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其核心是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既关系到下一代的人口素质提高,也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17-02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发展。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双基”教学,应试教育,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学科,“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核心是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历史与社会》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作为农村中学的历史与社会老师,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种种问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策略。
一、注重情感培养,密切师生关系
初中生的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可塑性很强。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指引人,他们与学生密切程度往往会影响孩子对他的信赖度。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以自身的品行、个性和素质修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密切师生关系,积极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这包括教师亲和的表情语言,亲切的体态语言,以及赞赏式的鼓励性语言。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多使用肯定赞赏式的语言,就会使学生特别是内心孤独的学生感受到平等、尊重,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而且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度增强,学生自然而然对本学科的学习有种期待心理,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这正是所谓“信其师,亲其道”。
二、深挖教育素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历史与社会》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教师应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素材。其中历史犹如一部真实动人的生活教科书,在浩瀚无边的历史知识中,不乏有许多富有育人价值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学习四大发明所描绘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辉煌,学生会振奋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从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倭寇的壮举中,从林则徐壮国威的虎门销烟中,学生产生了对伟大的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感;此外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如古代的成吉思汗、康熙、乾隆等,近代的孙中山、毛泽东等伟人所透射出的特有的伟人魅力,无不感化着学生的心灵。如本人所任教的学生中朱某是典型的问题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纪律缺乏自制力,但他在历史与社会课中表现判若两人,特别是学习中国近代的那段辛酸的屈辱岁月,喜怒哀乐尽显脸上,强烈的爱国之情得到刺激和激发。这些丰富的教育素材,正是本学科所包容的特有教育资源,显然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对健康心理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
三、联系社会生活,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历史与社会》作为开放的课程,“基于学科 ,高于学科,面向现实世界;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生活。”因此教学时要联系生活实际,融入生活素材,充实拓展教育内涵,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如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的《规则的演变》时,可引用“小强热线”“阿福讲白搭”等电视节目所报道的周围发生的交通事故直观形象地表达各种规则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规则无处不在,拉近课本与生活距离,有利健康心理的形成。
又如在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三九上《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除要遵循依纲源本的原则,我想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联系近来时事新闻内容,如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歪曲历史,美化其侵略战争,日本政客频频参拜靖国神社等内容,使学生内心与那段血的历史、铁的血证产生思维碰撞,激起情感矛盾,激发爱国情感。并联系我国将每年的9月3日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提升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特别是在最后“我想對______(日本政府、日本人民、日本学生……)等说”板块中,更是激起学生强烈的忧国爱国之情和民族责任感。这对学生强化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活化教学形式,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传统教学观在教学活动中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甚至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容器”,这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抑制心理健康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则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乐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时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美化教育教学环境,活化教学形式,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兴趣,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所设置的情境不能与生活脱节,必须要与学生实际有紧密联系,要让学生从思考、讨论中得到满足和快乐。从新课程的实施方式看,新课程的特点是选用富有情节的实例或案例显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以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教条式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可采用影视、音像及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来创设形象情境,也可借助诗、词等文字形式,进行不同学科的知识迁移与渗透,以此来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在其内心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2.设计活动,体验成功的愉悦。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愿意努力和有所成就的倾向。教学时要创设学生成功的机会,如小品表演、角色扮演,让其体验成就感,从而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如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一课学习时,分小组派代表各扮演七个诸侯国国君,并根据老师提供的相关信息,加入学生个体的丰富想象,进行介绍该国变法方案。并将参与机会尽量向平时不善表现自我、性格孤僻型的学生。有的学生还真富有创造性地,如:“吾乃商君也,想当初……”这样在充满欢笑的环境中,原来怯生的表情绽开了自信的笑容,从而也逐渐产生对待学习、生活的积极内动力。又如关于《百家争鸣》的教学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揣摩当时特定场合下的特定人物的特定心态,设计出诸子百家的文化巨匠的台词,并配上旁白,进行角色扮演,从而一定程度上再现历史画面,尽管学生的理解与表演与历史略有偏差,但由于学生的表演自行设计创作,使其更多地体会成功,享受愉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教学中,教师多给学生特别是给家庭缺少关爱性格内向的同学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将有利改变其消极的自我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激发内部动力机制,主动内化教育要求,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3.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在实践感知,去操作,去思考,获得最直接的个人经验,从而使知识的学习通过直接体验扩展到心理的范畴,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并通过交流、合作、互相启发、互相交流,達到共同发展。基于此我在新课标视野下进行七下社会《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教学时,利用周末安排学生作“来自家乡的报告”的社会调查,并在课堂上分小组交流探讨,同学们来自不同地方,所获取的直接经验各有不同,交流讨论时非常激烈。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这一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五、结束语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学校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勇于探索,努力寻求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最佳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2]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
[3]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17-02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发展。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双基”教学,应试教育,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学科,“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核心是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历史与社会》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作为农村中学的历史与社会老师,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种种问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策略。
一、注重情感培养,密切师生关系
初中生的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可塑性很强。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指引人,他们与学生密切程度往往会影响孩子对他的信赖度。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以自身的品行、个性和素质修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密切师生关系,积极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这包括教师亲和的表情语言,亲切的体态语言,以及赞赏式的鼓励性语言。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多使用肯定赞赏式的语言,就会使学生特别是内心孤独的学生感受到平等、尊重,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而且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度增强,学生自然而然对本学科的学习有种期待心理,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这正是所谓“信其师,亲其道”。
二、深挖教育素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历史与社会》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教师应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素材。其中历史犹如一部真实动人的生活教科书,在浩瀚无边的历史知识中,不乏有许多富有育人价值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学习四大发明所描绘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辉煌,学生会振奋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从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倭寇的壮举中,从林则徐壮国威的虎门销烟中,学生产生了对伟大的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感;此外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如古代的成吉思汗、康熙、乾隆等,近代的孙中山、毛泽东等伟人所透射出的特有的伟人魅力,无不感化着学生的心灵。如本人所任教的学生中朱某是典型的问题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纪律缺乏自制力,但他在历史与社会课中表现判若两人,特别是学习中国近代的那段辛酸的屈辱岁月,喜怒哀乐尽显脸上,强烈的爱国之情得到刺激和激发。这些丰富的教育素材,正是本学科所包容的特有教育资源,显然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对健康心理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
三、联系社会生活,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历史与社会》作为开放的课程,“基于学科 ,高于学科,面向现实世界;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生活。”因此教学时要联系生活实际,融入生活素材,充实拓展教育内涵,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如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的《规则的演变》时,可引用“小强热线”“阿福讲白搭”等电视节目所报道的周围发生的交通事故直观形象地表达各种规则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规则无处不在,拉近课本与生活距离,有利健康心理的形成。
又如在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三九上《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除要遵循依纲源本的原则,我想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联系近来时事新闻内容,如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歪曲历史,美化其侵略战争,日本政客频频参拜靖国神社等内容,使学生内心与那段血的历史、铁的血证产生思维碰撞,激起情感矛盾,激发爱国情感。并联系我国将每年的9月3日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提升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特别是在最后“我想對______(日本政府、日本人民、日本学生……)等说”板块中,更是激起学生强烈的忧国爱国之情和民族责任感。这对学生强化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活化教学形式,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传统教学观在教学活动中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甚至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容器”,这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抑制心理健康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则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乐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时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美化教育教学环境,活化教学形式,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兴趣,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所设置的情境不能与生活脱节,必须要与学生实际有紧密联系,要让学生从思考、讨论中得到满足和快乐。从新课程的实施方式看,新课程的特点是选用富有情节的实例或案例显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以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教条式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可采用影视、音像及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来创设形象情境,也可借助诗、词等文字形式,进行不同学科的知识迁移与渗透,以此来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在其内心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2.设计活动,体验成功的愉悦。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愿意努力和有所成就的倾向。教学时要创设学生成功的机会,如小品表演、角色扮演,让其体验成就感,从而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如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一课学习时,分小组派代表各扮演七个诸侯国国君,并根据老师提供的相关信息,加入学生个体的丰富想象,进行介绍该国变法方案。并将参与机会尽量向平时不善表现自我、性格孤僻型的学生。有的学生还真富有创造性地,如:“吾乃商君也,想当初……”这样在充满欢笑的环境中,原来怯生的表情绽开了自信的笑容,从而也逐渐产生对待学习、生活的积极内动力。又如关于《百家争鸣》的教学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揣摩当时特定场合下的特定人物的特定心态,设计出诸子百家的文化巨匠的台词,并配上旁白,进行角色扮演,从而一定程度上再现历史画面,尽管学生的理解与表演与历史略有偏差,但由于学生的表演自行设计创作,使其更多地体会成功,享受愉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教学中,教师多给学生特别是给家庭缺少关爱性格内向的同学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将有利改变其消极的自我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激发内部动力机制,主动内化教育要求,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3.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在实践感知,去操作,去思考,获得最直接的个人经验,从而使知识的学习通过直接体验扩展到心理的范畴,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并通过交流、合作、互相启发、互相交流,達到共同发展。基于此我在新课标视野下进行七下社会《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教学时,利用周末安排学生作“来自家乡的报告”的社会调查,并在课堂上分小组交流探讨,同学们来自不同地方,所获取的直接经验各有不同,交流讨论时非常激烈。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这一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五、结束语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学校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勇于探索,努力寻求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最佳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2]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
[3]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