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抗体知识”盘点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ongit_l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高中生物抗原--抗体知识进行盘点,并举例进行佐证和应用,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关键词 抗原—抗体 知识 盘点
  · G633.91
  1 抗原(antigen):是指一种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打个比方:抗原一般是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或者机体病变的、非正常的成分,是侵略者。
  1.1 抗原包括免疫原性和反應原性。免疫原性又称为抗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反应原性是指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具备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能力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病原体、异种动物血清等。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等。半抗原没有免疫原性,不会引起免疫反应。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半抗原和大分子蛋白质结合以后,就获得了免疫原性而变成完全抗原,也就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效应细胞。在青霉素进入体内后,如果其降解产物和组织蛋白结合,就获得了免疫原性,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青霉素抗体。当青霉素再次注射人体内时,抗青霉素抗体立即与青霉素结合,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出现皮疹或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1.2 抗原的基本性质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
  1.2.1 异物性:指进入机体组织内的抗原物质,必须与该机体组织细胞的成分不相同。抗原一般是指进入机体内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抗原也可以是不同物种间的物质,如马的血清进入兔子的体内,马血清中的许多蛋白质就成为兔子的抗原物质;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也可以成为抗原,如血型、移植免疫等;自体内的某些隔绝成分也可以成为抗原,如眼睛水晶体蛋白质、精细胞、甲状腺球蛋白等,在正常情况下,是固定在机体的某一部位,与产生抗体的细胞相隔绝,因此不会引起自体产生抗体。但当受到外伤或感染,这些成分进入血液时,就像异物一样也能引起自体产生抗体,这些对自体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称为自身抗原,所产生的抗体称为自身抗体。由于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发生反应,于是就引起自身免疫疾病,如过敏性眼炎、甲状腺炎等。机体其它自身组织的蛋白可因电离辐射、烧伤、某些化学药品和某些微生物等理化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发生变性时,也可成为自身抗原,引起自身免疫疾病,如红斑狼疮病、白细胞减少病、慢性肝炎等。
  1.2.2 大分子性:指构成抗原的物质通过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大分子物质,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绝大多数蛋白质都是很好的抗原。为什么抗原物质都是大分子物质呢?这是因为大分子物质能够较长时间停留在机体内,有足够的时间和免疫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接触,引起免疫细胞作出反应。如果外来物质是小分子物质,将很快被机体排出体外,没有机会与免疫细胞接触,如大分子蛋白质经水解后成为小分子物质,就失了抗原性。
  1.2.3 特异性:指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抗原的特异性是由分子表面的特定化学基因所决定的,这些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抗原以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结合而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这些化学基团叫做抗原决定簇,它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各种抗原的决定簇数目不同,如白喉类毒素有8个抗原决定簇,流感病毒有40多个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大多存在于抗原的表面,但也有隐藏在抗原内部的,如牛血清蛋白的抗原决定簇多于18个,但只有6个暴露在抗原表面。隐藏在抗原分子内部的抗原决定簇一般是无功能的。抗原分子在酶的作用下,使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才能发挥抗原决定簇的作用。换言之,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通过识别抗原决定簇而区分“自身”与“异己”。
  1.2.4 相对性:抗原特异性是相对的,为什么呢?因为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共同抗原,这些抗原物质之间可能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这种现象称为抗原交叉性或类属性。这些具有共同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类属抗原。
  2 抗体(antibody): 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效应B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打个比方:抗体是对付抗原的防御力量。因为有侵略者的入侵,才有抵抗侵略者的防御力量。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用细菌或其外毒素给动物注射,过一段时间后,该动物的血清中出现一些有防御作用的保护性成分。科学家们给这些血清成分起了不同的名称,如把能特异性中和外毒素毒性的成分称为抗毒素,把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成分称为凝集素等。直到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才把这些成分统一称为抗体。后来,科学家们又通过实验证实,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举行专门会议,将具有抗体活性以及与抗体相关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g)。如骨髓瘤蛋白,巨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等患者血清中存在的异常免疫球蛋白以及“正常人”天然存在的免疫球蛋白亚单位等。因而免疫球蛋白是结构及化学的概念,而抗体是生物学及功能的概念。可以说,所有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抗体的主要功能是与抗原(包括外来的和自身的)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清除侵入机体内的微生物、寄生虫等异物,中和它们所释放的毒素或清除某些自身抗原,使机体保持正常平衡,但有时也会对机体造成病理性损害,如抗双链DNA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一些自身抗体的产生,对人体可造成危害。也就是说,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3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即:单克隆抗体是由淋巴细胞瘤产生的: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它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4 抗原--抗体杂交:抗原--抗体杂交则用于检测是否表达出目的蛋白质。它是DNA分子杂交技术的一个分支。
其他文献
G633.3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桂林山水的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
摘要: 在课程改革新形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使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我认为必须在课前备好课。  关键词:课堂改革、备课、有效教学  G623.5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课前的准备工作是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  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教学目标,进而分析了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系统的论述了提高小学生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可行策略,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2  0引言  识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基础,对于小学
摘 要 :职高英语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案导学”是以教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训能达标的教学活动。“学案导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主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  关键词 :英语阅读 学案导学 自主学习  【分类号】G633.41  现在导学案已经广泛地为我校教师和学生所使用,尤其对于我们英语教研组来说,它
G633.3  语文“课程目标”中对“应用与拓展”做了如下界定:“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
摘要:教学导入对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任务的是否完满。因此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的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具体教材为例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分类号】G633.41  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英语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