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视野下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wenji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下,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才能应对挑战,抓住机遇。而创新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前提,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优化培养环境,更新培养内容,改革培养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是国际化视野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全球化的经济浪潮带来的是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与国之间人才的流动更加频繁,国际化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教育领域国际化也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走向国际化的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将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受到多形式、多层面的影响。而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新环境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这也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各方面建设都需要有高素质人才加入。而高素质人才必备的特征包括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创新,一刻也不能停止技术创新。
   一、国际化形势下的教育背景
   当前,国际化正以其不可逆转的趋势,席卷着世界的各个角落。面对着国际化提出的更高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挑战之一,东西方教育体制的差异,促进国内更多地思考教育体制改革。世界百强高校中,榜上有名的西方高校不同于中国的教育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教育家和年轻一代求学者对国内教育的看法。西方从少儿教育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导向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势,缺乏批判精神、创新精神。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从我国的基础教育开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但是一方面中国东西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教育水平差异较大,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在已经推行素质教育的大中城市,学生普遍反映素质教育加大了学生负担,素质教育只流于形式而不注重实质。因此如何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还有待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
   挑战之二,欧美发达国家对人才资源的抢夺日趋激烈,这促使国家对人才资源的重视和培养。在二十一世纪,各个国家都认识到人才资源的重要性,有了人才才能创新,才能保证一个国家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数据来看,全世界高层人才的流动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因为越是发达国家,在吸引人才、使用人才方面越有优势。有数据统计表明,美国硅谷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是由华裔创办,因此有评论家说没有中国人,硅谷就不成其为硅谷。而我国清华北大的理工科专业的留学率超过80%,有的专业甚至达到了100%的留学率,但是学成归国的人数不到留学人数的30%。面对如此骇人的数据,我们不仅为中国日后的发展感到忧虑。我们举全社会之力培养的高科技人才被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优势和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吸引走,这促使我们的国家和高校深思该如何应对,怎样深化人才培养环境、创造人才发展环境。
   挑战之三,金融危机的冲击促使中国加速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这要求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我国现存的粗放经营、高污染、高消耗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不堪一击,纷纷破产和倒闭,这充分暴露出我国民营企业的缺陷。因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要走低污染、低消耗、经济节约型的经济增长之路”,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拥有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重组和再造,都将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而进一步加快,而新的经济结构要求高校能培养出掌握新技术,创造高科技的人才,即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现状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 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 “要继续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努力开创人才培养、 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江泽民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观的精髓内涵,强调了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永葆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没有创新,就会落后,被淘汰。而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更是提升一个民族创新实力的根本措施,因此,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钱学森认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但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
   从以上不难看出,中国早就意识到创新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重要意义,更认识到实现创新要靠教育来推动,要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是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由于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在课堂教育中重视灌输、轻视引导,重视分数、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于是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思维逐渐被扼杀,结果培养出千篇一律高分低能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走入社会后,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不能掌握核心技术知识,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只能是因袭原有的组织管理模式、原有的问题解决方法,这样长此以往,一个民族没有进步的新鲜血液注入,最终只能退步。近十几年来,中国一直在探索改革教育机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文件中均提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三、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体举措
   高校作为为国家生产建设输送人才的基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高校强则国强,因此高校要积极采取措施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 改变高校管理体制
   如何最大限度地将高校的老师和学生从旧有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笔者认为要先从管理体制入手,实现合理范围内的教授治校。教授治校的理念在中国起源于1912年,是时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借鉴德国的教育模式提出的高校治理模式。此后,蔡元培在北大首开教授治校的先河,清华、南开等高校相继采纳。清华大学的教授管理体制比较完善,持续较久。为何百年过去了,今日重提这一体制,事实上这一体制一直未被遗忘,对中国高校“行政化”的批判已经被提上两会的议程。部分委员认为“行政权力垄断高校,学术权利遭到嚴重排挤”,呼吁要“弃校长任命制,实行教授治校”。但是笔者认为,在中国目前现状下,任命制和自治只能并存,完全教授治校不可行。第一,现在提倡大学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如果让教授全面管理产学研各个方面,他如何还有时间进一步钻研自己的领域呢?教授都不能在专有领域创新了,又如何引导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第二,行政权力在筹措、规划学校财务和争取校外支持方面是为教授权力服务的,行政权力为教授治学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支持。同时行政权力也是为学生顺利求学服务的,行政权力保证学校各个部门的正常运作,保障学生的人生财产安全,为学生创造课内外学习的良好条件。因此在以教授治学为主、行政管理相辅的管理体制下,创造一个学术氛围浓厚、学术态度严谨、治学条件优越的校园环境,吸引优秀学子前来求学,学有所成,为祖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而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授之以渔。高等院校要充分结合自己高校的特色,无论是实践应用型、教育师范型还是科学研究型,都要有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的就业、深造为出发点,逆向思维,以毕业需求为出发点为学生制定大学培养规划,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在大学的培养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这些能力。课堂内,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具有怀疑批判精神,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讲授的知识不再是满堂灌,不再以老师为课堂的主体,而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创新思维。课堂外,一方面让学生社团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团结合作。另一方面,多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不能为了实践而实践,要注重实践的内容而不得形式,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需求,了解能力上的不足,进而朝着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自己。
   (三)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第一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为了改变中国传统的统一评价模式——分数论,高校要实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多元化才能促进有专长、特长的学生发展,促进创新的发挥,避免培养出千篇一律的人才。溯源而上,对结果的评价要实现多元化,对过程中的培养也要实现多元化,分类别、分层次制定不同的考察标准,才能保证评价的公平。第二在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过程方面,要把教师从晋升考核体制中解放出来。对于教师所授课程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不要设置固定的条条框框,不要要求老师必须按照固定模式来教学,而是鼓励教师有自己的特色创新。最后由学生来评价老师的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情况,鼓励学生多听不同老师的授课,然后比较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方式,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课堂听课。解除了禁锢,才可能激发出创意的火花,拥有了自由,才能在创新的领域里驰骋。
   总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创新型人才掌握核心竞争力,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培养理念和评价体系方面也要不断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地改革创新,不断地为社会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魏东.三个面向: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创新之路[J].成都: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
   [3]吴树畅.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養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山东:高等教育研究,2010(4).
  
   (作者简介:李萌欣(1983-),女,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思政讲师;童姣姣(1988-),女,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在各种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谈话活动具有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独特功能,尤其在培养幼儿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进行表达和倾听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幼儿;谈话;表达能力;培养  谈话活动是在教师间接引导下,幼儿围绕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积累习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此强调获取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厚积”大量信息,才可以在关键时候“薄发”。为了让学生喜爱读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我进行了通过课外阅读的训练,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下面谈谈自己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罗力半岛有一个神奇山谷,山谷里有一个回声妖,他的名字叫作古里克里。他模样有点怪,喜欢变来变去,有时是一朵绿色的云,有时是一阵五彩的风,有时是一只穿背带裤的鸟,但更多的时候,他穿着绿袖子的长衫子,提着一个蓝色的大钟,在山谷的上空乐呵呵地走来走去。  每天,总会有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罗力半岛的大山谷。因为这里是有名的回声谷,它的回声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一直到海的尽头,天的尽头。当人们对着山谷喊话的时候,
期刊
文章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旅行社管理实务》课程改革为例,探讨课程改革的方案,重点阐述课程依据“旅游管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总经理工作项目进行内容设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利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铝和银在铱的111面的宽范围吸附特性.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覆盖度在0.11 ML到2.00 ML的结构稳定性、原子构型及平均结合能.对于铝原子在铱111
摘 要: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这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引言   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所谓“好马配好鞍”,一本优秀的教材可以让教学过程由复杂变得简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目前许多高职教育者正在探索和研究的,很多研究已经小有成效。但课程体系的建立完成之后就迫切需要对应教材的辅助,教材建设、教材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