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13-0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
许多语文课上,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反反复复抓朗读训练,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独具慧眼地发现文本的内在价值。如《背影》一课教学时,在强调文中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时,指导学生找出描写背影的句子仔细品读,以此体会作者的情感。文中有四处描写我的眼泪,每次流泪我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带着体会再读这段话,接着再读,再通过对比朗读,使学生更能体会朱自清的复杂心情,许多学生在读时都带着眼泪,进而理解深深的父子之情。又如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自己范读,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训练,学生的朗读有气势有感情,可谓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到了语言的魅力,领会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艺术特色,而且能够将自己的看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课堂效果非常好。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呢?我在这方面的做法主要是,遵照语文界名师指点,着重从如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而且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还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以及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海燕》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就无法表达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求自已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讀。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文同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品味。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春》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学生有了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意境,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感情。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母亲》,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要朗读《中国石拱桥》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中国石拱桥》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石拱桥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是按照《母亲》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最后一课》时“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和“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重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重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表现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落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达到激发“读”的兴趣。《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可找出孙权所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大有所益”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读书的重要性。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要读得急重些;“但当涉猎”要读得缓重些。同时,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总之,无论是古人的经验,还是今人的实践,亦或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无不在昭示着我们:应该重视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传家宝”。我们在新课程理念基础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古人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但这并非是要彻底地“返朴归真”,回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语言文字入手,以“读”为中心,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读书,启发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达到感情的升华。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13-0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
许多语文课上,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反反复复抓朗读训练,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独具慧眼地发现文本的内在价值。如《背影》一课教学时,在强调文中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时,指导学生找出描写背影的句子仔细品读,以此体会作者的情感。文中有四处描写我的眼泪,每次流泪我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带着体会再读这段话,接着再读,再通过对比朗读,使学生更能体会朱自清的复杂心情,许多学生在读时都带着眼泪,进而理解深深的父子之情。又如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自己范读,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训练,学生的朗读有气势有感情,可谓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到了语言的魅力,领会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艺术特色,而且能够将自己的看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课堂效果非常好。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呢?我在这方面的做法主要是,遵照语文界名师指点,着重从如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而且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还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以及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海燕》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就无法表达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求自已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讀。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文同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品味。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春》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学生有了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意境,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感情。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母亲》,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要朗读《中国石拱桥》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中国石拱桥》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石拱桥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是按照《母亲》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最后一课》时“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和“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重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重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表现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落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达到激发“读”的兴趣。《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可找出孙权所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大有所益”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读书的重要性。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要读得急重些;“但当涉猎”要读得缓重些。同时,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总之,无论是古人的经验,还是今人的实践,亦或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无不在昭示着我们:应该重视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传家宝”。我们在新课程理念基础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古人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但这并非是要彻底地“返朴归真”,回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语言文字入手,以“读”为中心,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读书,启发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达到感情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