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图像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一张图片竖直放入水杯中,从水面向下看可以清楚地看到图像;当把图片放于一透明袋中再置于水中时,图像却消失了。原因是来自图像的光线先经过透明袋子内空气到水的折射,使得射到杯子中水与空气的分界面时折射角变大了,发生全反射。发生全反射的范围与不同分界面间的夹角也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全反射;折射率;图像消失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1-0048-3
  1 全反射理论及发生条件[1]
  折射定律指出,折射角与入射角正弦之比与入射角无关,是一个与介质以及光的波长有关的常数。
  比例常数n 称为第2种介质相对第1种介质的折射率。上式有时称作斯涅耳定律。
  任何介质相对于真空的折射率,称为该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对于不同的介质来说,折射率通常是不同的。例如:水的折射率是1.33,空气的折射率为1.0028。折射率较大的介质称为光密介质,折射率较小的介质称为光疏介质。
  实验还表明,两种介质1、2的相对折射率n等于它们各自的绝对折射率n1与n2之比
  如果用两种介质的绝对折射率n1和n2来表示,斯涅耳折射定律(1)式可写成
  n1sini1=n2sinγ1(3)
  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n12<1,或n2  当i1>iC时,折射线消失,光线全部反射(如图1中光线3-3")。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iC称为全反射临界角。根据水和空气的折射率并由(4)式可得出水到空气的全反射临界角约为48.5 °。
  通过全反射临界角时,光的强度变化情形如下:当入射角i1由小到大趋近临界角iC时,折射光的强度减小,反射光的强度逐渐增大。i1达到或超过临界角iC时,折射光的强度减到0,反射光的强度达到100%。
  2 两则有趣的全反射实验现象
  现实当中全反射的实验有很多。而关于物体在人眼视线中消失的问题讨论较多的是“消失的硬币”;装有水的透明杯将硬币压在杯底之下后,在杯子侧面观察不到压在杯底的硬币[2,3]。我们还发现了另外两个物体在视线内消失的现象,与硬币消失实验不同的是以下消失的物体均置于水中,而观察者则在水面上方观察。我们将对这一现象进行论述。
  2.1 放入水杯中图像消失了
  2.1.1 实验器材
  进行实验需要的基本装置有陶瓷杯、透明密封袋和带有苹果图像的卡片,如图2所示。
  2.1.2 实验过程及现象
  (1)将卡片直接竖直放入盛有水的陶瓷杯中,眼睛在陶瓷杯上方观察,无论角度和位置如何变化,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卡片上的苹果图像。
  (2)将卡片放入透明密封袋中并封紧袋口,然后将密封袋竖直置于陶瓷杯中。向杯子中缓缓注入水,可以观察到在向杯中注入水的过程中,水面以下部分卡片上的苹果图像消失不见了,而水面以上部分的苹果图像仍然存在,如图3所示。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苹果图像消失的部分随着水面的升高而增加,直至水面完全浸没密封袋,卡片上的苹果图像完全消失。
  2.2 放入水杯中的透明吸管内物体从无到有
  由于对上述研究对象苹果图像的分析较为复杂,所以我们用另外一套装置来演示类似的实验现象。
  2.2.1 实验器材
  进行实验要用到的基本实验器材包括陶瓷杯和中央塞有带色物体的透明吸管,如图4。
  2.2.2 实验过程及现象
  (1)实验时向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在透明吸管中塞入一个带色的小物体并用胶带将透明吸管的下端口封住。
  (2)然后将吸管竖直立于烧杯中(保证水面位于吸管内物体上方),眼睛在水面上方观察透明吸管,能观察到吸管却无法观察到吸管内的带色物体。该实验原理与透明密封袋中苹果图像消失的原理相同,下文将从光路全反射出发给出理论解释。
  (3)我们还发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若缓慢向下倾斜透明吸管,眼睛保持原来的位置不动继续观察吸管内的情况。在一段角度内仍然能观察到吸管,但观察不到吸管内部的小物体。继续向下倾斜吸管,某角度吸管内的小物体突然出现,并将不受吸管不断倾斜的影响而一直存在。 3 对实验现象的理论解释
  透明密封袋中卡片上的苹果图像在水面以上的部分能看见的原理很简单,这里不再赘述。由于水面以下的部分的苹果图像是整体消失不见,所以我们可以将水面下的部分看作是一个整体,用一个点来代替。因此,其与透明吸管竖直立于水中时吸管内有色物体消失的实验原理相同,下面就吸管竖直时物体消失和吸管倾斜时物体由消失到显现的成因作出解释。
  3.1 吸管中物体消失的原理
  取物体上一点A进行研究,由于光在物体表面发生漫反射,因此A点可以向其四周各个方向反射光线。透明吸管内物体反射的光线必须先通过吸管内的空气,然后折射进入水中并再次折射进入空气后才能进入人眼。现任取一条光线进行分析,如图5(a)所示。光线射到吸管壁时,假设入射角为i1,进入烧杯中的折射角为γ1;光线在水面的入射角为i2,最后进入空气的折射角为γ2。接下来讨论i2的取值范围。
  因为水的全反射临界角近似为48.5 °,且0≤i1≤90 °,由折射定律得
  因此,射向水面的入射角i2满足41.5 °≤i2≤90 °,并没有全部大于临界角48.5 °,说明有一部分光线是可以从水面上射出的,那么为什么人眼却没有在水面上方观察到小物体呢?
  造成人看不到物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只有当射到水表面的光线的入射角i2大小介于41.5 °和48.5 °之间时,光线才能射出水面。由折射定律计算得出水面上的折射角γ2大約处于64 °到90 °之间,因此眼睛只有在与水面成小于26 °角的范围才能观察到物体。由图5(a)可以看出,人眼只有贴近水面时才能看到物体。但是,在实际观察时人的眼睛距离水面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物体反射的光线无法进入人眼,这是造成观察者观察不到物体的主要原因。其次,i2大小只有介于41.5 °与48.5 °之间时光线才能射出水面,所以能出射的光线强度较弱;况且入射角越接近临界角,反射光线越强而折射光线越弱;再加上由水面射入水中的光线会在吸管表面发生全反射,造成吸管表面反射光过亮,反射光便掩盖了由物体折射进入水中并再次折射进入空气的光线,因此即使在可观察的范围内,人也无法观察到吸管内的小物体。
  3.2 倾斜一定角度后物体再现的原理
  假设吸管倾斜时与水面的夹角为θ,仍取物体上一点A进行研究,如图5中(b)。A点的光线依然得先折射进入水中,对应的入射角为i1,折射角为γ1;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到达水面时再次发生折射进入空气,对应的入射角为i2,折射角为γ2。由上文我们知道,无论i1取何值,γ1始终小于或等于48.5 °。由图中几何关系知道
  i2=θ-γ1 (7)
  吸管竖直立于烧杯中时θ=90 °,i2大小处于41.5 °到90 °之间;倾斜吸管时,θ减小,i2的取值范围会越来越大,将更多地偏离临界角。因此,越来越多的光线会穿出水面,折射角γ2的取值范围也越来越大,穿出的光线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可以观察到物体;此外,在倾斜透明吸管时,由水面射向吸管表面能发生全反射的光线在不断减少,反射光强度逐渐减弱,也就不会遮挡由物体折射出来的光线了。
  4 研究结论
  一般实验的光路全反射大都发生在单个分界面上。而本研究通过一组特定的实验装置让光线发生多次折射,改变光线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入射角的大小和取值范围。“消失的硬币实验”和“苹果图像消失的实验”均是光线依次通过两个互相垂直的分界面;光线在经过第一次折射后改变了发生全反射的分界面上的入射角的取值,导致光路发生全反射而使研究对象从人眼视线中消失。吸管实验中倾斜吸管是改变两次折射的分界面的夹角,而这个夹角的大小事实上是物体消失或显现的主要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赵凯华,钟锡华.光学(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1—14.
  [2]史孝武,刘剑锋.为什么看不到水杯下的硬币了[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40(11):19—20.
  [3]苏明义.为什么看不到水杯下的硬币了[J].物理教学探讨,2013,31(3):1—2.
  (栏目编辑 陈 洁)
其他文献
摘 要:STEM教育理论下的项目化学习有利于通过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文章以“风力发电”项目为例,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从教学准备、探究学习过程、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设计了教学实施流程,并探讨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可行性,以期为中学项目化学习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STEM;项目化学习;风力发电;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在高三第一轮复习进行到“电磁复合场”部分时,笔者以“磁流体发电机”为背景,将电磁场常见知识点、电路及能量转化、宏观微观联系等相关问题串联起来,完成了一堂综合性的电磁学复习课。学生通过对熟悉情境的积极思考,对所掌握知识的多方位运用,可以纵横贯通,加深对物理规律本质的理解,提高自身能力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介绍该堂课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电磁复合场;磁流体发电机;宏观微观结合;核心素养  
摘 要:物理概念关联的建构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科核心概念。本文以磁感应强度与电场强度关联为例,给出了一条基本路径:1.从分析基本概念的主题划分;2.分析概念引入时的类比关联;3.概念定义式的数学关联。旨在培养学生物理概念关联建构的意识。  关键词:物理概念;物理概念关联;磁感应强度;电场强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7-0012-2 
摘 要:2016年河北省中考第37题力学综合计算题以斜面为载体,融合了功、功率、速度、效率等多个知识点,既考查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考查了学生对功的概念、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是否到位,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本文分析了此题的两种正确解法和几种错误解法,并总结出试题对今后学习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考;力学计算;功;机械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
摘要:本文以《探究自由落本运动》为例,提出了一些争取高效课堂与探究式教学模式兼顾的方法。  关键词:探究;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7(S)-0009-2    “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重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因而,新课堂要求采用探究的教学模式,而尽量避免过去的“满堂灌”和“被动接受”。然而,在实际
我们认真观察或回忆在厨房里做饭、做菜时的情景,会有很多的物理现象。 就厨房中的部分物理知识分析如下:  1 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刀切菜时变钝了要磨一磨,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2)刀面较光滑,是为了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菜与刀之间的摩擦。  (3)手拿菜刀切菜时,刀不会从手中脱落,因为手和刀把间存在摩擦力。  (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
摘 要:功能关系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目标设置过高、过多,脱离学情,课堂教学将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培养核心素养应该是在吸取已有的教学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是在有效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过程。  关键词:功;核心素养;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8-0079-2  1 教学目标最初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中物
摘 要:“科学思维”作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要素之一,其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本文以近年来高考全国卷“动量守恒定律”试题为例,分析在物理问题解决中如何注重不同科学思维水平的进阶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能力品质。  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科学思维;进阶应用;高考题;动量守恒定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
摘 要:传感器响应速度快,测量精度高,与传统实验相结合,能够对物理教学演示实验进行拓展。在传感器演示实验中,注意传感器这一教学素材的呈现,帮助学生认识传感器,体会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增强学生的物理经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验结论。  关键词:传感器;演示实验;拱形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4-0025-3  1 基于传感器的教学演示实
摘要:文章以沪粤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五节《水资源和水循环》为例,从课前调查、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与反思三个方面探讨了在STS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关键词:STS;初中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8(S)-0027-4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且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