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_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市从2009年开始了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这几年,我们多次进行了新课程教材与课标的学习、培训,为全面开展新课程教学做好了准备。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发现和感触,非常值得反思。下面我就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1.提示学生抄笔记别丢了“西瓜”
  高考数学试卷中大部分的题目都是基础题,只要把这些基础题做好,分数便不会低了。要想做好基础题,平时上课时的听课效率显得格外重要。一般教高三的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他们上课时讲的教学内容可谓是精华,认真听讲45分钟要比自己在家复习两个小时还要有效。听课时可以适当做些笔记,但前提是不影响听课效果。有些同学光顾着抄笔记却忽略了老师的解题思路,这样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反而得不偿失。
  2.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更深入、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看来效果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做的。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入、全程参入,坚决废除“注入式”“一言堂”“满堂灌”。
  3.利用数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案例:概率的定义
  课前请同学们同位2人一组准备1枚硬币,上课后组织同学们做抛硬币的实验,分为连续抛10次,50次,100次,等等,一位同学抛,同桌记录正面朝上的次数,同学们做得兴高采烈。做完以后老师适时提问:“若是随机抛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有多大?请同学们用你的实验记录来解释。”由于学生全部参与了实验,因此每个人都会从中得到收获。
  新课程标准下,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利用数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注意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数学概念、规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原则:(1)要有难度,但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够得着”;(2)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3)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4)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5.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好奇心
  悬念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机制,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热情起到持续的刺激作用,激发起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获取新知、发展智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思起于疑,有疑始有进”这一理念渗透在问题情境创设中,设置超出学生认知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惑,并要求学生善于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打破常规解题途径,从而让学生感受学习探究过程,切实获得了解教学知识并应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答的学习能力。
  如在排列知识教学时,我设置了如下问题情境:“如果现在口袋里放置1—6号6个红球和7—12号6个黄球,现在如果要你摸出两个球,那么‘摸出一个黄球和一个红球’、‘两个都是红球’、‘两个都是黄球’的排列和概率是否相同?”学生一开始都得出了“结果不相等”的结论,但接着感到很惊讶,很多学生表示怀疑,于是纷纷动手进行计算。这时我向学生说明,如果将任何一种情况进行列举比较麻烦,可以通过数列知识进行有效解答。
  6.不要忽视数学系统性
  数学的系统性很强,有的学生会因为一点困难没有解决而造成以后学习上更大的困难。随着学习内容的不同,随着学习方法不同,又会形成新的不适应和困难(如有的学生不适应由数向形的转化)。这种新旧不适应和困难,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加以重视和补救,日积月累,不适应和困难日益分化、扩大,学生渐渐失去学习信心、兴趣,甚至惧怕、憎恶数学,以至很难补救。事实上,一名学生一旦问题累积,甚至学习上脱节,要补回来并非易事。(这正是“多”“加”并不见效的原因。)相反,如能采取及时了解教学效果的方法及时回授,随时激励学生自信心,情况就大不一样。正如我们现在的做法:上课先解决前面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再上新课。坚持下去,知识巩固率显著上升,学生成绩提高很多。经验告诉我们:成绩差的学生是一课一课差下去的,教师应防微杜渐。实践表明,只要得到适当的帮助和必要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能学好。
  7.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能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具体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和进步,包括测验、尤其是作业中的点滴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诊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改善和调整教学过程;(3)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解题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
其他文献
在圆锥曲线中,求解圆锥曲线与直线的交点个数问题是经常遇见的问题,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有一些特定的方法,下面探讨几种常见的方法.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问题始终是解析几何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充分反映代数与几何不可分割关系的一个非常好的素材.  一、直接法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怎样使计算更简单是关键点.  总之:(1)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的讨论
摘 要: 常态下的课堂,是学生和教师日常经历的教育生活,无论在时间还是数量上,常态都占绝对比重,应该说常态下的教育,对学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一节热热闹闹的课,看似激情四射,可是给学生留下的持久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杜威曾经提出:在学生亢奋的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常态教学,提高常态课的质量。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关键词: 常态课堂 动态生成
人工鱼礁的设置会改变投放海域的局部流态,使得投放海域产生上升流及涡流等流态。在上升流和涡流的作用下,底质中沉积的营养物质会再次进入到水体中,因而使海水中营养盐得到
为了提高再生稻的年亩产量,各地曾进行过汕优63等长组合再生稻栽培试验,均因后季不能安全抽穗而未获成功。1995年,我们采用旱育稀植技术,将汕优63作早稻栽培,后季蓄养再生稻,获得成
摘 要: 本文是由一节课中学生产生的学习困难引发的对教师自身教学模式的反思,作者从对教学内容的再认识、多种教学模式的掌握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追求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对数学教学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 教学案例 反思 转变 教学模式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证明》。首先,我直接把教材提供的5个基本事实呈现给学生,这也正是欧几里得建立他的证明体系的基本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内容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热点问题层出不穷,有政治生活中的热点,有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也有文化生活中的热点,等等。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引
本研究于2013年7、8、12月到2014年2-6月采集滇池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样本940尾,对其年龄、生长、繁殖和食性等四个方面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其能够
采用静水生物毒性试验法测定了不同浓度氯化钾、氯化钙溶液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急性毒性作用,并进行了安全浓度评价。结果表明:在自然水体以及盐度为12的海水中添加氯化钙对河
近年来由于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大规模爆发,罗非鱼养殖业已经受到严重威胁。目前还没发现有效的防治措施。罗非鱼抗病品种(系)培育是值得期待的防病策略。而鱼类抗病力的分子遗传
课堂教学所包含的教学因素众多,所蕴含的教学理念繁杂.课堂教学活动“有效”的标准和含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课改深入,也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充足和丰富.作者认为,新课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