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171-01
背景:在主题活动“小宝宝”中,通过“我的小手”、“五官感知”、“小脚的朋友”等一系列活动,使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进一步巩固孩子们对身体各部分特征的认识,我们创设了游戏材料“送双胞胎回家”。
在游戏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娃娃玩具的造型图片、娃娃玩具的脚印路线等,旨在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娃娃的不同造型及脚印特征送入相应的家。
镜头一:游戏时间一开始,就有三个孩子争先恐后地来到了这个区角,开始摆弄起不同的娃娃玩具,虽然在这之前已经介绍过具体的玩法,可孩子们一玩起来,却忘了游戏规则,只是根据房间门上的图片送入相应的位置,我刚想去提醒他们时,就听到了栎儿像个指挥家似地对他们说:“你们不对了,不是这样的!”“那是怎么样的?”他们惊讶地对她看着,可她也一下子说不明白,不知如何来表达清楚具体的玩法,只是一个劲地摇头说:“不是这个样子的,你们错了!”接着走到我跟前,拉着我的手对我说:“老师,他们错了,不是这样玩的!”我蹲下身来,对她说:“那应该怎样玩呢?要不你去试试看,让他们看看你是怎么玩的,好吗?”“嗯!”只见栎儿脱了鞋子进入区角,挑了个小姑娘,用灵巧的小手把小姑娘变成了象房间门上的图片一模一样的造型,接着找到小姑娘的脚印,一步一步地找到了她的新家。
分析:3岁孩子对新鲜的事物总有着无比的好奇心,他们急于想玩,但他们并不在意玩的具体规则,只是追求一种新鲜感,所以掌握游戏规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或者是同伴的引领,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怎么玩,才能更好地玩。就如镜头一中,三个孩子只是被可爱的娃娃所吸引,忽略了玩游戏的规则,而此时同伴的引领就恰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代替了老师的直接介入,使孩子们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镜头二:孩子们知道了玩法后,就学着栎儿的样子玩了起来,将一个个娃娃玩具改变造型后送回了他们各自的新家,只听见有一个孩子突然冒出一句话:“要双胞胎的!”“双胞胎,2个!2个!”婷婷叫道。随后他们又找了一个娃娃玩具送进了新家,“2个了!2个了!变双胞胎了!”三个孩子都高兴地叫了起来,接着他们一一对应地又为其他玩具娃娃找家了,当所有的娃娃都找到家后,三个孩子跟我说:“老师,我们都把他们送回家了!”我点点头说:“你们有没有检查过呀?是不是都对了?是不是双胞胎?”话音刚落,孩子们就一间间的检查起来,“咦,这里怎么有3个娃娃?是谁放的呀?”“是我,是我!怎么了?”“是放双胞胎,2个!”“3个也不是都一模一样吗?也是双胞胎呀!”只看见婷婷把多余的一个拿了出来,可佳仪却不让拿,两人发生了冲突,只能求救于我。“其实双胞胎是指2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一双就是2个,比如一双袜子,是不是2个呀!3个一模一样的叫三胞胎,知道了吗?”佳仪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把多余的一个娃娃拿了出来。
分析:小班孩子与游戏材料进行互动时,他们所表达出来的零星话语只停留在表面,并非全懂,只是处于懵懂的阶段,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判断、分析,使他们在低结构的游戏活动中思维得到拓展和延伸,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反思:
一、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渗透游戏规则
兴趣是学习的向导,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强大的推动力。色彩鲜艳、活动多变、具体形象的对象特别能引起小班幼儿的注意和喜爱,激起他们的快乐和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来。在镜头一中,孩子们对新投入的游戏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对游戏的玩法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想法上,所以对于小班幼儿要适时地渗透游戏规则,让他们在游戏中慢慢地体验,学会按照游戏规则来玩,当然在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教师既是游戏活动的观察者,也是游戏活动的引导者,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的理解的能力相当有限,教师只有示范引领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镜头一中,教师不是直接进行干预,而是由孩子来发现问题,从而由孩子来解决问题,通过孩子之间的沟通和示范,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尽量让他们去发现问题,从而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拓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
3岁幼儿的理解认知能力是比较浅的,对事物的理解也是处于表面现象,要通过游戏的模式来开拓孩子的思维能力,就如镜头二中,孩子对双胞胎的意义出现了分歧,他们对其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一模一样的概念上,对“双”这个词的理解并不完全,只是教师在介绍游戏时简单对双胞胎进行了讲解,孩子们只记住了一模一样,而忘记了双胞胎只是代表2个的意思,因此,教师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教师要以形象、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事物,以简单的事物来代替复杂的事物,这样才能更快地被孩子所接受理解。
背景:在主题活动“小宝宝”中,通过“我的小手”、“五官感知”、“小脚的朋友”等一系列活动,使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进一步巩固孩子们对身体各部分特征的认识,我们创设了游戏材料“送双胞胎回家”。
在游戏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娃娃玩具的造型图片、娃娃玩具的脚印路线等,旨在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娃娃的不同造型及脚印特征送入相应的家。
镜头一:游戏时间一开始,就有三个孩子争先恐后地来到了这个区角,开始摆弄起不同的娃娃玩具,虽然在这之前已经介绍过具体的玩法,可孩子们一玩起来,却忘了游戏规则,只是根据房间门上的图片送入相应的位置,我刚想去提醒他们时,就听到了栎儿像个指挥家似地对他们说:“你们不对了,不是这样的!”“那是怎么样的?”他们惊讶地对她看着,可她也一下子说不明白,不知如何来表达清楚具体的玩法,只是一个劲地摇头说:“不是这个样子的,你们错了!”接着走到我跟前,拉着我的手对我说:“老师,他们错了,不是这样玩的!”我蹲下身来,对她说:“那应该怎样玩呢?要不你去试试看,让他们看看你是怎么玩的,好吗?”“嗯!”只见栎儿脱了鞋子进入区角,挑了个小姑娘,用灵巧的小手把小姑娘变成了象房间门上的图片一模一样的造型,接着找到小姑娘的脚印,一步一步地找到了她的新家。
分析:3岁孩子对新鲜的事物总有着无比的好奇心,他们急于想玩,但他们并不在意玩的具体规则,只是追求一种新鲜感,所以掌握游戏规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或者是同伴的引领,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怎么玩,才能更好地玩。就如镜头一中,三个孩子只是被可爱的娃娃所吸引,忽略了玩游戏的规则,而此时同伴的引领就恰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代替了老师的直接介入,使孩子们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镜头二:孩子们知道了玩法后,就学着栎儿的样子玩了起来,将一个个娃娃玩具改变造型后送回了他们各自的新家,只听见有一个孩子突然冒出一句话:“要双胞胎的!”“双胞胎,2个!2个!”婷婷叫道。随后他们又找了一个娃娃玩具送进了新家,“2个了!2个了!变双胞胎了!”三个孩子都高兴地叫了起来,接着他们一一对应地又为其他玩具娃娃找家了,当所有的娃娃都找到家后,三个孩子跟我说:“老师,我们都把他们送回家了!”我点点头说:“你们有没有检查过呀?是不是都对了?是不是双胞胎?”话音刚落,孩子们就一间间的检查起来,“咦,这里怎么有3个娃娃?是谁放的呀?”“是我,是我!怎么了?”“是放双胞胎,2个!”“3个也不是都一模一样吗?也是双胞胎呀!”只看见婷婷把多余的一个拿了出来,可佳仪却不让拿,两人发生了冲突,只能求救于我。“其实双胞胎是指2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一双就是2个,比如一双袜子,是不是2个呀!3个一模一样的叫三胞胎,知道了吗?”佳仪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把多余的一个娃娃拿了出来。
分析:小班孩子与游戏材料进行互动时,他们所表达出来的零星话语只停留在表面,并非全懂,只是处于懵懂的阶段,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判断、分析,使他们在低结构的游戏活动中思维得到拓展和延伸,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反思:
一、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渗透游戏规则
兴趣是学习的向导,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强大的推动力。色彩鲜艳、活动多变、具体形象的对象特别能引起小班幼儿的注意和喜爱,激起他们的快乐和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来。在镜头一中,孩子们对新投入的游戏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对游戏的玩法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想法上,所以对于小班幼儿要适时地渗透游戏规则,让他们在游戏中慢慢地体验,学会按照游戏规则来玩,当然在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教师既是游戏活动的观察者,也是游戏活动的引导者,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的理解的能力相当有限,教师只有示范引领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镜头一中,教师不是直接进行干预,而是由孩子来发现问题,从而由孩子来解决问题,通过孩子之间的沟通和示范,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尽量让他们去发现问题,从而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拓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
3岁幼儿的理解认知能力是比较浅的,对事物的理解也是处于表面现象,要通过游戏的模式来开拓孩子的思维能力,就如镜头二中,孩子对双胞胎的意义出现了分歧,他们对其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一模一样的概念上,对“双”这个词的理解并不完全,只是教师在介绍游戏时简单对双胞胎进行了讲解,孩子们只记住了一模一样,而忘记了双胞胎只是代表2个的意思,因此,教师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教师要以形象、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事物,以简单的事物来代替复杂的事物,这样才能更快地被孩子所接受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