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业转移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分析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国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动国内产业转移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国内;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
产业转移是在市场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政策和区位优势,抓住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大量承接和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国内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和特征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将继续得到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向中西部地区欠发达省份转移,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和西部一些省份的工业能力明显增强。并呈现以下趋势与特征:一是在经济区域之间的“大梯度转移”。如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规模情况;二是在各行政省份之间的“小梯度”转移。如广东省,在产业转移方面,提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园,在2008—2012年安排竞争性扶持资金500億元,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转移,实现“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产业转移”战略正推动广东走向经济转型发展之路。三是在一体化经济区域内的转移。在被转移的产业类型上,既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又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二、国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转移滞后现象比较严重。中国区域产业转移中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根据有关统计资料,从全国范围来看,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至2008年中国所有地区都脱离了最原始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进入了以第二或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在东部地区,北京、上海、海南已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增长态势,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除了西藏自治区以外,各省均是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说明中国真正进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省市很少。北京2010年第三产业的GDP是10 330.5亿元、上海是9 618.31亿元、海南是946.25亿元、西藏自治区的是275.41亿元。这说明,以第三产业为先导产业且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千亿的在全国只有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大都市。以东部地区为例,北京1994年的第三产业GDP就超过了第二产业的GDP,上海则是在1999年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的。这充分说明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存在产业滞后问题。
2.产业承接地投资与创业环境有待改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西部大多数省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已有较大改善,但因运输周期长、运输成本高等因素,对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环境方面,中西部地区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政府办事效率不高、行政行为不够规范、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相关服务体系不完善,金融、财务、咨询、信息、技术服务等较为落后,特别是在当地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使一些外来投资者可能面临政府扶持有限、资金来源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和企业后续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产业承接地缺乏技术、营销、管理和商务等各类人才。并且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多年来一直徘徊在1%以下;高科技人才不足且流失严重,科研成果难以实现产业化并形成现实生产力;整个社会也未能形成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由于企业的法人实体与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从而削弱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意识。
3.环境资源压力加剧。一些转移出去的产业对承接地产生了新的污染,影响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区域。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严重,而且给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较大影响。目前,在东部沿海地区发达省份转移出去的产业中,大多数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一部分产业是因为受到环保政策的限制而转移出来的。虽然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也强调有选择地引进产业,但从现实情况看,也存在盲目选择和受到不良政绩观的影响,承接了一些高污染产业。这些产业对中西部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更加关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在系统分析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资源状况、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制定并实施一些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推动国内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1.科学统筹规划国内产业转移。要结合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科学规划国内产业转移。沿海地区要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在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承接国际的服务业转移,形成现代服务体系[4]。中西部地区要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相结合,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同时,要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针对西部地区资源加工产业起点低、规模较小的特点,适当放宽西部地区资源加工型产业的进入门槛,促进西部地区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发展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2.营造有利于推动国内产业转移的环境。要把国内产业转移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产业转移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环境。一是制定促进产业转移的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推进2010年开始在新疆试点的资源税改革,防止资源浪费和盲目开发,并在时机成熟时予以推广。二是加强东中西产业合作与转移的政策支持。三是营造有利于国内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优化产业转移环境,推动产业转移体制创新,建立和完善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投资环境服务体系和承接载体。四是强化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环境监管,加强环境执法检查,对重金属、危险废物处置污染企业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整治,加大重点区域、典型案件挂牌督办、责任追究和后督查力度。进一步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加强风险管理,突出环境应急预案建设和管理,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五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为国内产业结构有序转移提供保障。
3.坚持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国内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国内产业转移应主要采取市场化方式,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利益驱动机制实现。政府部门应遵循市场化原则,引导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通过产业政策和财政金融手段,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向中西部投资。要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中部地区的产业联系,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初级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实现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为中西部企业引入新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形成与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的技术互补和产业联合。近年来,区域间合作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企业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企业跨区域发展成为趋势,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产业转移实证研究述评[J].王恕立,张云.中国集体经济. 2011(04)
[2]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J]. 魏晓洁,石碧华. 生产力研究. 2011(02)
[3]产业转移研究综述[J].汪鼎喜.科技信息. 2011(04)
[4]什么因素推动了国内地区间的产业转移[J].上海企业. 2011(04)
[5]“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转移趋势及特点[J].路红艳.中国经贸导刊. 2011(10)
关键词:国内;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
产业转移是在市场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政策和区位优势,抓住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大量承接和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国内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和特征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将继续得到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向中西部地区欠发达省份转移,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和西部一些省份的工业能力明显增强。并呈现以下趋势与特征:一是在经济区域之间的“大梯度转移”。如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规模情况;二是在各行政省份之间的“小梯度”转移。如广东省,在产业转移方面,提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园,在2008—2012年安排竞争性扶持资金500億元,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转移,实现“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产业转移”战略正推动广东走向经济转型发展之路。三是在一体化经济区域内的转移。在被转移的产业类型上,既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又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二、国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转移滞后现象比较严重。中国区域产业转移中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根据有关统计资料,从全国范围来看,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至2008年中国所有地区都脱离了最原始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进入了以第二或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在东部地区,北京、上海、海南已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增长态势,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除了西藏自治区以外,各省均是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说明中国真正进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省市很少。北京2010年第三产业的GDP是10 330.5亿元、上海是9 618.31亿元、海南是946.25亿元、西藏自治区的是275.41亿元。这说明,以第三产业为先导产业且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千亿的在全国只有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大都市。以东部地区为例,北京1994年的第三产业GDP就超过了第二产业的GDP,上海则是在1999年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的。这充分说明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存在产业滞后问题。
2.产业承接地投资与创业环境有待改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西部大多数省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已有较大改善,但因运输周期长、运输成本高等因素,对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环境方面,中西部地区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政府办事效率不高、行政行为不够规范、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相关服务体系不完善,金融、财务、咨询、信息、技术服务等较为落后,特别是在当地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使一些外来投资者可能面临政府扶持有限、资金来源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和企业后续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产业承接地缺乏技术、营销、管理和商务等各类人才。并且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多年来一直徘徊在1%以下;高科技人才不足且流失严重,科研成果难以实现产业化并形成现实生产力;整个社会也未能形成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由于企业的法人实体与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从而削弱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意识。
3.环境资源压力加剧。一些转移出去的产业对承接地产生了新的污染,影响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区域。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严重,而且给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较大影响。目前,在东部沿海地区发达省份转移出去的产业中,大多数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一部分产业是因为受到环保政策的限制而转移出来的。虽然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也强调有选择地引进产业,但从现实情况看,也存在盲目选择和受到不良政绩观的影响,承接了一些高污染产业。这些产业对中西部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更加关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在系统分析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资源状况、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制定并实施一些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推动国内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1.科学统筹规划国内产业转移。要结合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科学规划国内产业转移。沿海地区要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在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承接国际的服务业转移,形成现代服务体系[4]。中西部地区要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相结合,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同时,要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针对西部地区资源加工产业起点低、规模较小的特点,适当放宽西部地区资源加工型产业的进入门槛,促进西部地区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发展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2.营造有利于推动国内产业转移的环境。要把国内产业转移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产业转移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环境。一是制定促进产业转移的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推进2010年开始在新疆试点的资源税改革,防止资源浪费和盲目开发,并在时机成熟时予以推广。二是加强东中西产业合作与转移的政策支持。三是营造有利于国内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优化产业转移环境,推动产业转移体制创新,建立和完善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投资环境服务体系和承接载体。四是强化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环境监管,加强环境执法检查,对重金属、危险废物处置污染企业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整治,加大重点区域、典型案件挂牌督办、责任追究和后督查力度。进一步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加强风险管理,突出环境应急预案建设和管理,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五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为国内产业结构有序转移提供保障。
3.坚持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国内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国内产业转移应主要采取市场化方式,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利益驱动机制实现。政府部门应遵循市场化原则,引导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通过产业政策和财政金融手段,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向中西部投资。要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中部地区的产业联系,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初级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实现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为中西部企业引入新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形成与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的技术互补和产业联合。近年来,区域间合作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企业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企业跨区域发展成为趋势,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产业转移实证研究述评[J].王恕立,张云.中国集体经济. 2011(04)
[2]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J]. 魏晓洁,石碧华. 生产力研究. 2011(02)
[3]产业转移研究综述[J].汪鼎喜.科技信息. 2011(04)
[4]什么因素推动了国内地区间的产业转移[J].上海企业. 2011(04)
[5]“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转移趋势及特点[J].路红艳.中国经贸导刊.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