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从景中来 诗在生活中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课。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石壁,看,石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4.指导读题。
  点评: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进入到古诗描述的意境中。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既让学生对庐山有一定的了解,又使其对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山的形貌有一定的体验,为学习“远近高低各不同”做准备。最后一幅画面定格在西林寺的石壁,自然引到诗题,又有助于学生对诗题的理解。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如:教师读完一句,学生重复这一句的后三个字;教师读诗题,男同学读诗句,女同学重复后三个字。)
  点评:初读有三个层次:读准,读通,读出韵律。通过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引导想象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边体会诗意,边读出节奏韵律。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借助注释,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图片,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点评:本诗的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为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教师精心选择问“点”,抓一个“身”字,“身不同,景不同。”抓住问题的源头,通过让学生站立在不同的位置加深理解,进一步感受“不同”,领悟“不识”。
  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图片,教师引读。
  他横看庐山,山峦起伏;侧看庐山,山峰耸立,他不禁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
  他远望庐山,云天飘渺,若隐若现;近观庐山,巍峨雄伟,犹如巨人;从高处俯视,庐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从低处仰望,山峰高峭险峻,直插云霄;他不禁吟诵——远近高低各不同。
  他再变换位置看,发现庐山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他从各个角度看,发现庐山依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点评: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补充、扩展后再提供丰富的比较直观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获得完整的形象,体会到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后的“不识”。
  四、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指名读。
  引导学生在诗句前加上叹词“唉”进行感叹。把“唉”字留在心底,我们再来感慨。
  点评:感情朗读注重一个“情”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一声长叹,来自心底,韵味皆出。
  2.出示《初入庐山》:“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学生自读。引导对比苏轼“要识庐山面”的初衷与结果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3.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4.链接作者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6.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点评:通过对比苏轼“要识”的初衷与最终“不识”的结果,引发学生心底的疑问;通过创设情境让苏轼与学生对话,最终在对话中明白“在山中”与“不同”“不识”之间的关系,并揭示道理。拓展和作者简介的链接点选择恰当,降低了学生“悟诗理”的难度。
  五、升华,积累运用
  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3.课堂练习。
  有时候,人们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4.链接其他诗人歌咏庐山的诗句:(出示图片,诗句,学生诵读)
  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毛泽东——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引导学生感悟:同是庐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题西林壁》中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5.练习背诵。
  点评: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理解和体会古诗文的情与理;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出于心,在诵读中通晓诗中理趣。
  六、拓展,升华延伸
  1.以诗比诗,出示《登飞来峰》,学生自读。
  2.谁能猜猜,为什么老师每次读《题西林壁》时,就会想起这首《登飞来峰》?
  引导比较《登飞来峰》和《题西林壁》。
  3.小结:像《题西林壁》《登飞来峰》这样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就叫寓理诗,常读能让我们的头脑充满智慧。
  4.作业:推荐阅读《游山西村》《观书有感》。
  点评:通过链接形式、题材相似的古诗,扩大课堂的教学容量,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总评】
  在众多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抒写了浏览庐山的总印象,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启发读者思考和领悟。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教师的教学设计也独具匠心。
  首先,教师以精当的问题建构课堂,前两行抓住一个“身”字,将一二行诗的学习指向从整体到细节,并充分发挥想象在感悟、理解古诗文意境与情理的重要作用,当学生将“横、侧、远、近”等文字在头脑中转化成画面的时候,意境美就更加具体形象了。
  其次,这节课的整个教学流程严谨、适度。教学这样的哲理诗,“度”的把握拿捏要准,本诗字面上很容易懂,而要真正领会诗意,却很不容易。为此,教师努力做到有“意”,选好、选准角度,不抬高、不拉深,由读通——读懂,由景“不同”——人“不识”,由看山——看事物,层层深入,自然达成;二是有“理”,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最终为说明和理解哲理服务、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服务,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在思维的想象和情感的活动中明白道理、升华运用,在身临其“景”中感悟、体验抽象的道理。教师选择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理解事与理的关系,如“猜猜陈老师帮助我解答问题后吟出了《题西林壁》中的诗句?陈老师说:‘你呀,是——当局者迷;我呢,是——旁观者清’”,让学生在反复涵泳中细细地品味出诗歌的理趣,“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三是较好地注意了拓展的有效性。这节课,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既加深对本诗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了学习内容。如同一景(庐山)、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初入庐山》与《题西林壁》);同一景、不同诗人的作品(李白、白居易、毛泽东等诗句);同一类型、不同诗人的作品对比(课前谈话出示描写山的诗句及《登飞来峰》等)。通过诵读比较,以教师引读、描述性、点拨性的语言,把学生对诗的理解引向深入。
其他文献
信息是社交媒体时代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信息安全新技术,信息隐藏等研究集多学科理论、技术于一身,成为先进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之一。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振兴,多年来致力于多媒体安全、信息隐藏、数字水印、多媒体取证、人工智能安全等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信息隐藏的新思路,将隐写与图像构造结合起来,为信息隐蔽传输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手段
2016年6月25日,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发射场顺利升空,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为我国的探月工程、国际空间站建设和深空探测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空间领域将逐步形成由地基通信、近地卫星、月球中继、月球接入网、火星中继、火星接入网等构成的深空网络。随着深空探测的不断发展,深空通信数据传输业务将会大幅度增长,且会存在大量数据交互需求。另外,由于深空探测器的造价昂贵,使得深空信道的
摘 要: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问题是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科技创新是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决定性因素,是拉长产业链、发展替代产业的重要保障,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淄博市在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他们的主要经验是:通过品牌建设推动传统工业由制造向设计创造升级;产业梯次转移推动传统工业向总部经济转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园区循环工业促进
曾克武,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院化学生物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院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8~2010年在韩国科学技术院(KIST)天然药物研究中心公派留学,从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013年于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完成博士后工作。曾获2013年中国
一、在新课的导入中激趣    1.故事激趣。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在引入新课时,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在教学“末尾有零的有余数除法”时,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学生们一听要讲故事,个个兴趣盎然,全神贯注。“一天,八戒带着20个小猴子到花果山摘了9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说‘90个桃子,20个人来分,每人分4个,剩余的就给俺老猪吧’
1900年,巴黎国际数学家代表会上,数学家希尔伯特发表了题为“数学问题”的著名演讲。在这个演讲中,他根据19世纪数学研究的成果和趋势,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后来被统称为“希尔伯特问题”,100多年过去了,希尔伯特问题有的已经得到圆满解决,有的至今悬而未决。  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刘公祥十分钦佩希尔伯特,不止源于希尔伯特树起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数学界的一面旗帜,更因为他坚信每个数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联合研究,发现了绿升麻提取物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抑癌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治疗与诊断学》。毛茛科升麻属植物在我国是著名的常用中药,其药用价值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其地下根茎入药,功效为清热解毒,民间用它治疗咽喉肿痛、牙痛和妇科疾病。近年来研究表明,升麻中提取的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疟疾、降血脂等方面的生物活性。绿升麻是升麻中的一种。通过抑制
《Wha t can you do...?》一课围绕情态动词can所组成的句子展开。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并运用What can you do?和Can you do...?等句式询问别人能否做某事,并能正确运用No,I can not do…作出正确的回答,培养学生具有I can do it的主人翁精神。  本课教学分为“Warm?鄄up、Presentation、Practice、Con
一区三园,两区一街  丰台科技园成立于1991年11月,1992年正式启动建设,1994年4月被批准进入国家级高新区。1996年成为全国首批向APEC开放的科技工业园之一,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最早的“一区三园”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丰台科技园已成为北京市丰台区最核心的城市产业功能区,北京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和全国知名的总部经济聚集区。  丰台科技园规划总面积为8.18平方公里。包
今年入夏以来,在医疗领域相继发生了“葛兰素行贿事件”、“闽南全体医生收受药品回扣事件”等等医疗丑闻,使得医风医德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为了让人们看到医疗领域的正能量,我社再次采访刚从韩国参加国际医学会议归来的被誉为“怀有天使般高尚医德”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第一医院范元芳主任。  记者:范主任您在中西医结合方面是绝对的权威之一,您的医德更是堪称“楷模”,请您谈谈从医的初衷是什么?在当前这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