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深思子自知。”中国汉语自古以来重视“读”的训练:学习者需要读,读中感悟;作者需要读,读中修改。所以,“读”是理解文章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体会语言的有效途径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多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可见,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积累运用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尊重教材特征指导朗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朗读的要求不尽相同。写人叙事的文章相对要感情丰富一些,比如《月光启蒙》、《爱如茉莉》这类文章;科普说明的文章一般只要读得正确、流利即可,感情方面可以不作具体要求,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大自然的文字》这类文章;还有一类特殊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多见,如《安塞腰鼓》,这种描摹艺术表演尤其是酣畅淋漓的艺术表演的文章,风格鲜明,想象丰富,语言瑰丽,气势磅礴,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激情飞扬,否则难以体会和表现文章的特质。比如,为了让学生充分体味本课语言诗一般的激情与魅力,我用课件将课文中的一段文字分行呈示: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分行呈示,充分表露其语言的行款整齐,诗一般的跳跃,加之课堂上“安塞腰鼓”表演视频的播放,学生激情朗读,步步高昂,越发澎湃,表演的热烈、后生们的强劲、语言的魅力,统统化为学生的语感内化成语言的血肉。在后来的晨读中,我无意中发现,学生每读到《安塞腰鼓》这一课,就异常的激越,学生的情绪波波奔涌。我想,这就是本文所能达到的一种语言感染的力量吧。
二、尊重学生个性指导朗读
毋庸讳言,我们的朗读指导,普遍地陷入了一种程式化运作之中,感情朗读的克隆化象征着感情的可克隆,其实感情真的可以克隆吗?否!在同样的情境中,人的感情大体相同,也会有些微差异。所以,在我的朗读教学训练中,我很重视学生的个性和朗读特质。面对同样的语言材料,每个学生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朗读表达自然是有差异的,为了让学生个性朗读,我也借用了窦桂梅老师的“绝招”: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再“读进去”。比如教学《爱如茉莉》,课文的结尾看似“爱如茉莉”四字的重复,其实不然,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朗读的:
师:课文学到这儿,课文最后一节该怎么读?
生1: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平淡)
生2: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有感情,但两个“爱如茉莉”没有区别)
生3: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有感情,两个“爱如茉莉”作了不同处理)
师:刚才三位同学朗读了这一节,你们觉得哪位读得好?生3,你能谈谈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3:我认为第一个“爱如茉莉”是作者若有所思时嘴里念叨的,所以要读得轻些,后一个“爱如茉莉”是作者思考后非常坚定的念头,所以读得重些。
师:说得好,你能将你的理解再一次读进去吗?
生3: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情感处理更好)
师:原来,朗读是这么回事儿:自己怎么理解,就怎么读。大家的理解跟生3一样吗?有不一样理解的起来说一说读一读,好吗?
生4:我认为,第一个“爱如茉莉”是作者看到爸爸妈妈之间平淡却温馨的爱,认识到他们的爱的确如茉莉一般淡雅芬芳,所以要读得肯定响亮;第二个“爱如茉莉”是作者对这种爱的赞美,所以要读得热烈些。
师:说得真好,你能将你的理解再一次读进去吗?
……
这样的理解性的朗读,才是个性化的朗读,也才是真正践行着课标“在诵读实践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理念的朗读教学。
三、创设教学情境指导朗读
感情朗读天然地与特定的情境相伴共生。有时候,学生跟课文所描述的氛围相隔太远,无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营造之功。一位老师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营造了一个音乐情境。老师问:“你从哪里知道谈迁写书‘来之不易’?”学生列举出“20多年”、“50多岁”、“500多万字”等数字来说明问题,老师长松了一口气,说:“《国榷》终于写成了,即将付印出版了,他的心情如何?”学生说“高兴”、“欣慰”、“兴奋不已”……突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凄惨的音乐声,同时老师用伤心的语调说:这部书被盗走了!顿时,教室里一阵可怕的寂静,学生由“惊愕”到“痛心”。课件中出现了这句话:“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感人肺腑。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朗读教学亦然。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指导朗读的途径与方法有很多,不是一篇小文章所能涵盖的。笔者认为至关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参与的主动性,引领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形成其意若出我心,其文若出我手的感觉,然后其情便可若出我心,其志也便若出我口,到位的有感情的朗读也便水到渠成了。■
一、尊重教材特征指导朗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朗读的要求不尽相同。写人叙事的文章相对要感情丰富一些,比如《月光启蒙》、《爱如茉莉》这类文章;科普说明的文章一般只要读得正确、流利即可,感情方面可以不作具体要求,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大自然的文字》这类文章;还有一类特殊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多见,如《安塞腰鼓》,这种描摹艺术表演尤其是酣畅淋漓的艺术表演的文章,风格鲜明,想象丰富,语言瑰丽,气势磅礴,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激情飞扬,否则难以体会和表现文章的特质。比如,为了让学生充分体味本课语言诗一般的激情与魅力,我用课件将课文中的一段文字分行呈示: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分行呈示,充分表露其语言的行款整齐,诗一般的跳跃,加之课堂上“安塞腰鼓”表演视频的播放,学生激情朗读,步步高昂,越发澎湃,表演的热烈、后生们的强劲、语言的魅力,统统化为学生的语感内化成语言的血肉。在后来的晨读中,我无意中发现,学生每读到《安塞腰鼓》这一课,就异常的激越,学生的情绪波波奔涌。我想,这就是本文所能达到的一种语言感染的力量吧。
二、尊重学生个性指导朗读
毋庸讳言,我们的朗读指导,普遍地陷入了一种程式化运作之中,感情朗读的克隆化象征着感情的可克隆,其实感情真的可以克隆吗?否!在同样的情境中,人的感情大体相同,也会有些微差异。所以,在我的朗读教学训练中,我很重视学生的个性和朗读特质。面对同样的语言材料,每个学生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朗读表达自然是有差异的,为了让学生个性朗读,我也借用了窦桂梅老师的“绝招”: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再“读进去”。比如教学《爱如茉莉》,课文的结尾看似“爱如茉莉”四字的重复,其实不然,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朗读的:
师:课文学到这儿,课文最后一节该怎么读?
生1: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平淡)
生2: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有感情,但两个“爱如茉莉”没有区别)
生3: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有感情,两个“爱如茉莉”作了不同处理)
师:刚才三位同学朗读了这一节,你们觉得哪位读得好?生3,你能谈谈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3:我认为第一个“爱如茉莉”是作者若有所思时嘴里念叨的,所以要读得轻些,后一个“爱如茉莉”是作者思考后非常坚定的念头,所以读得重些。
师:说得好,你能将你的理解再一次读进去吗?
生3: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情感处理更好)
师:原来,朗读是这么回事儿:自己怎么理解,就怎么读。大家的理解跟生3一样吗?有不一样理解的起来说一说读一读,好吗?
生4:我认为,第一个“爱如茉莉”是作者看到爸爸妈妈之间平淡却温馨的爱,认识到他们的爱的确如茉莉一般淡雅芬芳,所以要读得肯定响亮;第二个“爱如茉莉”是作者对这种爱的赞美,所以要读得热烈些。
师:说得真好,你能将你的理解再一次读进去吗?
……
这样的理解性的朗读,才是个性化的朗读,也才是真正践行着课标“在诵读实践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理念的朗读教学。
三、创设教学情境指导朗读
感情朗读天然地与特定的情境相伴共生。有时候,学生跟课文所描述的氛围相隔太远,无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营造之功。一位老师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营造了一个音乐情境。老师问:“你从哪里知道谈迁写书‘来之不易’?”学生列举出“20多年”、“50多岁”、“500多万字”等数字来说明问题,老师长松了一口气,说:“《国榷》终于写成了,即将付印出版了,他的心情如何?”学生说“高兴”、“欣慰”、“兴奋不已”……突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凄惨的音乐声,同时老师用伤心的语调说:这部书被盗走了!顿时,教室里一阵可怕的寂静,学生由“惊愕”到“痛心”。课件中出现了这句话:“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感人肺腑。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朗读教学亦然。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指导朗读的途径与方法有很多,不是一篇小文章所能涵盖的。笔者认为至关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参与的主动性,引领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形成其意若出我心,其文若出我手的感觉,然后其情便可若出我心,其志也便若出我口,到位的有感情的朗读也便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