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群众路线,关照学生的精神成长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iyant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教学中必须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价值追求,唤醒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育人育心,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群众路线 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群众性特征。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主体是广大学生,如果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高校,“两课”的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新生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外部灌输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真心实意地接受并化为行动,需要广大思政老师创造性地践行群众路线,认真研究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以下就以笔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几个片段为例,谈谈群众路线在政治理论课中的践行问题。
  一、关注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场景
  群众路线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自我教育的作用,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要展现生命力,就必须使教学走出书斋、付诸实践,加强关照现实的力度和自觉性,尤其是要关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真实场景,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大一新生进校后普遍会出现诸如焦虑、不适应、自卑等不良情绪。其中,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会使不少新生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为此,可结合新生的实际情况,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绪论中就“认识大学生活特点”的内容展开教学,达到教育目的。
  1.传达正确的理念,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援引北大前校长许智宏关于“大学”、“大师”、“大楼”和“大学生”的说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就目前而言,学校“大楼”不多,也鲜有“大师”,但非常幸运的是,有我们这样一批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学校因我们而“大”,因我们而显得更为奋发向上。同时要庆幸的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学校地处浙江省会城市,这是个大气、开放、现代之城。我们首先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然后才是生活在校园里,所以要尽快地了解这个城市。这个城市有哪些资源可以为我所用,可以给自己带来哪些便利和收益?有时这个城市给我们提供的机会要远远大于一个学校给予的机会,所以学校有不足的地方就要通过这个城市的资源去弥补。
  2.采用故事教学法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一个故事是《选择》。有一个美国人、一个法国人和一个犹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让他们三个每人提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能与外界沟通的电话,结果三年后三人的情况截然不同。
  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选择将决定自己至少三年后的生活。我们之所以来到这所学校而不是北大清华,是我们高中三年中每一天所做的选择决定的,今天,既然我们已经来到了这里,是选择埋怨、懊悔地度日,还是选择奋发进取,重塑自我的生活?如果选择了前者,那么三年后你收获的必将又是懊悔和焦虑;如果选择了后者,那么三年后的你会是怎样?不用猜想,那是多么的令人期待啊。今天的果必有昨日的因,为了更好的明天,请珍惜今天的大学生活,请注意选择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二个故事是《解梦》。有位举人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旅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梦到下雨天,他带了斗笠还打伞。这两个梦被解为两个不同的意思:高墙上种菜——白费劲;戴斗笠打雨伞——多此一举。此解让举人心灰意冷。而店老板却解为:墙上种菜——高种(中),戴斗笠打伞——有备无患。秀才一听,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探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积极的人,就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很多时候,你的想法决定你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为此,和学生一起分析所学的专业特色,一起解读国家和浙江省相关的政策与方针,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把握最新信息,帮助他们发现专业的发展前景,树立学习信心。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只有立足学生生活的真实场景,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天时地利与人和,跳出“小我”的视野,寄予他们厚望,才能使课堂走进学生心灵,使学生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人。
  二、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价值追求
  一切为了群众,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群众从切身利益的“小事”上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积极地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在于视角的转换,要从价值视角来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价值视角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其实质是要紧贴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体现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提升职业综合能力是高职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为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要体现人文关怀,教学内容和任务设计都要紧贴专业,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1.结合专业,指导学生做学业和职业规划。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这块内容时,可结合“开复学生网”,介绍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通信,其中第四封很有代表性,信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开复老师:
  就要毕业了。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这封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学生的心声。大学期间,有一些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一些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
  给学生谈这封信,是想以此告诉学生: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应当对大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我们将在这里学习三年,那么你期望自己三年后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三年为限,以三年后的结果作为出发点来设计三年的起点和过程,也就是要“以终为始”,积极地规划在这里度过的大学三年。
  指导学生分析自我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做好学业和职业规划。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调查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本专业就业状况的政策导向,同时了解家庭职业情况和家长对自己的期望,画出家庭职业树,写出调查报告,借此明了自己未来就业所需的硬件和可能存在的有利条件。另外,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并出示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使学生明确自己三年后的目标,清晰在校三年中自己应做的准备,再请学生作自我分析,以“我的大学,我规划”为题,做出三年的学业和职业规划,以此指引自身的发展。
  2.细化目标,检查督促。
  每学期根据学业内容、学校活动和考证安排作学期规划,要求学生在周记中每月做好月规划,每周进行反思和小结。利用周记进行师生的笔谈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督促自我,让学生时时有事做,每天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三、始终关注师生精神世界的建构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2]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就是要善于“通过昭示价值、理想、引导人们思考自身、发展自身,导向人的本源,实现质的飞跃”。[3]
  1.在考核评价中,体现能力培养,关照学生的精神世界。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道:“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在学习“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的内容时,传达给学生这样的理念:从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要事事用心,事事尽力,你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同时,要充分看到,与人交往的能力是大学生面向社会时必备的最基本的能力。通过参与学校的相关活动,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和领导才能,发挥个人的专业特长,并以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为同学和老师服务,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为促使这样的理念内化为行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体系中,增加活动参与和志愿者的项目分,以此鼓励学生携手参与学校各项活动;进行组内互评,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设好人好事附加分和其他科目考试作弊倒扣分,这些考核项目的设置体现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照。
  2.师生共同努力,实现精神成长。
  当然,思政教师如果没有知识的更新、认识的进步和理念的提升,要实现对学生精神的关照将是十分困难的。为此,在关照学生精神成长的道路上,必须同时思考如何关照教师自身的精神成长。事实上,在教育的路上,许多教育大师们都可以指引我们前行,我们可以从这些大师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并不停地读书、实践与思考。人的成长不会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但读书与实践的过程中,会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在不断的读书中思考,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更细致地体察群众,即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的心声与需求,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教育方法,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温暖,更有激情,更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王占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7.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6.
  [3]李合亮.解析与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5.
其他文献
摘 要: 方言及其承载的口传文化是一种民间的、地方性的、不可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巩留县位于伊犁河谷地区,古往今来都是多民族多移民聚居地,因而这里的汉语方言承载了更为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尤为突出的是,这里的汉语方言词汇中存在大量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词,伊犁河谷地区的山水地名多从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系统中音译而来,这些音译地名词语呈现了多民族地区历史文
摘 要: 明清戏曲,无论究其剧本创作,亦或舞台演出都以江浙为盛。明清之际河洛地区的戏曲创作在两千余年黄河文明的映照下虽如沧海一粟,但以王鑨、吕履恒为代表的豫籍作家也在戏曲创作中用力尤勤。王鑨不仅有模拟《牡丹亭·寻梦》一出的剧作《拟寻梦》,又有与《长生殿》篇幅相当的《秋虎丘》传世。其孙侄婿吕履恒更是继承了《双蝶梦》、《秋虎丘》的艺术手法,创作了《洛神庙》传奇。以王鑨、吕履恒为代表的孟津王氏与新安吕
摘 要: 为落实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规定,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纲要”教学应该重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因此,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追述校史、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法,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课外实践教学  作为高校思想
摘 要: 地方文献是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文献资源的重要内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是图书馆服务特色化、个性化和优质化的重要体现。本文阐述了地方文献的概念、特征与现实意义,并结合大丰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实践,就如何做好县级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县级图书馆 地方文献 征集 利用  1.地方文献的概念、特征和现实意义  1.1地方文献的概念。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关于地方文献的概
摘 要: 问卷调查显示,中学生的责任教育现状堪忧,责任教育任重道远。何确定责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方法,如何创新责任教育机制和模式,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省某校中学生责任意识现状的两次问卷调查,探索高中生责任教育实施细则,旨在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创造美好人生。  关键词: 中学生教育 责任教育 实施模式  一、问卷调查,引人沉思——责任教育问题的提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部中华
摘 要: “丛林强盗”是澳大利亚文学中的常见主题之一。在大多数澳大利亚作家笔下,丛林强盗通常以恶徒或侠盗的形象示人。著名作家大卫·马洛夫凭借小说《柯洛溪边的对话》打破了人们的这种思维定势。他笔下的丛林强盗既有关乎肉体的欢乐和苦痛,又有内心世界的矛盾和挣扎,更有灵性良心的觉醒和回归,充分体现出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 丛林强盗 肉体 魂 灵性良心  引言  “丛林
摘 要: 练习系统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编写者精心设计的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文本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本文通过分析《瓦尔登湖》一文在中美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中的不同呈现,比较中美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异同,取长补短,从而完善我国课后练习编写理论。  关键词: 中美语文教材 练习设计 《瓦尔登湖》  练习系统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练习、思考和活动,帮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实现全方面素
摘 要: 在崇尚实用功利及科学理性的现代思维中,永恒主义教育理念成为复古倒退的代表,然而,真正的永恒主义教育思想并非如此。因此,重拾永恒主义至关重要。本文以美国高等教育为例,通过对永恒主义思想内涵的概括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指明永恒主义的时代意义并对其教育思想进行现实改造,提出一条重塑经典的教育之路。  关键词: 永恒主义教育 主要内容 现实遭遇 现实改造  一、永恒主义的主要内容  
摘 要: 《不跪着教书》是王栋生的重要著作,其中收录的文章都是王栋生平时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其中体现了王栋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立人。其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语文教育应当培养具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高贵的气质,平等的意识”的社会公民。  关键词: 王栋生 立人 语文教育核心概念 《不跪着教书》  有名家给王栋生冠以“教育家”的称号,王栋生总是拒绝。王栋生一直坚持强调,自己顶多算是一个合格语
摘 要: 明末清初女性文人朱中楣因其身世的坎坷跌宕,不凡的性情与识见,卓然特立于一般女性文人之中。朱中楣作为明代宗室,亲眼看到明代的灭亡,经历了变代异姓的历史沧桑。因这特殊的境遇,“家国之思”俨然成为她诗词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情感表达哀大思深,颇具感染力。  关键词: 朱中楣 宗室之女 家国之思  朱中楣,字远山,又字懿则,江西庐陵人,生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卒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