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车工实训车间里,19岁的刘娇婉拿出了她正在制作的加农炮,这些小小组件制作工艺之精良令人赞叹,而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喜欢当车工、拿下今年学校一体化比赛第一名的技术能手居然是个可爱的女孩。
在电气专业的一体化教室里,学生们或正在进行热烈的小组讨论,或正在紧张地动手操作自己与老师共同研发的教学设备,而老师则“轻松”地巡视和观察着,除了偶尔点拨几句,其他的时候都是“惜字如金”。
在数控实训车间里,模具制造专业第10届学生刘贤旺面对记者有些“尖锐”的提问,表情从容又略带骄傲,他说:“我们和大学生比,一点也不比他们差。我们是高中毕业后来的技师学院,操作能力比他们强,到了企业就能干活。”
……
在采访鞍山技师学院的过程中,记者一直被学生们脸庞上从内而外散发的自信所感染着,他们这份不输大学生的自信究竟从何而来?随着采访的深入,“谜底”渐渐揭晓。
乘上“职教高铁”
在鞍山职教城的墙外,哈大高铁自北向南延伸而过,另一边,达道湾工业园区的建设热火朝天。身处集商务、贸易、会展、科技、教育、文化、体验等多个前导产业为一体的达道湾高铁新城,身处投资23亿元建设的鞍山职教城,鞍山技师学院的发展也像乘上了高铁,以加速度向前迈进。
入选国家中职教改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正式进入示范校建设阶段;顺利通过国家审核,成为鞍山市目前唯一一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8个集教学实训和生产加工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和生产实习工厂,价值5000万元的先进实训设备,甚至吸引了辽宁省内的不少高校带着学生来此做实验;高级工报名比例占新生的80%以上,学院人才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学院参加全省职业技能竞赛的成绩大幅提升……
如果说职教城已经成为鞍山市招商引资的新名片,那么鞍山技师学院则是职教城响当当的名片,占据了职教城的“半壁江山”。而这张名片的魅力,不仅表现在规模上,更表现在学院在职教领域的探索与创新上。
入驻职教城后,鞍山技师学院的硬件建设提升了一个层次。“条件有了,不等于办学就没问题了。如何更好地与行业、与企业、与岗位对接,如何培养出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的技能人才?”学院领导班子和教师们感到压力更大了。
在学院实训车间的墙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三句话:“上课即是上岗,上学即是上班,作品即是产品”。这是鞍山职教城在建城之初就提出的办学理念,也道出了鞍山技师学院对技工教育的思考。
有挑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思路,而思路决定出路。
“从2009年入驻职教城后,我们一直在做两件事,一件事是学生管理,一件事是课改。学生管理抓的是德育和职业素养,课改抓的是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者都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场竞争力。”李成延副院长介绍道。
鞍山技师学院的探索实践符合鞍山市委市政府和职教城管委会的要求和布局,让学院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也乘上了“高铁”,高速对接鞍山的产业发展规划和行业企业需求。
职业素养:从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开始
1958年建校的鞍山技师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鞍山机械加工行业里上至企业老总,下至普通员工,几乎都有着这所学校的“血统”。这也让学院开展校企合作、产业对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人员交流、技术交流、设备支持、共建实训基地……在这些传统的产业对接方式之外,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更关注到:现代企业需要的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个完整的职业人。李成延副院长的话更为直白:“我们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都嫁接到学校里了,就是要让学生一入校就感觉自己是一名产业工人,让他们一毕业就是‘成品’!”
如果用冰山模型来分析职业人的话,那么技能操作只是水面上的小部分,而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角色定位、职业价值观、自我认知、职业道德、特质、动机等)则是水面下的大部分,虽然不容易外显出来,但对职业人的发展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鞍山技师学院对“职业人”的打造正是从职业素养的习惯培养开始的。“高级蓝领的职业素养是从工作的行为习惯开始培养的”这句话如今常被老师们挂在嘴边。
走进宽敞、整洁的数控实训车间,记者立刻就被墙上的巨幅7S管理宣传画吸引住了。7S管理脱胎于日本的5S管理,是7个以S打头的英语单词,翻译过来分别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代表了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的精髓,这是学校老师参观企业受到启发后设计出来的。
引入7个S后,学院对每个S进行了自己的定义,例如对于“节约”的定义是“勤俭节约爱护公物,以校为家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各个专业又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了具体的操作规程。
记者随机考了考正在车间实训的学生:“你能背出你们的具体操作规程吗?”听到记者提问,学生们先有条不紊地停下机器,然后清晰而响亮地回到道:“必须穿工作服,不能打闹,工作时不能离开工作台,要专人操作……”
“会不会学生们只是死记硬背,实际的执行情况却是另外一回事呢?”数控教研室的主任张俊杰老师解答了记者的疑问。“我们在一体化教学的明确工作任务、确定方案、实施、总结评价、演示等各个环节中都融入了7S的内容,并且每个环节有相应的评定标准和评价表格,检查学生执行7S的情况是考核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更加关注培养学生具有一个职业人的规范性。”
新鲜出炉的《焊接加工专业职业素养训练教程》是学院参与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职业素养内涵和训练的研究与实验》的阶段性成果,钳工、机加等专业的一系列职业素养训练教程也将陆续完成。
翻开这本职业素养训练教程,第一章的标题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缘分天空——我和我的焊接职业》。该章实训一“用心‘焊接’世界,成就精彩人生”开篇是“焊接大王”陈洁的故事,在讲述了陈洁的成才之路后,提出了三道讨论题,并在接下来的要点提示里,点出了只有“用心”才能有精彩的职业人生。第四部分是活动训练,要求学生分成两组,设计邀请往届毕业生到学校做《我的工作体验》报告会活动方案。在最后的“回顾”部分再次点题:“用心”不仅是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 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被生动的案例、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满趣味的活动训练所代替,将焊接职业的丰富多彩直接呈现在了学生眼前,也让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加具象化。
在校园里,我们还看了“职业素养”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多样的形式,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海报,散发着催人奋进的热情,“事在人为,路在脚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找靠山?不如自己造山!”……
“我们越来越发现企业是先看人品后挑技术,所以我们也希望藉由这些海报激励学生,塑造他们的品格,同时这对老师也是一个要求和提醒,就要按这样的标准去培养学生。”
在生活中,学生们接受的是职教城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在学习时,学生们时时处处受到的是职业素养教育的熏陶。正如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技能人才的成长正是从职业素养的培养起步,从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出发。
一体化教学:自主学习、自主培养、自主创新
在鞍山技师学院的电气专业,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名学生是被电气专业的老师们公认的学校里这个专业的佼佼者,老师信心满满地送这名学生和其他学生到企业实习,没想到一段时间过后,企业的反馈却让老师们都着实感觉有些懵了:企业给这名学生的评价是同批实习学生中最低的。不只这名学生心理落差很大,老师们的心理落差也不小,赶紧向企业了解原因,企业说:“这名学生沟通能力太差,客户说什么都没有反应。和客户想法不一样的时候,自己的心理调整不过来,太脆弱了。”
“就是这件事,让我们自己好好检讨了一番。这也成了促成我们现在积极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动因之一。” 电气专业的杨双秀教师说,“一体化教学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我们感觉从说话就能看出一体化试点班的学生和非试点班的学生不一样,试点班的学生表达更加流畅,更加自信。”
不仅是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提高了,一体化教学对学生技能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佐证就是,在鞍山市举办的技能比赛中,电气专业中一体化试点中级工班学生的赛绩超过了未参加试点的高级工班学生,第一名、第三名到第五名都被中级工班的学生夺得。而在全省的数控车、数控铣等赛项的比赛中,学生的竞赛成绩也提高得很快,数控车拿下了第一、第二名,数控铣拿下了第三、第四名,李成延副院长说这与实施一体化教学有很大关系。
而一体化教学的最大意义在于给教学带来了一场变革。它以“在工作中学习”为模式,通过来源于生产实践的典型工作的解决,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场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年上半年,学院组织了数控、电气、车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试点班的130名学生进行了一场技能竞赛,张宏伟院长对此次竞赛的评价是“集中展示了一体化试点班学生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一体化教学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19岁的刘娇婉是车工一体化试点中级工班的学生,是全班两名女生之一,老师对她的评价是“上机训练一年,就已经达到高级工水平”。她对记者说:“我从小就喜欢这个,所以才报了这个专业。”而一体化教学让她感到:“学习非常有针对性,自己学,自己动手,很有意思。”
我们不敢肯定,如果刘娇婉接受的是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她还会不会继续保有对自己专业的热爱,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体化教学让她实现了成长的加速度。
机加一体化教研室的负责人赵老师对记者说:“我理解一体化教学就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培养、自主创新。”人社部曾举办过三次机加一体化师资培训,赵老师也参加了三次培训,李成延副院长说:“我就是要让老师们把一体化教学吃透了,再加以实施。”
谈到自己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心得,赵老师总结了四点,一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想法,考虑他们的感受;二是多用赏识教育,哪怕作品不成功,老师也要想办法找到其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三是一体化教学把以前的课程体系都打散了,要让教学重新成一个系统,必须得找准点,这个点首先就是基础知识的建构;四是一体化教学要强调个性、创新,最忌千篇一律,否则将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赵老师边说边调出了一组照片,照片上是学生们早期的作品“开瓶器”。只见普通的“开瓶器”被摆出了造型,“黑涩会”“大白鲨”“鳄鱼队”“傲世”这些学生们给自己起的队名更让人忍俊不禁。“如果让学生们都做千篇一律的东西,他们很快就会厌倦了。”
精通一门技能很了不起,而能用一门技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了不起,如果能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并能融会贯通进行创新就是非常了不起。一体化教学就是沿着这样的能力培养阶梯,一步步更加接近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
自信来自实力。鞍山技师学院从夯实职业素养的基石,到职业能力的雕琢,通过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断探索与创新,让“职业人”的成长水到渠成,并给予学生持续发展的无穷后劲。
名校名片
鞍山技师学院是鞍山地区唯一一所集技能培训、学历教育、职业需求预测、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培训基地,也是鞍山市唯一一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开设有数控技术、焊接、轧钢、化工、机械加工、电气等33个专业(方向),其中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机械设备维修、铆焊加工是学院的特色精品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698人,其中正高级讲师8人,副高级讲师146人,中级职称382人,技师24人,实习指导教师124人,全日制在校学生近5000人。拥有德国先进的实习、实验设备,并设校内实习车间和实操教室38个,校外实习基地80多个。
学院着眼于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于2004年开始至今在鞍山地区教育行业内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于2007年至2010年实行了以“双证”“双师”“双元”“双聘”“双薪”为核心的“五双制”办学模式。2011年开始进行国家中职示范校创建,强化内涵建设与发展。目前,学生毕业率达到了100%,对口高考升学率达100%,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服务的满意率超过85%,学生获得相应等级技能资格证书和职业水平证书的比率达到了97%,培养出鞍山第一批学生技师13人,学生综合就业率达到98%以上,成为鞍山地区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的摇篮。
在电气专业的一体化教室里,学生们或正在进行热烈的小组讨论,或正在紧张地动手操作自己与老师共同研发的教学设备,而老师则“轻松”地巡视和观察着,除了偶尔点拨几句,其他的时候都是“惜字如金”。
在数控实训车间里,模具制造专业第10届学生刘贤旺面对记者有些“尖锐”的提问,表情从容又略带骄傲,他说:“我们和大学生比,一点也不比他们差。我们是高中毕业后来的技师学院,操作能力比他们强,到了企业就能干活。”
……
在采访鞍山技师学院的过程中,记者一直被学生们脸庞上从内而外散发的自信所感染着,他们这份不输大学生的自信究竟从何而来?随着采访的深入,“谜底”渐渐揭晓。
乘上“职教高铁”
在鞍山职教城的墙外,哈大高铁自北向南延伸而过,另一边,达道湾工业园区的建设热火朝天。身处集商务、贸易、会展、科技、教育、文化、体验等多个前导产业为一体的达道湾高铁新城,身处投资23亿元建设的鞍山职教城,鞍山技师学院的发展也像乘上了高铁,以加速度向前迈进。
入选国家中职教改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正式进入示范校建设阶段;顺利通过国家审核,成为鞍山市目前唯一一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8个集教学实训和生产加工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和生产实习工厂,价值5000万元的先进实训设备,甚至吸引了辽宁省内的不少高校带着学生来此做实验;高级工报名比例占新生的80%以上,学院人才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学院参加全省职业技能竞赛的成绩大幅提升……
如果说职教城已经成为鞍山市招商引资的新名片,那么鞍山技师学院则是职教城响当当的名片,占据了职教城的“半壁江山”。而这张名片的魅力,不仅表现在规模上,更表现在学院在职教领域的探索与创新上。
入驻职教城后,鞍山技师学院的硬件建设提升了一个层次。“条件有了,不等于办学就没问题了。如何更好地与行业、与企业、与岗位对接,如何培养出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的技能人才?”学院领导班子和教师们感到压力更大了。
在学院实训车间的墙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三句话:“上课即是上岗,上学即是上班,作品即是产品”。这是鞍山职教城在建城之初就提出的办学理念,也道出了鞍山技师学院对技工教育的思考。
有挑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思路,而思路决定出路。
“从2009年入驻职教城后,我们一直在做两件事,一件事是学生管理,一件事是课改。学生管理抓的是德育和职业素养,课改抓的是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者都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场竞争力。”李成延副院长介绍道。
鞍山技师学院的探索实践符合鞍山市委市政府和职教城管委会的要求和布局,让学院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也乘上了“高铁”,高速对接鞍山的产业发展规划和行业企业需求。
职业素养:从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开始
1958年建校的鞍山技师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鞍山机械加工行业里上至企业老总,下至普通员工,几乎都有着这所学校的“血统”。这也让学院开展校企合作、产业对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人员交流、技术交流、设备支持、共建实训基地……在这些传统的产业对接方式之外,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更关注到:现代企业需要的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个完整的职业人。李成延副院长的话更为直白:“我们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都嫁接到学校里了,就是要让学生一入校就感觉自己是一名产业工人,让他们一毕业就是‘成品’!”
如果用冰山模型来分析职业人的话,那么技能操作只是水面上的小部分,而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角色定位、职业价值观、自我认知、职业道德、特质、动机等)则是水面下的大部分,虽然不容易外显出来,但对职业人的发展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鞍山技师学院对“职业人”的打造正是从职业素养的习惯培养开始的。“高级蓝领的职业素养是从工作的行为习惯开始培养的”这句话如今常被老师们挂在嘴边。
走进宽敞、整洁的数控实训车间,记者立刻就被墙上的巨幅7S管理宣传画吸引住了。7S管理脱胎于日本的5S管理,是7个以S打头的英语单词,翻译过来分别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代表了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的精髓,这是学校老师参观企业受到启发后设计出来的。
引入7个S后,学院对每个S进行了自己的定义,例如对于“节约”的定义是“勤俭节约爱护公物,以校为家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各个专业又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了具体的操作规程。
记者随机考了考正在车间实训的学生:“你能背出你们的具体操作规程吗?”听到记者提问,学生们先有条不紊地停下机器,然后清晰而响亮地回到道:“必须穿工作服,不能打闹,工作时不能离开工作台,要专人操作……”
“会不会学生们只是死记硬背,实际的执行情况却是另外一回事呢?”数控教研室的主任张俊杰老师解答了记者的疑问。“我们在一体化教学的明确工作任务、确定方案、实施、总结评价、演示等各个环节中都融入了7S的内容,并且每个环节有相应的评定标准和评价表格,检查学生执行7S的情况是考核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更加关注培养学生具有一个职业人的规范性。”
新鲜出炉的《焊接加工专业职业素养训练教程》是学院参与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职业素养内涵和训练的研究与实验》的阶段性成果,钳工、机加等专业的一系列职业素养训练教程也将陆续完成。
翻开这本职业素养训练教程,第一章的标题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缘分天空——我和我的焊接职业》。该章实训一“用心‘焊接’世界,成就精彩人生”开篇是“焊接大王”陈洁的故事,在讲述了陈洁的成才之路后,提出了三道讨论题,并在接下来的要点提示里,点出了只有“用心”才能有精彩的职业人生。第四部分是活动训练,要求学生分成两组,设计邀请往届毕业生到学校做《我的工作体验》报告会活动方案。在最后的“回顾”部分再次点题:“用心”不仅是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 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被生动的案例、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满趣味的活动训练所代替,将焊接职业的丰富多彩直接呈现在了学生眼前,也让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加具象化。
在校园里,我们还看了“职业素养”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多样的形式,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海报,散发着催人奋进的热情,“事在人为,路在脚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找靠山?不如自己造山!”……
“我们越来越发现企业是先看人品后挑技术,所以我们也希望藉由这些海报激励学生,塑造他们的品格,同时这对老师也是一个要求和提醒,就要按这样的标准去培养学生。”
在生活中,学生们接受的是职教城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在学习时,学生们时时处处受到的是职业素养教育的熏陶。正如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技能人才的成长正是从职业素养的培养起步,从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出发。
一体化教学:自主学习、自主培养、自主创新
在鞍山技师学院的电气专业,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名学生是被电气专业的老师们公认的学校里这个专业的佼佼者,老师信心满满地送这名学生和其他学生到企业实习,没想到一段时间过后,企业的反馈却让老师们都着实感觉有些懵了:企业给这名学生的评价是同批实习学生中最低的。不只这名学生心理落差很大,老师们的心理落差也不小,赶紧向企业了解原因,企业说:“这名学生沟通能力太差,客户说什么都没有反应。和客户想法不一样的时候,自己的心理调整不过来,太脆弱了。”
“就是这件事,让我们自己好好检讨了一番。这也成了促成我们现在积极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动因之一。” 电气专业的杨双秀教师说,“一体化教学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我们感觉从说话就能看出一体化试点班的学生和非试点班的学生不一样,试点班的学生表达更加流畅,更加自信。”
不仅是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提高了,一体化教学对学生技能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佐证就是,在鞍山市举办的技能比赛中,电气专业中一体化试点中级工班学生的赛绩超过了未参加试点的高级工班学生,第一名、第三名到第五名都被中级工班的学生夺得。而在全省的数控车、数控铣等赛项的比赛中,学生的竞赛成绩也提高得很快,数控车拿下了第一、第二名,数控铣拿下了第三、第四名,李成延副院长说这与实施一体化教学有很大关系。
而一体化教学的最大意义在于给教学带来了一场变革。它以“在工作中学习”为模式,通过来源于生产实践的典型工作的解决,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场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年上半年,学院组织了数控、电气、车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试点班的130名学生进行了一场技能竞赛,张宏伟院长对此次竞赛的评价是“集中展示了一体化试点班学生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一体化教学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19岁的刘娇婉是车工一体化试点中级工班的学生,是全班两名女生之一,老师对她的评价是“上机训练一年,就已经达到高级工水平”。她对记者说:“我从小就喜欢这个,所以才报了这个专业。”而一体化教学让她感到:“学习非常有针对性,自己学,自己动手,很有意思。”
我们不敢肯定,如果刘娇婉接受的是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她还会不会继续保有对自己专业的热爱,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体化教学让她实现了成长的加速度。
机加一体化教研室的负责人赵老师对记者说:“我理解一体化教学就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培养、自主创新。”人社部曾举办过三次机加一体化师资培训,赵老师也参加了三次培训,李成延副院长说:“我就是要让老师们把一体化教学吃透了,再加以实施。”
谈到自己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心得,赵老师总结了四点,一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想法,考虑他们的感受;二是多用赏识教育,哪怕作品不成功,老师也要想办法找到其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三是一体化教学把以前的课程体系都打散了,要让教学重新成一个系统,必须得找准点,这个点首先就是基础知识的建构;四是一体化教学要强调个性、创新,最忌千篇一律,否则将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赵老师边说边调出了一组照片,照片上是学生们早期的作品“开瓶器”。只见普通的“开瓶器”被摆出了造型,“黑涩会”“大白鲨”“鳄鱼队”“傲世”这些学生们给自己起的队名更让人忍俊不禁。“如果让学生们都做千篇一律的东西,他们很快就会厌倦了。”
精通一门技能很了不起,而能用一门技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了不起,如果能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并能融会贯通进行创新就是非常了不起。一体化教学就是沿着这样的能力培养阶梯,一步步更加接近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
自信来自实力。鞍山技师学院从夯实职业素养的基石,到职业能力的雕琢,通过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断探索与创新,让“职业人”的成长水到渠成,并给予学生持续发展的无穷后劲。
名校名片
鞍山技师学院是鞍山地区唯一一所集技能培训、学历教育、职业需求预测、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培训基地,也是鞍山市唯一一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开设有数控技术、焊接、轧钢、化工、机械加工、电气等33个专业(方向),其中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机械设备维修、铆焊加工是学院的特色精品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698人,其中正高级讲师8人,副高级讲师146人,中级职称382人,技师24人,实习指导教师124人,全日制在校学生近5000人。拥有德国先进的实习、实验设备,并设校内实习车间和实操教室38个,校外实习基地80多个。
学院着眼于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于2004年开始至今在鞍山地区教育行业内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于2007年至2010年实行了以“双证”“双师”“双元”“双聘”“双薪”为核心的“五双制”办学模式。2011年开始进行国家中职示范校创建,强化内涵建设与发展。目前,学生毕业率达到了100%,对口高考升学率达100%,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服务的满意率超过85%,学生获得相应等级技能资格证书和职业水平证书的比率达到了97%,培养出鞍山第一批学生技师13人,学生综合就业率达到98%以上,成为鞍山地区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