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什么样的理解践行新课程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baob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体育新课程从实验到实施已近8个年头了,广大教师也一直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探索、求证。但我们却又不得不承认,直到目前为止,依然有许多教师没能从迷茫中走出来,有的继续在困境中徘徊;有的为“成品”而苦苦观望与等待;也有的干脆失去信心,“重操旧业”,甚至随心所欲,任其发展。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仅是反映了体育新课程实践的一种现状,更是教师对新课程实践缺少理性思考的一种折射,那么,体育教师应该带着什么样的理解去践行新课程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见解,希望能起到参考作用。
  
  一、体育新课程的实施是一线教师主动参与下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在不少教师看来,体育新课程是由国家权威部门或部分领导提出来的,它所体现的理念与思想是一些权威专家的研究成果,因此,专家的理论也就成为教师实践的标准。教师这种对专家和领导权威的绝对依赖,表现为缺乏个性、缺乏思维甚至不愿意思维。因而在思想上故步自封,在行动上不敢作为,尤其是面对各路专家的不同理论时就更会表现出不知所措。
  不可否认,专家的理论浓缩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教育发展给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教育专家也都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不断探索,以求理论的验证和完善。这种验证靠什么?靠的是一线教学的实践,这就为我们体育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事实上,也正是一线教师的这种实践与专家理论之间的相互依存,构成了体育新课程得以合理推进的有力支撑。
  面对纷繁复杂、不断推陈出新的理论,我们当然不能一味听从和复制,那样势必使自己的灵性和悟性都被禁锢起来。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理性融合呢?首先,我们要意识到体育教学改革是我们一线教師、专家以及相关领导共同的事情,自己也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我们不能把自己当成旁观者而无条件地放逐自己的主观性,必须要让自己主动参与进去;其次,我们既要走进理论,从不同的理论中吸收更多有营养的东西,充实自己,又要超越理论,即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认知上,还要有所分析,有所反思,更要有所内化,形成个性化的“自我理论”,形成理论引领下教师实践的自我生成,课程实施便在合理与灵性中充满动力。
  
  二、体育新课程的实施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创新实践过程
  
  有的教师认为,传统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发展的确存在种种弊端,新体育课程的出现与实施必然能解决学校体育教学现实中的一切问题,导致体育教学的实质性进步,这种看法是不现实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教学改革中的“破”与“立”不一定成为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院长石鸥先生是这样说的:“课程改革可以传播新文化,却不能保证新文化成为主流文化,它既可以导致新文化新规范,也可以导致新文化新规范尚未有效建立而旧文化旧规范又被打破的局部无序,还可以导致新文化新规范没有建立而旧文化旧规范也未被打破的局面。”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实际上也是把体育新课程理念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但它并不代表一定会成为学校体育因“破”而“立”的主流“新文化”、“新规范”。更何况,体育教学改革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创新必然与传统主流有冲突,它将面临许多现实的挑战,因此它不一定太完善也就很正常了。
  可见,作为一种改革实践样态的体育新课程的实施本身就蕴涵着希望与机遇,也蕴涵着风险与困难,体育新课程的实施未必一定会导致实质性的进步,尽管实质性进步必然由于改革。
  
  三、体育新课程的实施更强调实践精神的追求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总有人为获得新课程理想的模式而苦苦追求与等待,一旦目标没有实现,他们就对新课程产生怀疑,出现一些质疑或质问的声音: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属于新课程?难道这就是新课程?没有统一的、可操作的模式的体育新课程是不是一种理想的追求?
  殊不知,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其实就是一种课程改革的实践行为,而课程改革是一种动态的、向未来敞开的生成过程,对于这一点,石鸥先生也认为:“课程改革不是供临摹用的凝固的理想实物,而是一种实践精神、一种指导思想,是发展中的尝试与革新,是一种注重学生充分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创造性追求。”可见,课程改革追求的是一种实践精神,其终极精神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没有标准的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尽管理论上应该建构和追求理想的改革,但现实却告诉我们更应该探索的是如何改革?能在何种程度上实现?对于体育学科而言,体育新课程的落实就是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获得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确实无法也无须判断与定位体育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终极模式,关键是体育教师具备何种程度上的改革精神,在何种程度上去追求改革的理念,只要我们在实践与创新中追求“以学生发展”的改革精神,这至少说明我们在践行着真实的、具体的、实际的课程改革。也正因为如此,体育新课程的实践过程是多元的、变动的,而非标准化、理想化和凝固化的。
  
  四、体育新课程的实施是对传统课程的继承与升华
  
  体育新课程的落实是一种改革的实践行为,而实践行为中我们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如何认识与解决课程的“新”、“旧”之间的矛盾。有的人认为,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就是相对于传统课程而言的,是对传统课程的一种对立。因此,实践中,总有一些人拿自己的教学行为或思想跟传统教学进行比较,生怕自己的实践行为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这样的做法是对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误解。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体育教学工作者都毫无疑义地认为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弊端,但这并不代表新课程就是对传统的完全对立或否定,体育新课程与传统体育课程之间是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性和连续性,这种关联性和连续性在继承与发展的矛盾中不断得到生成与推进。一方面,新课程源于传统,是对传统弊端的一种克服,并依托着自身传统实现自身的完善;另一方面,体育新课程之所以“新”,是因为它又确实是改变的,是革新的,它不是停滞在传统上,而是在与传统的不断冲突中发展,因而是传统体育课程的升华。
  鉴于此,我们不应再用独立的观点看待课程实践中的“新”与“旧”,而应用辩证的观点在两者之间谋求到一种融合,这样就可以切实有效地解决实践中“课程结构的优化、教学内容选择或更新、接受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认识与运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作用的理解与协同发挥”等现实的具体行为问题。
  理解能为实践提供方向。意识到这一点,就为我们理性地践行新课程理念奠定了思想基础。当然,对践行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远不止如上几点所述,我们体育教师只有把自己置身于改革浪潮中,用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才能在改革中收获智慧,形成自我的思想与意识,进而从迷茫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真正践行者。
其他文献
体育教研的形式很多,除了师徒结对子、课题研究外,还有以下几种教研方式值得尝试:
目的:探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收治失血性休克患者7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死亡率8.6%,观察
目的:探讨烟台驻军部队肺结核感染的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烟台驻军部队肺结核感染病例113例,分析患者患病状况以及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
目的:探讨学龄期儿童近视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学生1 019例,分为无近视组、近视组(低度近视组和中高度近视组)。比较3组学生先天因素及护眼用眼知识、学习习惯、生活习
由教育部主办,武汉体育学院承办.湖北省教育厅、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办的”2009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于2009年5月23—30日在武汉体育学院举行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标》在全国全面推广,体育教学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改变重传授轻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与社会
目的:探讨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TaP)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针对2017年接种DTaP报告的AEFI个案资料,分析基础免疫及加强免疫引起的AEFI差
目的:观察蒙药嘎日迪-13联合康复治疗小儿癫痫的效果。方法:收治癫痫患儿8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联合托吡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蒙药嘎日迪-1
近日,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发布通知,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开辟备案绿色通道,促进高新、高端医疗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通知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鼓励、支持辖区内医疗
云南省教育厅项目“NT-BNP在老年呼吸困难中的签别作用”(编号:2012C025)摘要目的:探讨N前端脑钠肽(NT-proBNP)在老年呼吸困难患者血浆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并对呼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