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初中生,不仅要学习书本上前辈们总结的物理知识,更应该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方法,并尝试应用获得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这就要求物理老师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加大物理实验教学的力度,给学生提供直接而形象的展示,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重要性;实验技能;创造性
但是,要指出的是由于考试升学的压力,老师只能抓紧时间传授知识、讲解应战习题,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课堂时间进行实验教学,这是客观而现实的原因。其实也不然,作为在物理教学一线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我,就很好地把握了时间的分配,因为我认识到了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我的学生不但培养了能力,成绩也提高了。在此,我希望物理老师们能注重实验教学并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一、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中学物理实验是课本知识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从中总结出物理规律,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识记。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物理仪器,弄懂实验原理,掌握必要的专业技巧,再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接线柱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造成测量值的误差大,同时要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或小集体合作完成,打好实验的基础,获得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实验课教学的措施
1、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积极性。那些与生活有直接关联的、新奇的问题和现象,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进行这些物理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条件、发生的过程和特征等。
如在做 “摩擦起电”实验时,要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几点:
①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对有纸屑有什么作用?(能吸起碎纸屑)
② 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互相排斥)
③ 把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橡胶棒靠近放,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互相靠近)
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这类小实验贯穿整个物理教学过程,老师可以多演示,用时不多,对学生的帮助却很大。
2、让学生在画图、识图过程中培养想象能力。
课本中有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等,都是通过画图、识图及从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来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的,也就是先靠抽象思维即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如“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学习“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先在头脑里联想农民伯伯“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因为根据“右手定则”,磁感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应电流方向(四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学生从自己的想象中获得了他们必须掌握的知识,而且是轻松不费力的,有了这么形象的联想也不容易忘记这个知识点了。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历的画面;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3、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实践。
从某种意义上说,各种物理实验都是一种具体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的过程中,思维活跃,增强了参与意识,并且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不容易忘记。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生好奇、好动、好问、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一定的互补。这佯,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这一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4、将物理实验归类整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能更灵活有效地运用。
只有系统性、条理性强的知识,才便于掌握和运用。教材中有关的实验内容,是配合每一章节内容的需要安排的,而各章节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无必然的联系。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实验方面的知识,往往既多又乱,容易使他们的思维产生混乱,不利于整体全面地掌握物理知识。因此,在期末的总复习中,可以将原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按一定的规律重新归类,
如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① 观察物理现象
② 儀器的使用
③ 基本物理量的测量
④ 验证物理规律(老师可根据需要以及学生的水平自行调整)
在学生掌握系统连贯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的方法,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现象到本质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实验分类整理这一方法打破了教材章节中的固定实验内容,将实验内容拿出来重新分类,使学生整体认知理论知识与实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通过各种物理实验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画图、识图的训练培养想象力,参与小实验小制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在传授课本知识是同时也应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春超.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J].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4):109-109.
[2]李志军.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012(10):130.
[3]冯艳云.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和方法[J]. 好家长, 2018(90):52-52.
关键词:重要性;实验技能;创造性
但是,要指出的是由于考试升学的压力,老师只能抓紧时间传授知识、讲解应战习题,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课堂时间进行实验教学,这是客观而现实的原因。其实也不然,作为在物理教学一线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我,就很好地把握了时间的分配,因为我认识到了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我的学生不但培养了能力,成绩也提高了。在此,我希望物理老师们能注重实验教学并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一、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中学物理实验是课本知识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从中总结出物理规律,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识记。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物理仪器,弄懂实验原理,掌握必要的专业技巧,再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接线柱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造成测量值的误差大,同时要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或小集体合作完成,打好实验的基础,获得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实验课教学的措施
1、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积极性。那些与生活有直接关联的、新奇的问题和现象,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进行这些物理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条件、发生的过程和特征等。
如在做 “摩擦起电”实验时,要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几点:
①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对有纸屑有什么作用?(能吸起碎纸屑)
② 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互相排斥)
③ 把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橡胶棒靠近放,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互相靠近)
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这类小实验贯穿整个物理教学过程,老师可以多演示,用时不多,对学生的帮助却很大。
2、让学生在画图、识图过程中培养想象能力。
课本中有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等,都是通过画图、识图及从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来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的,也就是先靠抽象思维即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如“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学习“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先在头脑里联想农民伯伯“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因为根据“右手定则”,磁感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应电流方向(四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学生从自己的想象中获得了他们必须掌握的知识,而且是轻松不费力的,有了这么形象的联想也不容易忘记这个知识点了。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历的画面;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3、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实践。
从某种意义上说,各种物理实验都是一种具体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的过程中,思维活跃,增强了参与意识,并且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不容易忘记。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生好奇、好动、好问、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一定的互补。这佯,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这一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4、将物理实验归类整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能更灵活有效地运用。
只有系统性、条理性强的知识,才便于掌握和运用。教材中有关的实验内容,是配合每一章节内容的需要安排的,而各章节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无必然的联系。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实验方面的知识,往往既多又乱,容易使他们的思维产生混乱,不利于整体全面地掌握物理知识。因此,在期末的总复习中,可以将原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按一定的规律重新归类,
如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① 观察物理现象
② 儀器的使用
③ 基本物理量的测量
④ 验证物理规律(老师可根据需要以及学生的水平自行调整)
在学生掌握系统连贯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的方法,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现象到本质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实验分类整理这一方法打破了教材章节中的固定实验内容,将实验内容拿出来重新分类,使学生整体认知理论知识与实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通过各种物理实验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画图、识图的训练培养想象力,参与小实验小制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在传授课本知识是同时也应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春超.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J].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4):109-109.
[2]李志军.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012(10):130.
[3]冯艳云.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和方法[J]. 好家长, 2018(90):52-52.