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质疑问难”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ss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其中“质疑问难”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是许多教师广泛接受运用的。但是“质疑问难”给语文课堂带来一番新景象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困惑。学生怎样“质疑问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教师要精心布置预习任务
  教师在上新课之前,要精心布置预习任务,对离学生生活较近的课文,可以布置学生直接观察了解。如在上三年级的《金色的草地》这课时,我向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让父母带你到住家附近认一认蒲公英,并分三种时候去观察它:早上、中午、晚上,看蒲公英花有什么变化?这些农村的学生,听了我布置的预习任务,兴趣一下就来了。上课时,在引导学生领会草地的美景后,一位学生说:“老师,蒲公英花那么美丽,小男孩干嘛要揪它呀?他真是个坏孩子。”我微笑着说:“他不是一个坏孩子,只是一个因贪玩而做错事的孩子。你们会不会揪蒲公英呀?”一个男生说:“我不揪它,昨天我去观察蒲公英的时候,风一吹,花儿轻轻点头,像是在和我打招呼,它是我的朋友,我不会伤害它。”一位女生说:“蒲公英又好看又有香味,闻起来真舒服,我也不会揪它。”另一位男生说:“我妈妈说,蒲公英是一种药,熬汤喝可以治毒疮,我也不会揪它,我要保护它。”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让学生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对于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的课文,我在布置预习时,要学生去查阅资料,或者我把有关的知识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让学生了解课文中“非语文”的知识,比如《喜爱音乐的白鲸》一课,我布置的预习任务是了解鲸的有关知识。
  通过精心地布置预习任务,扫清了课文理解的障碍,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给语文课减少了许多“非语文”话题。
  二、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巧妙解疑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难点,明确这堂课的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教师的“质疑问难”。其次,教师要预设学生的“质疑问难”,收集各种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做好知识储备,以防学生“质疑问难”时手忙脚乱。
  我在上《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当理解完古诗内容后,一位男生进行了质疑:为什么诗人要用“明月何时照我还?”而不用“星星何时照我还?”这个问题并不在我的教学预设中。一位学生回答说:“星星没有月亮亮。”那位男生不服地说:“没有月亮亮,可星星还是挂在天空,你看,它一闪一闪多可爱。”众生愣住,没人反驳,我接着回答:“对呀,星星一闪一闪的,真是可爱,那么多的星星就像无数个调皮的孩子。可此时王安石却是孤零零的一个人站在岸上遥望家乡,你们说那调皮的星星符合王安石此时的心境吗?”众生:“不符合。”我接着追问:“谁符合呢?”生答:“月亮符合。月亮也是孤孤单单的。”我进一步说明:“对,明亮的月亮为大地洒下清冷的光辉,王安石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感觉只有月亮在陪伴着他,于是才有‘明月何时照我还?’”尽管学生听了我的解释没有异议,但我知道这理由还不够充分。后来,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到,古时候,明月是美好、圣洁的象征,古人常用明月作诗,寄托自己美好的心愿。第二天,我把这些知识向同学们作了补充说明。
  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的这些“节外生枝”的质疑问难,只要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有了高超的课堂调控策略,就会对这些“节外生枝”进行巧妙地修剪,这些预设外的“枝”也会结出丰硕的生成“之果”。
  三、 运用“质疑问难”的教学方法要准确恰当
  教师在课堂中,不要为了片面追求表面繁荣,就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大量运用“质疑问难”。当然教师在施教时也切不可墨守成规,而必须关注学情,结合课文实际,灵活自如地因地制宜、因课制宜、因生制宜。只有这样,“质疑问难”这种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兴趣,才能达到发展思维,积极探究的目的。
  “质疑问难”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不要让学生为了质疑而质疑,为了应付而质疑,避免教师、学生把“质疑问难”当作“作秀”表演,唯有务实的教风、学风才能创造高效的课堂。
  当然,我们在上语文课时尽管精心布置预习任务,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还是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非语文”话题,这时教师千万不要支支吾吾搪塞过去,或者漠然视之,甚至斥责“与语文课无关的问题,下课再问”。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更为重要,面对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也许你的宽容和解答,会创造一个奇迹。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新科学校)
其他文献
从小,做老师就是我的梦想。从最开始对老师的崇拜,到上大学后对老师这个职业的喜爱,直到真正当了两年的老师以后,才真切地体会到了老师工作的繁琐、以及沉重的责任。虽然每天
一、 反复朗读吟诵,不知不觉意难忘  诗歌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通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有助于理解诗意,进入诗的意境,这种效果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达不到的。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过:“情感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字意义反在其次。文字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所以,朗读、吟诵是诗歌教学的法宝。一位教师在教学二上《水乡歌》时,关注到这首诗的一问一答,颇有情趣,就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朗
一、 读透文本,寻觅话题  钻研教材,读透文本,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才能依据教材特点,找到最佳切合的教学话题。  首先,应该结合“课标”读文本,把握文章主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更是指导语文课堂教学的纲和本。因此,教师必须认认真真地去阅读。尤其是对文本的阅读,教师如果能在读文前仔仔细细地把“课标”看一看,就可以少走弯路;读文时,再想一想“课
1976年,我在南京市鼓楼区渊声巷小学任“戴帽子”初中班班主任,兼教初一语文。所谓“戴帽子”班,是由于当时南京市初中教师缺乏,市教育局就把初一的课程下移到小学里来教,也就是小学七年级。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全国人民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不久,党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造“毛主席纪念堂”。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怀念之情,报上不停地报道各地人民把最能代表自己家乡的珍品寄往北京。如北京房山县洁
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时要注意从细微关键处入手下面,下面结合苏教版五上《诺贝尔》一课的教学,说说如何让学生细细品味,读出文字的温度。  一、 把短词读长,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教学“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一段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毫不气馁”是什么意思?  生:一点儿也不放弃、不退缩。  师:文中是写诺贝尔面对什么不放弃、不退缩?  生:面对恐怖的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