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学生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我们又将怎样看待呢?实际上,数学课堂中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等,都可能增添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都会为课堂生成带来新的资源。
关键词:预设生成;错误资源;节外生枝;精彩生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66-1
课堂教学我们追求预设生成,但是当非预设生成出现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对于学生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我们又将怎样看待呢?作为教师应具备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实际上,数学课堂中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等,都可能增添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都会为课堂生成带来新的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鲜活的教学资源,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教师要认真对待,要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
一、数学能力在“节外生枝”中得到发展
在一次校内公开课上,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的平面图形中的“图形的规律”。授课教师让同学们在平面上用火柴棒摆等边三角形。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摆一个等边三角形要3根火柴棒,摆两个等边三角形至少要5根火柴棒,摆三个等边三角形至少要7根火柴棒,摆四个等边三角形至少要9根火柴棒……于是老师引导学生列表分析准备找规律。这时我发现身旁的一个学生没有列表找规律,而是继续专心致志摆弄他的火柴棒,突然他高高举手站起来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只要6根火柴棒就可以摆六个等边三角形!”授课教师一愣,随即说道:“我们来看看你是怎么摆的。”原来他是这样摆的。(如图1)
我眼睛一亮,不错这也是一种摆法,而且与众不同,也向教材提出了挑战。(教师引导的正是课本上的例题)虽然这个同学打乱了老师的教学设计计划,但我认为我们的敢于质疑,不唯教材的数学能力就是在这种节外生枝中得到了发展。最可贵的是这个学生课后通过探究后跟我讲“如果是摆成立体图形,只要6根也能摆成四个一样大的等边三角形。”(如图2),可见只要我们老师善于捕捉放大这样的节外生枝,数学知识能在“节外生枝”中得以拓展。师生关系在“节外生枝”中得以融洽。
二、教学内容因“节外生枝”而加以深化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序。”不过我一直认为教学的精彩是在充分的准备中生成的。然而在我最近的一节数学课中,真真正正地感慨了一次: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如果小熊有20元钱,想买两包花生,应该找回多少元?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1:我是这样算的:7×2=14(元)
生2:我是用综合算式做的,20-7×2,结果也是6元。
(突然,体育委员边举手边插嘴说:“王老师,我和他们的方法不一样,结果也是6元。”我一惊,不知他又有什么新花样。)
师:好啊,我们来看看生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汇报,师板书到黑板上。)
20-(7 7)=20-14=6(元)
(看到这个综合算式,我很惊讶,出现了小括号,但小括号的教学是下几节课的内容,现在就涉及到小括号,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接受不了。但出现的问题怎能回避呢,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顺势引导,应该没问题的。)
师:这是什么呀?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介绍吗?
生4:那是小括号。
师:如果不用小括号会怎么样呢?
20-7 7=13 7=20(元)
生5:不加小括号结果就不一样了,不符合事实了。
师:嗯,可见小括号是多么重要了。
师:小组里说说,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小组交流讨论)
师:今天生4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小括号,我们全班谢谢你,过两天我们还将继续学习的时候就不再陌生了。
师:接下来我们看书本13页“试一试”……
突然,生6站了起来,“王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望向了他。
(又有插嘴的!这时,我的心里又喜又忧。喜的是,学生的学习气氛高涨,学习积极性高,创新思维不断涌现。忧的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但“节外生枝”太多了,势必会偏离教学重点,影响后续教学进程。)
上述的节外生枝虽然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设计,但是,由于处理的灵活得体,反而成了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刚才自己设计的缺陷,不正说明巩固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了吗?
三、教学水平在“节外生枝”中得到升华
优质的课堂学习是以有效的师生互动为基础的,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思考出的结果就容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在具体的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接受学生的实际状况,调整自己,多思考“学生如果这样想的,那我该怎么办”,而少想“学生该应怎么办”。真正能体现教学改革思想的往往是那些学科知识深厚和扎实,对学科知识结构把握得十分清楚的教师。教师对所教知识必须深入了解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使得提供的材料和所讨论的问题之间存在必然性,让学生体会到思考能带来正确的结果,而不是去揣摩教师可能需要什么答案。遇见节外生枝,教师应该从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来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及时反思,分析诊断,从中找出问题,我们的教学水平将不断地提升。
关键词:预设生成;错误资源;节外生枝;精彩生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66-1
课堂教学我们追求预设生成,但是当非预设生成出现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对于学生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我们又将怎样看待呢?作为教师应具备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实际上,数学课堂中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等,都可能增添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都会为课堂生成带来新的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鲜活的教学资源,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教师要认真对待,要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
一、数学能力在“节外生枝”中得到发展
在一次校内公开课上,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的平面图形中的“图形的规律”。授课教师让同学们在平面上用火柴棒摆等边三角形。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摆一个等边三角形要3根火柴棒,摆两个等边三角形至少要5根火柴棒,摆三个等边三角形至少要7根火柴棒,摆四个等边三角形至少要9根火柴棒……于是老师引导学生列表分析准备找规律。这时我发现身旁的一个学生没有列表找规律,而是继续专心致志摆弄他的火柴棒,突然他高高举手站起来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只要6根火柴棒就可以摆六个等边三角形!”授课教师一愣,随即说道:“我们来看看你是怎么摆的。”原来他是这样摆的。(如图1)
我眼睛一亮,不错这也是一种摆法,而且与众不同,也向教材提出了挑战。(教师引导的正是课本上的例题)虽然这个同学打乱了老师的教学设计计划,但我认为我们的敢于质疑,不唯教材的数学能力就是在这种节外生枝中得到了发展。最可贵的是这个学生课后通过探究后跟我讲“如果是摆成立体图形,只要6根也能摆成四个一样大的等边三角形。”(如图2),可见只要我们老师善于捕捉放大这样的节外生枝,数学知识能在“节外生枝”中得以拓展。师生关系在“节外生枝”中得以融洽。
二、教学内容因“节外生枝”而加以深化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序。”不过我一直认为教学的精彩是在充分的准备中生成的。然而在我最近的一节数学课中,真真正正地感慨了一次: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如果小熊有20元钱,想买两包花生,应该找回多少元?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1:我是这样算的:7×2=14(元)
生2:我是用综合算式做的,20-7×2,结果也是6元。
(突然,体育委员边举手边插嘴说:“王老师,我和他们的方法不一样,结果也是6元。”我一惊,不知他又有什么新花样。)
师:好啊,我们来看看生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汇报,师板书到黑板上。)
20-(7 7)=20-14=6(元)
(看到这个综合算式,我很惊讶,出现了小括号,但小括号的教学是下几节课的内容,现在就涉及到小括号,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接受不了。但出现的问题怎能回避呢,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顺势引导,应该没问题的。)
师:这是什么呀?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介绍吗?
生4:那是小括号。
师:如果不用小括号会怎么样呢?
20-7 7=13 7=20(元)
生5:不加小括号结果就不一样了,不符合事实了。
师:嗯,可见小括号是多么重要了。
师:小组里说说,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小组交流讨论)
师:今天生4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小括号,我们全班谢谢你,过两天我们还将继续学习的时候就不再陌生了。
师:接下来我们看书本13页“试一试”……
突然,生6站了起来,“王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望向了他。
(又有插嘴的!这时,我的心里又喜又忧。喜的是,学生的学习气氛高涨,学习积极性高,创新思维不断涌现。忧的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但“节外生枝”太多了,势必会偏离教学重点,影响后续教学进程。)
上述的节外生枝虽然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设计,但是,由于处理的灵活得体,反而成了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刚才自己设计的缺陷,不正说明巩固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了吗?
三、教学水平在“节外生枝”中得到升华
优质的课堂学习是以有效的师生互动为基础的,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思考出的结果就容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在具体的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接受学生的实际状况,调整自己,多思考“学生如果这样想的,那我该怎么办”,而少想“学生该应怎么办”。真正能体现教学改革思想的往往是那些学科知识深厚和扎实,对学科知识结构把握得十分清楚的教师。教师对所教知识必须深入了解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使得提供的材料和所讨论的问题之间存在必然性,让学生体会到思考能带来正确的结果,而不是去揣摩教师可能需要什么答案。遇见节外生枝,教师应该从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来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及时反思,分析诊断,从中找出问题,我们的教学水平将不断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