精神文化,主要指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的内心世界、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各项文化艺术活动。狭义的奥林匹克文化,主要指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各项文化艺术活动和各种视觉形象[1]。
2.奥林匹克文化的特点
首先,奥林匹克文化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奥林匹克文化是以体育运动为载体的文化,而体育运动是实践性极强的一种文化形式。其次,奥林匹克文化具有开放性。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第一届奥运会到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无论是参赛国数量和参赛运动员数量,还是设置的运动项目数量都是逐渐增加的,这充分说明奥林匹克文化的开放性。再次,奥林匹克文化具有多元性。奥林匹克文化源于古希腊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东西方文明的精华,丰富自己的内容,这决定了奥林匹克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四,奥林匹克文化具有先进性。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着重要导向性作用的文化。奥林匹克文化蕴藏着人类的竞争、拼搏、创新、友谊等卓越品质,并把体育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联系在一起,使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高度一致,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五,奥林匹克文化具有普适性。奥林匹克文化选择了超越政治、种族和宗教的体育运动作为主要载体,使奥林匹克运动在短短的百余年间就被世界人民普遍接受,体现了奥林匹克文化的普适性。
二、奥林匹克文化的教育意义
1.增进身体健康
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国际社会活动。体育的基本活动方式是通过身体运动来完成的。人在进行身体运动时,机能和器官受到影响,并产生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体育运动的形式多样,可以使身体进行全面的活动,因此,对人体产生较为全面的影响。有关研究和长期的实践证明,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改造人体骨骼和肌肉系统,增强机能,提高人体适应能力,增进健康水平。正如顾拜旦所说,体育是培育人类的沃土,是增强民族体质、矫正畸形身躯和防病患于未然的最直接的途径。
2.树立崇高理想
奥林匹克运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体育运动,它是人类在奥林匹克主义的指导下,运用体育运动这一特殊形式教育广大青少年的社会文化运动。其宗旨是通过体育运动与体育教学和文化的融合,促进个体在身体与精神两个方面全方位地和谐发展,进而建立一个公平的、互相尊重的社会,最终达成维护世界和平的目标。奥林匹克理想所倡导的体育活动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宗教或种族歧视,奥林匹克运动始终专注于促使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由于奥林匹克主义所追求的和平与进步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断扩大,且日益深入人心,它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越来越大。
3.培养高尚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以体育竞赛活动为载体,培养青少年公平竞争、拼搏进取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奥运赛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它要求遵守规则、正大光明、公正平等,体现的是一种合作式的竞争。竞争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个体的潜能和发展动力。体育比赛中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团结队友是维护这种高尚体育精神的最好体现。随着奥林匹克文化的全球化渗透的深入,这种高尚的体育精神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领域,成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青少年通过参加体育竞赛,可以使现代社会生活中需要的竞争精神和协作精神得到有效培养。
4.提高道德修养
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指导,在赛场上表现出来的崇高道德规范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奥运会向全世界一切热爱和平的国家和民族开放,它超越了语言、肤色、种族、政治和宗教的限制,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成为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盛会。它提倡公平竞争,坚决反对使用兴奋剂。奥林匹克运动在推动男女平等、维护人的尊严等方面同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国际奥委会不断增加女子奥运会项目,支持鼓励女性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比赛。考虑到残疾人的特殊需要,为他们举办残疾人奥运会。通过配置哑语和盲文读物,对他们进行奥林匹克教育也是国际奥委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5.促进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它是指由生物的人成长为社会的人的过程。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体育运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论是作为内容还是手段,体育运动都是不可缺少的。人是本能比较缺乏的动物,刚出生的人生理上几乎完全不能自理,体育运动是人们获得基本生活技能的重要途径。体育运动本身是一个有章可循的、有一定约束力的社会活动,是在裁判或教师、教练员直接教育监督下有组织进行的,这对促进人遵守社会生活准则是一种强化。奥林匹克文化当中蕴含着丰富的身体健康和体育运动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青少年学会健康生活的前提条件,也是人的社会化所需要的知识。
三、奥林匹克文化对我国体育教学的启示
1.推进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奥林匹克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多元文化体育教学内容,它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地反映着世界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魅力。它已成为人类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助推器,也是体育文化全球化渗透的载体。源于东西方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体育项目走进奥运赛场,特色各异的传统文化在奥运舞台上相互了解、彼此影响、逐渐融合,从而使奥林匹克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文化特点。
文化的多元性要求我们把多样性、差异性、复杂性、不确定性贯穿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给体育教学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选择空间,为个体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发挥创造性提供足够大的活动舞台。它不仅表现为学制上的多元、学校类型上的多元化,还表现为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多元化[2]。多元化体育教学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所有有关的合作者共同负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从理解和认同本土文化发展到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而使学习者能够理解和鉴赏其他民族的文化。
2.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精神通过直观的身体运动来表现人类对自我极限的挑战,在挑战中使得“灵”与“肉”达到充分的和谐与自由,它完全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局限,形成了一种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
人的和谐发展体现在体力和智力或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协调发展。奥林匹克运动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所有的奥运会项目都是通过人与人或人与工具的合作才得以实现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以体育运动为手段促进人全面和谐地发展,进而建立一个没有任何歧视的、维护人的尊严的美好世界。
3.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并重
体育科学是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科学体系。以教育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典范。竞技运动训练已逐步走向科学化,竞技比赛中始终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又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入开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科学知识教育教人求“真”,其目的在于使人掌握科学技术,获得生产和创造的能力;而人文知识教导人求“善”,是为了达到改造人的精神世界,发展人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和合作精神的目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二者功能互补,缺一不可。现代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两种能力的获得取决于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来自于人文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教育与人文知识教育并重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点上,奥林匹克运动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论.体育与科学,2003(1).
[2] 陈时见.全球化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使命.比较教育研究,2005(12).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