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考核改革之我见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under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研究者不断指出“以期末考试为主”的高校课程考试制度的种种弊端。有些学者在比较国内外课程考核的不同后,已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和措施,但对国内高校课程考试制度改革的影响有限。作者结合本校课程考核改革工作的实践,总结出课程考核改革的一些经验教训,希望能对国内高校的课程考核改革工作有所促进。
  关键词: 课程 考核 考试 改革
  高校课程考核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系统测评,是监测、调控教学过程,掌控教学平衡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平时测试、课程作业、论文报告、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一系列环节。
  一、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必然性
  现有资料表明,我国不少高校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仍以期末考试为主,它存在诸多弊端,主要归纳为:(1)考试形式单一,期末考试以闭卷考试为主,开放性考试少[1];考试内容僵化,强调知识记忆,缺乏考核学生分析和创新能力的考试内容和命题;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应付考试,缺乏学习主动性[2]。(2)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考核,学生成绩构成单一。学生的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缺乏对学生平时学习中态度、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察,考核结果缺乏科学性,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3]。
  钱厚斌认为当前高校对课程考试是一项系统工程认识不够,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认为课程考试是教务管理部门的职责,高校课程考试没有涉及教师和学生[4]。赵蒙城等人认为当前高校课程考试目的和功能无法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发展需要[5]。
  这些弊端说明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教学目的、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背离,因此高校的课程考核改革刻不容缓。
  二、课程考核与课程考试的异同
  通过比较一些高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发现: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课程考核规定就是关于考试的规定;有的高校条例名称虽然为关于考核的规定,但其内容仍然围绕考试进行;另外,现有文献资料中,关于课程考试的研究论文多,关于课程考核的研究论文少。有些文章虽然题目中写的是考核,但其内容常常只论及考试。
  百度知道[6]对考试和考核的区别描述如下:考试,重在试,即直接对参考者的水平进行测试,形式上主要是笔试、面试等;考核,重在核,即对参考者的水平进行评估和审核形式上可以是直接对参考者进行测试,也可以采用调查、了解等其他手段。一般来说,考核的形式和范围大于考试。文章强调课程考核就是为了说明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评价除了考试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方法。
  三、课程考核改革工作简介
  改革,向来不会一帆风顺。现有制度已经给现有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要想转变这种“思维定势”,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另外,学校其他的规章制度也可能会成为改革的阻力。
  为减少改革过程中的阻力,我校于2010—2012年用了近三年的时间草拟课程考核管理文件,多次召集学院(部)主管教学的领导开会讨论考核管理文件,多次在全校范围内通过收集书面文档和电子文档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前后数易其稿。即使如此,学校在2013年初下发考核管理文件后,仍然在全校引起了一定争议。面对这种情况,学校采取由各教学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实施考核管理文件的措施。2013年下半年,学校领导带队到多个教学单位深入调研,通过解释与沟通,取得了师生们的认可与支持。同时根据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学校决定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管理条例。2014年上半年针对如何完善课程考核管理规定,在全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在意见基本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学校发布了修订后的考核管理规定。目前,新的课程考核管理文件执行情况良好。
  四、课程考核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考核改革不仅仅是关于课程考核的改革,实际上它还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
  1.课程考核改革首先要做的是如何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以获得教师的认可和支持。
  由于多年来的扩招,目前高校中不少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训练,同时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原有的考试管理制度,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可能不愿意开展课程考核改革工作。因此,如何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课程考核改革,是课程考核改革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2.课程考核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课程考核改革注重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考核,要求教师自始至终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这种情况对小班教学的教师还不太明显,但是在大班教学时就变得非常突出。例如,一位教师同时教授一个30人的小班和一个90人的大班,表面上看二者之间的人数差距是3倍,但由于同一评价方式在大小班级实施的难易,其工作量实际不止增加了3倍。
  目前高校职称评聘体制仍然“重科研,轻教学”,受这个指挥棒的影响,高校教师往往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在科研上。在这种情况下,骤然增加教师教学的工作量,必定会引起教师不满,从而影响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效果。
  3.课程考核改革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考核改革一改过去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就可以过关的现象,学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必然要求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
  五、课程考核改革的经验
  1.课程考核改革应循序渐进,分段进行。
  实践经验表明:课程考核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逐步推进。总体来说,课程考核改革应分为三个阶段:(1)规章制度的制定阶段。这个阶段,学校应用足够长的时间向全校师生广泛征求意见,尽最大可能地整合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切实保障出台的文件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但与以往制度相比,其跨越性不应过大。(2)规章制度的试运行阶段。学校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只有在实际执行当中才能发现其存在的种种不足之处,因此高校应给予新出台的课程考核管理规定一定的试行期。(3)规章制度的完善推广阶段。经过试行期,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教学管理人员都会发现新规章制度的不足之处,学校应根据文件试行期间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完善。当各方面对文件的认可达成一致后再坚定地在全校推广执行。   2.做好课程考核改革的相关辅助工作。
  (1)做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取得他们对学校课程考核改革工作的认可和支持。文件制定过程是一个学校和师生不断沟通的过程,通过座谈会、调研等形式,尽可能让更多师生理解学校进行课程考核改革不是为了刁难教师和学生,而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共同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它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为做好课程考核改革工作,我校最初通过二级学院(部)与师生进行沟通,但效果不佳。为进一步做好该项工作,学校领导亲自带队到各学院(部)进行专题调研,后又多次召开举行教师座谈会与学生座谈会,直接倾听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解答师生的疑惑与问题,最终在全校范围内统一了思想认识。(2)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教师因课程考核改革而增加的工作量。为减少课程考核改革给教师增加的工作量,我校积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向教师推荐了清华版的教育在线系统。这款软件便于教师录入和管理成绩,同时提供给教师一些在网上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的方式方法。其次,学校正在修订教师工作量的认定管理制度,拟把课程考核改革后教师增加的工作量给予一定认可。再次,学校考虑引入助教制度,例如让优秀的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帮助教师批改作业等,以尽量减少教师由于课程考核改革而增加的工作量。据了解,学校内的一些著名教授已经采取了这种制度。最后,为方便教师管理课程成绩,学校教务处开发了一个成绩导入软件,把教师录入好的成绩,通过该软件直接导入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减少了教师录入成绩方面的工作量。
  六、高校课程考核改革工作的展望
  高校课程考核改革顺应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要求,它的目的就是把对学生课程成绩“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强调学习应贯穿课程始终的形成性评价,通过多种考核方式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课程成绩。课程考核改革同时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实现了教学相长。
  据调查,国内有些高校已经进行了课程考核改革,但效果不佳,有的改革流于形式。课程考核改革是一个以点带面的工作,如果能全面开展并不断完善,则必能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高校应对课程考核改革给予足够重视,扎实稳妥地推进该项工作。
  参考文献:
  [1]梅迎军.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J].辽宁大学学报,2009(12).
  [2]王金兰,傅国华.髙校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1).
  [3]钟英.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考核改革[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6).
  [4]钱厚斌.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
  [5]赵蒙城.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中考试制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8(7).
  [6]考试与考核的区别是什么:http://zhidao.baidu.com/link?
  url=VbxfjOLJ_2_h8HsbIyCRbHAhBODDbAJjZoJtXEpRXW4a
  suLmaZLhLnoIH1aai_RYvbQPSlnnfjX_6Q_WxPVjgq.
  本文是华南农业大学2014年教改课题《华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章以民国时期赤坎发行的司徒氏族刊——《教伦月刊》为基本史料,侧重考察民国时期开平县赤坎镇司徒氏的主要文教活动。通过考察发现,在海外华侨的支持下,侨乡宗族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了新的发展,他们顺应时代潮流,开办学校,设立图书馆,设立促进教育的专门机构,开展文体活动,在发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成绩突出,为侨乡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侨乡宗族教育 开平县司徒氏
摘 要: 美术的美,是要用眼睛去看的,所呈现的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而相衬的好音乐会带来一种律动,让人置身画面营造的氛围中,让欣赏者更好地体会其中的美感,产生共鸣。音乐在美术课堂的各环节中的渗透运用,给美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探索。文章围绕美术课中音乐的运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 美术 音乐 教学应用  一、引言  音乐和美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艺术是相通的,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
摘 要: 诗歌作为民族文学的瑰宝,高度凝练、情动辞发、文以入情、虽幽必显。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修辞文风,都为诗歌翻译平添了几分难度。作者结合法国释意派理论及中国翻译家的翻译观点,从《三美论》中的音、形、意三方面分析法语诗歌翻译。  关键词: 诗歌翻译 释意理论 三美论  一、翻译概述  所谓翻译,简单来说,就是把一种语言的状态或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状态或形式,从根
摘 要: 教学与评价是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离不开评价,评价是及时监控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的评价方式仍然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方式以期末考试成绩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在评价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其主体性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作者以所在的广东白云学院为例,将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引入基础英语的评价体系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摘 要: 宫泽贤治是日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诗人与儿童文学巨匠,有日本学者形容他的作品都“处于一种长眠的状态之中”,有人说宫泽贤治的死意味着巨大的“诞生”。本文将通过对宫泽贤治的生平,童话形成的环境与先天条件以及当时的文艺思潮的考察来探讨宫泽贤治童话的建构及其主要思想。  关键词: 宫泽贤治 童话 儿童文学  一、宫泽贤治的童话世界  宫泽贤治是日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诗人与儿童文学巨匠,他生于日
摘 要: 高校实践教学要在“教—管—学”三方进行思想、组织、信息及考评等良性互动的基础上,构建由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论文写作、见习实习、专业实践、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模块组成,并能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等得到协调发展的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 实践教学模式 教管学互动 实践教学模块  “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1]。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
摘 要: 大学生新移民群体在公共场合主要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而在与家人、亲属和同乡进行交流时,主要使用家乡话。在网络场域,他们会使用方言语码,以构建身份认同。方言在大学生群体中保持较好。为了满足工作需要,他们认为提高普通话能力很有必要,希望把普通话说得更标准。他们认为自己又属于家乡,但这种归属感与户口没有关系。  主题词: 大学生新移民群体 认同 语言 社会学  一、背景与问题  近几年来
摘 要: 作为人的精神活动及成果,文化已经完全成为民族国家对外竞争的主要软实力。作为民族文化的内核与灵魂,民族精神是文化自觉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强的重要方面。民族精神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  关键词: 民族精神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族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摘 要: 目前新课改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以生为本”是新课改的内在要求,而“以生为本”本质上是“以人为本”,本文就从以人为本的四个维度具体阐述“以生为本”,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的重要性,为“以生为本”寻找到其“根源”与“归宿”。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 课堂教学  “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
摘 要: 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一个基本素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分析了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现状,探讨了他们在口语表达能力方面与非贫困生存在差距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希望从人文关怀、校园活动、课堂教学和推广普通话等多方面进行努力,不断提高高职贫困生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贫困生 口语表达能力  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