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那圆月亮望那银项圈

来源 :语文建设·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or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望故乡
  师:会背诵关于故乡的诗词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故乡总是跟什么有关?
  生:跟月亮。
  师:月亮高高在天上,故乡迢迢在远方。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用同一个动词——
  生:望。
  师:读课文。
  生:(读)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师:这里面就有一个我们刚才背诵的古诗词里的动作。
  生:望,是往远处看。
  师:向外一望,看到的是怎样一种情绪的故乡景象?
  生:悲凉,萧索,阴冷,荒凉,苍黄,没有一些活气。
  师:我们用“穿越”来造句:望故乡,迅哥的目光,穿越了……
  生:望故乡,迅哥的目光穿越了二千余里。
  生:望故乡,迅哥的目光穿越了二十余年。
  生:望故乡,迅哥的目光穿越了严寒。
  师:老师在“严寒”前加一个修饰词:“迅哥的目光穿越了深冬刺骨的严寒。”目光,怎么能够穿越严寒呢?
  生:渴望故乡温暖,目光带着感情。
  师:目光中带着迅哥的感情。那么,迅哥希望故乡如何呢?
  生:希望故乡多一些温暖。
  生:希望故乡多一些活气。
  生:希望故乡多一些明亮。
  生:希望故乡进步。
  生:希望故乡繁荣昌盛。
  师:我们都用了一个“望”字。其实还可以换一个同义词,带“望”字的动词。
  生:渴望,盼望,期望,热望,祈望。
  师:用这些词把刚才的句子再说一遍,避免再用“希望”。
  生:(略)
  师:文章一开头,就隐含了一个“望”字的意思,“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我们用一个“望”字来理解,目光穿越了二千余里是“望”,穿越二十余年是“望”,穿越了严寒还是“望”。
  生:渴望,盼望,期望,热望,祈望……
  生:向外渴望,向外盼望,向外期望,向外热望,向外祈望。
  师:都是“望”。读下文,还有哪里用到“望”字?
  二、望兄弟
  生:(读)“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师:“拜望”是什么意思?
  生:字典说:看望他人的敬词。
  生:崇拜,看望。
  师:带着尊拜、感激、尊敬之情去看望。迅哥回到故乡,看望乡邻、乡亲,族人、长辈。假如拜望中含有“崇拜”,那么“我”最想拜望谁?
  生:闰土。
  师:闰土会不会崇拜迅哥?
  生:迅哥在外,闰土在家,当然闰土可能会崇拜迅哥。
  师:如果说,前面是“望故乡”,那么,这里就是……
  生:望闰土,望亲人,望兄弟。
  师:在迅哥的心目中,闰土当然是兄弟,是“闰土哥”。他更是一位令“我”敬仰、崇拜、膜拜的……
  生:小英雄。
  三、望圆月,望银项,望英雄
  生:(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问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銀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这段话里也有一个“望”。
  生:“一望无际”。
  师:老师说中心词,你们加修饰词。图画——
  生:神异。
  师:天空——
  生:深蓝。
  师:圆月——
  生:金黄。
  师:西瓜——
  生:碧绿。
  师:这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充满生机的图画。跟前面的在船舱的“篷隙向外一望”,有什么不一样?给迅哥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一望无际”,画面冷暖上,是一种怎样的色调?
  生:这里的色调温暖。前面“向外一望”,悲凉、寒冷、压抑。
  生:这里的“一望无际”,温馨,不压抑。
  生:开阔,舒心。
  师:“一望无际”,温暖,心情舒爽,目光舒展。
  生:“一望无际”,看得特别远。“向外一望”好像不能“无际”。
  生:这里“一望无际”,看到的是碧绿的西瓜,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特别有活力,有生命力。
  生:特别勇敢,一往无前。
  师:谁勇敢、一往无前?
  生:闰土。他敢于刺猹。
  师:“我”对敢于刺猹、勇敢、一往无前的闰土,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呢?试着用带“望”字的词语形容一下。
  生:仰望,眺望,热望,崇拜地望。
  师:一望无际,在“望”的目光里,包含着对闰土的仰望、眺望、热望、崇拜。
  迅哥“我”在这次“一望无际”之前,是否曾经有过“一望无际”的经历呢?
  生:(读)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从这段话里看,迅哥是否有过“一望无际”、向远处眺望的经历?
  生:没有,他“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生:他是高墙大院里的孩子。   生:他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美丽,有生机、活力的景象。
  师:从来没有看到这么美妙的、神异的影像、图画。
  生:是小英雄闰土,把迅哥带出了高墙大院。
  师:走向了哪里?
  生:走向了海边沙地。
  生:走向了一望无际的田野。
  师:走向了充满希望的田野,走向了充满生机的田野。这是怎样充满希望、充满生机呢?
  生:田野、沙地,多姿多彩。
  生:大地,五颜六色、生机盎然。
  师:那么,这田野、大地的上空,都悬挂着什么?都被什么照耀?
  生:月亮,金黄的圆月。
  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生:神异的图画。
  师:金黄的圆月悬空、普照,一望无际深蓝的天空、碧绿的西瓜,小英雄勇敢刺猹,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五颜六色。
  生:熠熠生辉。
  生:闪闪发光。
  生:闰土身上有月光、神光。银项圈发光。
  生:好像神光。
  师:噢,英雄身上有圣洁的光芒、光环,熠熠生辉。
  生:(读)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师:闰土的英雄影像,是月光照耀下的。因为有了金黄的月的光华,这神异的图画才显得神光璀璨,美妙、和谐。因为有了圆月金黄,光芒四射,闰土的英雄形象更加神采焕发。因为有了小英雄闰土,月光显得更加夺目、光亮。月亮与闰土,在一个画框里了,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那闰土,就像金黄的圆月,给迅哥,给故乡,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希望。闰土,就像圆月。圆月,就像闰土。闰土就是迅哥心中的月亮。
  我们从中读出迅哥的憧憬,读出迅哥的仰望,读出迅哥的景仰和崇拜。
  生:(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生:(读)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师:下面文字还有“望”吗?
  生:(读)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师:这一段文字,迅哥对小英雄的到来充满着盼望。还充满着什么“望”?
  生:渴望,热望,期望。
  师:跟前面船舱“向外一望”对比,这是什么季节,“盼望新年”,是盼望什么季节?
  生:盼望春天。
  生:盼望新生活。
  生:盼望走出高墙。
  生:盼望深蓝的夜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
  师:盼望春天,就是盼望新人,与小英雄相伴,追随与小英雄的新生活。下面的文字盼望什么?
  生:(读)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師:迅哥又盼望什么?
  生:盼望下雪,盼望捉鸟雀。
  生:盼望好玩、有趣的生活。
  生:盼望洁白、漂亮的世界。
  师:盼望一个洁白、银色、干净的世界,盼望好玩、有趣、和谐、美丽的人间。
  小英雄的影像、形象,跟月亮不可分开,还跟一样东西密不可分……
  生:银项圈。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银项圈的?
  生:明晃晃。
  师:想起闰土,就想起月亮,想起闰土,就想起明晃晃、泛着神光的银项圈。
  天上的月亮明亮,闰土身上的银项圈也吸收月的光华,闪耀光芒。想象一下:天上挂着圆月金黄,闰土带着银项圈,那是一种怎样的画面?
  生:太美了。透亮,耀眼,放光。光彩照人,神采奕奕。
  师:给迅哥的心灵带来光明、带来希望、带来神异的光芒的.是什么呢?
  生:月亮。
  生:银项圈。
  师:望故乡,就是望圆月,就是望英雄闰土。望闰土,就是望月亮和银项圈。闰土是故乡的希望,闰土就是故乡的月亮;而闰土的标志,一是月亮,二是银项圈。“紫红的圆脸”,就是因为吸收日光.吸收日光的不正是月亮吗?
  生:(读)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师:想起闰土,就怎样了?
  生:闪电似的苏生过来。
  生:似乎看到了美丽的故乡。
  师:英雄闰土令人精神旺盛,英雄闰土令萎靡不振的人苏生过来,精神昂扬。那么,这美丽的故乡,这充满希望的大地,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生:(读)兄弟相待,心心相印。
  没有高墙,一望无际。
  充满生机,充满光明,充满欢乐。
  师:有没有兵、匪、官、绅,有没有多子、饥荒、苛税呢?
  生:没有。
  师:有没有老爷和奴才呢?
  生:没有。
  生:(读)没有兵、匪、官、绅,
  没有多子、饥荒、苛税。   没有老爷与奴才,
  没有香炉与烛台,
  这就是一个理想的世界。
  这是圆满之望,
  这是和谐之望,
  这是光明之望,
  这是英雄之望,
  这是勇毅之望,
  这是一往无前之望。
  月光和银项,
  天地和谐,
  一片神圣之光。
  这就是“望”,
  “月望”,“希望”。
  师:盼望着,盼望着,英雄的闰土该出场了。
  四、跪望,绝望
  生:(读)“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师:迅哥满怀兴奋,满怀期望。从哪里可看出兴奋与期望?
  生:“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生:(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生:迅哥叫闰土“哥”,闰土却叫迅哥“老爷”。
  师:哪个更亲近?闰土能不能叫迅哥为“哥”或“弟”呢?
  生:可以叫,更亲近。
  师:为什么闰土不这么叫呢?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生:(读)“‘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闰土觉得叫哥弟,不合规矩,不懂事。
  师:迅哥却希望,他与亲兄弟一样、心心相印的闰土之间,不要有这种规矩。有了,就是隔膜、隔阂、高墙、厚障壁。
  生:有了这些规矩,把兄弟隔开,把心与心隔开,就分成了老爷和奴才。
  师:规矩就成了心灵的高墙,在心灵的世界里,“只看见(心灵的)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生:闰土用“老爷”这种称呼造了一堵“规矩”的高墙。
  师:读读课文,闰土一连说了几回“老爷”?
  生:(读)“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
  生:(读)“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生:(读)“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生:一共叫了四次。
  师:这四声“老爷”,就是面面俱到的规矩。
  生:四声“老爷”,就树立起了四面高墙。
  师:小英雄闰土把“我”带出了四围着高墙的大院,可是中年闰土又用社会的规矩。矗立起一座心灵的高墙,遮断了“我”“一望无际”的目光。尤其,他还让水生做什么呢?
  生:让水生给老爷磕头。
  生:“打拱”。
  师:这就是跪拜了,水生代替闰土跪拜。水生用躯体跪拜,闰土用心灵跪拜。
  少年时的偶像、英雄的闰土,在迅哥的眼前,怎样了?
  生:破碎了。
  师:坍塌了,破碎了。迅哥二十多年的憧憬、希望,怎样了?
  生:希望变成了绝望。
  师:再看看原来英姿飒爽、神采奕奕、神光耀眼的英雄形象,變成什么了呢?
  生:(读)“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变成“石像”了。
  生:(读)“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变成“木偶人”了。
  师:什么使他蜕变、使他受苦的呢?
  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师:迅哥二十多年来,还期望、日思夜想一个神秘的东西,像图腾一样的东西——
  生:银项圈。
  生:(读)“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明晃晃的银项圈没有了。
  师:代表一往无前、勇毅顽强的钢叉呢?
  生:也没了。
  师:那么,中年闰土喜欢什么呢?
  生:(读)“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喜欢生活日用品,喜欢拜神、供神的香炉和烛台。
  师:这次相见,还有那悬在空中的圆圆的金黄的月亮吗?这次相见,是在什么时间呢?
  生:这次会面,“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是在寒冷的冬天的午后。没有月亮,也没有太阳。
  师:心中的月亮没有了,失落了,明晃晃的银项圈没有了,一往无前的钢叉不在了。闰土只喜欢什么?
  生:香炉,烛台。
  生:草木灰。
  师:迅哥心中之“望”沉没了。失——望!
  生:绝望。
  五、被隔绝之“望”
  师:读下面的文字,读出心中的感受,体会并读出迅哥心中的情绪。
  生:(读)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师:什么心情?
  生:失望,失落,绝望。
  生:(读)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师:什么心情?
  生:气闷,悲哀,失落。
  生:(读)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师:什么心情?
  生:对后辈仍抱有希望。
  生:(读)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师:什么心情?
  生:渴望下一代有新的生活。
  师:上面这四段话,都有一个什么字?
  生:“隔”。
  师:人要远望、眺望、瞭望、遥望,要一望无际,但有了“隔”,还能“望”吗?
  生:挡住了,看不到了。
  师:所以,《故乡》全文就是写一个字——“望”。同时,也在反面写“望”的失落、“望”的被隔绝、“望”的被遮断、“望”的中断、“望”的腰斩。一望“有”际,绝望。“望”的失落、“望”的隔绝、“望”的遮断、“望”的中断、“望”的腰斩.就是“隔”!
  师:课文一开头就有一个“隔”。
  生:(读)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师:迅哥一开始就表明,冲“隔”而“望”!开头一句,就压卷。
  六、金黄圆月,银项圈
  生:(读)望,初文像一人站立地上张大其目,或向前方或向后方远望之形。张望、瞭望、远望之望。
  《说文》:望,月满与日相望。就是“望”的本义。圆月,每月十五的月相,叫“望”。
  汉字简化,朔望之望、张望、远望、瞭望之望统一作“望”。
  师:本文三写“月亮”,反复申说“希望”“愿望”,就是一种“月望”。月望,金黄的圆月,再加上圆月照耀下,戴着银项圈、一往无前的英雄闰土,就象征美丽乌托邦般的希望、光明、理想、梦想、圆满、和谐,象征美丽乌托邦般的理想精神故乡。
  望,动词,就是“望月”,是对希望、光明、理想、梦想、圆满、和谐世界的追寻、求索、祈望、渴望、眺望。
  生:(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钢叉,轻轻地走去……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生:(读)“银,银在占星学上对应月,是因为其银白色的璀璨光芒与月光的特质十分接近”,“月神阿尔忒弥斯在希腊神话中的形象是狩猎与月亮女神”,“月亮本身也代表一种温暖的怀抱,如同白银所散发出来的熠熠辉光。很亲近,但常常让人忽略;冰冷的感觉也是,是一种疏离感,不可捉摸,又让人感觉隔阂。这也像是白银一般的存在,带着亮眼的光芒与尊贵的气质”。
  先民认为佩戴银器可吸收月光,使佩戴者从早到晚受到月亮保护。
  先民将银饰与大自然雷鸣电闪、云雾、星辰中的白色联系起来,通过银饰将自己与天地连接,展现对光的崇拜和敬仰。
  银饰是一种法器,通神镇鬼,驱瘟逐邪。
  银饰象征吉祥、光明、幸福、安康。
  传说银能消毒。
  师:绍兴一带孩子诞生三天,亲朋送银项圈、手镯。银项圈,既象征与月合一、光明、希望、吉祥、安康,又象征强者和力量,通神镇鬼、驱瘟逐邪。
  数一数.全文几次写到了银项圈?
  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
  “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
  生:四次。
  师:圆月下,项带银项圈、刚毅、威猛刺猹的少年闰土“英雄的影像”,就如同月神和狩猎神阿尔忒弥斯,是“我”由衷的偶像,是理想人物的典范,既是光明的月亮、人间的“月望”.也是进取、刚毅、勇猛、驱妖镇魔的力量。“紫红的圆脸”,就是因为吸收日光,吸收日光的正是月亮。
  生:闰土,我心中的月亮。
  师:月亮、银项圈、闰土,三影像“三位一体”地代表希望、光明、理想、圆满、和谐、生机、勇毅、顽强、吉祥、安康。
  故乡呢?与圆月、银项、闰土“四位一体”,代表光明、理想、圆满、和谐、勇毅、顽强、吉祥、安康的人间“希望”,是人类理想精神的“故园”。
  生:(读)兄弟相待,心心相印。
  没有高墙,一望无际。
  充满生机,充满光明,充满欢乐。
  生:(读)没有兵、匪、官、绅,
  没有多子、饥荒、苛税。
  没有老爷与奴才,
  没有香炉与烛台,
  这就是一个理想的世界。
  师:闰土的名字也跟“月”相关。闰土生在什么月份?
  生:生于闰月。
  师:闰月,是罕见的月份。闰,少有、稀有之意。同样,希望、光明、理想,也如闰月稀有、罕见,却不时隐现。就是说,闰土代表的,是人间少有、罕见却不时隐现的希望、光明、理想精神的故乡。
  取名“闰土”.闰通“润”.“闰土”即“润土”;闰土这样罕见、神异、不时闪现的希望、光明、理想,会给大地和人类心田以滋润、以慰藉、以力量。
  师:闰土父亲也跟“月”有关,他从事的工作叫什么?
  生:叫“忙月”。
  生:哦,为了“月亮”而忙。
  师:为了希望、理想、幸福、圆满而辛苦、奔忙、劳碌。
  生:为了“月望”而奔忙。
  七、怀“望”前行
  师:接下来,迅哥一连反复说出六个“望”字,就是追寻“月望”,表达“望月”。
  生:(读)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师:“一气”,就是心心相印,意气相通。“新的生活”,也就是“心中之望”,是三个“不”。
  生:不辛苦而辗转,不辛苦而麻木,不辛苦恣睢。
  师:没有老爷……
  生:没有奴才。
  生:没有香炉、烛台。
  生:没有兵、匪、官、绅。
  生:没有多子、饥荒、苛税。
  生:(读)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师:对“心中之望”充满忧患。
  生:(读出昂扬与坚定)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無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其他文献
散文诗意浓郁,重视神韵,追求的是羚羊挂角、踏雪无痕的精湛与深意。苏童散文《三棵树》(本文中《三棵树》引文,均出自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便有此风范,文章流淌着浓郁的怀旧与淡淡的感伤,读后如食橄榄,余味无穷。作者以亦实亦虚的笔法,精致婉转地描述了自己和“三棵树”结下的不解之缘。由于“三棵树”的意象反复出现,使之具有了隐喻象征的功能,我们也可以认为,这篇散文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以“三棵树”象征自己
近年评课常说些不合时宜的话,惹一些大腕、名师不高兴;打开语文刊物,瞧得上眼的文章也没几篇,评价不高,惹一些主编、责编不高兴。也常后悔,私下反省:学问没多大长进,却爱挑毛病,得罪人越来越多,如何是好?  不论怎样自责,语文教学水平低、教研成绩不好,却终归是事实。多数语文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论成果缺乏基本的了解,对本学科先哲时贤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甚至一些本学科的“领军人物”,所做的也
几年前的一个暑假,几个本家兄弟要把他们的子弟送来让我单独辅导。我历来很怀疑“做家教”的效果,然而经不起家长们三番五次的拜托,终于收下了他们的四个孩子。其间孩子的一些异常举动,因为与我一直在追求的一项语文教学目标大相冲突,让我产生了写下这篇随笔的冲动。  在语文辅导中,我说要给他们读点故事听,一个刚读完三年级的孩子竟然马上抗议:“不喜欢听!”从他听故事时的表现——坐立难安,手足无措,心不在焉,我可以
理解能力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体能力,理解能力的发展是学生语文学科学习质量和学习结果的重要体现。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包含一个复杂的能力体系,只有对理解能力进行要素与结构的分析,才能真正明晰高中生理解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发展过程。理解能力分为获取与阐释文本内容的能力、比较与评价的能力、反思与应用的能力。  一、高中生理解能力的表现标准  理解能力表现,是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
一  诗歌以意象构篇,其中景物意象最常见到;几个或几组美妙的景物意象组合起来,便产生特殊的诗意和深远的意境,这是广为人知的。不妨换一种说法,所谓景物意象的组合,其实就是空间的构成。景物意象的空间构成是诗意产生的基础,也是诗歌品质高下优劣的判别依据。对诗歌景物意象的空间构成的阐释,不只是语言学意义的,更是美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就是说,词语义只是诗歌的表层信息,“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最终要解
拜读《语文建设》2012年第五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课异构”的三篇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对三位老师的“五读法教学”“主题式教学”“非指示性教学”心驰神往,另一方面,也对他们各自在设计中体现出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的诸多差异而深感困惑。困惑的焦点,又主要聚合在教学目标的界定和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三位教师,使用的是同一版本教材中的同一篇课文,却设计出三种很少有交集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样的“同
宋神宗元十五年(1082),苏轼游览黄州赤鼻矶,写下了“空旷高邈,敻不可攀”的《赤壁赋》。全篇以跳宕洒脱的单行奇句,冲破了韵语整饬板滞的文势,真正如万斛泉涌,纵恣自然。从文体来说,这是一篇文赋,即以古文之笔法来写“四六”。赋的特点之一,便是“主客问答”,《赤壁赋》也遵循了这种同有的写作程式;只不过,这篇文章中那个吹洞箫的“客”,确又实有其人。他叫杨世昌,“原是绵州武都山的道_上,与东坡谊属同乡”。
季羡林先生在他的《月是故乡明》中不止一次地把故乡的月亮称为“小月亮”,说每逢看到异地的明月,就立刻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干江有水干江月”,普天之下的人所看到的月亮都是那一轮,月亮难道还会有大小之分吗?  细读文章,发现作者之所以把故乡的月称为“小月亮”,首先是和“大月亮”相对而言的。  在季先生笔下,提到了五处所谓的“大月亮”。  前四处的“大月亮”都是在国外见到的,文中这样写:“
现代汉语书面语(文学语言)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从未有人对这段历史进行全面总结。本文实际上是一篇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发展史论,研究了现代汉语书面语发展的全过程,划分出五个发展阶段,对各阶段的特点做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系统的三个来源,着重探讨了翻译和现代书面语的关系、文言和现代书面语的关系。如何正确看待这两种关系,本文从事实出发,提出了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对于现代汉
200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依然会变中求稳,将进一步渗透新课标精神。首先是阅读材料仍然选自课外,继续强调对学生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注意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其次是速读与精读相结合,同时还会注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捕捉、信息筛选和信息整合能力,考查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创造性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