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分享“苹果”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12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当和夏娃偷吃苹果,从而创造了人类文明;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脑袋,从而发现了地球引力的奇妙;乔布斯咬了一口的“苹果”,开辟了电脑新时代,令万人瞩目。我,与他们远不能相提并论,但,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苹果”……
  接下来就是一个关于苹果的故事。
  课本中有一篇关于“发现”的命题作文。据课前了解,孩子们不太会写,题材无从选择,有畏惧心理。于是,我带着两只苹果,走进了课堂。
  一进教室,我就说:“今天心情舒畅,带两只苹果与大家共享。”孩子们都笑了。接着我请两位孩子上台切苹果,并说:“今天谁的表现出色,课后,就能吃到苹果。”虽然在家谁也不稀罕这苹果,但此刻,孩子们的眼神,一个个贼亮。
  俩孩子,一男一女,还真行。男孩小强将苹果切成橘瓣形,女生小静则直接切成了土豆片。我借题发挥,说女生真有爱心,怕有人吃不上会哭鼻子。孩子们的热情在笑声中开始高涨。
  苹果切完,我请学生打开语文课本,读“习作5”的题目要求,让学生围绕课本上的例文,说说思路,明确学习重点要放在发现和寻找答案的过程上。
  几分钟后,我话锋一转,问:“你们现在有什么发现吗?”一心惦记着苹果的学生,立刻就举手说出苹果变色了,我请他们先看仔细再说具体。
  经过细心的观察,小超说:“老师,我发现原来白白的苹果肉,现在开始慢慢变成黄褐色的了。”
  小俊离得近,大声说:“老师,我发现苹果是从中间先黄,再慢慢向旁边黄的。”
  小艺说:“老师,我觉得,小强切的苹果颜色的变化没有小静切的颜色变化大。”
  大家仔细看了看,确实,“土豆片”比“小橘瓣”要黄一些。
  “有问题吗?”我笑着问。
  “还用说?当然是苹果肉为什么会变黄?”急性子小楠跳起来,吐吐舌头又坐下。
  “为什么最里面的果肉先黄?”小俊旁边的小婷说。
  “为什么果片黄得厉害些?”小静有些疑惑地问。
  “问题很多,也提得很好,有什么办法解决呢?”我卖起了关子。
  “问家长。”一名学生说。
  “好是好,可是……”我眨眨眼睛。学生们笑着摇头。
  “查资料。”一贯爱读书的小菡说。
  “对,我这儿有《十万个为什么》!”小菡的同桌小强抢着说。
  “那行,你们俩现在就查。”我指示后,接着问,“还有吗?”
  “老师,我能用一下教室里的电脑吗?”小云站起来,跃跃欲试又略带羞涩地说。
  “当然——OK!”我拉长语调,手臂一挥,“您请!”
  孩子们的小脸儿兴奋得如同一个个熟透的苹果。
  小云健步如飞,来到讲台。我打开了液晶投影,让学生目睹她操作的全过程。
  此时,查《十万个为什么》的俩人已经失望地抬起脑袋,向大家汇报,书上没有。于是,我们一起期待电脑和网络。
  只见小云在百度上搜索“苹果为什么会变黄”,立马就搜索出了N多条答案。选择一个打开,啊,原来是因为苹果肉中含有一种酚的物质,遇到空气,就会变成醌,而醌是黄褐色的,因此,果肉就变黄了。孩子们恍然大悟。
  “可是这样的苹果还能不能吃啊?有没有办法让它再变回来呢?”小馋猫小新忍不住了,问道。
  小云又接着搜索,得出苹果变黄后,营养基本未受影响的结论;如果将苹果与空气隔绝,比如说浸泡在水中,就可以保持不变,还可将变黄的变白。
  “信不信?”我问。
  孩子们说信。
  “这就信了?”我坏笑,“不试一试,就轻信?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小超举起手来,高声叫道:“我去,我去。”
  “行,滿足一下你的好奇心。”在我的命令声中,小超拿着杯子去接水。
  “可为什么是中间先黄呢?”小婷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果片又为什么黄得厉害呢?”小静再问。
  这在电脑上可搜不到了。
  小伟说:“我猜,是不是因为苹果中间的酚比较多一些呢?好像很多苹果是中间点要甜一些的。”
  “嗯,这是个伟大的猜测。”我说,“以后可以去验证一下。”
  小悦说:“果片黄得厉害,是不是因为它和空气接触的比较多?”
  “有道理。”我举起果片,“它是两面都有果肉与空气接触的。”孩子们也微微点着头。
  “回顾一下本节课,说说你的收获和发现。”我让孩子们梳理思维。
  小阳说:“老师,我没想到苹果里还有这么大的学问。”
  “是啊,生活中处处都有秘密。秘密一揭开,就是了不起的学问。”我夸他。
  “老师,我知道了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提问题,才能有发现。”小雨说。
  “有了问题,还要——”我说。
  “去解决问题。”孩子们一起大叫。
  “是啊,有这种观察、探索的精神,那么问题就不成问题了。”
  “老师,你看,这水里的苹果真的有些变白了。”小超抱着他的水杯,突然站起来。
  我笑着举起那片变白了的苹果片,心里十分欣慰……
  我可爱的孩子们,他们不知道,其实,我与他们分享苹果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他们知道,就算是最普通的现象里,也藏着秘密,也值得去观察和发现。
  苹果,传说中的智慧之果。它,在牛顿头上砸出了万有引力,而落在白雪公主的继母手中,却变成了一个凶器。我们每个人其实也都拥有“苹果”,看你用怎样的心态,从怎样的角度去看待它的价值。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巧妙的教学构想、合适的教学方法,就正如一个个智慧的“苹果”,静静地挂在教育的枝头,等待你我细心地发现,轻轻地采撷,微笑地与学生分享。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张胜辉校长是我的老朋友了。我们相识于2001年的国培班。胜辉为人厚道、实在、真诚,重情重义。记得十多年之前,我到河南安阳讲学,胜辉兄弟听说之后,专程从洛阳赶到安阳看我,特别让我感动。后来胜辉带领学校语文名师工作室加入我们“12岁之前的语文”联盟,交往就更频繁了。每次联盟活动,胜辉必带领老师与会,或献课,或沙龙,或探讨教学问题,或交流教育感悟。胜辉兄弟特别勤奋,爱学习,爱思考,经常在微信中看到他热情
【教学实录】  一、调动感官小游戏  师:先来聊聊天啊。我们的身体可以通过哪些感觉器官去感知身边的事物、周围的世界?  (生说)  师:是的,我们的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闻,舌头能尝,皮肤能感觉,脑海里能有念头,世界就这样映照在我们的心里。好,下面我们来使用一下自己的感觉器官,说出你的感觉。伸出你的手指,摸一摸贴着你脸庞的耳朵外侧的这个东西,有什么感觉?  (生说)  师:摸耳屏跟摸耳垂带给我
一、热潮:互联网时代中的大势所趋  习作是学生的“痛”,也是语文教师的“痛”。面对教师布置的习作,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写完之后的修改、誊抄也令人不快。学生交上来的一本本习作,教师也将面临写批语评语、督促修改的繁重工作。为了攻克这些难点,许多一线教师都进行了大胆改革。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随着科
【教学实录】  一  师:(指课题)课前读过这个故事的小朋友举手?(生齐举)既然都读过,愿不愿意帮帮我?  生:(齐)愿意!  师:(指课题上的空缺)“路”,我忘了怎么写,谁来教教我?  生:左边足字旁,右边是“各”。  师:好奇怪,“路”为什么是足字旁呢?  生:因为走路要用脚啊。  师:这样啊,难怪有人说:千里之行——(生:始于足下。)难怪有首歌这样唱:敢问路在何方——(生:路在脚下。)  【
在追求数量、追求效率的当下,整合更多的文本用作教学的内容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其中有不少课例体现了一定的思维水平和探究意识,然而也有不少课例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在整合的数量上,一味做加法,似乎数量越多越有文化含量,内容越丰富越能体现驾驭水平;又如,在整合的策略上,经常让学生进行价值取舍,其结果还是走向教师或者文本的价值期待;等等。  以《乡下人家》一课为例。  【课例回放】  1.播放乡下风光视
课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场所与途径,信息技术与教学要实现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最根本的立足点。《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推进‘教育 互联网’发展。加快数字校园建设,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巧妙而创造性地融入信息技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成为了现阶段研究的热点。  “动”之有备——融合的准备
摘 要: 云服务数字化学习背景下的网络直播课程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多种研究方法调查了高校教师网络直播课程教学效果,总结和分析了。网络直播课程教学过程存在问题,提出教学策略。  关键词: 数字化教学 网络直播课程 有效性 教学策略     一、引言  2018年4月13日我国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整合,利用无线网
【内容介绍】  《百万英镑》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集,里面收录了近20篇脍炙人口的小说。这些作品生活画面感强,人物形象鲜明,从内容上说,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和人性的丑恶之处;从语言表达上说,运用了幽默和讽刺的手法,耐人寻味。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小说《百万英镑》,还被拍成了电影,曾获第77届奥斯卡的四个奖项,可谓经典中的佳作。但是,由于作品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作品表达的中心有
一、缘起——现实和理想有  落差  统编本教材对课外阅读很重视,从一年级开始就在每册都编排了“快樂读书吧”专栏,如表1。  纵观统计表,我们不难发现编者的编排用心——关注学情,有序提升阅读要求。  1.阅读主题在有序提升。一年级上册学拼音时,没有设置主题,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年级下册读朗朗上口的童谣、儿歌;二年级上册读童话故事;二年级下册读儿童故事;三年级上册读童话故事,三年级下册读寓言故事,
读《珍珠鸟》(人教版五上),心中总有一种感动在流淌。文字虽是简简单单的,但其中的情感却是浓浓的,渐渐地,如花香丝丝浸润心脾。再读文章,我的注意力一次次驻足在“渐渐”上。珍珠鸟是渐渐壮大胆子的,“我”对它慢慢增加呵护,它对“我”渐渐产生信任。这一切变化,都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渐渐进行的。于是,围绕“渐渐”,我构想展开以下几个板块的教学。  板块一:知整体,着眼 “渐渐”  本单元训练重点之一是掌握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