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与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q1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促进非遗的保护传承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非遗是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整合,有利于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利于推动地方高校非遗课程的改革与完善,有利于开拓我国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视野。我们可以以课程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通过采取多样化的举措,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华文化素养 人才培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密切关系
  1.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2年10月,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施的动员大会,会议正式通过并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宣言》强调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应发挥出更大作用,认为大学应当积极创建国家及社会文化遗产事业急需的新学科,倡导面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教育传承的实现,为国家文化遗产事业提供优质服务。特别是地处文化遗产地的高校应迅速参与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事业中来,充分发挥高校在信息智能及人才方面的优势,发挥高校青年群体的文化活力和行动热情,将那些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下来。呼吁文化遗产地高校尽快与政府和民间协作,探索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使学术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作用,让教育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应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及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也中指出“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2011年颁布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也明确规定了学校在非遗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可见,尤其是地处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区域的地方高校,更应充分认识到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自身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特色发展的价值,充分利用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努力发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应该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的四大功能,构建特色鲜明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得益彰的科学体系。
  2.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这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如下知识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2.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3.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4.具有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5.能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6.具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项目的管理、组织与协调能力。可以说,中华文化素养的提升对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国文化通论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但如果只依托该门课程去提高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是远远不够的。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民族集体智慧成就了我国各地品种繁多、特色鲜明,极具保护传承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1】同样的,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合意义
  1.有利于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融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还可以融入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课堂教学、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三者的联合互动,可以有效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从而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2.有利于推动地方高校非遗课程的改革与完善。当前我国非遗课程在地方高校的开设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课程定位不明确”、“课程特性不明显”、“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缺失”等方面,使非遗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受影响,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对民族文化有表浅的了解,距离“认知文化”、“热爱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文化”的育人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进行整合,根据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对非遗课程进行调整,有利于丰富地方高校非遗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完善地方高校非遗课程的教学实践。
  3.有利于开拓我国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视野。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研究,以往的成果多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历史学、文艺学、生态学的角度去探讨,将非物质文化遗產传承与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进行整合是从教育学(高等教育)的角度,以专业建设与发展为切入点,探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问题的尝试,有利于开拓我国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视野。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合策略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本部分以田林县北路壮剧为例,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应课程、引进民间教师、丰富教学方法等方式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民族文化学习、体验、实践平台。
  其一,开设相应课程。我们对田林北路壮剧的保护传承一般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首先,是对田林北路壮剧表演语言的保护传承。田林北路壮剧的表演使用的是田林一带的壮话,这一带壮话属北壮方言系统,与南路壮话有一定的差别,这是田林北路壮剧的主要特点之一,但也使它在传播上受到了局限;其次,是对北路壮剧服饰的保护传承。北路壮剧最初的时候,因为经济和环境的局限性,服装和道具多是自己制作的,剧服和幕布都是用土布自己绘制,通常都是画上一些狮子、麒麟、龙、凤、栗子花、木棉花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再次,就是对北路壮剧传统剧目的保护。北路壮剧的剧目多是通过艺人间的口传心授获得,即使有剧本,在一些老艺人中保留着“传戏不传本”的规矩,因此现今保留下来的剧本少之又少;另外,还有对舞台设计、脸谱、音乐、唱腔等保护传承。围绕上述保护传承的内容,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壮语基础教程》、《田林北路壮剧语言艺术》、《壮语方言调查与研究》、《壮剧服饰艺术》、《壮族民间手工艺实践》、《北路壮剧传统剧目研究》、《壮族民间文学》、《田林北路壮剧表演艺术》等课程,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田林北路壮剧的表演语言、演出服饰、传统剧目、舞台设计、脸谱、音乐、唱腔等提供良好的课程平台。
  其二,引进民间教师。田林北路壮剧是一门地道的民间艺术,“从清代以来壮剧演出传播的情况看,壮剧艺人既是壮剧演出的一种传播媒介(如言语媒介、声腔媒介、服饰媒介和脸谱媒介等都要借助戏曲艺人来承载),同时又是壮剧的职业传播者,他们在壮剧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历史上壮剧的几度兴衰都与他们命运遭际休戚相关”。【2】因此,上述“田林北路壮剧系列课程”的开设仅仅依靠高校专业教师的力量是无法胜任教学任务的。吸收民间优秀的壮剧艺人进入高校课堂任教,鼓励他们用充满活力的口耳相传的方式向学生传播壮剧文化艺术,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壮剧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有效掌握,从而激发他们传承壮剧艺术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进一步确立社会尊崇民间文化艺术的人才价值观,使壮剧艺人的才能得到发挥、成果得到肯定、信心得以树立。
  其三,丰富教学方法。“民俗,作为某一特定文化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是千百年传承而来的民族习性、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它源于生活、体现生活却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生活本身。”【3】由此我们不难得出:壮剧文化是壮族最具代表性民俗事像之一,以其为内容的课程具备创设情景的优越性与可行性。“田林北路壮剧系列课程”的任课教师应积极地将情景教学引入课堂。田林北路壮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是可观、可闻、可感的民间艺术形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创设教学情景。其一,利用设备生动展示。“利用设备生动展示”即通过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景。IT时代为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提供了现实可能性,通过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景,可以让丰厚的壮剧底蕴、深邃的剧目哲理变得通俗易懂,让热闹非凡、场面壮观的壮剧盛会直观呈现;其二,师生合力模拟再现。“师生合力模拟再现”即师生通过模拟创设教学情景,此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即兴式模拟,另一种是有所准备的模拟。模拟创设教学情景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比如在讲授北路壮剧唱腔与南路壮剧唱腔差异时,教师就可以指定学生或者亲自演唱,让学生在课堂上直观体会;其三,借助外力精彩演绎。“借助外力精彩演绎”即利用课堂之外的资源创设教学情景,课堂之外的资源既包括活态的人物资源(如民间剧团、壮剧研究的专家学者、学校的艺术团体成员等),也包括静态的事物资源(如各类壮剧演出或艺人的图片、收藏品或艺术作品等)。如在介绍某一传统剧目时,可以邀请当地的民间剧团进行演出等等。这一创设情景的方式由于带有浓厚的新鲜感,因此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整合
  依附地方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推动、加强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围绕保护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双赢宗旨,地方政府机构、文化部门可与地方高校合作,通过以下途径组织或推动学生开展相关活动:一是以学生社团主题活动为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高校中民俗学会、国学研究会、学生艺术团的学生社团可以开展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调研活动等;二是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国家为了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而创设的一个面向大学生的项目。我们可以鼓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积极申报该项目,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中华文化素养的提升有效对接;三是以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地方高校可以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上着重考虑“地方性”、“民族性”、“实践性”等因素,密切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色、价值及保护传承等问题,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既可以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献计献策,也可以充分提升个人的中华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孟祥宁.温家宝李长春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N].中国艺术报,2007—06—15.
  【2】陈丽琴:论壮族民间戏剧的传承与发展,壮剧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3】张婷:.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译介的思考——以武陵地区为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4);
  (作者介绍:李萍,百色学院文传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及其现代化发展;凌春辉,百色学院博物馆馆长,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及其现代化发展)
其他文献
路旁的小酒馆。夜深了,车水马龙的白天,翻过一页。只有满天的星斗,望着空旷的马路上两排稀疏的路灯。商店都关了门,让这家小酒馆在马路上独家出演。深夜的舞台上,演出的是默剧:坐在收银台的小老板打着盹,坐在小餐桌前的酒客,独自饮酒。戏正过半,半瓶二锅头,告诉你,饮者进入了角色。这是一幅孤独的画面,然而谁知举杯对月的饮者,内心的那没有告诉旁观者的戏文。入梦的小老板也不知道,不知饮者此刻的内心温度。  独自的
内容摘要:在诸多的英语翻译应用中,英汉电影的字幕翻译所发挥的角色与意义正在不断的凸显。本文主要从文学的视角探究英汉电影字幕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文学视角 电影字幕 翻译方法  从最初的《走遍美国》到后来的《老友记》以及奥斯卡获奖的英汉电影作品,这些都陪伴与见证了很多国人英语学习者的成长历程。本文尝试从翻译的角度,探讨英汉电影字幕在翻译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以及在今后的英汉电影字幕翻译中所要遵循的基本
现在中国人好像总是不快乐,学生抱怨作业多,白领抱怨工作累,妇女抱怨家务忙,官员抱怨应酬多,老人抱怨子女不回家......究竟是什么,让中国人一脸愁容?  1.缺失信仰。  为什么我们周围的黑人、墨西哥人靠领救济,甚至街头要钱度日却整天乐乐呵呵?为什么这么多华人有些人事事顺意,却仍然郁郁寡欢?  说到底是华人的思想意识出了问题。  现在中国人,抛弃了信仰,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人生哲学,人生失去了方向,也
内容摘要:诗人结社时,其成员之间通常在创作风格、文学主张、政治倾向等原则性较强的方面总是基本一致,这些方面完全不同的文人一般难以归属于同一个诗社。然而随着时间的迁移与结社的发展,结社活动发展到民国时期,加入不同党派、持有不同政见的文人终能共处同一文学社团,互相交游、唱和,这于民国时期位于江苏武进的文学团体——“兰社”之中便能窥见一斑。本文以民国武进“兰社”成员为中心,通过分析他们的党派与相关作品,
内容摘要:商务英语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贸易中应用广泛,商务英语在经济领域的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商务英语的特征,阐述了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  关健词:商务英语 特点 翻译策略  一.引言  商务英语是一种含有商务理论和实用商务的理论,它包括交际功能、专业知识、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和管理技能等主要内容。[1]商务英语是一种实用性文体,涉及贸易、法律等许多领域,商务英语翻译要求更准确、
内容摘要:扎西达娃的小说变幻出奇异莫测的色彩,而在斑斓诡谲的漩涡中又含蕴着深邃的精神困境与精神救赎。这不仅与其选取的独特西藏题材有关,也与它所采用的独特形式有关--它既是一个典型的多重跨界叙事,并且每一个故事的能值都指向多個所指,产生朦胧多义的隐喻效果。而在不同所指相互冲突而返回能指的诗性叙事中,三个故事世界的文本隐喻又相互指涉,在游移中仅留下痕迹让读者去猜测和感受。  关键词:扎西达娃 《系在皮
母亲节那天,是思念母亲的日子,但我脑海里却出现了我的大姐。  在油菜坡村老王家,一母同胞兄弟姐妹五人中,我最小,长辈们都叫我小丫头,平辈们都叫我幺妹。在我还没满周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还没有成年的大姐义不容辞地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对我这个幼小的幺妹,更是关怀备至,疼爱有加。  大姐长我十六岁,在我还不那么记事时,她就出嫁了。好在她的婆家离娘家很近,大约半小时就可到娘家,所以我隔三差五能见到大姐。姐
内容摘要:余华作品《活着》以主人公讲诉一生的坎坷经历表达出人活着的最简单而纯粹的意义。在承受一个又一个无奈的波折后主人公仍旧顽强的生活着,尽管无法去改善没有预料的意外,也没有轰动的令人敬佩的举动,但主人公隐忍的生活态度、执着于现实的有限性、被动性给读者以无限的酸涩和感概。  关键词:《活着》 生存意义 价值  余华是80年代崛起的先锋小说家,余华的作品充满了大量的暴力、死亡和苦难。《活着》是一部关
内容摘要:《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几位穷苦画家之间凄凉又温暖的故事。为了给患病女画家琼西生的信念,生活窘迫的老画家贝尔曼顶着风雨创作了这“不凋零”的常春藤叶,最终牺牲了自己,拯救了年轻的生命,展现了一位普通小人物的高尚灵魂,歌颂了生死关头人性的光辉。  关键词:欧·亨利 人性 赞歌  欧·亨利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作品构思新颖独特、语言诙谐幽默,以描绘
内容摘要:《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在我国流传范围甚广的元曲小令,尤其是在编纂入我国初中语文的教材中就使得其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体味思乡哀愁的经典。在《天净沙·秋思》结构简单,在其寥寥叙述中,随着以点为排列出的景物构成以面铺展开的秋季哀思,勾画出游子单骑瘦马思念故乡的画卷。本文通过对《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进行细致挖掘,从而赏析这一小令的思乡之情与文学价值。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景物 思乡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