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库的活性组分,联接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DOC的降解影响碳循环、营养动力学机制和微生物的能源供给,因此改变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本研究对千烟洲森林试验站(QFES)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浓度垂直剖面和季节的变化及其控制因子,包括土壤性质和环境因素进行分析.2007年11月至2009年3月每两个月、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每月,分别在土壤10、20、30 cm深度和10、30、50 cm深度,采用机械式真空取样装置共收集了土壤溶液样品.用总碳分析仪(TOC)测定DOC浓度,DOC浓度平均值范围为3.0-26.2 mg L-1.在土壤剖面10、20、30、50 cm深度DOC浓度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2.4±4.4、10.6±6.3、8.7±2.6及8.0±5.9 mg L-1.DOC季节平均浓度和春季DOC浓度平均值具有明显的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特征.而在夏季、秋季和冬季,DOC浓度在土壤剖面上的变化不具有明显的特征.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DOC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0.2、10.5、10.8和8.3 mg L-1,不同深度DOC浓度的季节变化没有一致的特征.分析表明,凋落物有机碳含量与DOC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SOC与DOC含量具有相同的土壤剖面变化特征,SOC与DOC之间具线性正相关关系(R2=0.19,p<0.01),表明SOC是DOC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湿地松、马尾松和杉木林,土壤溶液10 cm深度和5 cm土壤温度间具有指数正相关关系(R2=0.12,p<0.01).在湿地松土壤剖面,DOC浓度与土壤湿度具负线性相关关系(R2=0.15,p<0.001),在湿地松、马尾松和杉木林,土壤溶液10 cm深度DOC浓度和5 cm土壤湿度之间具有负指数相关关系(R2=0.13,p<0.001).取样月降雨量与DOC季节平均浓度不相关.然而,对取样前不同时间降雨量与DOC季节平均浓度的分析表明,取样前降雨事件的时间对不同深度的DOC季节平均浓度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分析揭示了SOC和环境变量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降雨是DOC的控制因子.本研究以人工湿地松林碳循环中DOC动力机制为重点,为评价亚热带红壤区生态恢复的效果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