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shrim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中职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解读为例,阐述中职护理课程标准的方向、内涵、原则,分析目前江苏省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标准及其建设路径和建设内容,旨在引导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遵循课标能力本位、普遍适用、终身发展、整体系统和全人教育的原则,明确课程目标的价值,准确把握课程内容和要求,并从体现生本理念、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和建立正确教学质量观的角度提出教学实施建议。
  【关键词】课程标准;中职护理专业;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06-03
  【作者简介】季诚,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南通,226007)护理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教学和人文护理教育。
  我国护理专业人才在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等教育层次均有培养,但中职仍是我国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日趋减少,高职及其以上学历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日趋增加,但由于护理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升学渠道拓宽,学生可以通过成人继续教育、全日制高等教育满足升学的愿望。因此,中职学校宜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护理专业应启动“3 3”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模式,即完成三年中职学习的毕业生,通过对口高职院的招生考试,可入读3年全日制大专,毕业获大专文凭,以此扭转中职护理专业教育“入口大,出口小”的局面,为中职护理专业拓展发展空间。
  那么,如何为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工作指明方向?如何指导学校和教师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标准应运而生。课标与江苏省职业教育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致,对中职护理专业的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及教学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职业能力为依据,对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如下:
  一、课程标准的方向与内涵
  课程标准是对某一专业的某门课程所期望达到的学习效果所做的描述,涵盖课程定位、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情境设计、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教学条件等各方面的内容。国际上对课程标准通俗的解释是: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what student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的界定和表述。[1]它对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了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既是课程资源良好运转的前提,又是课程改革的平台。[2]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标准遵循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从事护理工作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护理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所以说,教学质量的终结性评价根植于学生发展和就业两方面。课标明确了教学的方向,专业课教师应在教学全过程中有意识地执行课标内容,落实课标要求。
  课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学习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易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而不可即的。它隐含着这样的意思:教师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它的范围应该涉及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技能与情感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进行分解,将之细化于教案和备课笔记中,并时刻谨记主体是学生。对学生如何学习以及学习成果的具体要求,要经常使用“复述”“解释”“独立完成”等词汇,突出能力培养。
  此外,教师还应认识到,课标是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规定该课程要达到的能力标准,只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与教材没有必然联系,教师选用的教材,只是教学文本资源之一。为了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课程标准重点强调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活动形式,合理选择活动的场所,设计教学过程,确定考核方式,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二、课标开发的原则
  江苏省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标准建设包括“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和“儿科护理”五门课程,编制过程中主要遵循五大原则。
  (一)能力本位原则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力求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培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护理工作岗位一线高素质初、中级护理人才。
  (二)普遍适用原则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在学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为所有学生设立了符合其自身条件的基本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非个别或少数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课程标准是基本要求及合格标准,而不是最高要求或选拔标准,是课程实施后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衡量标准。
  (三)终身发展原则
  课程标准是对教学工作提出的动态要求,它既考虑到毕业生在当下胜任岗位工作的需要,又兼顾到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此次课程标准建设所选课程均为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关注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关注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迁移和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能力。如“外科护理”,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护理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结合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要求,外科护理基础、手术室护理及外科典型疾病护理的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来确定课程内容。
  (四)整体系统原则
  五门核心课程遵循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护理职业岗位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及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能够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场所从事临床护理、口腔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岗位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五门课程标准的构建者从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处理好各课程标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关系,体现其整体性和系统性。五门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则根据中职护理专业人才规格的不同定位进行整体设计,注重前后课程合理、有效的衔接。   (五)全人教育原则
  五门核心课程不仅仅是培养掌握护理实践技能的护理岗位人才,更是培养既拥有护理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又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护理人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又不能片面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树立“全人教育”的理念,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的协调发展。
  三、课标的建设路径与内容
  (一)建设路径
  在江苏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课标建设团队首先在全省二十多家二级医院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采用调查法调查,确定基层护理岗位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实际需求情况,同时查阅护理职业能力和课程标准方面的文献资料,分析护理工作岗位对内、外、妇、儿和基础护理能力的需求,并邀请专家及一线护理专业的教师进行论证,形成完整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和编制说明七部分。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包括目标要求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要求,两者之间保持一致,是上下位概念的关系,即目标要求的实现依赖于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要求的分解,实现教学目标以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课程目标是包含认知、技能和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三者并非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相互依存、渗透,尤其情感态度目标是在认知、技能目标的实践教学行为中体现出来的。在教学单元中,要注意细化分解教学目标,并考虑教学单元之间体现出的目标连续性,以确保学生知识学习的融会贯通。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中职护理专业五门核心课程的课标在制订时,首先针对每门课程所对应的岗位实际需求,组织临床护理专家进行调研,并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展开分析,把护理专业职业能力的需求作为课程标准建设的基点和依据。
  首先,根据护理职业能力最基本的需要和目前的工作方式,依课程要求进行单元及模块设计,如“内科护理”以内科护理工作过程为主线,遵循初中起点的中职学生认知规律和护理执业要求设置教学模块,将“内科护理”分为11个模块,模块一到模块三为健康评估内容,为学生在后续模块的学习做铺垫;模块四到模块十一为内科各系统疾病的护理。“基础护理技术”根据护理岗位要求确定教学模块,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认识医院—懂得生活护理—实施各项治疗—观察抢救记录”的基础护理技能形成过程为路径,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教学设计,用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动词对每一模块中知识、技能和态度情感目标进行描述,如对认知的教学目标描述为“陈述、解释、归纳”等,对技能教学目标描述为“模拟、能进行、解决、独立解决”等,对态度情感教学目标描述为“形成、具备”等。认知、技能和情感目标层层递进,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尝到学习的甜头,获得成功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对初中起点的中职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中体现生本理念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思考,如何引导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准发力,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学的客体——老师来发力。只有学生努力学习了,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了充足的学习动力,教师的努力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就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是值得每一位教师研究的课题。
  (二)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教师是学生的镜子,而学生又是教师的影子,可以说,怎样的教师造就怎样的学生。作为教师,有责任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从培养“全能的人”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力争实现“做中学、做中教”。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参与教学过程,不仅学习了知识和技能,还收获了体验和感悟。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结合实物、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内科护理技能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临床护理工作任务为主线,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仿真教学和病案讨论,创设贴近内科护理岗位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在感知教师关爱的行为中不知不觉地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树立关心、爱护、尊重患者的行为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现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教学评价将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与学习成绩评定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时,不能仅仅选择单一的传统评价方式,而是要勇敢尝试新方法,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口试、笔试、在线答题和综合实训等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考核主要通过笔试、在线答题等方式进行评价。在综合实训中可以设置典型的内科护理案例,利用仿真模拟人进行模拟演练与考核,既注重评价学生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又关注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慎独精神的养成以及关爱患者等职业素养的形成。同时还应注意,评价结果要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并指出其需要改进的方面,共同讨论改进的方法和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姚琪.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2]陈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美国的行动与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本丛书共六本,分别为《诗经的历史》《汉赋的历史》《乐府诗的历史》《唐诗的历史》《宋词的历史》《元曲的历史》。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案例,说的是一个潜水员穿着防鲨潜水服下海,由于潜水服耐水色牢度没有达到标准的要求,在海水的浸泡下,防鲨服很快退色,结果潜水员受到了鲨鱼的攻击,危及生命
安全教育无小事。五年制高职生顶岗实习期间年龄大致在19岁至21岁,学生从初中直接进入职校学习,在心理和行为上处在“似懂非懂”阶段,由于年龄和自我判断能力处在不成熟阶段,学校
这个假期,我可是把所有美食吃了个遍!早饭:牛肉粥奶油蛋糕酸辣粉番茄馒头巧克力玉米包解读:这牛肉粥乃我同学小依妈妈的绝活。牛肉香嫩可口,那粥哦,软软的、稀稀的,吃起来回
一、这个世界上美味的食物实在是太多了!虽然进食的过程是短暂的,但食物带来的美妙感觉却是令人难忘的。你爱吃什么?你的家人和朋友爱吃什么?做个美食小调查吧!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发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6-0026-01  校企合作是国家推进产教融合,建设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学院)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将“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列为重点任务进行推进。致力于建设应用技术类型大学的本科高校对此普遍反应热烈,认为政
对常规蒙特卡洛法求解挖掘机工作空间的原理、算法流程分析与仿真,发现大量随机点的分布在空间内部,边界随机点分布少,使得求解结果误差较大且效率低下。对挖掘机工作空间边界形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2-0034-02  2012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从组织与领导、过程管理、考核与奖惩、安全保障措施等多方面做出规定。然而,《规定》中的一些要求过于“原则”,约束力不强;教育行政和实习单位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监管;职业院校和实习单位贯彻不力、执行不严,有些职业院校甚至打着“工学结合”
我作为一个标准的书虫和馋虫.躺在床上边看书边吃东西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本人也没少为这个坏习惯付出“代价”。这不,一样咖啡色的东西“乘虚而入”,让我品尝到了咖啡般的滋味。
近期,本刊剖析劣质家装常见伎俩的报道刊发后,读者反响热烈,纷纷致电本刊热线0591—87582841或网上留言(www. quality-fj.com),对劣质装修给予谴责。同时,对本刊劣质家装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