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博会:筹备进行时
上海世博会将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中国东部城市上海举行。距离开幕日期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有23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会,世博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同时开建100个地铁车站
“2010年上海世博会预计游客7000万人,每天整个园区约有40万人。现代社会除了战争、宗教原因,很少有如此大的场面,我们面临的运营压力非常大。”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朱咏雷副局长说。
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交通、住宿和经费。
据介绍,上海正在改造机场,到20i0年世博会开幕前,上海的机场承载量将达到每年8300万人次。游客进出上海将不成问题。
轨道交通将成为解决市内交通的主要方式。世博会期间,50%的游客将通过轨道交通进入园区。将有5条地铁线路通过园区,园区及共周边大约有10个车站。游客可以在轨道交通的入口处完成安检,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园区内的压力。
“现在,在上海有超过100个地铁车站在同时施工。”朱咏雷说,2008年底,上海的轨道交通里程为234公里,排名居世界第9。到今年年底,上海轨道通车里程将达到400公里,仅次于纽约和伦敦。
朱咏雷透露,尽管会发展home stay等多种住宿形式,上海现有条件仍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游客将被分散到杭州和苏州等上海周边城市。上海正在建设连接杭州的城际铁路,38分钟就能从上海到杭州,发车频次很高。
经费的筹措使用是外界十分关心的问题。朱咏雷说,勤俭办世博会是贯穿整个园区建设的理念。园区利用了很多旧建筑,比如把上钢三厂的特种钢车间改建成演出中心,用江南造船厂的3个船坞改建成观演中心等。利用工业遗存是国际潮流,朱咏雷说。
“世博会参展确实需要一定费用,每个展馆都需要几千万美金。金融风暴对所有国家造成影响,涉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在申办成功时,我们就承诺建立一个1亿美金的援助资金,符合申请标准的国家可以获得资金的援助。目前已经有120个发展中国家收益。对于发达国家,我们也尽量降低各种成本,总体上,在上海参展的费用应该比在发达国家低一些。”朱咏雷说。
尽管遇到经济困难,各国对于世博会依然十分关注。在经济危机中遭遇巨大困难的冰岛,在去年12月正式签署协议,确认参加世博会。朱永雷说,“目前我们已经超额完成了申办时提出的希望有两百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能够参加世博会的承诺。”截至2009年5月14日,已有23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
中国馆借鉴唐代建筑风格
在世博会规划图中,中国馆享有东道国的先天优势——紧邻黄浦江,处于南北、东西轴线交汇的视觉中心。其体量也让它雄踞于其他场馆之上。中国馆目前的地上面积约7万多平方米。
世博会后,其他国家馆都会照惯例拆除,而传统斗拱造型的中国馆将作为永久建筑保留。根据国际展览局和《国际展览公约》规定,世博会外国馆在展览结束后必须拆除。这既是为了防止过度商业化,也是防止主办国浪费大量土地资源。上海世博会的永久性建筑约占整个园区面积的30%,其余皆为临时性建筑。这些永久性建筑吸收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具有上海本地建筑特色。
“中国馆的设计刚刚出来的时候,有人说像日本建筑。实际上,是最正宗的中国唐代建筑元素在里面。日本传统建筑借鉴了很多唐代的建筑元素,并一直传承延续下来。在中国,唐代建筑的风格中间有些是断掉的,我们现在又重新采用唐代建筑的元素。”朱咏雷解释说。
中国馆高63米,相当于20多层楼高,外形既像官帽,又像一个装粮食的斗,寓意“中华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中国馆运用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构建,大多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两千多年前就已有雏形,唐代发展成熟。中国馆表面运用了一种主要用于印章镌刻的字体,其笔画折叠堆曲,颜色为“故宫红”。
而主题馆的构思则取自“里弄” (上海人称建筑之间的小通道为里弄)和“老虎窗”(上海俗语,指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建筑手法上则运用了传统手工艺“折纸”,形成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构建。
在永久性建筑中还有更多先进的设计理念。以世博演艺中心为例,这个能容纳1.8万名观众的飞碟状建筑里,观众席可以根据演出需要和观众容量在4000座、8000座、1.2万和1.8万座中进行选择变换,舞台可以根据演出内容在大小、形态,甚至在360度空间进行三维组合,为各类演出提供巨大的舞台设计空间和各种视觉效果。这一设计在国内是首次运用。
“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在园区内都得到了利用。”朱咏雷介绍说。所有的永久性建筑都采用了太阳能屋顶、雨水搜集装置。世博轴是园区内最大的单体项目,长1045米,宽99—110米,世博轴除了起到引进人流的作用,两边都是商业设施,世博会结束后,这里可能就是一个大型的商场。世博轴设置了6个巨大的阳光谷用于采集阳光和雨水收集。每个阳光谷的上端大小相当于足球场,下面相当于两个球场。因为园区位于黄浦江两岸,江水与建筑内的温差被用于制冷或制暖,这就是所谓的“江水热流”。
外国馆很有特色
乘车进入世博园区,随处可见巨大的钢架结构以及高大的吊车矗立,先期开建的中国馆、演艺中心等已初具雏形,道路两旁已经种上了树木。目前由世博组织者负责建设的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世博轴等工程已全部结构封顶,今年年内全部竣工。外国自建馆、租赁馆和联合馆大部分都已开工建设,部分场馆已竣工。
一般来讲,外国馆都是临时建筑,这些展馆又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自建馆,就是参展国从展馆设计、施工到布展全部自己做。现在自建馆大概有40个左右;第二种是租赁馆,就是由主办方造好,参展国来租;第三种是联合馆。有些国家,例如一些非洲国家,认为没有必要自己单独建设一个馆,因此主办方就建设了非洲联合馆,有45个国家参展。联合馆其实也是租赁馆的一种。朱咏雷说,“我们的非洲馆做得很精心,在建筑上运用了很多非洲元素。因为非洲兄弟能歌善舞,我们还特别建了一个非洲广场。”
朱咏雷说,自建馆投入比较大,每个展馆都有特色,目前已经发布了将近20个展馆的方案,最近纷纷开工。
为了选出最佳方案,前年,英国派6支团队到上海考察,回到英国后设计出6套方案,又到上海展出,让市民投票,然后回到英国 结合自己的程序遴选出了最后的方案。英国馆整个外墙上有6万只带有细小彩色光源的触须(光导纤维),可以组合成多种图案和颜色,这些触须还能随风摆动。
卢森堡在设计自建馆之前也到中国进行调研。他们了解到,在中文中,森是森林,堡是城堡,卢森堡即森林中的城堡。而且,在中国人眼中卢森堡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于是,卢森堡馆的造型就是一个城堡,上面用中文刻了几个“小也是美”。
西班牙馆设计方案在女性设计师中征集。最后入选的方案外形仿佛跳弗拉明戈舞时飘逸的裙摆。这个裙摆是用藤条编制的,能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还可以降解。
临时馆因为在184天的展期后要拆除,因此,很多高科技得以体现,各国大量地使用了环保技术和材料,要么可以重复利用,要么可以降解。比如,瑞士馆的外墙是用大豆纤维制造的,它能够发电,而且涂一层生物涂料外墙就可以自动降解。
朱咏雷说,未来临时馆土地的后续利用肯定不是一般的房地产开发,会是上海的一个新的文化、休闲、商务中心。
治理城市的案例展示
设置最佳城市实践区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一个亮点。
按照惯例,参加世博会的主体应为国家或者国际组织,城市是不能参展的,但因为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一个15公顷的城市最佳实践区随之诞生。朱咏雷说,严格来说,参加最佳实践区展示的不是城市,而是好的治理城市的案例。
目前,15个建筑实物案例和40多个展馆展示案例已从全球80个城市自荐的108个案例中脱颖而出。
中国澳门“德成按”的修复与利用案例入选城市最佳实践区建设案例。它在2004年曾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德成按”建于1917年,曾经是澳门最大的当铺,1990年代一度被空置,2001年澳门特区政府出资140万澳门元对“德成按”进行修复与保养,并交由民间业者投资营运。修复后的“德成按”以典当业展示馆和文化会馆的形式面向公众开放,不但保存了传统典当业的建筑及行业文化,还满足了相关利益者的需要。
“动迁”体现世博会理念
上海世博会园区横跨黄浦江两岸,共5.28平方公里。园区建设过程中需要迁移1.8万户居民。他们大部分是原址上两个主要工厂江南造船厂和上海第三钢铁厂的职工。“因世博会园区建设而拆迁的1.8万户,可以说是最先感受到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朱咏雷说。
江南造船厂有“中国现代工业摇篮”之称,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占世博会浦西区的47%。上海第三钢铁厂(宝钢集团上海普通钢铁有限公司)同样历史悠久,它的前身是1913年创办的中国第一家钢铁厂,面积达210万平方米。朱咏雷说:“当年办厂时,两家工厂所在的位置都属于城市郊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两个工厂都相对进入了城市核心区域,影响了城市环境。两个工厂通过搬迁也找到一次发展的机会。”
除部分历史建筑得以保存,江南造船厂搬到了位于长江出海口的长兴岛,规模是原来的5倍,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造船基地,年造船生产能力达到450万吨,位居世界第二。上钢三厂则搬迁到罗泾,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几乎是零污染。
搬迁的1.8万户居民原来的房子大多建于1930年代,很多都没有卫生设施。动迁户在拿到现金补偿后,既可以购买其他住宅,也可以购买专门为动迁户兴建的两个“世博家园”,大多数动迁户选择买“世博家园”的房子,因为那里的价格比相同地段的住宅价格低1000元左右。朱咏雷说:“对于绝大多数居民来说,世博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改善居住条件的机遇。”
大约有二三十户人家对拆迁感到不满意。其中一部分是子女多的家庭,希望动迁后每个小家庭都能有自己独立的住宅。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帮助解决,但是因为他们原来居住的面积有限,解决起来有一些难度。还有一部分是上钢三厂一些住在集体宿舍的住户,拆迁后,他们搬到了相同面积的集体宿舍,这些住户希望能够获得新宿舍的产权,“但在法律框架下,这一问题还无法解决。”朱咏雷说。
百年“世博”梦
中国人,尤其是上海人,对“世博”有着100多年的复杂情结——上海人对“世博”的向往和热情,在19世纪就很强烈。
自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后的150多年,中国人不断融入世界,努力参与全球竞争,却屡屡遭遇挫折。上海,19世纪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代表城市,“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法、美、德等西方国家令人眩目的新发明、新技术,让同时进行着工业化的上海民众瞠乎其后。因“开埠”而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上海,多次承担了世博会中国馆的筹备事务。在伦敦、巴黎举行的早期世博会,中国馆大都由当地商人、汉学家和外交官承办。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和1876年费城世博会,清朝政府开始自主建设中国馆,都是由总税务司出钱,在上海筹办的。中华民国建立后,以上海商人为骨干的“南洋劝业会”、“江苏教育会”、“上海总商会”组织和赞助了以后的历届世博会的中国馆。上海的工厂、农场、商店、研究机构,乃至教会团体,都发动起来,提供展品。参与世博会,令上海人觉得全球“商战”之激烈,新技术的竞争,不下于民族战争,因此把“世博会”翻译为“赛会”。
多次为他人作嫁之后,上海市民一直盼望在自己家门口举办一次“上海世博会”,招待全世界的客人。渴望和世界各国人民在一起,友谊竞争,上海市民的愿望在清朝末年就由作家们充分表达出来。1902年,改革宣传家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幻想六十年后的上海举办“大博览会”,“那时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这博览会却不同寻常,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而已,乃至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处处有论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1905年,小说家吴趼人写了一部《新石头记》,说的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转世再生之后受邀游上海,恰逢在浦东举办世博会,“吴淞的商场也热闹起来了,浦东开了会场,此刻正在那里开万国博览大会。我请你来,第一件是为这个。”
1910年,还有另一位出生于上海青浦朱家角镇的小说家陆士谔,在一篇名为《新中国》的小说中梦想道:100年后黄浦江对岸的浦东,终于有了中国人自己举办的“万国博览会”。陆士谔的“百年世博”梦想,简直就是一个谶言。上海人的世博梦,果然是在经历了整整100年的反复曲折之后,才十分艰难地得到实现。 150多年来,上海一直处在中国现代化的前沿,面向世界。上海市民历来有一种外向性格,对近代以来的全球化运动有着出于本能的渴望。在上海,人人都知道,城市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个人就有商机,才能发展。“全球化”,一直是上海人的“生存之道”。从此,我们可以理解这个城市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里对于“世博”的高度热情。
多年来一直关心上海世博会进展的美国加州大学华志建教授,最近出版了他的新书《全球上海》,书中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都市回到世界各大城市之林,是所谓“再全球化”的重要标志。上海,这个19世纪全球化的先锋,如今不愿再做铁幕背后的“隐士”,决心回到人类大舞台的中心。借助世博会,“上海,会成为一个21世纪的未来派城市”。
像泰晤士河酝酿了伦敦,赛纳河造就了巴黎,赫德逊河带来了纽约一样,黄浦江畔诞生了一个并不逊色的大上海。这座城市有着丰厚的近代底蕴,有着与世界打交道的丰富经验。
在政界、财界和商界,人们更多谈论着2010年世博会给上海和中国带来的经济效益。确实,政府为世博会投入了大笔的建设资金,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企业赞助、特许经营和土地开发收益。参展国家的政府,也会承担本国馆的建造经费。但是,上海世博会更主要的资金来源,将会来自广大观众的参观收入。6个月的展出期间,预计有7000万观众涌来,门票销售的基准价定价人民币160元。门票之外,加上旅行、宾馆、会展、商店、餐饮、娱乐、广告、物流、金融等各行各业的经营收益,上海的主办者决心把本届世博会办成一次不亏本、有盈余的盛会。总部设在巴黎,负责协调和管理世博会经营的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甚至指望上海世博会能够像洛杉矶奥运会那样,一举扭转亏本经营的历史,为世博会带来新的生机。
由于计算方法不同,就像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一样,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投资总额也很难估计。上海市政府和各类商业机构,为世博会投下巨额资金。园内场馆建设之外,大量的资金用于园外的市政设施建造,以及商业建筑的开发,民间人士估计涉及的金额约有4000亿元之巨。目前已经开通的机场、地铁、宾馆设施之外,还有大量同类建筑开工。至2010年,早先规划的1到14号地铁将全部竣工,总长达400多公里。加上届时竣工的江、浙两省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和拟议中的磁悬浮铁路,上海的轨道交通将达到1000公里以上,构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加上虹桥交通枢纽的建造、众多市政设施的改造,都是目前全球经济衰退时期的“内需刺激”,是中国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此外,大量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创建、市民素质的重新锻造、民众国际化视野的提升,都会是“世博”的无形遗产,给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建设奠定坚实的精神力量。
无论如何,“世博”将给上海和中国留下更多的精神遗产。可以设想,2010年5月到10月,在比“奥运”长得多的整整六个月之内,有7000万各国各族的民众汇聚在中国和世界的“未来之城”上海,提出自己对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未来思考。国与国、城与城、族与族、人与人,不但争奇斗艳,而且精诚合作,这是不是一个比“奥运”更精彩的“全球化”真谛,是不是一种让人类更加融合在一起的化学助剂呢?
人类理性认知的进步
“主题的选择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在选择主题的时候,我们研究了以往世博会的主题,觉得所有的主题都被人‘抢’了,好像没有什么好的主题了。”上海世博局主题演绎部部长季路德博士说。今年是他与上海世博会结缘的第10个年头。从1999年5月,上海决定申办2010年世博会起,当时做大学教授的他就参与了主题研究工作。
“一个世纪的进步”是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的主题,从此每届世博会才开始有自己的主题。世博会主要是人类怀着自豪的心情展示自身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成果。诸多“世界第一”在世博会上首次亮相,如1851年伦敦博览会上的大功率蒸汽机、自动链式精纺机、高速汽轮船、起重机,1853年纽约世博会上的电梯,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的混凝土,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的打印机、留声机、电话,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的钨丝灯泡,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的电影、无线电收发报机、x射线仪、可放大千倍的望远镜,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的飞机、电动公共汽车、自动交换电话机、电子管收音机,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的空调和机器人,因此也有“一切始于世博会”的评价,就连国家展览局的会刊都被命名为《进步》。
二战后人类开始由科学崇拜转向反思科学和工业化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二战后的第一次世博会——1958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的主题为“总结更为人性的世界、科学文明和人道主义”;进入1970年代后,世博会开始关注如何协调技术进步与人类福祉及自然环境的关系,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的进步与和谐”;进入1990年代后,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关注的话题,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为“人一自然一技术:一个诞生中的新世界”,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主题为“自然的睿智”。
世博会已经成为人类探讨遭遇的重大问题的方式和平台。
上海世博会主题研究课题组最终从32个提名主题中选择了三个,其中两个和“城市”有关;而1999年时任国展局主席菲利普森访问上海所做的10条主题表述中每条都有“城市”和“生活”,于是,最终确定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季路德博士说:“城市的问题是全世界关注的,因为所有的主题都要有共鸣。城市包括人与自然,包括前面三个方面的主题,有人对自然的征服,科技的成果,也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化发展。”
然后,季路德博士和同事们开始了主题阐释的阶段,但他说“这个主题直到今天还存在争议”。首先,主题的中英文翻译有一些差异,英文为“better city,better life”,这是出于技术性的考虑,为了读起来琅琅上口。针对中文的意思,有人质疑,难道农村让生活不美好吗?“其实世博会展示的是一种诉求,而不是结论。”季路德说。
尽管西方国家已经进入后现代化时代,开始面临城市带来的犯罪、污染、高消耗等问题,但中国仍然处在迅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是美好生活的象征仍然为很多人所认同。现在全世界已经有一半的人进入了城市,20年后将有70%的人在城市生活。在此过程中,如何使城市生活更美好是一个引起全球响应的话题。 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竞争非常激烈,上海以54票、88%的得票率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
上海能够获得2010世博会的申办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市民眼中的世博会
承办世博会会给上海百姓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世博会在上海普通市民眼中是怎样的?日前,笔者走访了上海市,采访了几位上海市民,与他们聊起一年之后将在他们家门口举办的这次国际盛会。
孙珠风:我家通了天然气
在上海的繁华街区——南京路步行街的中央,立着一个小亭子,亭子上方醒目地写着英文字母“i”。这个亭子的作用对于大多数国内游客来说,或许还很陌生,但是,对于很多外国游客来说,这里是他们游走上海的重要帮手。这里便是上海国际访问者中心,主要为境外游客提供咨询服务,孙珠凤是其中一名咨询员。
“我们咨询亭里面的资料比以往更加丰富了。世博会将在一年后举办,为了更好地向游客们进行介绍,我们这里关于上海、关于世博会的英文材料增加了很多。资料的增加迫使我们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首先对明年召开的世博会有一定的了解。此外,我还得不断地更新我的英文词汇,比如,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在世博会期间用得上的,我得先掌握。”她说。
孙珠凤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一直住在静安区静安寺附近的一处老城区。“以前,我家的居住条件很不好:外面看上去,那些老楼乱糟糟的,到处都是电线、广告牌。因为世博会,城区需要美化和改造。我们家小区的外立面已被粉刷一新,广告牌有的被拆了,有的规范了安放地点;以前像蜘蛛网一样挂在小区上空的电线重新布线,从地下接入每家每户,小区漂亮多了!”她说道。
“区政府还为我们小区里的每户人家完善了内部设施。比如,之前我家一直都没有通天然气,每次都得靠我父亲将煤气包扛上扛下换煤气,经过这次整改,小区居民的很多生活实际困难都得以解决。”她说,“为了更加幸福更加舒适的生活,我们去美化、改建我们的城市,而改建之后的城市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这就是我对这次世博会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解。”
徐雯婷:难得的工作机会
“世博会给我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工作机会,”徐雯婷今年22岁,是上海市世博会协调局的常驻译员,主要负责201 0年上海世博会的一些英中口笔译工作。“非常幸运,能够在一毕业就找到世博局里的这份工作。我大学四年的两个梦想一个是做翻译,还有一个就是做记者,而在世博局的这份工作正好符合我对职业的期许,”她说。在徐雯婷眼中,自己所在的工作团队中人才辈出;“上海乃至全国各地、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都集结于此,为的就是筹备一届精彩的让世界难忘的世博会,能够成为其中一员,我很自豪。世博局译员岗位的竞争是很激烈的,我一共经历了四轮笔试和面试才最终得到了这个职位。”
谈到两个月的工作经历,她笑着说:“开始自然有些不适应,因为那时的我刚刚从校园踏入社会,对于这份工作还有许多不确定的感觉:不知道在这里我能得到什么,也不确定我可以为这里贡献什么。再加上日常工作的压力,我常常会失眠。但是,经过父母的开导,以及自己对于工作一天天的熟悉,我慢慢开始适应了这份工作。现在,我开始享受这个工作的过程了。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世博会就是一个大Party,一个全世界人民一起享受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大Party。而我和我的团队,正在为它做着筹备,并且乐在其中。”
王建军:上海越来越包容了
王建军是上海的一名交警,记者碰见他的时候,他正站在淮海路商业区的十字路口执勤。来自山东聊城的王建军从1 999年警校毕业之后就一直在上海当警察。他认为,上海这座城市在过去的十几年内最大的变化表现在“越来越包容了”。
一直以来,在许多人眼中,上海市民的地域优越感很强烈,对于非本地人士不能够很包容地对待。比如,在公共场合,上海市民会大声说上海方言,商店里的上海营业员对于说普通话的顾客态度冷淡抑或表情异样等等。但王建军认为,这种现象早已逐渐改变了,上海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越来越强。他说,自己已经很好地融合在这座城市里。“我相信通过召开世博会,上海会越来越开放,对于多元的文化越来越包容。这座城市,会让我们每个人,不论来自何方,生活更美好!”王建军说道。
李佳:我为世博会设计门票
20岁的李佳是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设计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周末李佳会前往位于浦东环球世贸中心负一层的一家冰激凌店打工。谈到世博会,李佳的第一反应便是“堵车”,因为他每次到冰激凌店上班都需要坐公交车路过世博园区的建筑工地,而那里因为修建地铁和世博园马路非常拥堵。“我每次被堵在那里的时候,都会望着园区,心中默默期盼世博园可以早点修好。不过,我并不反感世博会,因为我们上海可以拥有一次这么好的机会向世界展示自己。所以,堵就堵点吧!”他幽默地说。
李佳说,现在上海高校内迎接世博的气氛日渐浓烈。“前两个月,我们系举办了为世博会设计门票的活动,我也参加了。我设计的世博会门票有两面,一面是浦东陆家嘴地区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旧照片,另一面则是当今的陆家嘴地区的照片。虽然方案最终没有被采用,但是还是很高兴自己可以参与到其中去。”
“世博”牵手互联网
历史上,世博会比现代奥运会更具有号召力。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没有什么人关注,于是,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决定借助当时人气十足的世博会来提升奥运会的知名度,接下来连续三届奥运会都是在世博会上举办的。
“我个人认为,奥运会深入人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奥运会找到了和现代媒体结合的方式。1984~洛杉矶奥运会与电视媒体合作的方式,让奥运会的盈利模式和传播模式的问题都得到解决。奥运会的商业开发模式也是与电视结合在一起的。”
“世博会的很大不足是没有很好地与现代媒体结合。”在担任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前一直在媒体工作的朱咏雷说。但他并不认为,与电视媒体结合是适合世博会的展示方式。
体育运动之所以与电视媒体结合,与电视的传播方式强调共同体验有关。但展览不同,展览强调个体体验,每个人的诉求不同,即使在同一个展馆中的诉求都不一样,电视媒体很难与世博会结合,但是互联网为世博会提供了一个机会。
朱咏雷说:“用互联网是世博会最合适的。互联网恰恰能够提供完全个性化的体验,受众可以按照个人需求选择观看的内容、方式、 时间。世博局也希望能够在互联网时代找到一个载体。我们的想法一拍即合。”从2006年7月,上海世博会提出了网上世博会的概念。
世博会开通官方网站始于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但网上上海世博会有些特别之处。据朱咏雷介绍,它的首页是立体世博园区,只要轻动鼠标就可以自由参观世博会任何展馆,欣赏三维的展览,在某种程度上比现场蕴含更大的信息量。
上海世博会预计外国参观者不超过1000万。网上世博会给不能来参加世博会的人提供了关注自己国家展馆的机会。那些准备参观的人可以通过事先上网浏览,选择自己参观的项目;那些因为时间的原因意犹未尽的参观者还可以到网上继续参观,并了解更为详实的信息。而且,网上世博会还会提供大量实况的信息。
有人担心,网上世博会会影响参观世博会的人数。对此,朱咏雷认为,实体与虚拟毕竟不同,迪斯尼的网站做得很好,但也没有影响其实际客流。
由中国移动承建的上海世博会无线官方网站wap.expo2010china,com已经正式开通,全球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登录该网站,浏览世博概况、世博新闻、热点活动、园区场馆等内容。今后,该网站还将推出交通地图查询、餐饮酒店指南、气象预告等服务,将食住行信息一网打尽。
中国人与世博会
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上,大量的中国工农业产品和工艺品被展出。在上海经商的广东商人徐荣村带去的产品还荣获大奖。徐荣村听到当时在华的英国官员和商人游说中国人参加世博会的消息后,精选了12包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紧急运往伦敦。尽管因为包装简陋,几个月后才逐渐有人问津,但最后评选时竟然获得了大奖,维多利亚女王还亲自为他颁发了奖牌和奖状。从此,徐荣村的“荣记湖丝”销量大增。
1889年巴黎世博会期间,中国驻法参赞陈季同陪同很多不会外语、也没有出过国的中国人参观了巴黎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艾菲尔铁塔,亲身体验了热气球、参观了展示当时最先进技术成就的机械馆。
由于国力的衰败,中国参与世博会的事情,直到20世初一直由掌管中国海关的外国人负责,他们通常以外国贸易利益为重,有时甚至会刻意展示负面的中国。如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展出了一组反映中国娼妓、囚犯、乞丐、大烟鬼等形象的泥人雕塑。直到1906年米兰世博会,中国才开始改变由海关洋员控制世博会参展事务的局面,由官方和民间联合自行参加国际展会。
1982年,新中国首次参加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展出了1O块长城的古老砖石、秦始皇兵马俑和战车等国家级文物。中国馆每天接待近3万人,占世博会日参观人数的近1/4。当地媒体称,美国人被中国的长城古老砖石征服了。到2005年爱知世博会,中国一共参加了11次世博会和几乎所有注册类博览会。中国的古代文明仍然是展品中的重点和吸引人之处。
中国在世博会不仅展示传统的中国工艺,也展示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中国的18分钟的360度环幕电影《华夏掠影》受到热烈欢迎,中国馆先后被评为五星级展馆及最佳展馆;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中国展示了各种通信卫星和长城2号火箭等先进的航天技术成果;1993年韩国大田世博会,中国馆展示了现代航天科技、三峡水利工程。
在世博会进入主题化时代后,先进理念的展示成为关键。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部部长季路德博士将主题演绎称为世博会的“灵魂”。中国人不仅需要带给世界自己古老的文明、先进的技术成果,更需要独特的创意。
20世纪初,中国的展馆在世博会以北京城墙、万里长城、四合院、寺庙亮相;20世纪末,1993年大田世博会上仍然是“中华门”的形象。自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 科技成果的展示方式,引起学者的反思,如何通过世博会演绎和展示中国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本身独特的智慧和文化,受到更多的关注。
201O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和而不同”四方面内容。据说,前两者是对城市文化精髓和城市人精神的高度概括,后两者表达了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于真正的展示方案,上海市常务副市长、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常务副主任杨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馆的展示方案将“保密到世博会最后展出那一刻,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个惊喜”。
上海世博会将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中国东部城市上海举行。距离开幕日期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有23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会,世博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同时开建100个地铁车站
“2010年上海世博会预计游客7000万人,每天整个园区约有40万人。现代社会除了战争、宗教原因,很少有如此大的场面,我们面临的运营压力非常大。”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朱咏雷副局长说。
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交通、住宿和经费。
据介绍,上海正在改造机场,到20i0年世博会开幕前,上海的机场承载量将达到每年8300万人次。游客进出上海将不成问题。
轨道交通将成为解决市内交通的主要方式。世博会期间,50%的游客将通过轨道交通进入园区。将有5条地铁线路通过园区,园区及共周边大约有10个车站。游客可以在轨道交通的入口处完成安检,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园区内的压力。
“现在,在上海有超过100个地铁车站在同时施工。”朱咏雷说,2008年底,上海的轨道交通里程为234公里,排名居世界第9。到今年年底,上海轨道通车里程将达到400公里,仅次于纽约和伦敦。
朱咏雷透露,尽管会发展home stay等多种住宿形式,上海现有条件仍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游客将被分散到杭州和苏州等上海周边城市。上海正在建设连接杭州的城际铁路,38分钟就能从上海到杭州,发车频次很高。
经费的筹措使用是外界十分关心的问题。朱咏雷说,勤俭办世博会是贯穿整个园区建设的理念。园区利用了很多旧建筑,比如把上钢三厂的特种钢车间改建成演出中心,用江南造船厂的3个船坞改建成观演中心等。利用工业遗存是国际潮流,朱咏雷说。
“世博会参展确实需要一定费用,每个展馆都需要几千万美金。金融风暴对所有国家造成影响,涉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在申办成功时,我们就承诺建立一个1亿美金的援助资金,符合申请标准的国家可以获得资金的援助。目前已经有120个发展中国家收益。对于发达国家,我们也尽量降低各种成本,总体上,在上海参展的费用应该比在发达国家低一些。”朱咏雷说。
尽管遇到经济困难,各国对于世博会依然十分关注。在经济危机中遭遇巨大困难的冰岛,在去年12月正式签署协议,确认参加世博会。朱永雷说,“目前我们已经超额完成了申办时提出的希望有两百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能够参加世博会的承诺。”截至2009年5月14日,已有23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
中国馆借鉴唐代建筑风格
在世博会规划图中,中国馆享有东道国的先天优势——紧邻黄浦江,处于南北、东西轴线交汇的视觉中心。其体量也让它雄踞于其他场馆之上。中国馆目前的地上面积约7万多平方米。
世博会后,其他国家馆都会照惯例拆除,而传统斗拱造型的中国馆将作为永久建筑保留。根据国际展览局和《国际展览公约》规定,世博会外国馆在展览结束后必须拆除。这既是为了防止过度商业化,也是防止主办国浪费大量土地资源。上海世博会的永久性建筑约占整个园区面积的30%,其余皆为临时性建筑。这些永久性建筑吸收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具有上海本地建筑特色。
“中国馆的设计刚刚出来的时候,有人说像日本建筑。实际上,是最正宗的中国唐代建筑元素在里面。日本传统建筑借鉴了很多唐代的建筑元素,并一直传承延续下来。在中国,唐代建筑的风格中间有些是断掉的,我们现在又重新采用唐代建筑的元素。”朱咏雷解释说。
中国馆高63米,相当于20多层楼高,外形既像官帽,又像一个装粮食的斗,寓意“中华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中国馆运用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构建,大多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两千多年前就已有雏形,唐代发展成熟。中国馆表面运用了一种主要用于印章镌刻的字体,其笔画折叠堆曲,颜色为“故宫红”。
而主题馆的构思则取自“里弄” (上海人称建筑之间的小通道为里弄)和“老虎窗”(上海俗语,指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建筑手法上则运用了传统手工艺“折纸”,形成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构建。
在永久性建筑中还有更多先进的设计理念。以世博演艺中心为例,这个能容纳1.8万名观众的飞碟状建筑里,观众席可以根据演出需要和观众容量在4000座、8000座、1.2万和1.8万座中进行选择变换,舞台可以根据演出内容在大小、形态,甚至在360度空间进行三维组合,为各类演出提供巨大的舞台设计空间和各种视觉效果。这一设计在国内是首次运用。
“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在园区内都得到了利用。”朱咏雷介绍说。所有的永久性建筑都采用了太阳能屋顶、雨水搜集装置。世博轴是园区内最大的单体项目,长1045米,宽99—110米,世博轴除了起到引进人流的作用,两边都是商业设施,世博会结束后,这里可能就是一个大型的商场。世博轴设置了6个巨大的阳光谷用于采集阳光和雨水收集。每个阳光谷的上端大小相当于足球场,下面相当于两个球场。因为园区位于黄浦江两岸,江水与建筑内的温差被用于制冷或制暖,这就是所谓的“江水热流”。
外国馆很有特色
乘车进入世博园区,随处可见巨大的钢架结构以及高大的吊车矗立,先期开建的中国馆、演艺中心等已初具雏形,道路两旁已经种上了树木。目前由世博组织者负责建设的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世博轴等工程已全部结构封顶,今年年内全部竣工。外国自建馆、租赁馆和联合馆大部分都已开工建设,部分场馆已竣工。
一般来讲,外国馆都是临时建筑,这些展馆又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自建馆,就是参展国从展馆设计、施工到布展全部自己做。现在自建馆大概有40个左右;第二种是租赁馆,就是由主办方造好,参展国来租;第三种是联合馆。有些国家,例如一些非洲国家,认为没有必要自己单独建设一个馆,因此主办方就建设了非洲联合馆,有45个国家参展。联合馆其实也是租赁馆的一种。朱咏雷说,“我们的非洲馆做得很精心,在建筑上运用了很多非洲元素。因为非洲兄弟能歌善舞,我们还特别建了一个非洲广场。”
朱咏雷说,自建馆投入比较大,每个展馆都有特色,目前已经发布了将近20个展馆的方案,最近纷纷开工。
为了选出最佳方案,前年,英国派6支团队到上海考察,回到英国后设计出6套方案,又到上海展出,让市民投票,然后回到英国 结合自己的程序遴选出了最后的方案。英国馆整个外墙上有6万只带有细小彩色光源的触须(光导纤维),可以组合成多种图案和颜色,这些触须还能随风摆动。
卢森堡在设计自建馆之前也到中国进行调研。他们了解到,在中文中,森是森林,堡是城堡,卢森堡即森林中的城堡。而且,在中国人眼中卢森堡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于是,卢森堡馆的造型就是一个城堡,上面用中文刻了几个“小也是美”。
西班牙馆设计方案在女性设计师中征集。最后入选的方案外形仿佛跳弗拉明戈舞时飘逸的裙摆。这个裙摆是用藤条编制的,能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还可以降解。
临时馆因为在184天的展期后要拆除,因此,很多高科技得以体现,各国大量地使用了环保技术和材料,要么可以重复利用,要么可以降解。比如,瑞士馆的外墙是用大豆纤维制造的,它能够发电,而且涂一层生物涂料外墙就可以自动降解。
朱咏雷说,未来临时馆土地的后续利用肯定不是一般的房地产开发,会是上海的一个新的文化、休闲、商务中心。
治理城市的案例展示
设置最佳城市实践区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一个亮点。
按照惯例,参加世博会的主体应为国家或者国际组织,城市是不能参展的,但因为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一个15公顷的城市最佳实践区随之诞生。朱咏雷说,严格来说,参加最佳实践区展示的不是城市,而是好的治理城市的案例。
目前,15个建筑实物案例和40多个展馆展示案例已从全球80个城市自荐的108个案例中脱颖而出。
中国澳门“德成按”的修复与利用案例入选城市最佳实践区建设案例。它在2004年曾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德成按”建于1917年,曾经是澳门最大的当铺,1990年代一度被空置,2001年澳门特区政府出资140万澳门元对“德成按”进行修复与保养,并交由民间业者投资营运。修复后的“德成按”以典当业展示馆和文化会馆的形式面向公众开放,不但保存了传统典当业的建筑及行业文化,还满足了相关利益者的需要。
“动迁”体现世博会理念
上海世博会园区横跨黄浦江两岸,共5.28平方公里。园区建设过程中需要迁移1.8万户居民。他们大部分是原址上两个主要工厂江南造船厂和上海第三钢铁厂的职工。“因世博会园区建设而拆迁的1.8万户,可以说是最先感受到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朱咏雷说。
江南造船厂有“中国现代工业摇篮”之称,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占世博会浦西区的47%。上海第三钢铁厂(宝钢集团上海普通钢铁有限公司)同样历史悠久,它的前身是1913年创办的中国第一家钢铁厂,面积达210万平方米。朱咏雷说:“当年办厂时,两家工厂所在的位置都属于城市郊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两个工厂都相对进入了城市核心区域,影响了城市环境。两个工厂通过搬迁也找到一次发展的机会。”
除部分历史建筑得以保存,江南造船厂搬到了位于长江出海口的长兴岛,规模是原来的5倍,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造船基地,年造船生产能力达到450万吨,位居世界第二。上钢三厂则搬迁到罗泾,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几乎是零污染。
搬迁的1.8万户居民原来的房子大多建于1930年代,很多都没有卫生设施。动迁户在拿到现金补偿后,既可以购买其他住宅,也可以购买专门为动迁户兴建的两个“世博家园”,大多数动迁户选择买“世博家园”的房子,因为那里的价格比相同地段的住宅价格低1000元左右。朱咏雷说:“对于绝大多数居民来说,世博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改善居住条件的机遇。”
大约有二三十户人家对拆迁感到不满意。其中一部分是子女多的家庭,希望动迁后每个小家庭都能有自己独立的住宅。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帮助解决,但是因为他们原来居住的面积有限,解决起来有一些难度。还有一部分是上钢三厂一些住在集体宿舍的住户,拆迁后,他们搬到了相同面积的集体宿舍,这些住户希望能够获得新宿舍的产权,“但在法律框架下,这一问题还无法解决。”朱咏雷说。
百年“世博”梦
中国人,尤其是上海人,对“世博”有着100多年的复杂情结——上海人对“世博”的向往和热情,在19世纪就很强烈。
自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后的150多年,中国人不断融入世界,努力参与全球竞争,却屡屡遭遇挫折。上海,19世纪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代表城市,“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法、美、德等西方国家令人眩目的新发明、新技术,让同时进行着工业化的上海民众瞠乎其后。因“开埠”而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上海,多次承担了世博会中国馆的筹备事务。在伦敦、巴黎举行的早期世博会,中国馆大都由当地商人、汉学家和外交官承办。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和1876年费城世博会,清朝政府开始自主建设中国馆,都是由总税务司出钱,在上海筹办的。中华民国建立后,以上海商人为骨干的“南洋劝业会”、“江苏教育会”、“上海总商会”组织和赞助了以后的历届世博会的中国馆。上海的工厂、农场、商店、研究机构,乃至教会团体,都发动起来,提供展品。参与世博会,令上海人觉得全球“商战”之激烈,新技术的竞争,不下于民族战争,因此把“世博会”翻译为“赛会”。
多次为他人作嫁之后,上海市民一直盼望在自己家门口举办一次“上海世博会”,招待全世界的客人。渴望和世界各国人民在一起,友谊竞争,上海市民的愿望在清朝末年就由作家们充分表达出来。1902年,改革宣传家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幻想六十年后的上海举办“大博览会”,“那时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这博览会却不同寻常,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而已,乃至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处处有论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1905年,小说家吴趼人写了一部《新石头记》,说的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转世再生之后受邀游上海,恰逢在浦东举办世博会,“吴淞的商场也热闹起来了,浦东开了会场,此刻正在那里开万国博览大会。我请你来,第一件是为这个。”
1910年,还有另一位出生于上海青浦朱家角镇的小说家陆士谔,在一篇名为《新中国》的小说中梦想道:100年后黄浦江对岸的浦东,终于有了中国人自己举办的“万国博览会”。陆士谔的“百年世博”梦想,简直就是一个谶言。上海人的世博梦,果然是在经历了整整100年的反复曲折之后,才十分艰难地得到实现。 150多年来,上海一直处在中国现代化的前沿,面向世界。上海市民历来有一种外向性格,对近代以来的全球化运动有着出于本能的渴望。在上海,人人都知道,城市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个人就有商机,才能发展。“全球化”,一直是上海人的“生存之道”。从此,我们可以理解这个城市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里对于“世博”的高度热情。
多年来一直关心上海世博会进展的美国加州大学华志建教授,最近出版了他的新书《全球上海》,书中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都市回到世界各大城市之林,是所谓“再全球化”的重要标志。上海,这个19世纪全球化的先锋,如今不愿再做铁幕背后的“隐士”,决心回到人类大舞台的中心。借助世博会,“上海,会成为一个21世纪的未来派城市”。
像泰晤士河酝酿了伦敦,赛纳河造就了巴黎,赫德逊河带来了纽约一样,黄浦江畔诞生了一个并不逊色的大上海。这座城市有着丰厚的近代底蕴,有着与世界打交道的丰富经验。
在政界、财界和商界,人们更多谈论着2010年世博会给上海和中国带来的经济效益。确实,政府为世博会投入了大笔的建设资金,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企业赞助、特许经营和土地开发收益。参展国家的政府,也会承担本国馆的建造经费。但是,上海世博会更主要的资金来源,将会来自广大观众的参观收入。6个月的展出期间,预计有7000万观众涌来,门票销售的基准价定价人民币160元。门票之外,加上旅行、宾馆、会展、商店、餐饮、娱乐、广告、物流、金融等各行各业的经营收益,上海的主办者决心把本届世博会办成一次不亏本、有盈余的盛会。总部设在巴黎,负责协调和管理世博会经营的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甚至指望上海世博会能够像洛杉矶奥运会那样,一举扭转亏本经营的历史,为世博会带来新的生机。
由于计算方法不同,就像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一样,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投资总额也很难估计。上海市政府和各类商业机构,为世博会投下巨额资金。园内场馆建设之外,大量的资金用于园外的市政设施建造,以及商业建筑的开发,民间人士估计涉及的金额约有4000亿元之巨。目前已经开通的机场、地铁、宾馆设施之外,还有大量同类建筑开工。至2010年,早先规划的1到14号地铁将全部竣工,总长达400多公里。加上届时竣工的江、浙两省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和拟议中的磁悬浮铁路,上海的轨道交通将达到1000公里以上,构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加上虹桥交通枢纽的建造、众多市政设施的改造,都是目前全球经济衰退时期的“内需刺激”,是中国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此外,大量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创建、市民素质的重新锻造、民众国际化视野的提升,都会是“世博”的无形遗产,给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建设奠定坚实的精神力量。
无论如何,“世博”将给上海和中国留下更多的精神遗产。可以设想,2010年5月到10月,在比“奥运”长得多的整整六个月之内,有7000万各国各族的民众汇聚在中国和世界的“未来之城”上海,提出自己对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未来思考。国与国、城与城、族与族、人与人,不但争奇斗艳,而且精诚合作,这是不是一个比“奥运”更精彩的“全球化”真谛,是不是一种让人类更加融合在一起的化学助剂呢?
人类理性认知的进步
“主题的选择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在选择主题的时候,我们研究了以往世博会的主题,觉得所有的主题都被人‘抢’了,好像没有什么好的主题了。”上海世博局主题演绎部部长季路德博士说。今年是他与上海世博会结缘的第10个年头。从1999年5月,上海决定申办2010年世博会起,当时做大学教授的他就参与了主题研究工作。
“一个世纪的进步”是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的主题,从此每届世博会才开始有自己的主题。世博会主要是人类怀着自豪的心情展示自身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成果。诸多“世界第一”在世博会上首次亮相,如1851年伦敦博览会上的大功率蒸汽机、自动链式精纺机、高速汽轮船、起重机,1853年纽约世博会上的电梯,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的混凝土,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的打印机、留声机、电话,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的钨丝灯泡,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的电影、无线电收发报机、x射线仪、可放大千倍的望远镜,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的飞机、电动公共汽车、自动交换电话机、电子管收音机,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的空调和机器人,因此也有“一切始于世博会”的评价,就连国家展览局的会刊都被命名为《进步》。
二战后人类开始由科学崇拜转向反思科学和工业化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二战后的第一次世博会——1958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的主题为“总结更为人性的世界、科学文明和人道主义”;进入1970年代后,世博会开始关注如何协调技术进步与人类福祉及自然环境的关系,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的进步与和谐”;进入1990年代后,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关注的话题,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为“人一自然一技术:一个诞生中的新世界”,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主题为“自然的睿智”。
世博会已经成为人类探讨遭遇的重大问题的方式和平台。
上海世博会主题研究课题组最终从32个提名主题中选择了三个,其中两个和“城市”有关;而1999年时任国展局主席菲利普森访问上海所做的10条主题表述中每条都有“城市”和“生活”,于是,最终确定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季路德博士说:“城市的问题是全世界关注的,因为所有的主题都要有共鸣。城市包括人与自然,包括前面三个方面的主题,有人对自然的征服,科技的成果,也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化发展。”
然后,季路德博士和同事们开始了主题阐释的阶段,但他说“这个主题直到今天还存在争议”。首先,主题的中英文翻译有一些差异,英文为“better city,better life”,这是出于技术性的考虑,为了读起来琅琅上口。针对中文的意思,有人质疑,难道农村让生活不美好吗?“其实世博会展示的是一种诉求,而不是结论。”季路德说。
尽管西方国家已经进入后现代化时代,开始面临城市带来的犯罪、污染、高消耗等问题,但中国仍然处在迅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是美好生活的象征仍然为很多人所认同。现在全世界已经有一半的人进入了城市,20年后将有70%的人在城市生活。在此过程中,如何使城市生活更美好是一个引起全球响应的话题。 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竞争非常激烈,上海以54票、88%的得票率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
上海能够获得2010世博会的申办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市民眼中的世博会
承办世博会会给上海百姓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世博会在上海普通市民眼中是怎样的?日前,笔者走访了上海市,采访了几位上海市民,与他们聊起一年之后将在他们家门口举办的这次国际盛会。
孙珠风:我家通了天然气
在上海的繁华街区——南京路步行街的中央,立着一个小亭子,亭子上方醒目地写着英文字母“i”。这个亭子的作用对于大多数国内游客来说,或许还很陌生,但是,对于很多外国游客来说,这里是他们游走上海的重要帮手。这里便是上海国际访问者中心,主要为境外游客提供咨询服务,孙珠凤是其中一名咨询员。
“我们咨询亭里面的资料比以往更加丰富了。世博会将在一年后举办,为了更好地向游客们进行介绍,我们这里关于上海、关于世博会的英文材料增加了很多。资料的增加迫使我们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首先对明年召开的世博会有一定的了解。此外,我还得不断地更新我的英文词汇,比如,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在世博会期间用得上的,我得先掌握。”她说。
孙珠凤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一直住在静安区静安寺附近的一处老城区。“以前,我家的居住条件很不好:外面看上去,那些老楼乱糟糟的,到处都是电线、广告牌。因为世博会,城区需要美化和改造。我们家小区的外立面已被粉刷一新,广告牌有的被拆了,有的规范了安放地点;以前像蜘蛛网一样挂在小区上空的电线重新布线,从地下接入每家每户,小区漂亮多了!”她说道。
“区政府还为我们小区里的每户人家完善了内部设施。比如,之前我家一直都没有通天然气,每次都得靠我父亲将煤气包扛上扛下换煤气,经过这次整改,小区居民的很多生活实际困难都得以解决。”她说,“为了更加幸福更加舒适的生活,我们去美化、改建我们的城市,而改建之后的城市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这就是我对这次世博会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解。”
徐雯婷:难得的工作机会
“世博会给我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工作机会,”徐雯婷今年22岁,是上海市世博会协调局的常驻译员,主要负责201 0年上海世博会的一些英中口笔译工作。“非常幸运,能够在一毕业就找到世博局里的这份工作。我大学四年的两个梦想一个是做翻译,还有一个就是做记者,而在世博局的这份工作正好符合我对职业的期许,”她说。在徐雯婷眼中,自己所在的工作团队中人才辈出;“上海乃至全国各地、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都集结于此,为的就是筹备一届精彩的让世界难忘的世博会,能够成为其中一员,我很自豪。世博局译员岗位的竞争是很激烈的,我一共经历了四轮笔试和面试才最终得到了这个职位。”
谈到两个月的工作经历,她笑着说:“开始自然有些不适应,因为那时的我刚刚从校园踏入社会,对于这份工作还有许多不确定的感觉:不知道在这里我能得到什么,也不确定我可以为这里贡献什么。再加上日常工作的压力,我常常会失眠。但是,经过父母的开导,以及自己对于工作一天天的熟悉,我慢慢开始适应了这份工作。现在,我开始享受这个工作的过程了。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世博会就是一个大Party,一个全世界人民一起享受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大Party。而我和我的团队,正在为它做着筹备,并且乐在其中。”
王建军:上海越来越包容了
王建军是上海的一名交警,记者碰见他的时候,他正站在淮海路商业区的十字路口执勤。来自山东聊城的王建军从1 999年警校毕业之后就一直在上海当警察。他认为,上海这座城市在过去的十几年内最大的变化表现在“越来越包容了”。
一直以来,在许多人眼中,上海市民的地域优越感很强烈,对于非本地人士不能够很包容地对待。比如,在公共场合,上海市民会大声说上海方言,商店里的上海营业员对于说普通话的顾客态度冷淡抑或表情异样等等。但王建军认为,这种现象早已逐渐改变了,上海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越来越强。他说,自己已经很好地融合在这座城市里。“我相信通过召开世博会,上海会越来越开放,对于多元的文化越来越包容。这座城市,会让我们每个人,不论来自何方,生活更美好!”王建军说道。
李佳:我为世博会设计门票
20岁的李佳是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设计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周末李佳会前往位于浦东环球世贸中心负一层的一家冰激凌店打工。谈到世博会,李佳的第一反应便是“堵车”,因为他每次到冰激凌店上班都需要坐公交车路过世博园区的建筑工地,而那里因为修建地铁和世博园马路非常拥堵。“我每次被堵在那里的时候,都会望着园区,心中默默期盼世博园可以早点修好。不过,我并不反感世博会,因为我们上海可以拥有一次这么好的机会向世界展示自己。所以,堵就堵点吧!”他幽默地说。
李佳说,现在上海高校内迎接世博的气氛日渐浓烈。“前两个月,我们系举办了为世博会设计门票的活动,我也参加了。我设计的世博会门票有两面,一面是浦东陆家嘴地区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旧照片,另一面则是当今的陆家嘴地区的照片。虽然方案最终没有被采用,但是还是很高兴自己可以参与到其中去。”
“世博”牵手互联网
历史上,世博会比现代奥运会更具有号召力。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没有什么人关注,于是,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决定借助当时人气十足的世博会来提升奥运会的知名度,接下来连续三届奥运会都是在世博会上举办的。
“我个人认为,奥运会深入人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奥运会找到了和现代媒体结合的方式。1984~洛杉矶奥运会与电视媒体合作的方式,让奥运会的盈利模式和传播模式的问题都得到解决。奥运会的商业开发模式也是与电视结合在一起的。”
“世博会的很大不足是没有很好地与现代媒体结合。”在担任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前一直在媒体工作的朱咏雷说。但他并不认为,与电视媒体结合是适合世博会的展示方式。
体育运动之所以与电视媒体结合,与电视的传播方式强调共同体验有关。但展览不同,展览强调个体体验,每个人的诉求不同,即使在同一个展馆中的诉求都不一样,电视媒体很难与世博会结合,但是互联网为世博会提供了一个机会。
朱咏雷说:“用互联网是世博会最合适的。互联网恰恰能够提供完全个性化的体验,受众可以按照个人需求选择观看的内容、方式、 时间。世博局也希望能够在互联网时代找到一个载体。我们的想法一拍即合。”从2006年7月,上海世博会提出了网上世博会的概念。
世博会开通官方网站始于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但网上上海世博会有些特别之处。据朱咏雷介绍,它的首页是立体世博园区,只要轻动鼠标就可以自由参观世博会任何展馆,欣赏三维的展览,在某种程度上比现场蕴含更大的信息量。
上海世博会预计外国参观者不超过1000万。网上世博会给不能来参加世博会的人提供了关注自己国家展馆的机会。那些准备参观的人可以通过事先上网浏览,选择自己参观的项目;那些因为时间的原因意犹未尽的参观者还可以到网上继续参观,并了解更为详实的信息。而且,网上世博会还会提供大量实况的信息。
有人担心,网上世博会会影响参观世博会的人数。对此,朱咏雷认为,实体与虚拟毕竟不同,迪斯尼的网站做得很好,但也没有影响其实际客流。
由中国移动承建的上海世博会无线官方网站wap.expo2010china,com已经正式开通,全球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登录该网站,浏览世博概况、世博新闻、热点活动、园区场馆等内容。今后,该网站还将推出交通地图查询、餐饮酒店指南、气象预告等服务,将食住行信息一网打尽。
中国人与世博会
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上,大量的中国工农业产品和工艺品被展出。在上海经商的广东商人徐荣村带去的产品还荣获大奖。徐荣村听到当时在华的英国官员和商人游说中国人参加世博会的消息后,精选了12包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紧急运往伦敦。尽管因为包装简陋,几个月后才逐渐有人问津,但最后评选时竟然获得了大奖,维多利亚女王还亲自为他颁发了奖牌和奖状。从此,徐荣村的“荣记湖丝”销量大增。
1889年巴黎世博会期间,中国驻法参赞陈季同陪同很多不会外语、也没有出过国的中国人参观了巴黎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艾菲尔铁塔,亲身体验了热气球、参观了展示当时最先进技术成就的机械馆。
由于国力的衰败,中国参与世博会的事情,直到20世初一直由掌管中国海关的外国人负责,他们通常以外国贸易利益为重,有时甚至会刻意展示负面的中国。如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展出了一组反映中国娼妓、囚犯、乞丐、大烟鬼等形象的泥人雕塑。直到1906年米兰世博会,中国才开始改变由海关洋员控制世博会参展事务的局面,由官方和民间联合自行参加国际展会。
1982年,新中国首次参加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展出了1O块长城的古老砖石、秦始皇兵马俑和战车等国家级文物。中国馆每天接待近3万人,占世博会日参观人数的近1/4。当地媒体称,美国人被中国的长城古老砖石征服了。到2005年爱知世博会,中国一共参加了11次世博会和几乎所有注册类博览会。中国的古代文明仍然是展品中的重点和吸引人之处。
中国在世博会不仅展示传统的中国工艺,也展示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中国的18分钟的360度环幕电影《华夏掠影》受到热烈欢迎,中国馆先后被评为五星级展馆及最佳展馆;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中国展示了各种通信卫星和长城2号火箭等先进的航天技术成果;1993年韩国大田世博会,中国馆展示了现代航天科技、三峡水利工程。
在世博会进入主题化时代后,先进理念的展示成为关键。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部部长季路德博士将主题演绎称为世博会的“灵魂”。中国人不仅需要带给世界自己古老的文明、先进的技术成果,更需要独特的创意。
20世纪初,中国的展馆在世博会以北京城墙、万里长城、四合院、寺庙亮相;20世纪末,1993年大田世博会上仍然是“中华门”的形象。自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 科技成果的展示方式,引起学者的反思,如何通过世博会演绎和展示中国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本身独特的智慧和文化,受到更多的关注。
201O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和而不同”四方面内容。据说,前两者是对城市文化精髓和城市人精神的高度概括,后两者表达了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于真正的展示方案,上海市常务副市长、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常务副主任杨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馆的展示方案将“保密到世博会最后展出那一刻,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