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和谐边疆建设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Delp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已经成为当前德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现象。由于少数民族受制于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生活习惯以及语言差异等主观因素,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等政策制度的缺失,导致德宏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仍存在严重滞后性。关注人口流动的问题,尤其强化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管理服务,是实现和谐边疆建设的根本之路。
  [关键词]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德宏;趋势分析;对策
  一、德宏少数民族的迁移和生存概况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州,德宏境内居住着傣、景颇、德昂、阿昌、傈僳五种主体少数民族。据考古证明,早在3000年至5000年前傣族和德昂族的先民就在德宏地区繁衍生息。由于躲避战乱、屯垦戍边等原因,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及其汉族等其他民族相继迁入。回顾历史,景颇族先民最早居住在青藏高原,大约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向怒江方向南迁,到十七世纪以后逐步定居在德宏和缅甸北部等地。在公元八世纪时,作为氏族羌族后裔的傈僳族先民,最早居住在雅砻江、金沙江两岸的广阔地区;公元十五至十九世纪间,才逐渐迁移到澜沧江和怒江流域,主要聚居在盈江西北的苏典一带,也散居于各县市山区。而阿昌族是云南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由古代的“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公元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流域,公元五、六世纪后部分阿昌族向西南迁移,主要定居在德宏陇川、梁河等地,小部分定居在芒市、盈江等地[1][2]。解放以前,傣族、阿昌族處在封建社会初期土司制度、地主统治下;景颇族、傈僳族和德昂族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山官、氏族管制下。由于受阶段压迫剥削、躲避战乱,以及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形式主要以群体迁移为主,少数民族居住空间呈现出聚群而居、族内通婚、互不干涉、避世生存的局面,尤其是少数民族对自身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固守意识。
  新中国成立,德宏解放后,五种主体少数民族人口生存情况,具体表现:第一,聚群而居,民族保护意识很强。少数民族人口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固守各自的生活空间,追求民族群体归属感。依据居住地域与生存环境,倚靠占有土地资源的类别,呈现了“平原——半山区——山区” 由低往高、由密集向稀疏的大体居住格局。傣族、阿昌族多聚居于平原坝区,傈僳族、德昂族则居住在半山区,景颇族居住在山区。第二,居住环境空间差异性,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社会发育程度较高的傣族、阿昌族,具有固定的居住区域,人口聚集度高,人口流动频率较低,资源禀赋较好,生存环境良好,具有较先进的生产工具,拥有丰富的农业技能,人均粮食产量较高,生活水平较好,群体稳定性强。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景颇族、傈僳族、德昂族,居住区域不固定,人口聚集度低,人口流动频率较高,生存条件艰巨,气候异常,仍保持原始采集、山耕火种的传统生产方式,没有规范化的农业生产能力,粮食作物收成受季节性影响很大,耕地面积少,资源贫乏,生存空间狭窄。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既受制于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生活习惯以及语言差异等主观因素,同时遭遇城乡二元结构下户籍制度、相关人口流动限制政策等客观因素的边缘化,导致德宏州少数民族总体人口流动率较低。
  二、新时期下,德宏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趋势与分析
  (一)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趋势
  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户籍制度的改革,德宏州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整体人口流动呈现出“封闭——半封闭——逐渐开放”的格局,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已经成为当前德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现象。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中,部分农业劳动力“固守乡土”,依靠手中拥有的土地进行种植业生产生活,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向外流动。具体表现为,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离土不离乡”,即农村劳动力离开生产生活的土地,进入中小城镇,到离家不远的集镇、城市,非正规就业市场中寻找就业机会,游离在中小城镇里;一部分的少数民族“离土又离乡”,通过投亲靠友方式直接进入大、中城市,在家政服务、房地产建筑等二、三产业提供廉价服务;或通过中介组织直接进入经济特区和新兴城市,在旅游娱乐、酒店服务、餐饮接待等行业实现务工经商。此外,个别少数民族由于婚姻关系产生了人口流动。结合德宏实际,依据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流动模式[3],归纳推导出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模式(如下图示)。
  (二)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分析
  1、影响因素
  第一,政策投入天平的倾斜度差异。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下,国家给予城镇与农村之间明显的福利差异,形成了城镇与农村之间的不对称,尤其是对中心城镇的特别关注。在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教育投入,以及公共品供给等方面,城乡实行差别性对待,实施地区性差别政策,国家存在着向偏爱地区侧重倾斜的趋势。第二,城乡社会发育差距,就业结构差异性。国家对城市关于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福利保障方面的政策制度的重点规划与推行,造成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城市社会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备,知识技能渠道广,人口整体素质高,社保福利全面,制度措施规范化,劳动力市场较成熟,就业结构多样化。而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趋缓,基础设施薄弱,获取知识能力匮乏,人口整体素质偏低,劳动技能单一,政策制度边缘化,社保福利缺失,就业局限狭窄,土地资源是农村人口实现生存发展、养老保障的唯一载体。第三,流动人口心理预期,收益与成本的博弈。少数民族人口离开家乡、离开拥有的土地,外出求生存谋发展的推动力有多种因素。一方面,从自身内在需求来看,少数民族农村人口增长,外来先进生产设备推广与使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加之有限耕地面积的约束,使农村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下降,产生了大量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此外,镇与市的交通、建筑以及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城镇全新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氛围、宽泛的眼界视线,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摆脱困境走下山、进入经济较发达城镇、加入人口密集的劳动力竞争市场,改变单一农业生产的传统生活方式,成为落后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心愿。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因素来看,土地自由流转、山地林木产权改革等制度的相继出台,少数民族人口能够对已拥有土地、山林资源行使自由支配权[4]。农村土地自由流转、山林对外承包,出现少数民族劳动力的闲置。加之,传统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之间存在的巨大经济利益的现实差异,少数民族人口对城镇物质文化生活的愿望与期待,驱使他们向外流动。2009年德宏州农村居民纯收入2831元,人均消费支出2442元,分别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558元)的1/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561元)的1/4。其中,农村人口食品支出1215元,医疗保健支出163元,交通通讯支出247元,文化教育娱乐支出114元;仅是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3664元)的33%、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59元)的24%、交通通讯支出(1734元)的14%、文化教育娱乐支出(1005元)的11%。2010年末农村实有耕地面积140611公顷,2109165亩;乡村总人口数920380人,人均拥有耕地面积2.29亩。统计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巨大差异,尤其农村人口增长,存在着显著地耕地压力;而各项消费支出地不断增加,为推动农村人口向外流动提供了经济诱因。此外,依据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德宏州五个民族乡居民的基本情况(表1)[5],显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乡均面临着适合播种、高产的水田土地面积少,耕作难度大、粮食产值低且靠天吃饭的旱地面积占较大比重,总体耕地情况不乐观的现实。加之,农村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少数民族年人均纯收入仍较低,而用于生活消费、子女教育成本、养老医疗费用等项目支出的增大,促使大量地少数民族劳动力背井离乡。   (数据来源:依据2009年德宏统计年鉴整理)
  2、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负效应
  总体来看,德宏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是一种自我选择的形式,是由货币收入、生活开支、生存条件、就业环境、文化氛围以及群体效应等因素决定的。以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为主体的人口流动,给德宏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正负两种效应。首先,正效应(即优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涌入城镇,为德宏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城镇人口不足的困境。大量劳动力的集中汇集,形成充裕地劳动力资源“蓄水池”,进而推进了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满足工矿采集、房地产建筑、服务接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也带动了住房、运输、消费品等消费、收入行业的发展,推动土地价格的上涨,增加地方的财政税收,促使城镇氛围的不断提升。少数民族人口的合理流动,同时也有助于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推进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规模化发展[4],提高农业总产量,节约农业劳动力,实现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其次,负效应(即缺点):少数民族人口流出地区,可能发生“空巢”现象,引发留守老人、儿童等突出问题,使农村家庭和谐、社会秩序面临严峻挑战。而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地区,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将面临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卫生污染、社会秩序混乱、治安综合治理差等一系列难题,导致城镇的承载空间压力趋紧,容易引发“拉美陷阱”[6]。(1)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流动人口管理措施。城镇没有事先做好流动人口的相关事宜,尤其没有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殊性,在提供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方面出现滞后性,由此产生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城镇接收的不一致、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如:部分由农村向城镇流动的少数民族人口多为季节性临时流动人口,使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对少数民族流动妇女的计划生育工作可能处于失控状态,引发“超生、乱生”现象。(2)流动人口服务的缺失。城镇对流动人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对入城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缺少基本关注,没有提供必要的引导、舒解等服务性工作。在城镇找不到工作,生活环境困难,心理障碍无法舒解,加之文化氛围、民族意识等巨大差异,可能引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安全隐患,造成秩序动荡、民族分裂等严重社会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人口将会分化为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居民两类,他们之间由于不平等的受教育权、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参与社会公共决策等权利,将长期存在不信任与对抗情绪,民族芥蒂不断加深,导致民族融合的瓶颈,最终形成德宏城鎮发展的社会难题之一。总之,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正负效应,以完全视角为我们提供正确认识“人口流动管理、经济持续发展、建设和谐边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让我们清醒的看到悲观一面,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乐观的另一面,要求我们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问题作为和谐边疆建设研究的核心变量对待。
  三、强化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管理,建设和谐边疆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忽视民族群体对基本生存、就业发展等权利的合理要求,未周全考虑民族群体的敏感、自尊,未及时提供民族群体必要、妥贴的管理和服务,基于民族群体的利益问题,可能会引发事关民族生存、民族团结、社会秩序、边疆和谐等负面问题。只有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认真思考、重点关注、及时处理,才能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针对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现实,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制订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政策
  我国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少数民族人口作为国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等原因,少数民族人口与汉族人口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求生存谋发展是少数民族迫切要求。制订针对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政策与制度,以此明确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任务,为各级政府部门实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引导、规划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施依据。把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这一问题,上升至国家层面,具体说明从资金投入标准、人员配备要求、机构设置基准、贯彻执行要求、成效检验标准、不足改善措施等指标,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民族自治地区,切实把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工作落到位、点面结合,不走形式、保证流动人口权益。要真正地重视少数民族生存与发展,关注少数民族需求,解决少数民族困难,尽其所能,想少数民族所想,思少数民族所思,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融洽和谐、互助友爱,真正做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目标,实现“大家庭”社会和谐、民族幸福。
  2、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掌握、引导、规划”少数民族人口流动
  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了解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基础动态信息。实施就业引导,发挥统计分析作用,收集汇总、疏理精炼就业需求,开展切合实际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职业规划。第一,以激励机制,对初次流入本地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派送小礼品,如锅、碗、纸、被子等生活日用品,给流动人口放下心理包袱,如实提供个人资料。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第一手有效资料,如原居住地、原职业、原学历、家庭基本情况、民族类别、掌握语言情况、何时离家、何时进入本地、现居住情况、未来就业预期;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机构,指定专人录入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形成网络资源,便于今后的人口就业摸底、计生管理、生存困境与发展现状等情况总结汇报,最终实现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合理化、管理规范化。第二,咨询就业预期,指引就业范围。遵循“实事求是,贴心服务”原则,对流入的少数民族要进行必要的引导。首先,要让他们知道“生存”与“发展”之间的巨大差异,摆正心态,正视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就业准入基础条件。认识自身的优劣势,清醒地知道要找“工资高、待遇好的工作,就要受到学历、技能以及如身高、样貌等自身条件的约束”,一步到位的工作是不存在的。进入城镇就业,在自身素质较低的情况下,就业将经历一段漫长、艰苦的奋斗阶段,做好思想准备,积极面对。其次,就业适应期,提供必要的帮助。先免费提供的就业情报,优先考虑“包吃住”的就业场所。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暂时先安定下来,调节身心,渡过城镇就业适应期,逐渐适应城镇化生活工作节奏。防止他们在投亲无门、工作无路、生活无着落情况下,听信不法分子唆摆,铤而走险参与各种可能的犯罪行为,或不顾后果盲目找工作,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成本和身心困扰。最后,与本地医疗机构挂钩,提供专业心理咨询与困难排解,解决疏理焦虑情绪、心理困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去自觉提高自身劳动技能和知识含量,鼓励他们利用个人兴趣、优势,通过“有工作——较好就业——理想就业”的轨迹,实现个人就业预期,增强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适应力,保持健康身体和良好心态。第三,重点培养,特别规划。政府充当中间人、监督者和协调人,对在企业、单位中认真工作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即熟练技工、临时工或合同工,要建立跟踪反馈时间信息链。由所在单位企业负责人,及时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关注心理动态,保持经常性沟通交流,了解遇到的难点和疑虑,保护少数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此外,要加大对他们的职业培训,提高工作待遇,采取多种形式,留住人才。通过“重点培养、特别规划”项目实施,保证了企业单位的合法管理,也保证了少数民族职工的合理要求,也为政府提供合理化建议建立必要的平台,实现“政府—单位企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三方互信。   3、规范职介与职培管理,实现少数民族的就业流动合理化
  政府要认清少数民族人口流入的最终目的是就业。鼓励职业技校、民间组织及个人建立职介和职培联动桥梁,充分调动三方职介职培的积极性,提升人口劳动技能,采取多种就业渠道,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机率。政府充当监管人,将重心放在如何整顿当地劳动力市场,规范招聘手续,保证就业流程透明度等工作上。真正放手让职业技校、民间组织、个人去做各自的职介职培任务,引导职介与职培之间建立健全的协调沟通体系,鼓励三方共同协商,一同制订“短、中、长期”职培计划与市场需求分析的就业规划体系。职介职培机构,依据流动人口管理机构登记信息,把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个人资讯,并通过市场调查问卷与分析,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单一等实际特点,把职培重点放在家政服务、房地产建筑、餐饮制作、酒店招待等二、三产业领域。精心组织和安排“厨房巧手”、“清洁卫士”、“管道疏通”、“家电维修”、“建筑技工”等专项就业上岗培训,满足市场及家庭的需求。通过实施职培可行性分析,制订符合市场需求的职培计划,灵活确定职培对象,及时完善和调整职培内容,确保“教—学—就业”渠道的紧密相扣,实现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建设。一方面,减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城后,找工作需要花费时间、金钱、人际等成本,适当降低其就业风险,提供一个就业缓冲期。另一方面,消除招聘单位、雇佣家庭的疑虑。通过参加职培,考试合格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将获得就业技能资格证书,让招聘单位、用工者与就业者皆大欢喜。第三方面,免除政府对流动人口找不到工作,在社会东游西荡,可能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的担心。
  通过政府作渡桥人,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总体情况;人口流动管理机构作统计分析者,收集分析就业需求,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职业规划;职业技校、民间组织及个人的职介职培机构作操盘手,明确市场需求与培训重点,避免资金投入、人力使用、培训实施的无效性,保证培训的“紧迫性、有用性、效应性”。紧密结合德宏实际,建立制度化、透明化、规范化的人口流动管理政策,逐步实现少数民族人口的合理流动,德宏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边疆和谐建设。
  参考文献:
  [1]德宏信息港http://www.dh.gov.cn/.
  [2]大盈江文化之窗http://www.yjwtj.cn/.
  [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04.
  [4]夏纪军,人口流动性—户籍制度变迁动因分析,经济研究,2004.10.
  [5]德宏州人民政府,2009年德宏统计年鉴,德宏州民族出版社,2010.07.
  [6]罗玉达,中国农村人口流动走向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贵州大学学报,2005.09.
  作者简介:
  胡红斌(1978—),女,云南芒市人,中共德宏州委党校网络中心讲师。研究方向:資源经济学。
其他文献
[摘要] 天水市只有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及公共租赁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住房保障体系,才能有效解决住房保障的矛盾。  [关键词] 天水 住房保障 问题 对策    天水市在住房保障方面初步形成了廉租住房补贴和实物配租保障、经济适用住房保障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但城镇住房保障面仍相对狭窄,一个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仍未形成,特别是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家
期刊
[摘 要]从一起外轮修理纠纷圆满解决说起,浅谈修船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关键词]船厂 修船 法律风险  案情简介:  该外轮A是属于注册在马耳他的单船公司B的,其管理公司为注册在土耳其的管理公司C(以下简称船东),该船的修船代理为D(以下简称代理)。A轮是一艘1983年建造的散货船,于2008年6月进E船厂(以下简称船厂)进行第五次特检修理。船东在进厂前告知船厂的修理工程主要为约650吨的换
期刊
[摘要] 工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实践中应把握基本原则、着眼全局;要注重方法,讲求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工会 思想政治工作 思考    狠抓思想政治工作,是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工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当前社会改革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怎样抓好工会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广大工会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具有
期刊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现实的信仰。当前强化社会公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寻找失落的精神支柱,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伟大的任务。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 内涵 特点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期刊
[摘要] 在中华文化中,有许多优良传统和积极思想因素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本文试从军人这个特殊的群体出发,阐述古代文学传统对提高现代军人素质的作用及影响。  [关键词] 古代文学 传统 军人 素质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五千年悠悠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民族的文明与希望。而正是文人墨客们用自己的纸和笔记录下了这段悠久而又灿烂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学样式繁
期刊
[摘要] 加强改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党的建设的良好互动,是新时期党建工作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公司坚持从改制企业的实际出发,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对企业的党建工作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关键词] 改制 党组织 政治 核心作用    一、在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上下功夫  随着
期刊
[摘要] 中国农村在人多地少收入低的现状下,必然存在各种各样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这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交集的反映。长期而言农村中的难点问题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短期则是农民增收问题以及由收入分配差异所引发的各种具体问题。要真正解决农村难点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就要跳出“三农”的圈子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  [关键词] 农村 难点问题 探讨    十七届五中
期刊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林业也得到飞速发展,对林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分析城市林业的特点,给出了现阶段城市林业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城市林业 特点 发展策略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文明、生活走向富裕、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虽然城市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但在没有强有
期刊
摘 要: 随着7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妇女运动的兴起, 少数族裔要求平等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美国华裔文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华裔女性以鲜明的女性意识和独特的族裔身份将长期以来受到压抑的经验发掘出来,她们的创作充满了对自己身份的确认,对种族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探讨和重塑。这里围绕种族、性别、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汤婷婷、谈恩美等华裔女性文学的创作主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华裔女性;种族;文化;性别  回顾美国
期刊
[摘要]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而数字化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打破了传统,能够很好地满足城市规划管理的图文一体化要求,有利于解决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办公流程管理与地理信息相脱节的问题,满足了城市规划管理业务领域的实际需要,以便更有效地支持城市规划的科学管理,更有力地推动“数字城市”的建设进程。  [关键词] 城市规划管理GIS OA数字化    目前我国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