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业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具有产业属性的公益性学科,主要任务是森林资源的区划与调查、森林评价、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等。它是在其他自然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也应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进行调整,而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和专业建设的关键。本文结合河南科技大学2013年林学专业学科规划的新思路,通过与其他相关专业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新时期下林学专业的特点及其人才培养目标,并对林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做出有益有探索。
关键词:林学;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5-0222-02
近年来,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全球自然生态环境灾害与环境事故频发,最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越来越大,地球上几乎找不到没打上人类干扰烙印的区域。党和国家对生态建设十分重视。2003年6月25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明确了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的林业历史定位。这对林业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林学专业集合了传统林学,近年来又融合了现代生态学、园林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现代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新学科、新技术。新时期其培养目标应为:继续深造向研究型林业高级专门人才发展,或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相关业务部门、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等就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是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林业人才的培养和将来林业的发展方向。通过与传统的林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本文总结并提出了现代林学专业的特点及其人才培养目标,并对林业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重新进行了定位和规划,为将来林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思路。
一、现有的林学专业课程体系不能与时俱进
现在,大多数农林院校中林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呆板,思维狭窄,不能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多层次人才的需求。1998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森林资源类林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与检疫、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1]。很显然,原有的培养目标已经不适应当前国家提出的林业发展战略。传统林学专业社会服务对象集中,培养目标较低,林学专业毕业生不可能从事现代林业、经济林、花卉、湿地、海洋、自然保护区等多领域的工作。农林院校为了达到国家对林业发展的要求,必然要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完整和系统的现代林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4]。
现有农林院校中林业课程体系偏重传统的造林、森林经理轻技术,而有关的现代森林资源调查、区划、规划等与GIS、RS相关的新技术、新技能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现有的林学专业局现于传统的农学学科之中,多数农林院校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造林、森林经营理论课程仍超过70%以上,实验类课程设置严重不足,加之国家和学校实验和实习经费投入力度小,学生生员多,部分学生也不愿意投入资源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实习环节,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差,现代学科中新技术不会应用,又缺乏与园林、城市规划等新兴学科的交叉,毕业就业难,单位又招不到具备综合素质的适合林业人才。
二、现代林业人才培养的新特点与新目标
作为一个国家传统的老专业,林学专业与园林学、环境保护、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学科相互交叉,但又与其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园林学是运用植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来创立优美的、生态的生活境域的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地球表層空间的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显示、描述、储存、管理、运算的技术系统。虽然现代林业院校已普遍增加了GIS、遥感等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验,但利用林学传统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来解决目前实际生态环境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下一步的林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就要能掌握传统的林学基本理论、传统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林业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的设计和改造能力。对于已被破坏的区域生态系统,林业从业人员可能从生物与环境的角度,利用园林学、生态学、环境保护学、污染学,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多学科相结合的手段,应用传统的森林培育技术,进行受害生态系统组分、受损功能的修复,实现林业资源经营、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达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稳定及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5]。
基于以上现代林学专业的认识,现代林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掌握传统森林培育、森林经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应用现代GIS和RS新手段的森林资源区划、调查与评价、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林业生态工程的规划与设计、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湿地资源的规划与设计,同时又熟悉土壤学、生物学、生态学、园林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验动手能力强,能够胜任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农田水利、国土资源等多领域工作的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现代林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
首先要打好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等传统林学专业知识基础。林学与园林、生态学等专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借助传统森林资源优势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划受损生态系统进行多点修复,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基础理论应当在课程体系中有所侧重,同时又要兼顾和重视林业遥感、林业GIS、林业系统工程、园林工程测量、生态环境评价等基础理论知识。传统的林学为农学门类,理工基础较为薄弱,与理工结合可使林业专业发挥最大的优势,所以,在发挥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基础理论课程体系时,还要考虑和构建增加林业生态工程设计类的课程。林业生态工程离不开森林资源区划与调查、森林资源评价、环境评价等。在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课程中,更要突出计算机技术、GIS和RS,重点加强这方面的实训和操作,实现林业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相互促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中之重。 其次是重视实训和实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GIS等综合素质。在社会和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实习投入,同时引导学生配合学校的实习安排,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加强实习教学。有条件的院校要和森林经营单位密切联系,抽出专门时间参加森林经营单位的生产与实践,实现理性到感性的认知。
最后,充分发挥现有的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的学科基础,培育和突出林学专业特色。目前,城市和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资源掠夺式发展。而修复生态系统破坏区域的首要问题是植被修复和恢复建设。高等林业院校要以此为契机,研究生态破坏区域中植被修复技术问题,提出树种配置、树种选择和新概念新思路,以传统林业森林培育新技术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自己的林业学科优势,从根本上遏制和改变生态环境问题,培养符合型的城市和农村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四、林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林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应是: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凝炼学科专业特色,培养多层次人才,强基础、宽口径,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坚持课内外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多模式的培养机制。林学专业应具有新的特色:重点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林业高级人才。学生要掌握扎实的林学及生态学知识,系统学习森林资源培育、经营和保护技术,能够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
1.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设置要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重点加强传统课程的教育,如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植物学、树木学、植物生理学、园林学、生態学、森林土壤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测树学、林业遥感技术、林木病理学、森林昆虫学、林木生物技术等;必须增加工程概预算、工程施工管理、工程监理、林业经济管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等课程;减少化学除草、林火生态管理、普通生态学等课程。
2.基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包括植物学、树木学等基础实验和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实验实习系列,开设带有与森林经营单位合作性质的带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长期综合实验,由理论水平高、敬业爱岗的专业教师承担。对基础实验中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标准化管理和训练,充分利用基础实验解决一些新问题。
3.实习教学体系设计。林学专业实习教学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中心,发挥林业院校校内实习基地优势,同时与森林经营单位相联系,设立多生态系统的、不同区域优势的长期合作的林业专业实习基地。高年级专业的同学要保证6个月时间的、与经营单位相结合的教学、科研基地实习。实习教学内容包括:苗木生产、森林培育、木材深加工、森林生态旅游、森林经理、森林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资产的评估等。通过长期与生产单位相结合的实习,转变思想,增强学林、爱林精神。
参考文献:
[1]周震峰,史衍玺,王凯荣.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3,(7):66-68.
[2]毕会涛,刘震,王玲,等.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体系化[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5):17-20.
[3]胡晓静,宋于洋.对林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0,(6):145-146.
[4]陈芳清,王传华,王建柱.三峡大学生态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0,(17):177-178.
[5]薛建辉.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林学;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5-0222-02
近年来,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全球自然生态环境灾害与环境事故频发,最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越来越大,地球上几乎找不到没打上人类干扰烙印的区域。党和国家对生态建设十分重视。2003年6月25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明确了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的林业历史定位。这对林业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林学专业集合了传统林学,近年来又融合了现代生态学、园林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现代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新学科、新技术。新时期其培养目标应为:继续深造向研究型林业高级专门人才发展,或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相关业务部门、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等就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是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林业人才的培养和将来林业的发展方向。通过与传统的林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本文总结并提出了现代林学专业的特点及其人才培养目标,并对林业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重新进行了定位和规划,为将来林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思路。
一、现有的林学专业课程体系不能与时俱进
现在,大多数农林院校中林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呆板,思维狭窄,不能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多层次人才的需求。1998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森林资源类林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与检疫、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1]。很显然,原有的培养目标已经不适应当前国家提出的林业发展战略。传统林学专业社会服务对象集中,培养目标较低,林学专业毕业生不可能从事现代林业、经济林、花卉、湿地、海洋、自然保护区等多领域的工作。农林院校为了达到国家对林业发展的要求,必然要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完整和系统的现代林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4]。
现有农林院校中林业课程体系偏重传统的造林、森林经理轻技术,而有关的现代森林资源调查、区划、规划等与GIS、RS相关的新技术、新技能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现有的林学专业局现于传统的农学学科之中,多数农林院校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造林、森林经营理论课程仍超过70%以上,实验类课程设置严重不足,加之国家和学校实验和实习经费投入力度小,学生生员多,部分学生也不愿意投入资源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实习环节,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差,现代学科中新技术不会应用,又缺乏与园林、城市规划等新兴学科的交叉,毕业就业难,单位又招不到具备综合素质的适合林业人才。
二、现代林业人才培养的新特点与新目标
作为一个国家传统的老专业,林学专业与园林学、环境保护、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学科相互交叉,但又与其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园林学是运用植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来创立优美的、生态的生活境域的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地球表層空间的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显示、描述、储存、管理、运算的技术系统。虽然现代林业院校已普遍增加了GIS、遥感等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验,但利用林学传统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来解决目前实际生态环境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下一步的林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就要能掌握传统的林学基本理论、传统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林业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的设计和改造能力。对于已被破坏的区域生态系统,林业从业人员可能从生物与环境的角度,利用园林学、生态学、环境保护学、污染学,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多学科相结合的手段,应用传统的森林培育技术,进行受害生态系统组分、受损功能的修复,实现林业资源经营、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达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稳定及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5]。
基于以上现代林学专业的认识,现代林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掌握传统森林培育、森林经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应用现代GIS和RS新手段的森林资源区划、调查与评价、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林业生态工程的规划与设计、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湿地资源的规划与设计,同时又熟悉土壤学、生物学、生态学、园林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验动手能力强,能够胜任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农田水利、国土资源等多领域工作的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现代林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
首先要打好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等传统林学专业知识基础。林学与园林、生态学等专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借助传统森林资源优势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划受损生态系统进行多点修复,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基础理论应当在课程体系中有所侧重,同时又要兼顾和重视林业遥感、林业GIS、林业系统工程、园林工程测量、生态环境评价等基础理论知识。传统的林学为农学门类,理工基础较为薄弱,与理工结合可使林业专业发挥最大的优势,所以,在发挥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基础理论课程体系时,还要考虑和构建增加林业生态工程设计类的课程。林业生态工程离不开森林资源区划与调查、森林资源评价、环境评价等。在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课程中,更要突出计算机技术、GIS和RS,重点加强这方面的实训和操作,实现林业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相互促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中之重。 其次是重视实训和实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GIS等综合素质。在社会和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实习投入,同时引导学生配合学校的实习安排,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加强实习教学。有条件的院校要和森林经营单位密切联系,抽出专门时间参加森林经营单位的生产与实践,实现理性到感性的认知。
最后,充分发挥现有的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的学科基础,培育和突出林学专业特色。目前,城市和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资源掠夺式发展。而修复生态系统破坏区域的首要问题是植被修复和恢复建设。高等林业院校要以此为契机,研究生态破坏区域中植被修复技术问题,提出树种配置、树种选择和新概念新思路,以传统林业森林培育新技术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自己的林业学科优势,从根本上遏制和改变生态环境问题,培养符合型的城市和农村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四、林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林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应是: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凝炼学科专业特色,培养多层次人才,强基础、宽口径,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坚持课内外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多模式的培养机制。林学专业应具有新的特色:重点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林业高级人才。学生要掌握扎实的林学及生态学知识,系统学习森林资源培育、经营和保护技术,能够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
1.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设置要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重点加强传统课程的教育,如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植物学、树木学、植物生理学、园林学、生態学、森林土壤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测树学、林业遥感技术、林木病理学、森林昆虫学、林木生物技术等;必须增加工程概预算、工程施工管理、工程监理、林业经济管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等课程;减少化学除草、林火生态管理、普通生态学等课程。
2.基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包括植物学、树木学等基础实验和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实验实习系列,开设带有与森林经营单位合作性质的带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长期综合实验,由理论水平高、敬业爱岗的专业教师承担。对基础实验中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标准化管理和训练,充分利用基础实验解决一些新问题。
3.实习教学体系设计。林学专业实习教学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中心,发挥林业院校校内实习基地优势,同时与森林经营单位相联系,设立多生态系统的、不同区域优势的长期合作的林业专业实习基地。高年级专业的同学要保证6个月时间的、与经营单位相结合的教学、科研基地实习。实习教学内容包括:苗木生产、森林培育、木材深加工、森林生态旅游、森林经理、森林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资产的评估等。通过长期与生产单位相结合的实习,转变思想,增强学林、爱林精神。
参考文献:
[1]周震峰,史衍玺,王凯荣.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3,(7):66-68.
[2]毕会涛,刘震,王玲,等.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体系化[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5):17-20.
[3]胡晓静,宋于洋.对林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0,(6):145-146.
[4]陈芳清,王传华,王建柱.三峡大学生态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0,(17):177-178.
[5]薛建辉.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