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交往,互动”呢?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重大的变化,除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外,更重要的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特征及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3-124-01
21世纪,中国的基础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一场深刻革命,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必然迎来竞争性的挑战。原有的数学教学设计一味强调教师如何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面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育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课堂教学设计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新课程标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恰当的选择教育方式和方法,有效的提高学生素质,成为大家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对此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作了初步探索。
一、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机械化,师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现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实现结论与过程,认知与情感,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因此,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整合性。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体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有机整合。在设计各个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目标,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得学科知识,掌握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双主性。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基本主体进行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又离不开教师,两者缺一不可。一份好的教案不仅应体现教师如何教,同时也应体现学生如何学,促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互动、情感互动和思维碰撞,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开放性。数学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上,应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生活开放,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教学的过程上,应从单向的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交往、互动开放,使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的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从教学方法上,应从灌输式的教学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开放;从练习的设计上,应从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条件、问题、算法和结果和开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4)实效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实效。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定、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等,都必须注重实效,摒弃与教学目标无关内容、方法和形式,扎实的提高学生素质。
(5)创造性。教学实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的劳动。传统的教学设计忽略了课堂变化这一基本事实,扼杀了教学的创造性。新课程使教师灵活发挥的空间增大,例如,新编的中学数学教材的综合性及弹性加大,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资源的丰富,都为教师提供了创造性发展空间。
(6)反思性。教学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动态过程,作为教学设计,不仅是上课前的构想,而且在上课后应不断的反思和补充,完善。
二、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的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的教师的教学轨迹。在新的课改实验中,中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无疑教学设计应与时俱进,其主要策略是: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起点能力
所谓起点能力,就是学习者对从事特定学科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数学课程标准立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事实也是这样,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尚未涉及的数学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甚至知道得清清楚楚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顺着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为此教师在备课中应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么样?(2)哪些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生活经验,那些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需要创设那些现实情境?(3)那些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那些需要教师点拔引导?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提高了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目前新修订的数学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本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但综合性和弹性都增大,这在一个班级中不一定适合于每个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在教学设计时,应对下列问题作出思考:(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那些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2)在校内、校外和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的课程资源?(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正确恰当?(4)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5)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础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走出教材看教材,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的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而且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积极实践者和创造者。
3、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教以中心的“传递—接受”的注入式的教学。新课程主张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的教学。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的认知平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了提高探索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精心设计问题。合作探索从问题开始,教师的问题应注意四性:
(1)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索的兴趣。(2)是思考性。问题虽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索才能获得结果。(3)是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但不是唯一的,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开拓思维。(4)是层次性。问题能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成功的体验,领悟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是讲究实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1)是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吗?(2)是如果要合作探究,要用哪些知识?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点拨引导?(3)是如何把全班教学与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尽管还处于起始阶段,我们一定会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民主负责的参与并做好基础教育改革的各项工作。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特征及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3-124-01
21世纪,中国的基础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一场深刻革命,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必然迎来竞争性的挑战。原有的数学教学设计一味强调教师如何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面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育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课堂教学设计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新课程标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恰当的选择教育方式和方法,有效的提高学生素质,成为大家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对此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作了初步探索。
一、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机械化,师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现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实现结论与过程,认知与情感,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因此,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整合性。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体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有机整合。在设计各个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目标,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得学科知识,掌握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双主性。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基本主体进行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又离不开教师,两者缺一不可。一份好的教案不仅应体现教师如何教,同时也应体现学生如何学,促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互动、情感互动和思维碰撞,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开放性。数学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上,应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生活开放,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教学的过程上,应从单向的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交往、互动开放,使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的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从教学方法上,应从灌输式的教学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开放;从练习的设计上,应从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条件、问题、算法和结果和开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4)实效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实效。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定、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等,都必须注重实效,摒弃与教学目标无关内容、方法和形式,扎实的提高学生素质。
(5)创造性。教学实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的劳动。传统的教学设计忽略了课堂变化这一基本事实,扼杀了教学的创造性。新课程使教师灵活发挥的空间增大,例如,新编的中学数学教材的综合性及弹性加大,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资源的丰富,都为教师提供了创造性发展空间。
(6)反思性。教学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动态过程,作为教学设计,不仅是上课前的构想,而且在上课后应不断的反思和补充,完善。
二、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的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的教师的教学轨迹。在新的课改实验中,中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无疑教学设计应与时俱进,其主要策略是: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起点能力
所谓起点能力,就是学习者对从事特定学科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数学课程标准立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事实也是这样,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尚未涉及的数学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甚至知道得清清楚楚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顺着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为此教师在备课中应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么样?(2)哪些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生活经验,那些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需要创设那些现实情境?(3)那些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那些需要教师点拔引导?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提高了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目前新修订的数学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本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但综合性和弹性都增大,这在一个班级中不一定适合于每个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在教学设计时,应对下列问题作出思考:(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那些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2)在校内、校外和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的课程资源?(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正确恰当?(4)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5)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础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走出教材看教材,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的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而且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积极实践者和创造者。
3、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教以中心的“传递—接受”的注入式的教学。新课程主张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的教学。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的认知平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了提高探索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精心设计问题。合作探索从问题开始,教师的问题应注意四性:
(1)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索的兴趣。(2)是思考性。问题虽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索才能获得结果。(3)是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但不是唯一的,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开拓思维。(4)是层次性。问题能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成功的体验,领悟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是讲究实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1)是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吗?(2)是如果要合作探究,要用哪些知识?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点拨引导?(3)是如何把全班教学与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尽管还处于起始阶段,我们一定会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民主负责的参与并做好基础教育改革的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