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苍山麓,洱海畔,大理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诗画般的自然风景、四季如春的气候孕育出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民族风情。“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多少人来大理只为这里的风花雪月。
每年的11月底至12月中旬,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入冬,多数木本植物也进入休眠期,大理却别有天地。此时,冬樱花竞相怒放,灿若云霞,崇圣寺三塔、大理古城、点苍山等知名景点均被冬樱花所装扮,落樱与苍山、洱海相争艳。
其中,冬樱花开得最为明媚的地方在无量山的樱花谷中,樱花有神,让这片土地流溢出烂漫与艳丽,春天从这里起步,顺着无量山脉的走势铺展开,春光洒满了每一寸土地。
无量山,古称蒙乐山,是坐落于大理、普洱和临沧三地交界处的山脉,以“高耸入云不可跻,面大不可丈量之意”得名,为云南气候、土壤、植物、动物南北过渡与东西交汇的地带,保留着滇中南地区仅存的一块原始森林。山中拥有以黑冠长臂猿、黑颈长尾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和以长蕊木兰、钟萼木、红豆杉为首的珍稀野生植物,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物种分化非常明显的地区。2000年4月,它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多数人对无量山的直观印象来自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在金庸笔下,无量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物产丰富且颇具灵性,飞禽、走兽、草药、毒虫应有尽有,怒放的各色山茶在月下摇曳生姿,山崖上如玉龙悬空的大瀑布,注入一池清澈异常的大湖中。江湖人士云集于此,或是明争暗斗,或是潜心修炼。段誉也是在此处初遇“神仙姐姐”。
无量山樱花谷中所种植的其实并不全是樱花,更多的是漫山遍野的茶树,这里为普洱茶八大产区之一。2000年,当地茶园将原来的大叶种茶替换成小叶种茶,并在茶垄上种植冬樱花树为茶树遮阳。到了冬天,那些散落在墨绿色茶田里的粉色樱花树袅袅婷婷,煞是好看。于是,茶园管理者又从附近山上移植了更多樱花树栽在茶田里;同时,不断培育樱花苗,种在茶园的各个角落里。几年以后,逐渐长大的樱花树不仅为夏日的茶树带来了阴凉,更为平淡的冬日带来了别样的景致。久而久之,虽然这里是茶园,但大家习惯称其为“樱花谷”。
据介绍,樱花谷的樱花树超过了1万棵。每年11月底到12月初,是“樱花谷”的樱花开得最好的时节。此时的无量山以碧绿的茶树为底色,点缀红色的樱花,绽放出一种不同凡间烟火的美感,吸引来无数游人,茶园的旅游收入反而超过了其主业收入。
无量山的樱花就是本地品种,只在冬季开放,因此也被称为冬樱花。从时间上看,樱花的生命非常短暂。所谓“樱花7日”,说的就是一朵樱花最美的时间只有7天,整株樱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16天,由此形成樱花边开边落的特点。樱花谷的樱花从11月底开到12月,花期不过25天左右。至于具体的开花时间,还得依据地理环境特点而定。在无量山中,最先开放的是位于最高海拔的那些樱花,在当地人心目中,樱花就是春天的信使,樱花谷也是“春天最早到达的地方”。
一入樱花谷,游人就会被绿野中五彩缤纷的樱花所吸引。“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12月的无量山满园茶香,樱花烂漫,一株株怒放的冬樱花点缀于千亩茶园中,翠绿的茶叶映衬着如霞似火的粉色樱花,宛若色彩浓郁的风景油画。
由于无量山地处红河流域,纬度相对偏南,充足的水汽遇上阳光,造就了晨起多雾的景象。这一状况在冬季尤其明显,所以樱花盛开的时候,最容易遇到晨雾。站在高处望去,云雾缭绕的茶园里,粉红与新绿交织,若隐若现,满树云樱犹如在茶园层层梯田造就的五线谱上轻轻跃动,谱写着绿茶和红樱相守的浪漫乐章。
徜徉在樱花树下,一枝枝樱红妩媚地伸展着腰肢,一抹抹嫣红流韵横生。那樱花,一树树,一枝枝,一串串,全开的,半开的,含苞的,绽放在枝头,尽情张扬着生命的活力。
无量山是个多民族聚居区,当地人能歌善舞,谈情说爱时要对山歌,婚丧嫁娶时要打歌,宴请宾朋上跳菜,不管用什么方式,总是能把歌舞、饮食、娱乐与文化融为一体,以此表达感情,抒发情怀。其中,跳菜是当地最具特色的一项活动。在冬樱花盛开的季节,如果有幸欣赏到南涧跳菜的风采,可谓锦上添花。
随着牛角声响起,跳菜队、打歌队从茶园里走来。牛角声刚落,彝族民间乐器依次响起,回荡在山里。不过,这些都是引子,只为引出跳菜。跳菜也叫抬菜,它是彝族民间独特的上菜方式和最高的宴客礼仪,即跳着上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舞蹈、音乐、杂技与饮食完美结合的传统饮食文化”。
据传,跳菜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兴盛于唐,是古彝民敬奉帝王时在宫中跳的一种舞蹈,后来演化出舞台跳菜和实地跳菜。顾名思义,舞台跳菜就是在舞台上以表演为主的跳菜,又叫表演跳菜;实地跳菜则用于实际生活,又叫宴席跳菜,在重大活动和庆典中,为了表示喜庆和增加欢乐气氛。
看过茶园中的舞台跳菜其实还不过瘾,真正好看的是實地跳菜。这是因为舞台跳菜用的只是道具,而宴席跳菜用的是“真枪实弹”,稍不小心或者技术不佳,摔跤、掉盘、出洋相,都有可能发生。
非常巧的是,村寨中当天恰好有人家办喜事,大宴宾朋。笔者有幸目睹了一场实地跳菜,也就是宴席跳菜。
彝族人宴客,酒席就摆在院坝里,桌子放两边,中间留通道。院里、院外忙忙碌碌的是街鄰,屋外的土灶一字排开,灶上的大锅里,红红的酱汁翻滚,大红肉正煮得沸腾。主人家待客的“八大碗”正在紧张准备,大红肉、酥肉、糖醋鱼、芹菜炒肉、豆腐……各有象征,丝毫马虎不得。
据总理(即主事人)介绍,无量山所在的南涧,当地红白喜事宴请亲朋好友一般起落三天,彝家人以“母虎日历”十二生肖称呼这三天:第一天为“丑席”,也称“相帮天”,意为要像牛一样任劳任怨;第二天为“寅席”,也称“正席”,山中虎最大,正是彝家人对虎的崇拜;第三天为“卯席”,也称“谢相帮”,卯兔跑得快,借以表达相帮的人归家心切。
作为南涧彝族同胞待客的最高礼节,跳菜热情诙谐,吃着,舞着,快乐着,跳菜逗乐了一方百姓,也把人生最美的日子带到快乐顶峰。
今天是正席。按照传统,主人家的庭院里,用松枝和黑布搭出青棚,在棚的尊位上悬挂“三星”(福、禄、寿)像,棚内摆放8桌或10桌席,每桌只摆3条长凳,人称“三方席”。
门外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欢快的曲调奏响。待宾朋落座,牛角声响起,大铜、唢呐紧跟其后。此时,总理敲响大锣,高喊:“顺路!”师傅们端起盘子敬四方神灵,吹师伴奏。
“大菜骨、小菜骨、金牛丝、银牛丝、金排骨、银排骨、点饭、大开门……”跳菜开始了。
跳菜由引菜人和抬菜人组成。引菜人挥舞着毛巾在前边跳着引路,不时做出进退逗引的姿势,脸上眉飞色舞,表情丰富夸张。抬菜人端着托盘紧随其后,从厨房直奔酒席而去。他们均身着彝族传统服饰,耳上挂着大耳环。过去的气候不比现在暖和,跳菜人都穿着出毛极好的黑色羊皮,冬天反穿,可御寒。
这些皮肤黝黑的汉子跳起“抬菜舞”来,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身子轻盈得很。他们的各招各式皆为拟态,“苍蝇搓脚”“公羊打架”“猛龙过江”“野鸡吃水”……舞步歪来复去,又轻松连贯。又一位跳菜师傅出来了,只见他头顶托盘,双手十指伸开,每只手分别托起重叠的4碗热气腾腾的菜肴,双脚踏着节拍,合着鼓乐上场。他的两位搭档则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保驾护航。跳菜师傅怡然自如,重叠在一起的菜碗在双手里忽上忽下,看得人心惊,却始终稳稳当当,连汤汁也没有丝毫外溢。
根据菜品和乐声,跳菜师傅的动作和姿势的难度越来越高,头上、嘴上、肩上、手上都有托盘,重叠在臂、口、头上的24碗菜随着舞姿变换位置而稳稳当当,同样是一滴汤汁也不曾溅落出来。就在人们大呼过瘾的时候,抬菜人居然用嘴咬着摆满美味佳肴的餐桌前来上菜,那真叫一个惊险。此时,不少人的心已经提到嗓子眼,直呼“跳菜的难度真高”。嘴咬餐桌本就不易,更何况那餐桌上还摆满各式菜肴,汤汤水水,一摇一晃地跳着出来,万一掉了、洒了,怎么办?事实证明,人们多虑了。高手在民间。跳菜人姿势各异,变化多端,刚柔相济,旋转自如……什么都会,就是不会把菜掉了、洒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刚放下悬着的心,就发现跳菜人以新的花样上场了。只见跳菜人两两相互配合,一人骑在另一人肩上,手里托着、头上顶着一盘盘的菜……这个花样就叫“叠罗汉”。
现场的掌声和喝彩声连绵不断。各式菜肴被引到了客人的桌边,但究竟要摆成什么花样,还要看下菜师傅。上好四碗菜,客人方可动筷,剩下的时间就是边吃边欣赏跳菜师傅诙谐幽默的表演。
跳着舞蹈来上菜,是为“抬菜舞”,彝族人纷飞的脚步已在这里跳了上千年。据记载,跳菜艺术源自彝族原始宗教—古道教,曾是原始母系社会时期狩猎与战庆活动过程中的进奉行为。佛教传入我国后,原始跳菜仍保持着强大生命力而在唐代民间大放异彩,并随南诏第二代君王—蒙逻晟炎进京“奉珍耍杂”之机(约679年),以其独特的光头、羊披、托盘、大耳环四大特色和几人重叠的杂技表演亮点而博得了武则天的赞赏。在盛唐时的宫廷,为其伴奏的是唐朝14部乐礼之一的《南诏奉圣乐》,“舞者奉盘或托盘起舞,舞袖旋转,姿态翩跹”。精致的宫廷舞流落民间,被注入乡土气息,而后有了兴味。
不经历千辛万苦,上不了跳菜的舞台。看似简单的一招一式,其实浸润着无数辛勤的汗水。尽管它不是一种功夫,却也需要经年修炼。跳菜的魅力在于其扎根民间,草根性质的舞蹈简约而丰富,高贵而素朴。
除了一只鼓,南涧跳菜没有琴瑟相闻,跳菜人除了一双手,也没有别的道具,盘中盛满的是生活的美味。这就是美。
每年的11月底至12月中旬,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入冬,多数木本植物也进入休眠期,大理却别有天地。此时,冬樱花竞相怒放,灿若云霞,崇圣寺三塔、大理古城、点苍山等知名景点均被冬樱花所装扮,落樱与苍山、洱海相争艳。
其中,冬樱花开得最为明媚的地方在无量山的樱花谷中,樱花有神,让这片土地流溢出烂漫与艳丽,春天从这里起步,顺着无量山脉的走势铺展开,春光洒满了每一寸土地。
大美无量山
无量山,古称蒙乐山,是坐落于大理、普洱和临沧三地交界处的山脉,以“高耸入云不可跻,面大不可丈量之意”得名,为云南气候、土壤、植物、动物南北过渡与东西交汇的地带,保留着滇中南地区仅存的一块原始森林。山中拥有以黑冠长臂猿、黑颈长尾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和以长蕊木兰、钟萼木、红豆杉为首的珍稀野生植物,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物种分化非常明显的地区。2000年4月,它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多数人对无量山的直观印象来自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在金庸笔下,无量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物产丰富且颇具灵性,飞禽、走兽、草药、毒虫应有尽有,怒放的各色山茶在月下摇曳生姿,山崖上如玉龙悬空的大瀑布,注入一池清澈异常的大湖中。江湖人士云集于此,或是明争暗斗,或是潜心修炼。段誉也是在此处初遇“神仙姐姐”。
无量山樱花谷中所种植的其实并不全是樱花,更多的是漫山遍野的茶树,这里为普洱茶八大产区之一。2000年,当地茶园将原来的大叶种茶替换成小叶种茶,并在茶垄上种植冬樱花树为茶树遮阳。到了冬天,那些散落在墨绿色茶田里的粉色樱花树袅袅婷婷,煞是好看。于是,茶园管理者又从附近山上移植了更多樱花树栽在茶田里;同时,不断培育樱花苗,种在茶园的各个角落里。几年以后,逐渐长大的樱花树不仅为夏日的茶树带来了阴凉,更为平淡的冬日带来了别样的景致。久而久之,虽然这里是茶园,但大家习惯称其为“樱花谷”。
据介绍,樱花谷的樱花树超过了1万棵。每年11月底到12月初,是“樱花谷”的樱花开得最好的时节。此时的无量山以碧绿的茶树为底色,点缀红色的樱花,绽放出一种不同凡间烟火的美感,吸引来无数游人,茶园的旅游收入反而超过了其主业收入。
冬日樱花谷
无量山的樱花就是本地品种,只在冬季开放,因此也被称为冬樱花。从时间上看,樱花的生命非常短暂。所谓“樱花7日”,说的就是一朵樱花最美的时间只有7天,整株樱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16天,由此形成樱花边开边落的特点。樱花谷的樱花从11月底开到12月,花期不过25天左右。至于具体的开花时间,还得依据地理环境特点而定。在无量山中,最先开放的是位于最高海拔的那些樱花,在当地人心目中,樱花就是春天的信使,樱花谷也是“春天最早到达的地方”。
一入樱花谷,游人就会被绿野中五彩缤纷的樱花所吸引。“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12月的无量山满园茶香,樱花烂漫,一株株怒放的冬樱花点缀于千亩茶园中,翠绿的茶叶映衬着如霞似火的粉色樱花,宛若色彩浓郁的风景油画。
由于无量山地处红河流域,纬度相对偏南,充足的水汽遇上阳光,造就了晨起多雾的景象。这一状况在冬季尤其明显,所以樱花盛开的时候,最容易遇到晨雾。站在高处望去,云雾缭绕的茶园里,粉红与新绿交织,若隐若现,满树云樱犹如在茶园层层梯田造就的五线谱上轻轻跃动,谱写着绿茶和红樱相守的浪漫乐章。
徜徉在樱花树下,一枝枝樱红妩媚地伸展着腰肢,一抹抹嫣红流韵横生。那樱花,一树树,一枝枝,一串串,全开的,半开的,含苞的,绽放在枝头,尽情张扬着生命的活力。
赴一场民俗盛宴
无量山是个多民族聚居区,当地人能歌善舞,谈情说爱时要对山歌,婚丧嫁娶时要打歌,宴请宾朋上跳菜,不管用什么方式,总是能把歌舞、饮食、娱乐与文化融为一体,以此表达感情,抒发情怀。其中,跳菜是当地最具特色的一项活动。在冬樱花盛开的季节,如果有幸欣赏到南涧跳菜的风采,可谓锦上添花。
随着牛角声响起,跳菜队、打歌队从茶园里走来。牛角声刚落,彝族民间乐器依次响起,回荡在山里。不过,这些都是引子,只为引出跳菜。跳菜也叫抬菜,它是彝族民间独特的上菜方式和最高的宴客礼仪,即跳着上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舞蹈、音乐、杂技与饮食完美结合的传统饮食文化”。
据传,跳菜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兴盛于唐,是古彝民敬奉帝王时在宫中跳的一种舞蹈,后来演化出舞台跳菜和实地跳菜。顾名思义,舞台跳菜就是在舞台上以表演为主的跳菜,又叫表演跳菜;实地跳菜则用于实际生活,又叫宴席跳菜,在重大活动和庆典中,为了表示喜庆和增加欢乐气氛。
看过茶园中的舞台跳菜其实还不过瘾,真正好看的是實地跳菜。这是因为舞台跳菜用的只是道具,而宴席跳菜用的是“真枪实弹”,稍不小心或者技术不佳,摔跤、掉盘、出洋相,都有可能发生。
非常巧的是,村寨中当天恰好有人家办喜事,大宴宾朋。笔者有幸目睹了一场实地跳菜,也就是宴席跳菜。
彝族人宴客,酒席就摆在院坝里,桌子放两边,中间留通道。院里、院外忙忙碌碌的是街鄰,屋外的土灶一字排开,灶上的大锅里,红红的酱汁翻滚,大红肉正煮得沸腾。主人家待客的“八大碗”正在紧张准备,大红肉、酥肉、糖醋鱼、芹菜炒肉、豆腐……各有象征,丝毫马虎不得。
据总理(即主事人)介绍,无量山所在的南涧,当地红白喜事宴请亲朋好友一般起落三天,彝家人以“母虎日历”十二生肖称呼这三天:第一天为“丑席”,也称“相帮天”,意为要像牛一样任劳任怨;第二天为“寅席”,也称“正席”,山中虎最大,正是彝家人对虎的崇拜;第三天为“卯席”,也称“谢相帮”,卯兔跑得快,借以表达相帮的人归家心切。
作为南涧彝族同胞待客的最高礼节,跳菜热情诙谐,吃着,舞着,快乐着,跳菜逗乐了一方百姓,也把人生最美的日子带到快乐顶峰。
今天是正席。按照传统,主人家的庭院里,用松枝和黑布搭出青棚,在棚的尊位上悬挂“三星”(福、禄、寿)像,棚内摆放8桌或10桌席,每桌只摆3条长凳,人称“三方席”。
门外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欢快的曲调奏响。待宾朋落座,牛角声响起,大铜、唢呐紧跟其后。此时,总理敲响大锣,高喊:“顺路!”师傅们端起盘子敬四方神灵,吹师伴奏。
“大菜骨、小菜骨、金牛丝、银牛丝、金排骨、银排骨、点饭、大开门……”跳菜开始了。
跳菜由引菜人和抬菜人组成。引菜人挥舞着毛巾在前边跳着引路,不时做出进退逗引的姿势,脸上眉飞色舞,表情丰富夸张。抬菜人端着托盘紧随其后,从厨房直奔酒席而去。他们均身着彝族传统服饰,耳上挂着大耳环。过去的气候不比现在暖和,跳菜人都穿着出毛极好的黑色羊皮,冬天反穿,可御寒。
这些皮肤黝黑的汉子跳起“抬菜舞”来,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身子轻盈得很。他们的各招各式皆为拟态,“苍蝇搓脚”“公羊打架”“猛龙过江”“野鸡吃水”……舞步歪来复去,又轻松连贯。又一位跳菜师傅出来了,只见他头顶托盘,双手十指伸开,每只手分别托起重叠的4碗热气腾腾的菜肴,双脚踏着节拍,合着鼓乐上场。他的两位搭档则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保驾护航。跳菜师傅怡然自如,重叠在一起的菜碗在双手里忽上忽下,看得人心惊,却始终稳稳当当,连汤汁也没有丝毫外溢。
根据菜品和乐声,跳菜师傅的动作和姿势的难度越来越高,头上、嘴上、肩上、手上都有托盘,重叠在臂、口、头上的24碗菜随着舞姿变换位置而稳稳当当,同样是一滴汤汁也不曾溅落出来。就在人们大呼过瘾的时候,抬菜人居然用嘴咬着摆满美味佳肴的餐桌前来上菜,那真叫一个惊险。此时,不少人的心已经提到嗓子眼,直呼“跳菜的难度真高”。嘴咬餐桌本就不易,更何况那餐桌上还摆满各式菜肴,汤汤水水,一摇一晃地跳着出来,万一掉了、洒了,怎么办?事实证明,人们多虑了。高手在民间。跳菜人姿势各异,变化多端,刚柔相济,旋转自如……什么都会,就是不会把菜掉了、洒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刚放下悬着的心,就发现跳菜人以新的花样上场了。只见跳菜人两两相互配合,一人骑在另一人肩上,手里托着、头上顶着一盘盘的菜……这个花样就叫“叠罗汉”。
现场的掌声和喝彩声连绵不断。各式菜肴被引到了客人的桌边,但究竟要摆成什么花样,还要看下菜师傅。上好四碗菜,客人方可动筷,剩下的时间就是边吃边欣赏跳菜师傅诙谐幽默的表演。
跳着舞蹈来上菜,是为“抬菜舞”,彝族人纷飞的脚步已在这里跳了上千年。据记载,跳菜艺术源自彝族原始宗教—古道教,曾是原始母系社会时期狩猎与战庆活动过程中的进奉行为。佛教传入我国后,原始跳菜仍保持着强大生命力而在唐代民间大放异彩,并随南诏第二代君王—蒙逻晟炎进京“奉珍耍杂”之机(约679年),以其独特的光头、羊披、托盘、大耳环四大特色和几人重叠的杂技表演亮点而博得了武则天的赞赏。在盛唐时的宫廷,为其伴奏的是唐朝14部乐礼之一的《南诏奉圣乐》,“舞者奉盘或托盘起舞,舞袖旋转,姿态翩跹”。精致的宫廷舞流落民间,被注入乡土气息,而后有了兴味。
不经历千辛万苦,上不了跳菜的舞台。看似简单的一招一式,其实浸润着无数辛勤的汗水。尽管它不是一种功夫,却也需要经年修炼。跳菜的魅力在于其扎根民间,草根性质的舞蹈简约而丰富,高贵而素朴。
除了一只鼓,南涧跳菜没有琴瑟相闻,跳菜人除了一双手,也没有别的道具,盘中盛满的是生活的美味。这就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