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系统中的基本细胞,是党联系师生员工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深刻认识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紧迫性,改进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内容和方式,建立健全新的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使基层党组织在高校事业发展和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更加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现状
为全面了解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现状,课题组先后走访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处、湖北省高校工委组织处,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农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工业大学、黄冈师范学院8所高校;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和北京印刷学院5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270份;查阅了近5年公开出版的各高校党建工作的经验材料,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调研资料。
从整体上看,党的十七大以来,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实践如火如荼,体现出以下鲜明的特点:一是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大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认为联系和服务群众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推动高校科学发展、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意义重大,同时认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具有政治、组织、资源方面的特殊优势。二是实践上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例如,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热心服务社会,增强了党组织的辐射力,“红色1 1”“我为奥运添光彩”“爱心列车”等活动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部分高校在服务校内师生方面积极想办法,设立了“爱心基金”,制定了困难党员补助办法等。三是机制建设初见成效。部分高校系统研究制定了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如北京理工大学制定了《关于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实施办法》,北京服装学院制定了《北京服装学院党组织、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制度》等;更多的高校则是针对某方面的工作需要,研究制定了专项制度。
然而,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一是对于联系和服务群众内涵的认识不够深入。针对5所高校进行的调查表明,被调查者所在的党组织为群众提供的服务和帮助中,排名前3位的是:慰问生病或困难职工(73%)、教育培训(55%)、调解纷争(43%);而被调查者最关注的问题,排名前3位的是:心理健康(73%)、职业发展(69%)、理想信念(59%)。由此可见,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内容与群众需求之间的不对称,对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内涵认识还不够深入。二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形式比较单一。部分党组织采取“运动化”的方式,方式方法上追求整齐划一,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活动缺乏连续性、持久性。三是党组织资源整合能力相对较弱。例如,基层党组织整合行政、党务、学术等各类资源积极投入到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当中还远远不够,经费得不到系统的保障等。
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建设
1.促进发展机制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科学发展的核心就是学校事业的发展与师生个人发展的相互协调。发展是师生根本利益所在,也是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促进发展的机制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一是参与决策机制。基层党组织只有参与院(系)重要事项决策,才能起到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促进事业和师生个体发展,真正代表和服务群众的根本利益。近年来,部分高校在院(系)管理中一直没有理顺学术管理、行政管理与党组织的关系,存在较突出的“重行政,轻学术和党务”的倾向。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目前部分高校实行了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这是对院(系)改革、建设和发展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决策机制,已成为基层党组织参与决策的有效途径。
二是思想动员机制。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优势之一,就是强大的思想动员能力,这是促进院(系)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基层党组织应紧密围绕教学科研中心工作,通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开展基层党组织活动、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充分发挥党内民主,为完成育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三是成长引导机制。如何引导师生将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定位成长目标、科学设定发展路径,是基层党组织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组织氛围。因此,基层党组织重点应从思想引领、氛围营造入手,与行政、业务组织积极配合,大力促进师生成长。
2.利益协调机制
高校内部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小社会”,不同部门之间、不同专业之间、不同岗位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乃至党群之间都会由于身份、利益需求的差异产生矛盾。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利益协调功能,建立一整套促进和谐的利益协调机制。
一是利益表达机制。利益的协调首先在于利益的充分表达。高校的民主氛围比较浓厚,各种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比较畅通,如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领导接待日制度、领导联系基层制度等,都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部分高校正在试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配套制定了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度、提议制度、向党代会代表征求意见制度等,这为党代会代表了解、表达民意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制度性的平台,受到普遍欢迎。
二是民主决策机制。民主决策是保障各方利益得到尊重和实现平衡的关键。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这为建立民主决策机制指明了方向。高校是高素质人才汇集之地,广大师生无论从参与决策的意愿还是能力,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应积极加以引导和运用。
三是冲突解决机制。利益型矛盾的产生、发展、激化有一定的规律,如何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是解决矛盾的根本要求。基层党组织应该密切关注群众的利益要求,发现矛盾就要及时做工作,通过思想教育、调解等柔性的和疏导性的办法来化解矛盾。基层稳定和谐才会有助于整个校园的和谐。
3.人文关怀机制
近年来,高校经历了快速转型期,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使师生承受了远大于从前的压力,体现在教师职业发展和职称评定、学生考试就业、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心理上的重负不但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广,与师生有着广泛联系,应该建立人文关怀机制。
一是思想动态调研机制。深入了解师生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困难,是联系和服务群众重要的基础工作。思想动态调研机制应该既包括对师生整体的、普遍的、常规的调研分析,也包括党组织、党员通过个人谈心等方式,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通过将上述信息进行汇集和梳理,基层党组织对师生整体和个体情况才能有准确的把握。
二是心理疏导机制。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主动提供思想服务,通过网络、校报、展览、主题活动等方式就热点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做出正面积极的解答,化解师生普遍感到困惑的理论难题。此外,还应发挥组织关怀和心理调解功能,组织的关心和帮助可能是一句真诚的问候或是一次组织谈话,能够“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也可能是一次集体活动,能够深入交流,互相启迪。
三是困难解决机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是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途径,如走访、慰问和补助困难党员、群众,帮助毕业生就业,资助贫困生等。基层党组织或通过自身努力,或与行政、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共同解决师生面临的各种困难。
4.党内民主机制
实现党内民主既是党员的政治需求,也是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途径。健全和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内民主机制,除前面已经提到的党代表任期制、重大决策咨询论证制度等形式外,重点应考虑以下3个方面:
一是党员民主素质培养机制。党员的民主素质是扩大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内民主的重要基础,其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民主有根本区别,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明确党员自身的权力与义务,正确行使民主权力和履行职责,都需要党员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思考。高校师生党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接触大量外部信息,思想活跃,观念多元化。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注意思想引导,通过加强对党员的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党员民主素质。
二是党务公开机制。党务公开是落实党员和群众知情权,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满足党员民主需要的重要举措。目前,许多高校都开展了这方面的试点工作。今年初,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务公开工作的意见(试行)》,将大力推进北京各高校党务公开工作的进程。
三是党员权利保障机制。《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对于党员权利保障作出了明确规定,这是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逐步扩大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正常行使自己的权利,增强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高校基层党组织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落实细则;同时,应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履行保障党员权利的职责。
5.监督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长效机制,需要不断完善监督保障机制。
从保障机制来看,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一是组织保障。只有将这项工作视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才能广泛动员广大党员积极参与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通过基层党组织耐心细致的工作,特别是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使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并逐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服务的质量。
二是时间保障。应将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保证时间,定期开展;同时,还可以将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与日常行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中心工作开展。
三是经费保障。一方面可划拨部分党费,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经费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可动员广大党员自愿捐助,设立“帮扶基金”。此外,还可以争取行政方面的支持,如各单位“创收经费”的支持,特别是专项方面的资金支持;或是争取社会支持,特别是在服务学生方面,可以争取企业的捐资助学等。
从监督机制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督促检查。将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情况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制定专门的考核评价制度;或将此项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内,进行重点检查。
二是营造氛围。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归根结底要通过每位党员来实现,因此加强党员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自觉投入到联系和服务群众中,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
处理好四个关系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要注意处理好4个方面的关系:
1.服务群众与组织群众的关系
“服务群众”是目的。以服务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应有之义。“组织群众”是手段。通过凝聚人心、动员力量,带领广大师生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是与服务群众的目的相一致的。只有这二者相一致,基层党组织才能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在现实中,有的基层党组织或者出于对群众需要的不了解,或出于不科学、不正确的政绩观,往往将这二者本末倒置,甚至使二者对立起来。轻者出现“费力不讨好”“群众不买账”的现象;重者则被群众批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产生恶劣影响。
2.服务群众与服务社会的关系
服务群众与服务社会二者必须兼顾,这是由高校的功能定位所决定的。服务群众是师生共同成长,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服务社会则是高校实现三大功能,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的需要。做好,二者可以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如果将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仅仅局限于校内,或只重视校外,都是片面的,将大大限制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而在部分高校的实践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两种倾向。
3.服务群众的意愿与能力的关系
在实践中,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意愿与能力之间常常不平衡。有的基层党组织有强烈的服务意愿,但缺乏相应的资金、人才或技能,找不到很好的切入点;有的基层党组织虽然有明显的能力优势,服务群众的意识却很淡薄。这其实凸显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在联系和服务群众中的两大不足。服务群众的意愿需要基层党组织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引导,使党员不断提高认识,将联系和服务群众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服务群众的能力则需要基层党组织不断挖掘资源和提升水平,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切入点,提高服务效果。
4.服务群众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应该既有长远规划又有阶段性要求,既有明确目标又有解决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要把帮助群众解决近期困难与“建机制打基础”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有利于群众的长远利益。对问题的解决不能推诿扯皮、敷衍了事,要善始善终,不能搞短期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信任,做到让群众满意。
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是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形式,是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创造力之源,是必须长期坚持、不断深化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建立系统、配套的长效机制,才能使这项工作扎实走向深入。
注:本课题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党建、思政及稳定工作》委托研究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责任编辑:赵英臣]
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现状
为全面了解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现状,课题组先后走访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处、湖北省高校工委组织处,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农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工业大学、黄冈师范学院8所高校;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和北京印刷学院5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270份;查阅了近5年公开出版的各高校党建工作的经验材料,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调研资料。
从整体上看,党的十七大以来,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实践如火如荼,体现出以下鲜明的特点:一是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大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认为联系和服务群众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推动高校科学发展、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意义重大,同时认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具有政治、组织、资源方面的特殊优势。二是实践上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例如,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热心服务社会,增强了党组织的辐射力,“红色1 1”“我为奥运添光彩”“爱心列车”等活动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部分高校在服务校内师生方面积极想办法,设立了“爱心基金”,制定了困难党员补助办法等。三是机制建设初见成效。部分高校系统研究制定了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如北京理工大学制定了《关于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实施办法》,北京服装学院制定了《北京服装学院党组织、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制度》等;更多的高校则是针对某方面的工作需要,研究制定了专项制度。
然而,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一是对于联系和服务群众内涵的认识不够深入。针对5所高校进行的调查表明,被调查者所在的党组织为群众提供的服务和帮助中,排名前3位的是:慰问生病或困难职工(73%)、教育培训(55%)、调解纷争(43%);而被调查者最关注的问题,排名前3位的是:心理健康(73%)、职业发展(69%)、理想信念(59%)。由此可见,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内容与群众需求之间的不对称,对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内涵认识还不够深入。二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形式比较单一。部分党组织采取“运动化”的方式,方式方法上追求整齐划一,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活动缺乏连续性、持久性。三是党组织资源整合能力相对较弱。例如,基层党组织整合行政、党务、学术等各类资源积极投入到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当中还远远不够,经费得不到系统的保障等。
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建设
1.促进发展机制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科学发展的核心就是学校事业的发展与师生个人发展的相互协调。发展是师生根本利益所在,也是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促进发展的机制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一是参与决策机制。基层党组织只有参与院(系)重要事项决策,才能起到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促进事业和师生个体发展,真正代表和服务群众的根本利益。近年来,部分高校在院(系)管理中一直没有理顺学术管理、行政管理与党组织的关系,存在较突出的“重行政,轻学术和党务”的倾向。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目前部分高校实行了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这是对院(系)改革、建设和发展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决策机制,已成为基层党组织参与决策的有效途径。
二是思想动员机制。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优势之一,就是强大的思想动员能力,这是促进院(系)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基层党组织应紧密围绕教学科研中心工作,通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开展基层党组织活动、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充分发挥党内民主,为完成育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三是成长引导机制。如何引导师生将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定位成长目标、科学设定发展路径,是基层党组织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组织氛围。因此,基层党组织重点应从思想引领、氛围营造入手,与行政、业务组织积极配合,大力促进师生成长。
2.利益协调机制
高校内部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小社会”,不同部门之间、不同专业之间、不同岗位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乃至党群之间都会由于身份、利益需求的差异产生矛盾。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利益协调功能,建立一整套促进和谐的利益协调机制。
一是利益表达机制。利益的协调首先在于利益的充分表达。高校的民主氛围比较浓厚,各种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比较畅通,如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领导接待日制度、领导联系基层制度等,都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部分高校正在试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配套制定了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度、提议制度、向党代会代表征求意见制度等,这为党代会代表了解、表达民意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制度性的平台,受到普遍欢迎。
二是民主决策机制。民主决策是保障各方利益得到尊重和实现平衡的关键。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这为建立民主决策机制指明了方向。高校是高素质人才汇集之地,广大师生无论从参与决策的意愿还是能力,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应积极加以引导和运用。
三是冲突解决机制。利益型矛盾的产生、发展、激化有一定的规律,如何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是解决矛盾的根本要求。基层党组织应该密切关注群众的利益要求,发现矛盾就要及时做工作,通过思想教育、调解等柔性的和疏导性的办法来化解矛盾。基层稳定和谐才会有助于整个校园的和谐。
3.人文关怀机制
近年来,高校经历了快速转型期,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使师生承受了远大于从前的压力,体现在教师职业发展和职称评定、学生考试就业、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心理上的重负不但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广,与师生有着广泛联系,应该建立人文关怀机制。
一是思想动态调研机制。深入了解师生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困难,是联系和服务群众重要的基础工作。思想动态调研机制应该既包括对师生整体的、普遍的、常规的调研分析,也包括党组织、党员通过个人谈心等方式,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通过将上述信息进行汇集和梳理,基层党组织对师生整体和个体情况才能有准确的把握。
二是心理疏导机制。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主动提供思想服务,通过网络、校报、展览、主题活动等方式就热点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做出正面积极的解答,化解师生普遍感到困惑的理论难题。此外,还应发挥组织关怀和心理调解功能,组织的关心和帮助可能是一句真诚的问候或是一次组织谈话,能够“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也可能是一次集体活动,能够深入交流,互相启迪。
三是困难解决机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是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途径,如走访、慰问和补助困难党员、群众,帮助毕业生就业,资助贫困生等。基层党组织或通过自身努力,或与行政、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共同解决师生面临的各种困难。
4.党内民主机制
实现党内民主既是党员的政治需求,也是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途径。健全和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内民主机制,除前面已经提到的党代表任期制、重大决策咨询论证制度等形式外,重点应考虑以下3个方面:
一是党员民主素质培养机制。党员的民主素质是扩大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内民主的重要基础,其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民主有根本区别,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明确党员自身的权力与义务,正确行使民主权力和履行职责,都需要党员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思考。高校师生党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接触大量外部信息,思想活跃,观念多元化。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注意思想引导,通过加强对党员的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党员民主素质。
二是党务公开机制。党务公开是落实党员和群众知情权,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满足党员民主需要的重要举措。目前,许多高校都开展了这方面的试点工作。今年初,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务公开工作的意见(试行)》,将大力推进北京各高校党务公开工作的进程。
三是党员权利保障机制。《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对于党员权利保障作出了明确规定,这是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逐步扩大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正常行使自己的权利,增强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高校基层党组织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落实细则;同时,应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履行保障党员权利的职责。
5.监督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长效机制,需要不断完善监督保障机制。
从保障机制来看,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一是组织保障。只有将这项工作视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才能广泛动员广大党员积极参与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通过基层党组织耐心细致的工作,特别是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使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并逐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服务的质量。
二是时间保障。应将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保证时间,定期开展;同时,还可以将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与日常行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中心工作开展。
三是经费保障。一方面可划拨部分党费,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经费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可动员广大党员自愿捐助,设立“帮扶基金”。此外,还可以争取行政方面的支持,如各单位“创收经费”的支持,特别是专项方面的资金支持;或是争取社会支持,特别是在服务学生方面,可以争取企业的捐资助学等。
从监督机制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督促检查。将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情况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制定专门的考核评价制度;或将此项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内,进行重点检查。
二是营造氛围。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归根结底要通过每位党员来实现,因此加强党员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自觉投入到联系和服务群众中,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
处理好四个关系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要注意处理好4个方面的关系:
1.服务群众与组织群众的关系
“服务群众”是目的。以服务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应有之义。“组织群众”是手段。通过凝聚人心、动员力量,带领广大师生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是与服务群众的目的相一致的。只有这二者相一致,基层党组织才能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在现实中,有的基层党组织或者出于对群众需要的不了解,或出于不科学、不正确的政绩观,往往将这二者本末倒置,甚至使二者对立起来。轻者出现“费力不讨好”“群众不买账”的现象;重者则被群众批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产生恶劣影响。
2.服务群众与服务社会的关系
服务群众与服务社会二者必须兼顾,这是由高校的功能定位所决定的。服务群众是师生共同成长,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服务社会则是高校实现三大功能,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的需要。做好,二者可以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如果将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仅仅局限于校内,或只重视校外,都是片面的,将大大限制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而在部分高校的实践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两种倾向。
3.服务群众的意愿与能力的关系
在实践中,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意愿与能力之间常常不平衡。有的基层党组织有强烈的服务意愿,但缺乏相应的资金、人才或技能,找不到很好的切入点;有的基层党组织虽然有明显的能力优势,服务群众的意识却很淡薄。这其实凸显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在联系和服务群众中的两大不足。服务群众的意愿需要基层党组织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引导,使党员不断提高认识,将联系和服务群众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服务群众的能力则需要基层党组织不断挖掘资源和提升水平,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切入点,提高服务效果。
4.服务群众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应该既有长远规划又有阶段性要求,既有明确目标又有解决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要把帮助群众解决近期困难与“建机制打基础”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有利于群众的长远利益。对问题的解决不能推诿扯皮、敷衍了事,要善始善终,不能搞短期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信任,做到让群众满意。
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是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形式,是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创造力之源,是必须长期坚持、不断深化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建立系统、配套的长效机制,才能使这项工作扎实走向深入。
注:本课题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党建、思政及稳定工作》委托研究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责任编辑:赵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