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醉翁亭记》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教过很多遍了。现在重教这篇课文时,才感觉过去教授此文时,一直是解析教材,而不是引导学生主动研读和理解。
该怎样设计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研读、理解并欣赏这篇优秀的古典散文呢?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是关键。
文章结尾写道:“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然而宾客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学生阅读到这里,很少注意此语的深意,认为是作者随意说出的一句话,如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一样。学生以为宾客们整天和太守泡在一起,游历山水,设宴饮酒,乐在其中,这是一个多么赏心悦目的经历,太守的乐趣不就是这样吗?哪里还会想到太守的隐情?从作者所描写的宴游情形当中,我们也的确看出,众宾客都认为太守是以酒取乐的。因为太守每次来到这里总是喝得醉熏熏的,便觉得太守和自己是一样的心情。其实他们是不理解太守的内心的。学生读到这里也不会体验到作者的内心。
结尾一段是全文的关扭,是太守内在情感的集中表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作者的内心里很明白,自己带领众宾客到山间游玩,宾客们得到的纯粹是一份游历山水、游戏饮酒的快乐,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设身处地的体验太守的内心,所以太守自言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倾诉出自己的苦恼无奈。
宾客们“不识庐山真面目”,教学中老师何不引导学生拨云见日,去寻一寻作者的“庐山真面”呢?
正因为笔者认识到了结尾一段的这种关扭作用,所以重新教授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设计出了从结尾入手理解太守之乐的教学方式。
笔者是这样启发诱导,设计提问的: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有这样的一句话:“宾客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作者所有的心情都已经包含在这句话中了。我们到文章中去找找太守的乐在何处?
经过学生的努力,探讨出了太守之“乐”的三层内涵。
其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者开宗明义,指出自己的乐趣就在于山水之乐。作者是如何表现山水之乐的?山水之乐,在文章中有充分的表现。作者开篇便仔细地描写了琅琊山秀丽的景色,那样的景色令人心驰神往。第二段是山水之乐的集中表现。琅琊山色变,四季变幻多姿,朝暮阴晴无穷,经年游赏无厌。乐在其中。关于这一层乐趣,学生容易体会得到。
其二,与民同乐。第三段里描写了四个场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这四个场面中无不流露出太守与民同乐、与众宾同乐的情感。太守游历琅琊,看到滁州百姓扶老携幼进山游玩,不免幸嘉。作为一名地方官员,而且是一名体恤民情的地方官,又是一位儒家学者,“在其位,谋其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他的终极理想。百姓能游赏山水,表明他们已经过上富足的日子,并有了精神追求。太守自然看在眼里,喜在心间。这一层乐趣也是同学们能够领会到的。
其三,寄情山水,排遣郁闷,以求得心灵慰藉。对于这一层涵义,学生们不容易体会得到。太守的游山之乐、与民同乐是读者看得见的,但是太守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并贬官远调的痛苦是无法言传的。
为便于学生的理解,笔者课前让学生收集了一些欧阳修创作《醉翁亭记》的背景资料。欧阳修本想为富国强兵做一番政治改革,不料自己的革新运动失败,富国强兵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陷入痛苦之中。课上又引入了古代的一句名言启发学生:曹操说过的话“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样来启发学生认识“酒”与“愁”之间的联系。这样的痛苦是一般人能以理解的,也是不必告诉那些宾客的,告诉他们不过是对牛弹琴。这种痛苦无处倾诉时,只好诉诸山水和美酒。然后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领悟,从字里行间体悟作者政治上失意后,借酒消愁,排遣郁闷的内心情感。作者最后一段里的“宾客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正是此中心情的集中表露。另外,理解了此句的含义之后,可以联系起第一段里作者的一句话:“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这句话也是心情郁闷的真实反映,他本想借酒消愁,但自己的痛苦是浓厚的,根本无法排除。即使不能排除,又有何法呢?没有。依旧是喝酒。
★作者单位:甘肃民乐县第三中学。
该怎样设计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研读、理解并欣赏这篇优秀的古典散文呢?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是关键。
文章结尾写道:“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然而宾客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学生阅读到这里,很少注意此语的深意,认为是作者随意说出的一句话,如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一样。学生以为宾客们整天和太守泡在一起,游历山水,设宴饮酒,乐在其中,这是一个多么赏心悦目的经历,太守的乐趣不就是这样吗?哪里还会想到太守的隐情?从作者所描写的宴游情形当中,我们也的确看出,众宾客都认为太守是以酒取乐的。因为太守每次来到这里总是喝得醉熏熏的,便觉得太守和自己是一样的心情。其实他们是不理解太守的内心的。学生读到这里也不会体验到作者的内心。
结尾一段是全文的关扭,是太守内在情感的集中表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作者的内心里很明白,自己带领众宾客到山间游玩,宾客们得到的纯粹是一份游历山水、游戏饮酒的快乐,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设身处地的体验太守的内心,所以太守自言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倾诉出自己的苦恼无奈。
宾客们“不识庐山真面目”,教学中老师何不引导学生拨云见日,去寻一寻作者的“庐山真面”呢?
正因为笔者认识到了结尾一段的这种关扭作用,所以重新教授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设计出了从结尾入手理解太守之乐的教学方式。
笔者是这样启发诱导,设计提问的: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有这样的一句话:“宾客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作者所有的心情都已经包含在这句话中了。我们到文章中去找找太守的乐在何处?
经过学生的努力,探讨出了太守之“乐”的三层内涵。
其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者开宗明义,指出自己的乐趣就在于山水之乐。作者是如何表现山水之乐的?山水之乐,在文章中有充分的表现。作者开篇便仔细地描写了琅琊山秀丽的景色,那样的景色令人心驰神往。第二段是山水之乐的集中表现。琅琊山色变,四季变幻多姿,朝暮阴晴无穷,经年游赏无厌。乐在其中。关于这一层乐趣,学生容易体会得到。
其二,与民同乐。第三段里描写了四个场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这四个场面中无不流露出太守与民同乐、与众宾同乐的情感。太守游历琅琊,看到滁州百姓扶老携幼进山游玩,不免幸嘉。作为一名地方官员,而且是一名体恤民情的地方官,又是一位儒家学者,“在其位,谋其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他的终极理想。百姓能游赏山水,表明他们已经过上富足的日子,并有了精神追求。太守自然看在眼里,喜在心间。这一层乐趣也是同学们能够领会到的。
其三,寄情山水,排遣郁闷,以求得心灵慰藉。对于这一层涵义,学生们不容易体会得到。太守的游山之乐、与民同乐是读者看得见的,但是太守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并贬官远调的痛苦是无法言传的。
为便于学生的理解,笔者课前让学生收集了一些欧阳修创作《醉翁亭记》的背景资料。欧阳修本想为富国强兵做一番政治改革,不料自己的革新运动失败,富国强兵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陷入痛苦之中。课上又引入了古代的一句名言启发学生:曹操说过的话“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样来启发学生认识“酒”与“愁”之间的联系。这样的痛苦是一般人能以理解的,也是不必告诉那些宾客的,告诉他们不过是对牛弹琴。这种痛苦无处倾诉时,只好诉诸山水和美酒。然后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领悟,从字里行间体悟作者政治上失意后,借酒消愁,排遣郁闷的内心情感。作者最后一段里的“宾客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正是此中心情的集中表露。另外,理解了此句的含义之后,可以联系起第一段里作者的一句话:“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这句话也是心情郁闷的真实反映,他本想借酒消愁,但自己的痛苦是浓厚的,根本无法排除。即使不能排除,又有何法呢?没有。依旧是喝酒。
★作者单位:甘肃民乐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