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术的美,是要用眼睛去看的,所呈现的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而相衬的好音乐会带来一种律动,让人置身画面营造的氛围中,让欣赏者更好地体会其中的美感,产生共鸣。音乐在美术课堂的各环节中的渗透运用,给美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探索。文章围绕美术课中音乐的运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 美术 音乐 教学应用
一、引言
音乐和美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艺术是相通的,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英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菲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匪浅。”它告诉笔者美术音乐的融合是可能的[1]。
美术的美,是要用眼睛看的,所呈现的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而相衬的好音乐会带来一种律动,让人置身于画面营造的氛围中,让欣赏者更好地体会其中的美感,产生共鸣。音乐在美术课堂的各个环节中的渗透运用,给美术教学提供新的探索视角[2]。
二、使用音乐与美术课结合的原因
1.音乐在美术课导入环节的运用。
美术和音乐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但当二者相融合时就可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给一幅幅画配上一曲曲美妙的音乐,会使学生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在视与听结合的背景下,学生对作品有更立体、更丰富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提高艺术感受能力。如果为作品选择一段适宜的音乐作为背景烘托,能恰到好处地帮助幼儿走进作品,那么,在音画共赏、视听互动的环境里,“通感”会发生奇妙的作用,使幼儿的心灵引起共鸣,从而更好地感知、体验作品的意境[3]。如在欣赏凡·高的《星空》时,笔者特地选择了贝多芬的《月光曲》,在展示画面后请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倾听。在乐曲声中,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走进”画里,徜徉在星空里。
又如在《瓷器风韵》时,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瓷器的美,笔者选择了周杰伦的《青花瓷》导入本课。音乐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感,让冰冷的器物有了生机。画面上呈现的各具风韵的瓷器让学生目不暇接,抓住了学生的眼球,他们静静聆听,期待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这种在教学的导入部分创设情境的方法,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无形中受到启发,视听结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清晰明确,听起来更有劲,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可以这么说,音乐的引领,拉开了令人兴奋和期待的课堂序幕。
2.音乐在美术课欣赏环节的运用。
每一幅作品几乎都是由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基本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组合。时而以水平线存在,意味着放松与平静;时而以垂直线站立表示抵抗与支撑;还有红色块的热闹与喜庆;黑色块的悲哀与沉默……而音乐中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跟线条、色块具有异曲同工的象征意义,弱的音量可表现宁静、神秘;中强的力度传达坚定的信念、斗争的勇气[4]。同时在美术、音乐作品中都有节奏和旋律。美术作品的节奏是视觉在画面上所做的有秩序、连续的运动,而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同样是音的长短按一定的衡速组合,二者是互通的,都能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因此在美术欣赏过程中,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线条、色块等与音乐中的节奏、力度等进行连接,从而更好地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想象。如在《诗情画意》的欣赏中,笔者配上了《渔舟晚唱》。学生听着舒缓的旋律,感受着画面传达的韵味,那已经不仅仅是一幅幅的画面了,景于心的映衬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景中。而对于美景的欣赏,在心里的感悟,比任何的言辞来得更有力。同样的方法,笔者还用在了《盛唐气象》的欣赏中,用悠扬的编钟为学生创设一种古韵风情。这样的欣赏用音乐的震撼力加上画面的感染力打动了学生,达到了较好的审美效果。
3.音乐在美术课创作环节的运用。
无论是美术活动还是音乐活动都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想象力,前面已谈到,音美的融合,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这恰恰可以使孩子们更容易展开丰富想象,而不局限于单一的想象中。只有在丰富的想象中才能使孩子的思维更活跃,创造力更强[5]。
俄国现代主义画家康定斯基则第一个举办了“视觉音乐会”,首创了“色彩音乐”的第一批作品正是基于对音乐与美术审美特征的洞悉,才寻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抽象主义的杰出代表蒙德里安在《百老汇的爵士乐》中以绘画的形式,表现了音乐节奏。在美术欣赏课中,以明快的爵士乐,对学生进行引导,并通过它揭示作品的内涵,便能在轻松和愉悦之中,激发出学生对该作品的理解。依然是通过音乐还能使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之上,充分地开拓思维,同样以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爵士乐的理解和感受,这种从视觉到听觉、听觉回到视觉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实现了一次再创造,并由此强化了对抽象主义绘画的感知、认知、再感知的情境,对美的认识也自然有了一次升华。
在教学《美丽的西湖》一课时,学生在充分感受水彩的艺术特色后需要用颜色表现自己印象中的江南。于是笔者在课堂中播放了江南小调,耳边的吴侬软语让学生身体里的细胞都跳动起来了,音乐的节奏更是让学生的笔触有了律动,大笔的挥动,小笔触的点缀……画面中的色彩也跟着韵动。如果说音符让乐曲有了生命的话,那么动感的色彩就给画面增添了生机。
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着重要作用,追寻艺术的规律,并依照这一规律,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才能使欣赏者真正融入绘画的情境之中,才能让思绪飞扬,才能使创造闪光。
三、使用音乐与美术课结合的技巧
以上是笔者用音乐进行美术课教学实践的尝试,在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文化修养和艺术感受力的提高。
艺术课的资源即使已经很丰富了,但艺术很难用语言表达,在很多艺术教育家看来,学艺术要“悟”。而“悟”是需要环境的,即一个艺术氛围浓烈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长期的熏陶、感染。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领悟到艺术的真谛,才会有艺术的创作灵感。就是说:只有通过长期领悟,学生才可能真正展开想象的翅膀。正因为艺术的这一特殊性,教师面对的才是特殊的课堂。如果教师自己没有较高深的艺术修养,自己还没有搞懂什么是真正的艺术,那么应怎样把握教学方向,怎样确定正确的教学思路?有个成语叫“熟能生巧”,教师一旦把专业的东西吃透了,心中有了数,科学的教学方法就会自然显现出来。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引领者。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看起来似乎是放松了对教师的要求,实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教师要有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素养。
2.教学中宁缺毋滥,美术课缺少了重点,变成了一堂音乐课。
心理学家在研究了大量资料后认为: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音乐作品,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健康、和谐、求知的思想情绪。在美术教学中,为了使漫长的作画过程不显枯燥,笔者巧妙地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合理配置,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创作时适当的音乐背景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但绝不是让他们听着音乐创作,整堂美术课中都穿插着大量音乐或者用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音乐的运用得当可以对一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美术效果的呈现是一种无声的表达,用画面的张力和冲击力感染观众,这与音乐的表现截然不同,所以教师在运用音乐元素时要特别注意最后要回归到美术这个主题中。
3.尊重学生的客观感受,尊重学生的体验过程。
艺术的领域是没有对错之分的,让学生体会美,感知美所带来的欣悦体会才是最重要的。
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师有一定的差别,个人的生活环境、个性发展的不同决定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教师应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理解和感受。“体验”是一个过程,它从亲历的实践开始,进而获得认识,形成情感,最后产生感悟,并且逐渐积累成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体验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独具个性化的自主选择权;最具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尊重个性的张扬,因此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大的个性空间。
四、结语
让音乐融入美术课堂,可以使美术课“声中有画,画中有声……”,二者和谐统一,既有利于营造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教师应当让美术课堂回荡着“歌声”、“掌声”、“笑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充实。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2005(4):6-16.
[2]李超德.当前“术学之争”背景下美术学科的学术评价问题[J].艺术百家,2013(5):20-27.
[3]刘沛.音乐教育哲学观点的历史演进——兼论多维度音乐课程价值及逻辑起点[J].中国音乐,2004(4):154-161.
[4]王志清.乐府文学研究中的“音乐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2-56.
[5]张鸿懿,周为民.音乐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1):79-88.
关键词: 美术 音乐 教学应用
一、引言
音乐和美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艺术是相通的,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英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菲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匪浅。”它告诉笔者美术音乐的融合是可能的[1]。
美术的美,是要用眼睛看的,所呈现的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而相衬的好音乐会带来一种律动,让人置身于画面营造的氛围中,让欣赏者更好地体会其中的美感,产生共鸣。音乐在美术课堂的各个环节中的渗透运用,给美术教学提供新的探索视角[2]。
二、使用音乐与美术课结合的原因
1.音乐在美术课导入环节的运用。
美术和音乐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但当二者相融合时就可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给一幅幅画配上一曲曲美妙的音乐,会使学生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在视与听结合的背景下,学生对作品有更立体、更丰富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提高艺术感受能力。如果为作品选择一段适宜的音乐作为背景烘托,能恰到好处地帮助幼儿走进作品,那么,在音画共赏、视听互动的环境里,“通感”会发生奇妙的作用,使幼儿的心灵引起共鸣,从而更好地感知、体验作品的意境[3]。如在欣赏凡·高的《星空》时,笔者特地选择了贝多芬的《月光曲》,在展示画面后请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倾听。在乐曲声中,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走进”画里,徜徉在星空里。
又如在《瓷器风韵》时,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瓷器的美,笔者选择了周杰伦的《青花瓷》导入本课。音乐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感,让冰冷的器物有了生机。画面上呈现的各具风韵的瓷器让学生目不暇接,抓住了学生的眼球,他们静静聆听,期待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这种在教学的导入部分创设情境的方法,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无形中受到启发,视听结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清晰明确,听起来更有劲,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可以这么说,音乐的引领,拉开了令人兴奋和期待的课堂序幕。
2.音乐在美术课欣赏环节的运用。
每一幅作品几乎都是由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基本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组合。时而以水平线存在,意味着放松与平静;时而以垂直线站立表示抵抗与支撑;还有红色块的热闹与喜庆;黑色块的悲哀与沉默……而音乐中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跟线条、色块具有异曲同工的象征意义,弱的音量可表现宁静、神秘;中强的力度传达坚定的信念、斗争的勇气[4]。同时在美术、音乐作品中都有节奏和旋律。美术作品的节奏是视觉在画面上所做的有秩序、连续的运动,而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同样是音的长短按一定的衡速组合,二者是互通的,都能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因此在美术欣赏过程中,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线条、色块等与音乐中的节奏、力度等进行连接,从而更好地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想象。如在《诗情画意》的欣赏中,笔者配上了《渔舟晚唱》。学生听着舒缓的旋律,感受着画面传达的韵味,那已经不仅仅是一幅幅的画面了,景于心的映衬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景中。而对于美景的欣赏,在心里的感悟,比任何的言辞来得更有力。同样的方法,笔者还用在了《盛唐气象》的欣赏中,用悠扬的编钟为学生创设一种古韵风情。这样的欣赏用音乐的震撼力加上画面的感染力打动了学生,达到了较好的审美效果。
3.音乐在美术课创作环节的运用。
无论是美术活动还是音乐活动都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想象力,前面已谈到,音美的融合,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这恰恰可以使孩子们更容易展开丰富想象,而不局限于单一的想象中。只有在丰富的想象中才能使孩子的思维更活跃,创造力更强[5]。
俄国现代主义画家康定斯基则第一个举办了“视觉音乐会”,首创了“色彩音乐”的第一批作品正是基于对音乐与美术审美特征的洞悉,才寻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抽象主义的杰出代表蒙德里安在《百老汇的爵士乐》中以绘画的形式,表现了音乐节奏。在美术欣赏课中,以明快的爵士乐,对学生进行引导,并通过它揭示作品的内涵,便能在轻松和愉悦之中,激发出学生对该作品的理解。依然是通过音乐还能使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之上,充分地开拓思维,同样以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爵士乐的理解和感受,这种从视觉到听觉、听觉回到视觉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实现了一次再创造,并由此强化了对抽象主义绘画的感知、认知、再感知的情境,对美的认识也自然有了一次升华。
在教学《美丽的西湖》一课时,学生在充分感受水彩的艺术特色后需要用颜色表现自己印象中的江南。于是笔者在课堂中播放了江南小调,耳边的吴侬软语让学生身体里的细胞都跳动起来了,音乐的节奏更是让学生的笔触有了律动,大笔的挥动,小笔触的点缀……画面中的色彩也跟着韵动。如果说音符让乐曲有了生命的话,那么动感的色彩就给画面增添了生机。
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着重要作用,追寻艺术的规律,并依照这一规律,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才能使欣赏者真正融入绘画的情境之中,才能让思绪飞扬,才能使创造闪光。
三、使用音乐与美术课结合的技巧
以上是笔者用音乐进行美术课教学实践的尝试,在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文化修养和艺术感受力的提高。
艺术课的资源即使已经很丰富了,但艺术很难用语言表达,在很多艺术教育家看来,学艺术要“悟”。而“悟”是需要环境的,即一个艺术氛围浓烈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长期的熏陶、感染。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领悟到艺术的真谛,才会有艺术的创作灵感。就是说:只有通过长期领悟,学生才可能真正展开想象的翅膀。正因为艺术的这一特殊性,教师面对的才是特殊的课堂。如果教师自己没有较高深的艺术修养,自己还没有搞懂什么是真正的艺术,那么应怎样把握教学方向,怎样确定正确的教学思路?有个成语叫“熟能生巧”,教师一旦把专业的东西吃透了,心中有了数,科学的教学方法就会自然显现出来。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引领者。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看起来似乎是放松了对教师的要求,实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教师要有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素养。
2.教学中宁缺毋滥,美术课缺少了重点,变成了一堂音乐课。
心理学家在研究了大量资料后认为: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音乐作品,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健康、和谐、求知的思想情绪。在美术教学中,为了使漫长的作画过程不显枯燥,笔者巧妙地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合理配置,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创作时适当的音乐背景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但绝不是让他们听着音乐创作,整堂美术课中都穿插着大量音乐或者用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音乐的运用得当可以对一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美术效果的呈现是一种无声的表达,用画面的张力和冲击力感染观众,这与音乐的表现截然不同,所以教师在运用音乐元素时要特别注意最后要回归到美术这个主题中。
3.尊重学生的客观感受,尊重学生的体验过程。
艺术的领域是没有对错之分的,让学生体会美,感知美所带来的欣悦体会才是最重要的。
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师有一定的差别,个人的生活环境、个性发展的不同决定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教师应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理解和感受。“体验”是一个过程,它从亲历的实践开始,进而获得认识,形成情感,最后产生感悟,并且逐渐积累成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体验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独具个性化的自主选择权;最具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尊重个性的张扬,因此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大的个性空间。
四、结语
让音乐融入美术课堂,可以使美术课“声中有画,画中有声……”,二者和谐统一,既有利于营造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教师应当让美术课堂回荡着“歌声”、“掌声”、“笑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充实。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2005(4):6-16.
[2]李超德.当前“术学之争”背景下美术学科的学术评价问题[J].艺术百家,2013(5):20-27.
[3]刘沛.音乐教育哲学观点的历史演进——兼论多维度音乐课程价值及逻辑起点[J].中国音乐,2004(4):154-161.
[4]王志清.乐府文学研究中的“音乐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2-56.
[5]张鸿懿,周为民.音乐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1):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