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v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文字既是反映客观事物、负载文化的工具,也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而语音的高低强弱不同则表达不同的含义、思想、感情。所以,学好“四声”特别重要。
  在方言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已掌握了方言的“四声”,但对普通话的“四声”十分陌生。如果运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意境学说创设特定的情境,则可寓理其中,变苦学为乐学。
  一、通过“听”体会声调的起伏
  叶圣陶先生主张儿童通过形象认识世界。于是,我在教学生学单韵母“ɑ”的“四声”时,在电脑上采用了三种元素:彩虹、小朋友和带有四种声调的“ɑ”。
  上课了,首先映入学生眼帘的是美丽的彩虹图。学生十分惊喜,情不自禁地大叫起来:“啊!彩虹!”“你们说什么?”我假装没听清追问道。学生见我不明白,都争着告诉我。我假装看向前方,疑惑不解:“我怎么没看见?”学生更激动了,一齐指着屏幕说:“在那儿呢!”我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高兴地说:“啊,我看见啦!”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我们对话中的前面一个字音是什么。学生的回答是“ɑ”。于是,我在屏幕上逐个出示“ā、á、ǎ、 à”,然后引导学生将这段师生的对话变为自己的对话。这时,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完整的《小朋友观彩虹图》,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我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思考:这四种声调的“ɑ”所表达的意思、感情、语气是否一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一同将四种声调的“ɑ”所表达的感情、语气归纳为四句口诀:“ā表示惊奇,á表示追问,ǎ表示疑惑,à表示醒悟明白。 ”
  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创设类似的情境,表达由惊奇、疑惑到醒悟明白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从读、练中体验“四声”所表达的感情。
  二、通过“看”观察声调的特点
  声调就是字音的高低调子,也是声音的高低升降,它有辨别词义的作用。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如“买”和“卖”就是以声调和字形加以区别的。
  普通话有四种声调,第一声叫阴平“ ? ”,第二声叫阳平“ˊ”,第三声叫上声“ ˇ ”(“上”字在表示声调的时候读“shǎnɡ”),第四声叫去声“ˋ”。
  我们应用什么方法准确地叫出、写出它们呢?第一声是一横,读平调;第二声是一提,读升调;第三声是向下又向上的夹角,读曲折调;第四声是向下的斜笔,读降调。这四种声调连起来,恰是人们生活中某一种行为的写照,如孩子翻山越岭去上学,出门走平路,然后上山坡,接着下坡和上坡,最后下山坡,来到目的地。我要求学生依据声调的调形变化说四句话,让学生记住它:一声走平路,二声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下山坡。这样既简单明白又朗朗上口。
  三、通过“写”加强声调的形象
  拼音应该怎么书写呢?它和学生的座位一样都有固定的位置。我在屏幕上出示四线格,边书写字母边念儿歌,让学生一边写,一边记儿歌。拼音书写歌:“四线格,四条线,拼音写在格里边。占上格的不顶一线,占下格的半格多一点,占中格的挨着二、三线,声调写在上格中间,这样书写才美观。”
  标调的位置也是有规定的,如果用下面的方法,就不容易出错。标调歌:“ɑ、o、e,i、u、ü,标调时,按顺序。ɑ出现别放过,如:āo、āi、ān、ānɡ;没有ɑ找o、e,如:ōu、ōnɡ、ēi、ěn、ēnɡ、iě、üē;i标调要去点,如īn、ǐnɡ、uī;i、u并列标在后,如uī、iǔ;单个母音不用说,如ǔn、ǜn。”
  写声调符号有要求吗?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后,得出下面的结论:第一声是一横,长度略小于字母的宽度,写在上格的中间;第二声是一提,由下往上写,长度与第一声相同;第三声是个夹角,由左往下再折向上,宽度略小于字母;第四声是向下的斜笔,长度与第一声相同。”这四种声调符号有哪些异同点?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很快达成共识,归纳为:“准确标好四声调,定要写在上格中间,长度宽度小于字母,阴阳上去别糊涂。”
  在教学“o、ei”时,我仍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从各个声调中体会语音的感情色彩,激发学生学习语音、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o、ei”时,学生各学了四句话,并各归纳为四句口诀。
  学习“o”的四句话是:“喔!原来是他!”“哦!这是怎么回事?”“嚄!多伟大的设想!”“哦!我明白了!”四句口诀是:“ō表明白了解,ó表将信将疑,ǒ表惊讶赞叹,ò表理解领会。”
  学习“ei”的四句话是:“欸!你来啦!”“欸!他怎么不见了!”“欸!你这话可不对呀!”“欸!我这就来!”四句口诀是:“ēi表招呼,éi表诧异,ěi表否定,èi表答应。”
  把“四声”教学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学生对“四声”的读法和所表达的感情自然就领会了,同时可避免二声、三声的混淆,从中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的语言之美。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对语文教学而言,很多人以品词析句、涵泳文字为目标,并将抓好文字的积累和落实作为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忽略了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堂最需要的是教师和学生思维的碰撞,生生和文本的智慧交融,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文本的心灵沟通,而这一切都需要思维的绽放。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把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思维迸发。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笔者根据《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预习是自学形式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前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学生在预习上耕耘不息而收获了了的现实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预习,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就如何抓好语文的课前预习谈一谈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表达了南宋词人辛弃疾晚年大病初愈后惊衰叹老的感伤和宏业难成的忧愁,虽“断云依水、红莲相倚”令人 “浑如醉”,但仍无法化解词人心中的苦闷,以至于“定自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脱离了情感一切描绘都苍白无力。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比具有强烈而突出的情感性。情感是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有了较丰富的情感体验,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是语文教育本质的回归。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一些语文教师由于过度夸大人文性的功能,淡化了语文的基础训练,使语文教学变得浮躁、拖沓、复杂。许多语文课完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犹如美食,有些人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些人如饕餮吞食、暴殄天物,而有些人则慢炖细品,让阅读成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享受。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将阅读与技能、积累、感受、创造相结合,才能烹制出色、香、味俱全的语文大餐。  一、初尝——唤醒“兴趣化”阅读动力  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而
1980年以后,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作为基本篇目,编人中学语文教材,这是该小说在中国经典化的重要标志,而莫泊桑本人也成为中学生最熟悉、最喜爱的外国小说家之一。和所有其他经典作品一样,该小说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人们对其主题思想的解读也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根据最早也是最普遍的看法,“作者通过塑造菲利普夫妇这一对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一篇散文。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给人带来的乐趣。  以下是我校两位老师在这一自然段的不同教学过程。  案例一:  师:同学们,你见过草原吗?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草原的风光,去感受草原上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草原景色很美,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哇”的赞叹声)  师:这节课我们就去领
我校近期开展了“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所谓“先学”,不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指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相关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实践、合作探究、合作学习。对于学生都不会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点
【文本细读】    《黄河的主人》(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原题为《筏子》,选自袁鹰的散文集《风帆》。全文似豪放派的诗歌,苍郁深沉,意蕴深刻。文章描写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以及羊皮筏子上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颂了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  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描写艄公,而是先浓墨重彩极言黄河之险。“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诗一般的语言,把一幅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语文,就是学语言,用语言,在学与用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占据语文课堂大地盘的阅读教学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语言的感知、熏陶、积累的重任。利用阅读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有效地习得语言、掌握文字,一直是广大语文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和前行的方向。笔者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巩乃斯的马》的教学为例,对以上问题进行解析。  一、导入,在交流中碰撞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