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安徽省立池州师范学校在抗战时期,因地制宜地实施了一套有效的战时办学模式,其以国家特殊形势为主题组建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在落后偏僻地区建立师范附属小学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学生参与食堂民主管理等措施,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安徽省池州师范学校 抗战时期 教育管理
安徽省立陵阳简易师范学校成立于1936年,校址设于青阳县陵阳镇。1941年更名为安徽省立池州师范学校。该校创建之初即遇抗日战争爆发,在校长林启骥(号寿芸,1908-1972年)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地实施了一套有效的战时办学模式,其中一些教育教学做法,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一、教学管理方面,建立以练带学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一)建立切合国情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旧中国启蒙教育任重而道远,学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目标,建校之初设简易师范班,五年后提升办学规格设高级师范班。校长林启骥对学生提出:“师范生是国家普及教育的栋梁。师范生出了校门,人们尊称为先生。先生要传道授业解惑,相对于学生,应该先知先觉”,“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是为开始”。
当时师资来源主要有沦陷区流亡的老师、海外留学归国人士、教会学校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教学观念各异。林启骥对教学规范要求严格,提出师范教育必须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德智体美均衡发展,反对教学中以饾饤为能事炫奇吹嘘,曾多次告诫教师:“学生听课精神不集中,追究先生的原因,一是备课不足教法不当,二是知识浅薄不求甚解。”“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寸阴似金,应该抓住一切时机‘充饥解渴’,不可误人子弟。”
(二)侧重考查素质,设计更加人性化的成绩记分制度。
学校记分制度以优、良、中、可、劣五等为标准,反对分分必较、珠玑必争的死读书现象,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提高整体素质上。“可”相当于今天的及格。为什么学校把最后一等设为“劣”,有一事例很好地解释其用意:一学生学习不好,平时很少做作业,每次数学考试都不及格,数学成绩被评定为“劣”。教师章文明以母爱之心找该生谈话,她说:“你那么聪敏,为什么得‘劣’呢?因为劣是‘少’和‘力’的组合,你正是缺少努力”,形象地说明在老师眼中“劣”不是不好,而是努力不够,激励学生发奋进取。
(三)结合时局,自力更生编印讲义。
1938年前后,日军大举进犯皖南,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交通阻塞,教材来源断绝。学校组织教师结合时局自编教案,如李涵英老师的音乐课讲义在音阶练习部分收录了《出征别母》曲,李仁溥老师在地理课中重点讲述东北地理。虽有学生在深夜相互抄写课文,但是跟不上教学进度,且无法解决全年级用书问题。学校决定统一供应油墨、毛边纸,各年级推选字写得好的同学轮流抄写讲义,然后“石印”成页,每日课前分发到学生手中,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四)兼顾普及教育,建立附属教育师范实习基地。
皖南村落之间相隔数里,却要翻山越岭,交通极为不便,新文化更是闭塞。当年传说石台一深山垇里的山民见日机俯冲低空丢炸弹,激愤之下拿起竹竿要打下飞机。校长林启骥听说后深感中国普及教育的重要,决心大力开办附属小学。他认为师范附属小学应该建在落后偏僻地区,既可以作为师范生的教学实习基地,又可以带动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传播新文化科学知识,唤醒山民觉悟。于是校领导跋山涉水,拜会地方长官和族长绅士,求得实物支援帮助。经过艰辛努力,一批师范附小迅速发展起来,杨梅村附小由师范毕业生林学智负责,曹家湾设在孔庙的附小由当地绅士曹坤南负责,后所村、查村、谢家村、杨田埂等地纷纷在祠堂庙宇开设了附小教育。师资来源除地方名人担任校长外,皆由师范学生轮流实习上课充任,实习指导教师参加听课检查,考核记分。众多师范附小的开办,使更多的山民子女接受了新式教育,师范生们经过实习,对社会的思想认识和教学技巧日益提高。
(五)组织跑反转移,坚持教书育人。
1942年仲春,日寇沿青阳、东堡,进犯陵阳。学校将家属和学生分为两队,携带锅巴干粮,连夜步行向深山中的乌石垄跑反转移。师生沿途在村落墙壁上书写了很多抗日标语。到乌石垄后,学校借用族氏大祠堂做临时校址,以稻草打地铺,将祠堂各进隔间布置,次日,各班便复学上课。
二、教育管理方面,重视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和师德教育
(一)严明校纪,着重指引师范生行为规范。
学校规章制度注重细节,如规定学生不准抽烟饮酒、不准赌博打闹、不得谈恋爱;不准脱袜拖鞋、不准敞胸露怀;必须衣着整齐清洁、内务整齐划一;要求做到朝气蓬勃、礼貌待人等等。同时要求教职员一体遵行。处分等级为记小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劝退、开除。学校将学籍纪律规定书面告知家长领会,强调小节涉及将来做人的态度,师范生应该从点滴做起严守纪律,做将来学生的表率。由于工作到位,一旦学生违纪受处分,家长就能配合教育。后校长林启骥将学籍规定书面告知家长的做法带至南京私立安徽中学,印在每学期必须交给家长的成绩报告单上。
学校要求教师和学生谈话必须做到用词亲切文雅、寓意深长,以启发教育为主,反对命令式的谈话,着意培养师范生的谦谦君子品格。一些女生为求时刻保持衣着整洁,自备针线,以防纽扣脱落衣服绽线出现不恭。每每师范生上街,统一的制式服装构成一道别样风景。
(二)建立朝会、班会、纪念周会制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每日朝会必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然后做操。校领导利用朝会大力宣传槍口一致对外抵抗日本侵略,弘扬民族气节。班会、纪念周会则是刻意搭建的让学生抒发爱国热情,讨论交流读书心得、对时事评述,以及评议课程教学的平台。目的在于教育学生读书不忘救国,培养师范生在读书中领悟教学要领。校领导时常挤出时间亲自参加班会和纪念周会,以发现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强化教学。 (三)组织开展各种比赛活动,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
当时开展有歌咏、指挥(打拍子)、话剧、体育、作文、大小毛笔字、演讲、辩论会等比赛,全校学生选择参加。评委则由相应任课老师和学生代表担任,获奖情况记入“个人平时表现考核”记分册。歌曲都是今天耳熟能详的抗战歌曲。一次辩论会的辩题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我见”,辩手结合战局引申到大我与小我、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思想境界明显提高,之后一些班级出墙报画漫画,宣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爱国爱家,不做亡国奴”。
(四)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组建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
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在地下党的影响下,学校鼓励学生成立“抗敌协会”、“寒假留校工作团”、“少年民族先锋队”等社团,兴办“民众夜校”,支持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深入山村,在开展扫盲识字活动的同时,教唱抗日爱国歌曲、编演进步戏剧,宣传“枪口对外不打自己人”、“不识字要读书,工农不是本来粗”,传播团结一致抗日救国等革命道理。
(五)结合学校建设,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非常时期建校,困难重重。全校师生员工开山平地、运沙抬石,共建校园。学生们从山林溪涧搜集花种、树苗,栽花种树,美化校园环境。一些班级在自种的地头插上一块标明班级或个人姓名的牌子,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分外珍惜爱护。学校与陵阳镇之间有一座必经的小木桥,每逢雨季山洪暴发即被冲垮。同学们自己动手,伐木料、抬石头,重修小桥,保证了联系外界的生活通道。
两年过去,学校大礼堂门前开满了大丽花、海棠花,芭蕉、冬青树郁郁葱葱,操场四周的白桦树已然成林,歌声、读书声此起彼伏。经受了爱校劳动锻炼的学生们徜徉在充满自豪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格外阳光上进,母校情结也油然而生。
(六)食堂账目公开,组织学生参与管理。
战时物资紧缺,吃饭是师生最关心的大事。为了把地方调拨来的有限物资利用好,培养学生民主管理意识,学校号召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参与食堂事务管理。总务长李仁溥指导成立“伙食团”,各班每日轮流派两名代表“帮厨”,他们的任务是:与后勤工作人员一同外出按计划买菜;按就餐人数量米秤油记账和分配饭菜;每晚向事务长报账结算,结清后转交次日帮厨同学。总务科每月公布一次伙食账目,年终公布总账。对伙食结余款,学校规定只能用于返还学生部分伙食费、放假联欢聚餐、困难生路费补贴。
抗战时期,尽管战事越来越吃紧,环境越来越恶劣,生活越来越艰苦,池州师范学校仍然坚持办学,不仅将培养师范生作为办学目标,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新时代精神、社会急需的中小学教师,而且把提高当地山民的爱国意识作为己任,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教育家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郭珍仁.战时学生生活散记.政协芜湖市委员会网http://www.wuhuzx.gov.cn/NewsDetail.aspx?pSysID=2736,2013.2.4.
[2]中共安徽省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池州先锋网http://chizhou.ahxf.gov.cn/dszh/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426,20
11.5.31.
[3]无为县志.青阳县志.
关键词: 安徽省池州师范学校 抗战时期 教育管理
安徽省立陵阳简易师范学校成立于1936年,校址设于青阳县陵阳镇。1941年更名为安徽省立池州师范学校。该校创建之初即遇抗日战争爆发,在校长林启骥(号寿芸,1908-1972年)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地实施了一套有效的战时办学模式,其中一些教育教学做法,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一、教学管理方面,建立以练带学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一)建立切合国情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旧中国启蒙教育任重而道远,学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目标,建校之初设简易师范班,五年后提升办学规格设高级师范班。校长林启骥对学生提出:“师范生是国家普及教育的栋梁。师范生出了校门,人们尊称为先生。先生要传道授业解惑,相对于学生,应该先知先觉”,“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是为开始”。
当时师资来源主要有沦陷区流亡的老师、海外留学归国人士、教会学校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教学观念各异。林启骥对教学规范要求严格,提出师范教育必须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德智体美均衡发展,反对教学中以饾饤为能事炫奇吹嘘,曾多次告诫教师:“学生听课精神不集中,追究先生的原因,一是备课不足教法不当,二是知识浅薄不求甚解。”“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寸阴似金,应该抓住一切时机‘充饥解渴’,不可误人子弟。”
(二)侧重考查素质,设计更加人性化的成绩记分制度。
学校记分制度以优、良、中、可、劣五等为标准,反对分分必较、珠玑必争的死读书现象,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提高整体素质上。“可”相当于今天的及格。为什么学校把最后一等设为“劣”,有一事例很好地解释其用意:一学生学习不好,平时很少做作业,每次数学考试都不及格,数学成绩被评定为“劣”。教师章文明以母爱之心找该生谈话,她说:“你那么聪敏,为什么得‘劣’呢?因为劣是‘少’和‘力’的组合,你正是缺少努力”,形象地说明在老师眼中“劣”不是不好,而是努力不够,激励学生发奋进取。
(三)结合时局,自力更生编印讲义。
1938年前后,日军大举进犯皖南,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交通阻塞,教材来源断绝。学校组织教师结合时局自编教案,如李涵英老师的音乐课讲义在音阶练习部分收录了《出征别母》曲,李仁溥老师在地理课中重点讲述东北地理。虽有学生在深夜相互抄写课文,但是跟不上教学进度,且无法解决全年级用书问题。学校决定统一供应油墨、毛边纸,各年级推选字写得好的同学轮流抄写讲义,然后“石印”成页,每日课前分发到学生手中,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四)兼顾普及教育,建立附属教育师范实习基地。
皖南村落之间相隔数里,却要翻山越岭,交通极为不便,新文化更是闭塞。当年传说石台一深山垇里的山民见日机俯冲低空丢炸弹,激愤之下拿起竹竿要打下飞机。校长林启骥听说后深感中国普及教育的重要,决心大力开办附属小学。他认为师范附属小学应该建在落后偏僻地区,既可以作为师范生的教学实习基地,又可以带动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传播新文化科学知识,唤醒山民觉悟。于是校领导跋山涉水,拜会地方长官和族长绅士,求得实物支援帮助。经过艰辛努力,一批师范附小迅速发展起来,杨梅村附小由师范毕业生林学智负责,曹家湾设在孔庙的附小由当地绅士曹坤南负责,后所村、查村、谢家村、杨田埂等地纷纷在祠堂庙宇开设了附小教育。师资来源除地方名人担任校长外,皆由师范学生轮流实习上课充任,实习指导教师参加听课检查,考核记分。众多师范附小的开办,使更多的山民子女接受了新式教育,师范生们经过实习,对社会的思想认识和教学技巧日益提高。
(五)组织跑反转移,坚持教书育人。
1942年仲春,日寇沿青阳、东堡,进犯陵阳。学校将家属和学生分为两队,携带锅巴干粮,连夜步行向深山中的乌石垄跑反转移。师生沿途在村落墙壁上书写了很多抗日标语。到乌石垄后,学校借用族氏大祠堂做临时校址,以稻草打地铺,将祠堂各进隔间布置,次日,各班便复学上课。
二、教育管理方面,重视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和师德教育
(一)严明校纪,着重指引师范生行为规范。
学校规章制度注重细节,如规定学生不准抽烟饮酒、不准赌博打闹、不得谈恋爱;不准脱袜拖鞋、不准敞胸露怀;必须衣着整齐清洁、内务整齐划一;要求做到朝气蓬勃、礼貌待人等等。同时要求教职员一体遵行。处分等级为记小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劝退、开除。学校将学籍纪律规定书面告知家长领会,强调小节涉及将来做人的态度,师范生应该从点滴做起严守纪律,做将来学生的表率。由于工作到位,一旦学生违纪受处分,家长就能配合教育。后校长林启骥将学籍规定书面告知家长的做法带至南京私立安徽中学,印在每学期必须交给家长的成绩报告单上。
学校要求教师和学生谈话必须做到用词亲切文雅、寓意深长,以启发教育为主,反对命令式的谈话,着意培养师范生的谦谦君子品格。一些女生为求时刻保持衣着整洁,自备针线,以防纽扣脱落衣服绽线出现不恭。每每师范生上街,统一的制式服装构成一道别样风景。
(二)建立朝会、班会、纪念周会制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每日朝会必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然后做操。校领导利用朝会大力宣传槍口一致对外抵抗日本侵略,弘扬民族气节。班会、纪念周会则是刻意搭建的让学生抒发爱国热情,讨论交流读书心得、对时事评述,以及评议课程教学的平台。目的在于教育学生读书不忘救国,培养师范生在读书中领悟教学要领。校领导时常挤出时间亲自参加班会和纪念周会,以发现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强化教学。 (三)组织开展各种比赛活动,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
当时开展有歌咏、指挥(打拍子)、话剧、体育、作文、大小毛笔字、演讲、辩论会等比赛,全校学生选择参加。评委则由相应任课老师和学生代表担任,获奖情况记入“个人平时表现考核”记分册。歌曲都是今天耳熟能详的抗战歌曲。一次辩论会的辩题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我见”,辩手结合战局引申到大我与小我、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思想境界明显提高,之后一些班级出墙报画漫画,宣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爱国爱家,不做亡国奴”。
(四)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组建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
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在地下党的影响下,学校鼓励学生成立“抗敌协会”、“寒假留校工作团”、“少年民族先锋队”等社团,兴办“民众夜校”,支持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深入山村,在开展扫盲识字活动的同时,教唱抗日爱国歌曲、编演进步戏剧,宣传“枪口对外不打自己人”、“不识字要读书,工农不是本来粗”,传播团结一致抗日救国等革命道理。
(五)结合学校建设,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非常时期建校,困难重重。全校师生员工开山平地、运沙抬石,共建校园。学生们从山林溪涧搜集花种、树苗,栽花种树,美化校园环境。一些班级在自种的地头插上一块标明班级或个人姓名的牌子,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分外珍惜爱护。学校与陵阳镇之间有一座必经的小木桥,每逢雨季山洪暴发即被冲垮。同学们自己动手,伐木料、抬石头,重修小桥,保证了联系外界的生活通道。
两年过去,学校大礼堂门前开满了大丽花、海棠花,芭蕉、冬青树郁郁葱葱,操场四周的白桦树已然成林,歌声、读书声此起彼伏。经受了爱校劳动锻炼的学生们徜徉在充满自豪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格外阳光上进,母校情结也油然而生。
(六)食堂账目公开,组织学生参与管理。
战时物资紧缺,吃饭是师生最关心的大事。为了把地方调拨来的有限物资利用好,培养学生民主管理意识,学校号召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参与食堂事务管理。总务长李仁溥指导成立“伙食团”,各班每日轮流派两名代表“帮厨”,他们的任务是:与后勤工作人员一同外出按计划买菜;按就餐人数量米秤油记账和分配饭菜;每晚向事务长报账结算,结清后转交次日帮厨同学。总务科每月公布一次伙食账目,年终公布总账。对伙食结余款,学校规定只能用于返还学生部分伙食费、放假联欢聚餐、困难生路费补贴。
抗战时期,尽管战事越来越吃紧,环境越来越恶劣,生活越来越艰苦,池州师范学校仍然坚持办学,不仅将培养师范生作为办学目标,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新时代精神、社会急需的中小学教师,而且把提高当地山民的爱国意识作为己任,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教育家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郭珍仁.战时学生生活散记.政协芜湖市委员会网http://www.wuhuzx.gov.cn/NewsDetail.aspx?pSysID=2736,2013.2.4.
[2]中共安徽省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池州先锋网http://chizhou.ahxf.gov.cn/dszh/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426,20
11.5.31.
[3]无为县志.青阳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