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研究和探讨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通过联系时事、重视实践等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地理教学;素质教育;素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笔者根据多年一线地理教学实践和经验,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突出如下几个方面。
一、转观念,重素养
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地理教师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紧密围绕高考,就会产生极端:大家都在强调“填鸭式”的地理知识教学,以求得考试的高分数;一些教师既不潜心钻研教材.也不注重學法指导。然而地理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公民的地理素养,而不单单是为升学服务。因此,改变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二、提效率,改方法
实施素质教育是地理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地理教师必须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具体来说,教师应分析学情,为不同层次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变曾经的“教学组织、提问复习、新课讲授、巩固复习、作业布置”的老模式为“情境导入、问题探究、表述交流、互动展示、测评提高”的新教法。
三、联时事,广吸收
教材以及教学大纲都是平时地理教学的指向标。但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够包含更新变化了的地理知识。地理教材中往往也存在一些明显过时的知识点。教材中的知识与当今社会形势也有不相吻合的情况。一味地照本宣科而不多元吸收最新的地理知识,这是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瓶颈,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和与时俱进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地理教师要教得“灵活”,学生也要学得“鲜活”,要求我们努力克服教材的滞后性,用身边鲜活的地理实例来讲解地理知识,使学生将地理知识的学习与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事结合起来,学习身边鲜活的地理知识。
四、挖素材,塑品德
“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地理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1.德育素材可以源于教材,但要高于教材。德育素材在地理教材中是极其丰富的,有些明显,有些隐含,然而教材只是德育素材的资源之一。例如,教学我国的自然资源,我们可以首先点明“我国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位居世界前列”,让学生对我国的自然资源有个总体的了解,然后通过对地形、土壤、水文、气候、植物、地表景观等要素的综合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广袤的国土、种类繁多的资源、丰富多彩的地貌形态、生物的多样性等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地矛盾尖锐、山地多平原少、耕地资源极其不足,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这些不利因素又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通过上述分析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
2.
依据课本中的案例分析和问题研究等素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情感价值观教育。结合我国国情,灵活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地理实例进行具体分析,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寓德育于智育之中”,让学生真正学到身边的地理。
五、重实践,提能力
素质教育“是将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播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三者为一体,使学生在思想、文化、身体、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融合,从而完善人格、开发潜能、发挥特长,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教育”。然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以前,我们往往强调“填鸭式教育”,由于只注重考试分数,教师往往强调和灌输海量的地理知识,忽视学生应用地理知识有效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即使一部分学生有很高的考试分数,也不会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地理问题。例如,我们组织学生户外宿营,有些学生平时课堂中对“等高线”的判断掌握很好,但在大自然中便分不清哪是陡崖、鞍部、分水岭。在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重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自己身边的地理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研究和探讨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素质教育;素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笔者根据多年一线地理教学实践和经验,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突出如下几个方面。
一、转观念,重素养
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地理教师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紧密围绕高考,就会产生极端:大家都在强调“填鸭式”的地理知识教学,以求得考试的高分数;一些教师既不潜心钻研教材.也不注重學法指导。然而地理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公民的地理素养,而不单单是为升学服务。因此,改变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二、提效率,改方法
实施素质教育是地理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地理教师必须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具体来说,教师应分析学情,为不同层次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变曾经的“教学组织、提问复习、新课讲授、巩固复习、作业布置”的老模式为“情境导入、问题探究、表述交流、互动展示、测评提高”的新教法。
三、联时事,广吸收
教材以及教学大纲都是平时地理教学的指向标。但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够包含更新变化了的地理知识。地理教材中往往也存在一些明显过时的知识点。教材中的知识与当今社会形势也有不相吻合的情况。一味地照本宣科而不多元吸收最新的地理知识,这是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瓶颈,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和与时俱进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地理教师要教得“灵活”,学生也要学得“鲜活”,要求我们努力克服教材的滞后性,用身边鲜活的地理实例来讲解地理知识,使学生将地理知识的学习与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事结合起来,学习身边鲜活的地理知识。
四、挖素材,塑品德
“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地理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1.德育素材可以源于教材,但要高于教材。德育素材在地理教材中是极其丰富的,有些明显,有些隐含,然而教材只是德育素材的资源之一。例如,教学我国的自然资源,我们可以首先点明“我国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位居世界前列”,让学生对我国的自然资源有个总体的了解,然后通过对地形、土壤、水文、气候、植物、地表景观等要素的综合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广袤的国土、种类繁多的资源、丰富多彩的地貌形态、生物的多样性等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地矛盾尖锐、山地多平原少、耕地资源极其不足,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这些不利因素又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通过上述分析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
2.
依据课本中的案例分析和问题研究等素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情感价值观教育。结合我国国情,灵活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地理实例进行具体分析,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寓德育于智育之中”,让学生真正学到身边的地理。
五、重实践,提能力
素质教育“是将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播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三者为一体,使学生在思想、文化、身体、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融合,从而完善人格、开发潜能、发挥特长,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教育”。然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以前,我们往往强调“填鸭式教育”,由于只注重考试分数,教师往往强调和灌输海量的地理知识,忽视学生应用地理知识有效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即使一部分学生有很高的考试分数,也不会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地理问题。例如,我们组织学生户外宿营,有些学生平时课堂中对“等高线”的判断掌握很好,但在大自然中便分不清哪是陡崖、鞍部、分水岭。在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重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自己身边的地理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研究和探讨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