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故事导入,激趣揭题
课件演示:一天呀,猪八戒收到一张请柬,他打开一看:
兹定于6月10日7时在瑶池举行蟠桃宴,请天篷大元帅届时光临!
王母娘娘
第二天,天还没亮,猪八戒就一个骨碌爬了起来,匆匆忙忙赶往瑶池赴宴。可是从早晨一直等到晚上七时,瑶池的大门才姗姗打开。
提问:这是怎么回事?
时间可以怎样修改?
19时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记时法?它与晚上7时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记时法。(揭示课题:记时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猪八戒赴宴这一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让学生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一课的学习。
二、认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
1.电视节目预报
4.判断
(1)丁丁:19时,我在吃早饭。( )
(2)玲玲:我每天6:40~7:00读英语。( )
(3)冬冬:今天3时,我们班与三(2)班举行了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 )
[设计意图]老师考学生、学生考老师,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换。
四、拓展
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记时的呢?
[播放课件]在古代,原始人白天到外面去打猎,晚上回到居住的山洞里休息。他们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
后来,随着影钟、日晷、水钟、铜壶滴漏、沙漏等记时工具的发明,记时也越来越准确。人们把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十二个时辰。23时到1时这段时间为子时,1时到3时为丑时,然后依次是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记时方法。
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钟表:机械表,电子钟,石英钟,原子钟,人们对记时的要求越来越高。
[设计意图]介绍记时法的演变过程,将学生的视野从过去引到现在,从书本引向未来。
自我评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充满趣味性。课伊始,趣已生。本课从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入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猪八戒那憨态可鞠的形象、那令人捧腹的经历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一开始就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充满生活气息。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教育寓于生活实际中,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生活中的题材,用他们熟悉的事物唤起原有经验,学生学起数学必然倍感亲切、有趣。本课的教学设计无论是新授,还是练习,都全部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当少儿节目预报、新华书店营业时间表、火车票等一个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镜头被搬到课堂上时,相信所有的学生一定会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3.充满学习自主性。课堂教学的生命力集中体现在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上,这个建构过程的最高层次是师生互动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学生自身的思维探索活动。对此,本课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的环节,力求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合作交流,达到教学目的。
4.结尾拓展自然,渗透文化。记时法从原始人简单地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到后来用十二个时辰来表示一天的时间(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记时方法),一直发展到今天的24时记时法,这一演变过程的介绍,将学生的视野从过去引到现在,从书本引向未来,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理解。
课件演示:一天呀,猪八戒收到一张请柬,他打开一看:
兹定于6月10日7时在瑶池举行蟠桃宴,请天篷大元帅届时光临!
王母娘娘
第二天,天还没亮,猪八戒就一个骨碌爬了起来,匆匆忙忙赶往瑶池赴宴。可是从早晨一直等到晚上七时,瑶池的大门才姗姗打开。
提问:这是怎么回事?
时间可以怎样修改?
19时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记时法?它与晚上7时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记时法。(揭示课题:记时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猪八戒赴宴这一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让学生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一课的学习。
二、认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
1.电视节目预报
4.判断
(1)丁丁:19时,我在吃早饭。( )
(2)玲玲:我每天6:40~7:00读英语。( )
(3)冬冬:今天3时,我们班与三(2)班举行了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 )
[设计意图]老师考学生、学生考老师,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换。
四、拓展
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记时的呢?
[播放课件]在古代,原始人白天到外面去打猎,晚上回到居住的山洞里休息。他们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
后来,随着影钟、日晷、水钟、铜壶滴漏、沙漏等记时工具的发明,记时也越来越准确。人们把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十二个时辰。23时到1时这段时间为子时,1时到3时为丑时,然后依次是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记时方法。
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钟表:机械表,电子钟,石英钟,原子钟,人们对记时的要求越来越高。
[设计意图]介绍记时法的演变过程,将学生的视野从过去引到现在,从书本引向未来。
自我评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充满趣味性。课伊始,趣已生。本课从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入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猪八戒那憨态可鞠的形象、那令人捧腹的经历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一开始就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充满生活气息。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教育寓于生活实际中,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生活中的题材,用他们熟悉的事物唤起原有经验,学生学起数学必然倍感亲切、有趣。本课的教学设计无论是新授,还是练习,都全部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当少儿节目预报、新华书店营业时间表、火车票等一个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镜头被搬到课堂上时,相信所有的学生一定会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3.充满学习自主性。课堂教学的生命力集中体现在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上,这个建构过程的最高层次是师生互动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学生自身的思维探索活动。对此,本课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的环节,力求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合作交流,达到教学目的。
4.结尾拓展自然,渗透文化。记时法从原始人简单地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到后来用十二个时辰来表示一天的时间(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记时方法),一直发展到今天的24时记时法,这一演变过程的介绍,将学生的视野从过去引到现在,从书本引向未来,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