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落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夜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他才去医院做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药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钱能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病中神志不清说的胡话。谵,读zhān),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予,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精神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在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绝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合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卓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选自《延河》1981年第11期,有删改)
精彩点拨
这篇文章语言平实,质朴,却能戳中读者内心的柔软之处,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无疑是文中塑造的有血有肉的父亲形象。
人是平凡人,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如同文题“黄土”一样,默默无闻而又博大宽容,他身上几乎集中了中国老一辈农民的特点:勤劳、节俭、善良、老实、精神上贫困。事是平常事,文中所写的父亲看病时的节俭,重病时还牵挂农活,关心而弄不明白的国家大事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毫无独特感可言。
那文章为何有如此强的感染力?本文的强大的艺术魅力与巧用细节密不可分。
借助细节,叙事就不再浮泛,人物将不再平面。例如:
写父亲去看病时,“他问:‘一瓶药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作者抓住语言和神态上的这一细节,就轻易地将农民骨子里的节俭给刻画出来了。
“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这一琐碎的生活场景,让人颇感心酸,同时也形象地凸显了中国农民身上的勤劳的美德。
父亲临死前,“他默默地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作者抓住神态,将泪定格在那一瞬间。读了,无不让人潸然泪下。
正因为作者抓住了这些典型细节,父亲的形象才如此真实感人;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个性的父亲。
写作链接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关心的人,对他们都有一份真挚的情感,他们大多默默无闻,平凡而又平静地活着,所经历的事情也大多是一些平凡的瑣事,那么,如何将他们鲜活地展现在笔下?抓住细节来展示人物的个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何谓细节?细节就是指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如一个动作、一句言语、一个眼神等,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盘托出。
那么,如何运用细节?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方面入手。
鲁迅是运用细节描写的高手,现在就以他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等形象为例来阐述这个问题。
精选对话,即抓住某一典型语言进行细致描写。“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这一言语简短又具体,作者巧借此语,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立现文中,其效果胜过千言万语。
巧借动作。孔乙己前后去酒店,文章是这样写他付钱的,“便排出九文大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排”一“摸”,人物的处境迥然不同,前面假装阔绰,后来的穷困落魄,纤毫毕现。
细摹神态,即对人物表情的变化过程进行描绘。例如《祝福》中写道,“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作者独具慧眼,抓住“神气”“眼光”的变化,把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愚昧無知的祥林嫂内心展现无遗。
描写外貌。《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共有三次,初到鲁镇“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顺着眼”;再到鲁镇时,“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临死前,“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三次的“脸色”“眼睛”均不同,但寥寥数语,却把祥林嫂的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把她生命逐步走向死亡的过程描述出来,此处外貌细节的刻画,何其高妙!
…………
细节无处不在,关键是要学会观察,细心提炼。细节虽小,但作用不小;合理运用细节,会让我们的文章更精彩。
【张向群/供稿】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落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夜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他才去医院做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药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钱能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病中神志不清说的胡话。谵,读zhān),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予,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精神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在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绝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合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卓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选自《延河》1981年第11期,有删改)
精彩点拨
这篇文章语言平实,质朴,却能戳中读者内心的柔软之处,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无疑是文中塑造的有血有肉的父亲形象。
人是平凡人,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如同文题“黄土”一样,默默无闻而又博大宽容,他身上几乎集中了中国老一辈农民的特点:勤劳、节俭、善良、老实、精神上贫困。事是平常事,文中所写的父亲看病时的节俭,重病时还牵挂农活,关心而弄不明白的国家大事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毫无独特感可言。
那文章为何有如此强的感染力?本文的强大的艺术魅力与巧用细节密不可分。
借助细节,叙事就不再浮泛,人物将不再平面。例如:
写父亲去看病时,“他问:‘一瓶药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作者抓住语言和神态上的这一细节,就轻易地将农民骨子里的节俭给刻画出来了。
“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这一琐碎的生活场景,让人颇感心酸,同时也形象地凸显了中国农民身上的勤劳的美德。
父亲临死前,“他默默地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作者抓住神态,将泪定格在那一瞬间。读了,无不让人潸然泪下。
正因为作者抓住了这些典型细节,父亲的形象才如此真实感人;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个性的父亲。
写作链接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关心的人,对他们都有一份真挚的情感,他们大多默默无闻,平凡而又平静地活着,所经历的事情也大多是一些平凡的瑣事,那么,如何将他们鲜活地展现在笔下?抓住细节来展示人物的个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何谓细节?细节就是指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如一个动作、一句言语、一个眼神等,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盘托出。
那么,如何运用细节?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方面入手。
鲁迅是运用细节描写的高手,现在就以他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等形象为例来阐述这个问题。
精选对话,即抓住某一典型语言进行细致描写。“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这一言语简短又具体,作者巧借此语,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立现文中,其效果胜过千言万语。
巧借动作。孔乙己前后去酒店,文章是这样写他付钱的,“便排出九文大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排”一“摸”,人物的处境迥然不同,前面假装阔绰,后来的穷困落魄,纤毫毕现。
细摹神态,即对人物表情的变化过程进行描绘。例如《祝福》中写道,“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作者独具慧眼,抓住“神气”“眼光”的变化,把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愚昧無知的祥林嫂内心展现无遗。
描写外貌。《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共有三次,初到鲁镇“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顺着眼”;再到鲁镇时,“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临死前,“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三次的“脸色”“眼睛”均不同,但寥寥数语,却把祥林嫂的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把她生命逐步走向死亡的过程描述出来,此处外貌细节的刻画,何其高妙!
…………
细节无处不在,关键是要学会观察,细心提炼。细节虽小,但作用不小;合理运用细节,会让我们的文章更精彩。
【张向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