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实现人类丰富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也要完成人类美好精神与道德的传承。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历史学科发挥着极其独特而重要的功能。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育人平台,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思想、精神、道德的源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充分发掘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发挥这门学科的育人功能,激活我们的历史教学。下面,笔者结合当今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粗浅认识。
1 关注历史对现实的启示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一座人类思想与精神的宝库,我们遨游其中,我们要注意发掘那些对现实、未来具有深刻启示作用的历史宝藏,抹去历史的尘垢,让它们熠熠生辉,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这类“宝藏”不胜枚举,这里略举几例。
1.1 改革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中外历史发展的许多关键时刻,多次改革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管仲改革促使齐国的强大,使齐桓公实现首霸;商鞅变法促使秦国的强大,促进了秦的统一;王安石变法促进北宋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大化改新、明治维新分别使日本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而后者还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一跃而成为亚洲强国;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并避免了美国的法西斯化……这些生动的史实都告诉我们,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
1.2 维护统一是国家最根本的利益。古今中外任何国家,维护统一,避免分裂,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深得民心,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使它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实现了它们的强国之梦;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统一,避免了分裂,也排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使美国迅速赶超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林肯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受尊重的总统……这些生动的史实都提示我们,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现今国共两党若能实现第三次合作,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是中华民族之幸、人民之福。
1.3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各兄弟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发展、血浓于水。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维护民族团结,有许多维护民族团结的经典史实:西汉时的和亲政策及昭君出塞缓和了民族矛盾,使汉匈两族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友好,王昭君名垂青史,为后人所称道;唐朝时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不仅促进了唐蕃人民的和平友好,而且把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技术传入吐蕃,成为了维护民族团结的典范……这些经典史实告诉我们,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藏独”、“疆独”活动不得人心,必然失败。
1.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历史的发展道路上,已经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而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体现在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也体现在耕作技术、灌溉技术的不断改进。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的推广使用;翻车、曲辕犁、筒车的发明浓缩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也体现了农业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而大量“机器”的出现,几乎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相继进入“蒸汽时代”、“电器时代”,实现了生产力的再次飞跃。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人类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逐渐被人们所应用,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这些史实提示我们,要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要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落后就要挨打,强国必重科技。
2 感悟现实对历史的反映
历史是一种积淀,是几千年来人类知识、经验、物质、文化的积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让他们从现实世界中感知历史,激发他们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这里也略举几例。
2.1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知历史。生活中离不开“衣”、“食”、“住”、“行”,而日常的“衣”、“食”、“住”、“行”蕴含着许多的历史信息。首先是“衣”,我们的祖先最初以树叶、树皮为衣;后来以兽皮为衣;进入原始农耕时代,人们有了麻布、麻衣;再后来有了棉布、棉衣;直到明朝时期,棉衣才被人们广泛使用;近代化学诞生之后,才有了复合材料为主的衣物,有了现代花色各样、五彩缤纷的衣物。其次是“食”,人们最初以采集野果、野菜、狩猎的收获为食;进入原始农耕时代之后,人们开始种植粮食、蔬菜,南方的人们有了水稻,北方的人们有了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地区;到夏、商时代,麦、黍等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有了,但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不是我国自有的,而是明朝时来源于美洲。再次是“住”,我们的祖先最初靠山洞来遮风挡雨,但经常迁移,进入原始农耕时代之后,人们才开始了定居生活,学会了盖房子,南、北方的人们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分别建成了干栏式房子和半地穴式房子,而我们今天楼房的原型就是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子。最后是“行”,人们很早就懂得借助交通工具来出行,原始农耕时代已经有了“船”;夏、商时期有了车,而火车与轮船、汽车与飞机等近、现代交通工具分别是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列火车、第一艘轮船、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都可以作为很好的历史素材向学生加以说明,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知道,“衣”、“食”、“住”、“行”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人类的进步,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更要让学生懂得,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处处透露出历史的信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2 让学生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感知历史。人类的思想意识存在着密切的传承关系,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其中,孔子创造的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它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仁”、“义”、“礼”、“智”、“信”成为了历代中国人做人的理想与追求,但其保守,恪守中庸之道的思想意识也处处束缚着中国人的创造力;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甲午战争之后,西方的各种思潮涌入中国,中国人开始追求民主、自由,希望摆脱封建束缚;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让学生知道,人们的思想意识反映着时代的特征,也会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面对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意识,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代同进步、共发展。
2.3 让学生从历史文物中感知历史。当代学生,信息来源渠道很多,书本、网络、媒体上,可以接触到许多的历史文物,这些历史文物穿过时空隧道,向现代人述说着过去的历史,实现古今时代的对话。半坡彩陶盆向人们述说着七千年前我们祖先的制陶艺术;司母戊大方鼎和商四羊方尊向人们述说着三千多年前青铜文化的辉煌;越王勾践剑向人们述说着吴越争霸的历史;清明上河图为人们再现出北宋时代河南开封人们生活的画卷;朱德用过的扁担向人们述说着井冈山斗争的艰辛和革命领袖的豪迈气概……要让学生懂得,这许许多多的历史文物述说的,分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它们都是有生命气息的,要听懂它们带来的历史回音。
2.4 让学生从历史遗址中感知历史。对于某些历史事件,若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一定能使他们获得不一样的感受,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北京人遗址定能让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对祖先与自然的斗争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殷墟遗址定能让学生惊叹商文化的繁荣和中国古文字的唯美;长城遗址定能让学生感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雄浑气魄;圆明园遗址定能让学生看到侵略者的无耻,感知中国近代史的悲凉;泸定桥遗址定能让学生感受长征途中红军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及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3 教学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历史与现实相隔着遥远的时空,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就是要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我们在现实中找寻历史的影子,让历史更好地服务于现实,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能听懂遥远历史的回音,关注当今时代的发展,引导学生立足现实、感悟历史。
在备课过程中,历史教师必须对历史素材进行精心的加工、过滤、引申。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确定教学目的、教学重点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以此为基础,进行必要的引申,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沟通。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课堂形式,多用启发式教学,多让学生思考、多和学生交流,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流。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多媒体教学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将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历史事件直观地呈现出来,为历史与现实的交流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应当多用多媒体教学。
在作业布置的问题上,要立足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要鼓励学生把学到的历史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找寻生活中的历史。
总之,要让学生喜欢历史学科,要激活历史教学,就必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知识的意义,感受到学习历史知识的快乐。要实现这一目标,历史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在“教”与“学”中仔细聆听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对话中感悟历史、在对话中理解现实、在对话中展望未来。
1 关注历史对现实的启示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一座人类思想与精神的宝库,我们遨游其中,我们要注意发掘那些对现实、未来具有深刻启示作用的历史宝藏,抹去历史的尘垢,让它们熠熠生辉,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这类“宝藏”不胜枚举,这里略举几例。
1.1 改革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中外历史发展的许多关键时刻,多次改革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管仲改革促使齐国的强大,使齐桓公实现首霸;商鞅变法促使秦国的强大,促进了秦的统一;王安石变法促进北宋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大化改新、明治维新分别使日本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而后者还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一跃而成为亚洲强国;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并避免了美国的法西斯化……这些生动的史实都告诉我们,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
1.2 维护统一是国家最根本的利益。古今中外任何国家,维护统一,避免分裂,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深得民心,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使它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实现了它们的强国之梦;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统一,避免了分裂,也排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使美国迅速赶超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林肯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受尊重的总统……这些生动的史实都提示我们,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现今国共两党若能实现第三次合作,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是中华民族之幸、人民之福。
1.3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各兄弟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发展、血浓于水。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维护民族团结,有许多维护民族团结的经典史实:西汉时的和亲政策及昭君出塞缓和了民族矛盾,使汉匈两族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友好,王昭君名垂青史,为后人所称道;唐朝时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不仅促进了唐蕃人民的和平友好,而且把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技术传入吐蕃,成为了维护民族团结的典范……这些经典史实告诉我们,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藏独”、“疆独”活动不得人心,必然失败。
1.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历史的发展道路上,已经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而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体现在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也体现在耕作技术、灌溉技术的不断改进。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的推广使用;翻车、曲辕犁、筒车的发明浓缩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也体现了农业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而大量“机器”的出现,几乎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相继进入“蒸汽时代”、“电器时代”,实现了生产力的再次飞跃。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人类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逐渐被人们所应用,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这些史实提示我们,要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要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落后就要挨打,强国必重科技。
2 感悟现实对历史的反映
历史是一种积淀,是几千年来人类知识、经验、物质、文化的积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让他们从现实世界中感知历史,激发他们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这里也略举几例。
2.1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知历史。生活中离不开“衣”、“食”、“住”、“行”,而日常的“衣”、“食”、“住”、“行”蕴含着许多的历史信息。首先是“衣”,我们的祖先最初以树叶、树皮为衣;后来以兽皮为衣;进入原始农耕时代,人们有了麻布、麻衣;再后来有了棉布、棉衣;直到明朝时期,棉衣才被人们广泛使用;近代化学诞生之后,才有了复合材料为主的衣物,有了现代花色各样、五彩缤纷的衣物。其次是“食”,人们最初以采集野果、野菜、狩猎的收获为食;进入原始农耕时代之后,人们开始种植粮食、蔬菜,南方的人们有了水稻,北方的人们有了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地区;到夏、商时代,麦、黍等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有了,但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不是我国自有的,而是明朝时来源于美洲。再次是“住”,我们的祖先最初靠山洞来遮风挡雨,但经常迁移,进入原始农耕时代之后,人们才开始了定居生活,学会了盖房子,南、北方的人们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分别建成了干栏式房子和半地穴式房子,而我们今天楼房的原型就是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子。最后是“行”,人们很早就懂得借助交通工具来出行,原始农耕时代已经有了“船”;夏、商时期有了车,而火车与轮船、汽车与飞机等近、现代交通工具分别是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列火车、第一艘轮船、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都可以作为很好的历史素材向学生加以说明,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知道,“衣”、“食”、“住”、“行”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人类的进步,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更要让学生懂得,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处处透露出历史的信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2 让学生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感知历史。人类的思想意识存在着密切的传承关系,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其中,孔子创造的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它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仁”、“义”、“礼”、“智”、“信”成为了历代中国人做人的理想与追求,但其保守,恪守中庸之道的思想意识也处处束缚着中国人的创造力;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甲午战争之后,西方的各种思潮涌入中国,中国人开始追求民主、自由,希望摆脱封建束缚;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让学生知道,人们的思想意识反映着时代的特征,也会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面对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意识,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代同进步、共发展。
2.3 让学生从历史文物中感知历史。当代学生,信息来源渠道很多,书本、网络、媒体上,可以接触到许多的历史文物,这些历史文物穿过时空隧道,向现代人述说着过去的历史,实现古今时代的对话。半坡彩陶盆向人们述说着七千年前我们祖先的制陶艺术;司母戊大方鼎和商四羊方尊向人们述说着三千多年前青铜文化的辉煌;越王勾践剑向人们述说着吴越争霸的历史;清明上河图为人们再现出北宋时代河南开封人们生活的画卷;朱德用过的扁担向人们述说着井冈山斗争的艰辛和革命领袖的豪迈气概……要让学生懂得,这许许多多的历史文物述说的,分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它们都是有生命气息的,要听懂它们带来的历史回音。
2.4 让学生从历史遗址中感知历史。对于某些历史事件,若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一定能使他们获得不一样的感受,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北京人遗址定能让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对祖先与自然的斗争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殷墟遗址定能让学生惊叹商文化的繁荣和中国古文字的唯美;长城遗址定能让学生感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雄浑气魄;圆明园遗址定能让学生看到侵略者的无耻,感知中国近代史的悲凉;泸定桥遗址定能让学生感受长征途中红军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及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3 教学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历史与现实相隔着遥远的时空,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就是要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我们在现实中找寻历史的影子,让历史更好地服务于现实,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能听懂遥远历史的回音,关注当今时代的发展,引导学生立足现实、感悟历史。
在备课过程中,历史教师必须对历史素材进行精心的加工、过滤、引申。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确定教学目的、教学重点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以此为基础,进行必要的引申,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沟通。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课堂形式,多用启发式教学,多让学生思考、多和学生交流,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流。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多媒体教学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将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历史事件直观地呈现出来,为历史与现实的交流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应当多用多媒体教学。
在作业布置的问题上,要立足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要鼓励学生把学到的历史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找寻生活中的历史。
总之,要让学生喜欢历史学科,要激活历史教学,就必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知识的意义,感受到学习历史知识的快乐。要实现这一目标,历史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在“教”与“学”中仔细聆听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对话中感悟历史、在对话中理解现实、在对话中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